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
一、教学目标分析
1、初步产生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
2、结合旧有知识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3、根据具体的场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4、学会运用各种测量工具。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方案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图片给学生呈现1分米和1毫米的物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生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对这两个长度单位形成一定的概念。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到的其他两个单位,让学生拿起自己手中的卷尺,在卷尺上分别指出不同单位代表的长度,以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结合场景中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而使他们灵活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二)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供的物体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对教材中的两个长度单位产生一定的认知。回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理清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长度单位表示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三)设计意图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给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结合教材进行讲述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更是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小学数学有着独特的特性,与现实中的事物有较为直接的联系,但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却没有引入现实中的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阻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此背景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将数学与生活连接起来。在课程中融入生活中的物体,使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直观,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生迁移,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现实中的经验进行理解,能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启发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此外,教师还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实践的机会,他们依据课程中的内容自己操作和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
(四)教学过程
教学片段一:
教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不同物体的长度是多少?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大屏幕上呈现出一分钱硬币、银行卡、身份证等物体的侧面图,以及文具盒、书本、杯子等物体的正面图。学生通过观察,对分米和毫米有了初步的概念。
教师:在之前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与分米和毫米有什么关系呢?大家一起探究一下吧。
学生利用手中的卷尺分别画出了代表四个单位长度的线条,再将这些线条进行组合变换之后,学生掌握了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呈现出现实中的物体,将学生的思维迁移到了生活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并且自己借助卷尺实践探究,成功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片段二:
教师: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长度,我们必须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吧。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布置了人们量身高的场景。
学生1:身高可以用“米”来表示。
学生2:也可以用“厘米”表示。
教师又布置了测量教室物体的场景。
学生1:我们的书桌高度大概是8分米。
学生2:文具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利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站在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单位表达物体的长度。在不断的练习中,熟练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
三、活动評析
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呈现出现实中的实际物体,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对分米和毫米产生初步的概念,并且引导他们回忆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操作卷尺标出了不同的长度单位,掌握了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置了多个生活场景,启发学生的思维迁移到现实中,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分析和判断,选择最为合适的长度单位,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也是大势所趋,对教育教学发展起到了极大地助推作用。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教师可以呈现生活中的元素,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现实物体。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具体的认知,更加方便他们理解和学习。不过,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在应用互联网技术时过分强调互联网的作用,以至于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况,使学生的注意力出现了分散,无法专心致志探究数学知识。还有一些教师在选择生活元素的时候不够合理,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大相径庭,以至于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甚至还阻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往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仍然要不断钻研,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工具,使其推动数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