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在中国的戈壁、草原、深山,分布着许多3位数的代号:221、404、711……看似平常的代号背后,汇聚的却是中国当时最高精尖的人才。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努力,让我国拥有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
上个世纪,在中国的戈壁、草原、深山、丘陵,分布着许多3位数的代号:221、404、711……看似平常的代号背后,汇聚的却是中国当时最高精尖的人才。或许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哪里,甚至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努力,让我国拥有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
中国的“核力量”究竟有多了不起?
唤醒沉睡上亿年的石头
铀,是自然界中能够找到的最重元素,也是核裂变反应的主要元素,其裂变反应的巨大威力震惊世界,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材料。要发展核工业,必须找到铀矿。
1943年,中国地质学家南延宗应邀到广西进行矿产地质调查。正是这次勘察,他发现了铀矿物的存在,开启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大门。
1955年1月15日,来自广西的铀矿石被带到了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听取了物理学家钱三强、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副部长刘杰等人的汇报。毛泽东握着刘杰的手说:“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好好干!”
这颗石头,也成为了决定中国核工业命运的石头。
1958年5月31日,湖南郴縣许家洞镇铀矿开始建设。由于保密需要,绝大多数工人并不知道自己要开采的是什么矿,但祖国的需要就是他们的目标。
1960年4月,这里试采出第一批铀矿石。1964年1月,铀矿被命名为711矿。
711矿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铀矿,共开采出400多万吨铀矿石,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研制提供了稳定的原料。
这里,也留下了几代采矿人火热的青春记忆。
“查无此地”,是404荣耀的一部分
有了铀矿还不够,钱三强提出一个紧迫的困难:“在设备和器材方面,我们最需要的是一台回旋加速器和一座实验性反应堆……”
1956年5月,中国的核科研事业赢来转机。在苏联援助下,“一堆一器”两项核设施在北京房山开始建设。1958年9月,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正式移交使用,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有了“一堆一器”,该如何继续推进原子能的研发?1958年秋,中国西部一片沉寂了多年的戈壁滩,忽然涌现出数万人。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甚至海外归来的工人、专家、技术精英和大学毕业生,几乎在一夜间从过往生活中消失了。
与此同时,中国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核工业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404厂开始建设。
1964年5月1日凌晨3点,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在404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404完成了最初使命,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者家属陆续入住,当他们建起医院、幼儿园、公园时,可能已经为后代规划出了完整的生活场景。“核一代”建起的新城,成了“核二代”的故乡。
2006年,404生活区开始搬迁,这座城市的人第一次以居民之名出现在大众视野,此时距离它诞生已经过去了48年时间。
几代人的青春甚至生命,在戈壁滩的风沙中洒尽。直到今天,当他们站在中国地图面前,想要指一指魂牵梦绕的故土时,仍然只能划出一个大概的范围。
“查无此地”,是404荣耀的一部分。
来时风华正茂,走时白发苍苍
研制原子弹的过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1958年春,专家们在多地考察后,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青海省的一片草原上。从此,它的名字——金银滩,在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神秘代号“221”。
一同消失在人们视野的,还有数万名科研生产人员。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他们忍受着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等恶劣条件,投身到基地的建设中。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1994年,221基地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正式全面退役。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化剑为犁,对外开放。
科研生产人员,来时风华正茂,走时白发苍苍。
36年间,数万名开拓者在这片神秘的禁区中,研制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几十年来,中国核工业人筚路蓝缕,先后创造了多项奇迹,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如今,迈上新征程的新一代核工业人意气风发,不断汇聚起建设核工业强国的磅礴力量。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