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近40年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2022-05-19 12:26李海生李小敏赵玉婷詹丽雯
环境科学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文献规划

李海生,李小敏,赵玉婷,薛 婕,詹丽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自1973年引入我国,1979年确定法律地位,经过40余年的发展,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已形成一套具有我国国情特点的成熟制度框架体系,从源头预防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协调发展、优化决策、联通管理、约束准入等发挥着重要作用[1]. 经过40年发展,环评虽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存在背离制度设计初衷的情况,如存在未从根本上纳入政策决策程序[2]、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3]、与环境管理其他制度衔接低效[4]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虽受外部因素(经济、社会、体制等)影响较大,但究其根源,环评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引入我国时,先有制度后有理论,理论引领作用弱,存在重应用、轻研究等现象.

近年来,针对环评的学术研究日益深入,其中,不乏评述环评阶段发展历程的综述[5-6],也有环评重点领域的回溯与展望[7-8],以及重点领域国内外发展情况对比等研究[9-11],但缺少对长时间序列国内外环评发展的系统梳理与分析.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为环评发展情况开展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视角[12]. 新发展时期下,梳理环评研究进展脉络、识别领域前沿信息,总结经验、摸清规律、对标国外、寻找差距十分关键[13-14]. 基于文献计量学工具,通过搜索中国知网(CNKI)和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环评文献,从研究成果数量、研究力量、研究热点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图谱绘制,总结我国环评重点领域研究特征,结合国外环评研究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以期为环评理论、技术、制度体系创新提供方向指引与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论文发表时间范围为1980—2020年,检索条件为主题词检索. 国际环评研究以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基础,以“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类型以“article”和“review”作为筛选条件,语言仅限英语,最终共检索到英文文献4119篇;国内环评研究则以CNKI学术期刊库作为数据源,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评价”“环评”作为检索词,语言仅限中文,手动剔除检索过程中出现的非研究成果文献记录,包括会议及其他活动通知、书籍简介、专家简介、资讯盘点、动态要闻、信息发布、工作部署、答记者问等,最终检索到中文文献4856篇.

1.2 研究方法

研究假设基础有以下几点:①关键(主题)词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指标,将其认定为“能概括文章内容的词汇”,表达研究结构与研究热点;②虽然发表文章的引用频率受很多因素影响,一篇高被引文章是可以高度可视的;③当一个研究领域兴起时,紧随而来的是大量论文的迅速发表,不发表即淘汰.

CiteSpace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享有国际声誉的科技文本可视化工具[15]. 软件设置情况如下:国外文献参数节点类型为author、institution、country、keyword、reference,时段为1980—2020,时间切割设置为5,阈值选择标准为top 25,裁剪方式选择为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其他采用默认设置;国内文献参数节点类型为author、institution、keyword,其余与英文参数设置一致. 文献计量相关概念解释如下:①中介中心性测度代表了科学发现的结构属性,用中介中心性表示[16]. 一个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可能对应的是一个变革性的科学发现,连接不同的主题结构的关键节点可能是知识转折点或知识拐点[17]. ②突现性测度代表了科学发现的时间属性,用引用突现性表示[18-19]. 引文突现也可能是一个变革性的科学发现指标[20],探测一篇参考文献在某个时段的引用次数激增是相当有价值的,当它与结构属性(中介中心性)同时被检测到时,代表了知识领域的跃迁. ③轮廓性测度,用于评估聚类识别的准确性,聚类轮廓值取值范围为[—1,1],当轮廓值为1时,表示能很好地与其他聚类分离开,一般高于0.7即为较好的独立聚类[21].

2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情况

2.1 发文数量及研究力量

国际学术界对环评研究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热情. 环评制度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确立,之后在100多个国家或地区不断推广和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资源利用的需要,以及应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法律法规手段. 国际上环评研究成果数量基本呈逐年增加趋势(见图1),且近20年增长明显加快,平均每年发文量约187篇,主要侧重于针对战略环评、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评价、风险评价、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的文献则从环境管理、公众参与、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碳足迹等角度进一步开展研究.

图1 近40年国际与国内环评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分布情况Fig.1 Foreign and domestic EIA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我国环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引导特征. 我国环评研究成果数量呈先增长(1980—2006年)、后稳定达峰(2007—2014年)、再下降(2015—2020年)的趋势. 两次快速增长阶段分别为2002—2010年和2012—2014年. 2002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2003年9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确立了环评的法律地位,推动我国在环评立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2],促进了研究与实践;2012—2014年,随着《环境保护法》的修订项目环评进入整理期,规划环评步入成熟期,战略环评持续探索,政策环评初见雏形,是环评中各重点研究方向百花齐放的关键时期,文献数量又出现了一定回升.

我国环评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主要国家或地区排名中,中国以425篇论文排名第1位,美国与英国英格兰数据非常接近,分别排名第2、3位(见表1). 中心性值越高,重要性和影响力越大[23]. 中国虽然发表文献数量位列第1位,但文献研究的中心性仅有0.12,在发文量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6位. 美国的文献中心性为0.31,文章重要性与影响力均高于我国.

表1 文献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Table 1 Top 10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EIA publications

分析研究力量可为我国引进学术资源、开展交流合作、评估学术成果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频繁,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南开大学等机构国内合作较多(见表2),国际合著论文并列排名第1位的为美国西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均为39篇,我国清华大学排名第10位,合作文献21篇. 国内合作文献数量排名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南开大学、同济大学.

表2 合作文献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国内外研究机构Table 2 Top 10 foreign and domestic institutions of EIA collaboration studies

2.2 国内外研究重点对比

将国内外环评研究重点(关键词词频占比)进行对比(见图2),得到以下启示:①我国对“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战略环评”研究关注度高于国际学术界,具有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学术界对处于影响决策源头的“政策环评”研究关注度高. ②国际学术界对“一般理论”“制度建设”“方法指标”“技术程序”的关注度均高于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在环评中的融合关注度整体高于我国. ③国内外学者均开始对环评中“公众参与”“作用效果”开展了一定的探讨与反思. ④我国较为独特的研究领域是“生态文明”对环评的指引以及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研究.

图2 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重点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key fields between foreign and domestic EIA studies

以理论和方法研究为例,梳理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发文情况,应用公共管理理论技术方法与环评结合的研究一直颇受重视. 如将运用于综合决策的复杂性理论[24-25](complexity theory)和博弈论[26](game theory),处理意见分歧的风险社会理论[27](theory of risk society),处理模糊情况的模糊关系理论[28](fuzzy relations theory),处理不确定性的 DS理论[29](Dempster-Shafer theory),以及探究利益相关者间信息共享的知识共生理论[30](knowledge co-production theory)等应用到环评研究中. 技术方法研究上也做了较多交叉学科的方法尝试,如用于评估潜在风险的多标准决策分析法[31-33](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纳入社会效益考量的环境社会影响评估法[34-36](environmental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ESIA),开展可持续性评估的地理信息评估矩阵法[37](geocybernetic assessment matrix, GAM),以及评估增量效应的累积效应评估法[38-39](cumulative effects assessments)等.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热点与演变趋势

3.1 研究热点特征

利用CiteSpace的时间线视图(timeline view)功能,采取对数似然率(log-likehood ratio,LLR)聚类方法选取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作为聚类标签[40-41],形成11个关键词聚类(见表3),数据平均轮廓值测度较高,达0.93,说明结构同质性非常高,聚类结果较理想[42-44].通过对关键词聚类标签的解析大致可以描述环评的研究热点特征有以下几点.

表3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关键词聚类Table 3 Key words clusters of EIA studies

a)“战略环评”与“规划环评”代表了环评研究的2个重要领域. 战略环评是环评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 由于“战略”这个词在时空范围内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相对性,使得战略环评本身具有操作难度且最具有研究价值[45];规划环评自入法以来,学者们围绕着各类规划如何开展规划环评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研究[46],尤其针对流域规划[47]、城市总体规划[48]、土地利用规划[49]这类涉及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环评是研究的重点,研究热度较高.

b)“工程分析”与“污染源”代表了建设项目环评的2个重要要素. 项目环评工作通过“工程分析”回答“污染源”“是否产生、从何处产生”的问题[50]. 工程分析是对项目工程特征、污染特征及污染因子进行全面剖析的过程,是“污染源”分析的过程,是建设项目环评开展的根基,可以说准确的工程分析是正确环评结论的基石,该聚类下衍生词汇“化工项目”“清洁生产”“环境风险”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建设项目环评的关键领域与关注重点.

c)“指标体系”和“环境影响报告书”代表了环评关键技术与分类管理形式. “指标体系”是环评的核心内容,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是环评工作的关键[51].《环评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数据库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足以说明指标体系建设的重要程度.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评分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编制报告书的建设项目,通常可能对环境有较大影响. 环境影响报告书既是重大工程的基础,又肩负着公众的期望[52]. 2016年《环评法》修改后,依然保留了对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报告表项目实行行政审批[53-54]的要求,也反映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重要性.

d)“发挥作用”这一关键词聚类规模虽小但代表了环评研究在新时代的反思. 原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强调了“以全面提高环评有效性为主线”,提高有效性是环评改革的重点[55]. 目前,我国环评有效性研究还未得到系统、充分的梳理和阐释,已有研究对环评有效性界定不同,对如何判定环评是否有效缺乏科学、合理的判断标准,对有效性机制的内在规律性尚未开展充分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零散性和片面性[56-58].

3.2 研究演变趋势

3.2.1 总体发展趋势

结合文献计量分析结果以及我国各阶段环评制度发展变化情况,总结我国环评研究演变整体趋势如下:①从研究领域方向上,从单个项目环评向环评宏观管理(规划、战略、政策)扩展,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国家开展了多轮大区域战略环评、多领域政策环评试点以及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研究与实践,探索环评进一步向源头延伸. ②从指导理念上,体现了从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到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为推进环评理论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理念.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研究深化环评改革、推动环评管理转型是当前理论研究的新兴方向. ③从制度完善角度上,围绕“一法两条例”(《环评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推进制度建设、技术体系完善;探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实践,探索环评制度的“有效性”,探索“跟踪评价”等评估核查机制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 ④从体系健全完善上,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研究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整体设计;为满足环境工程管理需要,探索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体系的构建. 目前,新兴候选领域(见图3)较多,但尚未形成一个新的、与“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一样具有高中心中介性的关键领域.

3.2.2 重点领域发展趋势

项目环评研究热度下降明显,制度面临打破与重构. 共现图谱中最早出现的具有高突现强度的关键词与建设项目有关(见图3),项目环评领域在1986年、1988年出现突现(见图4). 这一结果可能与1986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8年发布的《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问题的若干意见》有关,文件明确了建设项目环评范围、程序、审批和报告书(表)编制格式,推动建设项目环评开展,引发学者思考. 项目环评与“污染源”“三同时”“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等关键词联系紧密,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形成合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与环境问题特征的演变,学者们开始反思,由于建设项目环评处于决策链的末端[59],不足以解决区域性、累积性、复合性环境问题,需要更前端、更深层的源头预防手段. 因此,战略环评、规划环评研究陆续走向了舞台的中央. 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60],取消建设项目环评资质行政许可事项,项目环评管理的程序简化[61],加上大批的“红顶中介”退出环评市场,大量研究人员不再开展项目环评的实践工作,整体上2015年后项目环评研究数量呈大幅下降趋势. 我国每年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0余万件,应用需求依然较高,当前是构建“六位一体”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框架的关键时期,分别处于项目环评上下游的规划环评与排污许可都在经历革新,项目环评面临打破与重构,当前对其研究关注度显然与应用需求不匹配,应加强重视.

图3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Fig.3 Key words timezone visualization of EIA studies

战略环评缺乏持续的法律政策支撑,研究热度逐渐降低. 共现图谱中最具高度中心性的单元是战略环评(见图3),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战略环评,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积累,战略环评领域在2000年左右开始突现(见图4),体现了在我国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对环境决策工具选择的变化. 学者们针对战略环评的概念内涵[62-64]、研究进展[65-67]、工作程序[68-69]、技术方法[70-71]、指标体系[72-73]、应用现状[74-75]、实践案例[76],战略环评与其他类型环评[77-78]的异同,及其在我国与他国发展情况的异同[79-80]等开展了大量探讨. 遗憾的是,受发展阶段认识的限制,2003年《环评法》中未对开展战略、政策环评做出规定,最终因国内缺乏实践经验而没有写入法律,2007年后研究热度开始下降. 自2008年起一系列大区域战略环评实践开展[81],这些实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协调发展与保护矛盾,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82-83],积累了实践经验,复苏了研究热情,这段时间研究数量呈每2~3年波动上升的趋势.战略环评位于决策链最顶层,是将可持续发展原则[84]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85]从宏观、抽象概念与理论落实到具体工作,通过战略(政策)—规划(计划)—项目的链条逐步将宏观理念实施的手段与方法落实到具体方案的桥梁和重要手段,研究价值高、难度大,是协调区域或跨区域发展环境问题的重要决策工具,未来战略环评无论以何种形式在我国开展都具有现实意义与科学价值.

规划环评研究为环评领域研究主流,研究持续时间较长. 突现图谱中保持时间最长的类别是规划环评(见图4),规划环评领域从2008年突现后一直延续到2020年,是我国环评研究的主流方向. 不同时期我国规划环评的关注点随我国国情与政策背景而变化,“十五”期间规划环评嵌套在战略环评框架下开展研究[86];“十一五”期间《环评法》确立了“一地三域十个专项”,奠定了近20年规划环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87]. 由于立法过程中的妥协和模糊处理,从2003年《环评法》施行至2009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颁布之间的6年内,规划环评只是环保部门试点探索的环境管理制度,因此在2008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发布前才实现突现. “十三五”时期,学者们开始关注项目环评、规划环评、排污许可等制度之间定位差别与联动管理研究. 当前是国家规划体系统一与重构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替代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这些被替代的规划曾是规划环评研究的重点领域,法定规划环评范围应随上述变化而及时调整. 与此同时,对于发挥作用较好、实践经验丰富、潜在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以及对于空间范围大、评价对象复杂、资源环境问题集中的城市群、都市圈、城市新区(新城)等相关规划环评的探索,均有一定的研究需求与应用价值.

图4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突现图谱Fig.4 Key words burstness of EIA studies

4 结论与启示

a) 我国环评经过40多年演进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力量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评体系的完善与职能革新. 环评作用已从防治项目环境污染、加强区域环境管理,上升到参与发展综合决策、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国际学术界对环评关注度始终保持攀升状态,而我国环评研究则整体呈下滑趋势,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重点领域的研究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我国环评研究带有较强的政策引导特征,即制度革新不断提供研究方向和角度,研究不断对制度规定进行审视和创新,当前研究投入与成果转化持续走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评制度的纠错能力与创新能力.

b) 我国环评发展过程经历了学习国外经验并逐渐本土化的模仿阶段,经历了夯实理论、方法、制度的探索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改革中反思、重构、融合、创新的觉醒阶段. 当前我国环评研究中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因素的考虑,对累积影响评价技术的探索,以及对经济和技术政策环境评价的顶层设计等方面依然不足,技术方法研究与理论研究脱节. 除加强上述研究不足方向的投入外,需对标国际先进技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开展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评系统理论研究,尤其是从公共管理角度加强研究,加强对价值判断的科学界定,实现对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支撑.

c)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我国区域性、整体性、系统性发展问题解决与污染治理经验丰富,大区域、多层次、多行业的环评实践经验丰富. 一方面,持续加强本土创新环评技术研究,完善技术逻辑,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助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另一方面,推广我国环评实践经验走向国际,不断提升环评在国际学术的话语权,突出其“继承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发展保驾护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文献规划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及其环境影响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高超声速热化学非平衡对气动热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