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泊静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全社会已形成两点明确共识,一是“双碳”目标是国家战略,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要坚决保持战略定力;二是在战术上要积极而稳妥,既要避免运动式减碳,也要避免运动式增碳,总结好“双碳”工作第一年的经验教训。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就“双碳”目标和“十四五”能源规划等话题接受记者专访。
杜祥琬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首在节能提效,要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以科学供给满足能源合理需求,要统筹好能源当前安全和长远安全。
杜祥琬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他指出,在战略方面,第一,从国内来看,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这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我国一定要实现“碳达峰”;根据全人类的发展需要,我们一定要走向“碳中和”。第二,从全球来看,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和共同事业,中国应与各国一道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双碳”目标就是在《巴黎协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国家自主贡献承诺。
在战术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要保持积极而稳妥的态度,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简单化,一刀切;第二种倾向是转型不力,走老路导致发展落后。
“需要注意的是,‘双碳’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整年,虽然个别地区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现象,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了4亿吨,这是近年来没有过的高排放增量。”杜祥琬强调,现在已进入“双碳”目标提出后的第二个整年,碳达峰进入了窗口期,要总结好第一年的经验教训,坚持稳中求进,在避免运动式减碳、避免一刀切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运动式增碳,避免冲高峰、攀高峰。
中国工程院日前发布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提出,通过积极主动作为,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有望于2027年前后实现达峰,峰值控制在122亿吨左右。在此基础上推动发展模式实现根本转变,可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杜祥琬表示,积极主动作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前提至关重要,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2027年“碳达峰”和122亿吨的峰值才成为可能。工程院的咨询研究还给出了另一种排放情景,即2029年“碳达峰”峰值则是127亿吨二氧化碳。
他指出,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是降碳的首要举措。当前,中国单位GDP 能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单位GDP碳排放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之所以碳强度要比能耗强度高一些,是由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决定的,区别于西方国家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而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相比,我国的能耗强度是其2.7倍,节能降耗的潜力是很大的。
杜祥琬认为,节能降耗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比如我国的钢铁、水泥产能分别占全世界的56%,57%。钢铁行业,如果切实落实严禁新增产能,继续压减产能的要求,即使吨钢能耗不下降,钢铁行业碳排放也将实现达峰,再加上技术和管理的不断进步,钢铁行业能耗和碳排放将明显下降。
杜祥琬指出,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补短板、强弱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先着重强调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其后是调整能源结构。要坚决遏制“两高”产业盲目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
对于能源安全的理解,杜祥琬强调,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能源安全首先是供需安全,以往,我们理解的能源安全就是供需安全,当供应跟不上需求,就是不安全。一些地区就依靠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冲动拉动本地GDP,这是需要抑制的不合理需求。因此,在将供需安全放在能源安全的首位的同时,一定要抑制不合理需求,要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这才是真正的供需安全。
杜祥琬指出,除供需安全外,能源安全还应包括环境安全、气候安全,要统筹好当前安全和长远安全。当前安全和长远安全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为此,要把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做好。同时,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掌控的能源,不受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能够掌控的能源越多就越安全,这是长远的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问题要通过智能调峰,运用灵活性资源,把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储能技术等结合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形成优质电力输出,从而实现当前安全与长远安全的统一。
谈及“十四五”能源规划,杜祥琬表示,能源发展五年规划首次以“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命名,这是能源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做出“我国步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阶段”的判断,提出能源安全保障进入关键攻坚期、能源低碳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现代能源产业进入创新升级期、能源普遍服务进入巩固提升期4个特征。这4个特征体现了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发展方向。
他进一步指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离不开“多能互补、源网荷储”8个字。在“源”侧,新能源的绝对量和比重都将持续提升,《意见》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仍有近20%的化石能源需起到调配作用,非化石能源要与化石能源协调互补,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多能互补。在“网”侧,要实现智能化发展,发展智能电网和配电网,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可控性,使其具备吸纳不稳定电源的能力。在“负荷”侧,要发展灵活性资源,引导用户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电力需求,维持系统平衡。在“储能”侧,要做好与新能源的配合,提高系统的可控性和灵活性。
“‘十四五’能源发展的任务艰巨。”杜祥琬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摸索两个经验:一是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协调互补,不仅仅是确定发展比例,还要探索如何统筹发展;二是摸索新能源和储能在实践上如何结合好,要形成具体的实践结果,实现优质电力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