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先
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当一个企业不唯以挣钱为使命,而以国家能源压舱石为核心,维护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文化,造就企业脊梁,那么这个具有世界一流技术设备的能源开采基地,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具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基地。
——题记
一、在工人手掌的血泡中站起来的发电厂
我把青春,爱情,理想
还有我的生命
都交给你
你给我一个永恒不变的承诺
那一腔熊熊燃烧的炉火啊
始终没有回答
2002年夏天的一个黄昏,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103国道公路上,一辆接一辆号称“拉煤王”的重卸卡车呼啸驰骋着。在国道一侧,是原神华准能集团公司第一发电厂,厂里有近千名员工。103国道是电厂近千名员工上下班必须经过的一条公路。这天,一名电厂员工下班后,骑着摩托车从厂里出来,在穿过103国道公路时,“嗵”的一声巨响,说时迟那时快,巨大的撞击声瞬间击碎了来往人群的眼眸……
次年,“拉煤王”继续气势汹汹地呼啸着,原神华准能集团公司又一名员工经过103国道公路时,遭“拉煤王”袭击,鲜血渗透公路……
时任发电厂厂长李文运眼含泪水,风急火燎地推开董事长办公室的门,拍打着桌子……
……
这条103国道每年或大或小都要发生交通事故,被很多人称为“死亡之路”。
20年后即2021年夏天,一座碧蓝色天桥,仅3个月时间,如同一只庞大的天蟹,横跨在了这条103国道公路上。
天桥正式通行的那天,天未亮,我急匆匆地向天桥走去,远远望见桥上已经有些人站在那里。他们会是誰?我小跑着上桥一看,原来是老电厂的几名老员工,我有些兴奋:“真想不到,你们也来了。”
是的,我们是不约而来,只因这座桥,我们盼了20年!
在充满着喜悦而复杂的眼神里,我和每一个人拥抱,完后我们一起拥抱,我们不停地说着一句话:“这桥终于修建起来了。”当年在交通事故中侥幸活下来的一位电厂员工,默默地望着天桥远方的道路,回头对我说,这桥下的故事,你应该讲出来。
我想,我应该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因为我也是老电厂的员工。2013年,这个电厂因机制改革关闭了,电厂的员工被分流安排在原神华准能集团公司各个二级单位。临行的那段日子,一个同事说,当我确定离开电厂的那一天,我会跪在电厂门口,给它磕三个响头,因为我给了它青春,它给了我生活。
每当我想起同事这句话,对老电厂的回忆就像一部老电影,经久不衰地上演开来,那一腔熊熊燃烧的炉火,那震耳欲聋的机器声,那“咝咝咝”的高压电流声,还有那高耸入云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牛奶般乳白色浓烟全部在眼前浮现……
就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群人,不过二十出头,背着行李,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个地方在中国地图版块上是找不到的,他们找到了,那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准格尔旗薛家湾小镇。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怎么形容?准能集团公司的一名老作家阳关这样描写:“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原如同失血过多的肌肤,苍白如纸,晦暗如皱;星星点点的骆驼刺草,可怜巴巴地抱紧一团团散沙,枯黄的枝条碎叶活活像生锈的一枚枚圆钉。绝少绿色,绝少树木。”“天色苍黄、漠风苍黄、心绪苍黄,汽车后面拖着一条永难摆脱的尘土尾巴……”
每到晚上,这个地方黢黑黢黑的,是那种伸手不见五指的古老的黑。当地人有一首歌叫《沙圪堵点灯杨家湾明》。沙圪堵是当时的准格尔旗政府,离这里七绕八绕差不多有100多公里,不像现在高速公路一踩油门半小时就到了。当时山路不通,到处闭塞,沙圪堵的灯光只能照到杨家湾,而薛家湾要靠山坡上窑洞里微弱的电石灯来采光。
只有光照进来,后面的路才能畅通。
“支持煤矿办电,鼓励有条件的煤矿,尤其是煤炭外运紧张的煤矿办电,变输煤为输电”是当时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随着国家能源工业战略的西移,为缓解当时蒙西电网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原神华准能集团公司发电一厂作为当时内蒙古西部电网主力电厂之一、准格尔煤田初创时期的开路先锋,义无反顾地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1991年5月9日,老电厂人永远铭刻在心里的日子。发电一厂(当时称坑口电厂)正式开工了。千年沉寂的荒原上突然间插满彩旗、人马喧腾,一场酣畅淋漓的、开天辟地的大战开始了!当地老百姓闹不清怎么回事,懵懵懂懂地围着一群人、一堆人观望着,又是惊讶又是期待。
5月骄阳似火,铲土机声、卡车马达声、号子声,此起彼伏。现场官兵难分,清一色光膀子的男子,个个虎虎生威。
一个沉黑的夏夜,疲惫的人们正在梦乡,一场特大暴雨袭来。刹那间,电厂职工住的简易板房四处漏雨,屋外的沟渠涨满了水。距离薛家湾20多公里外的玻璃圪旦村的洪涛咆哮而下,居然伸着20多公里长的舌头翻卷着扑向电厂施工现场。电厂人从梦中惊醒,来不及穿戴整齐,官兵全体上阵,用水泥袋子堵,用脸盆舀,凡是能用得上的工具都拿来抵御洪水。洪水淹没了刚刚做好的坑道地下基础建设,泥沙陷过膝盖,电厂人完全不顾及这些,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锋陷阵。
冬天来了,鄂尔多斯高原异常寒冷,一些板房因潮湿裂缝,让“呜呜呜”呼啸的北风喷吐着不亚于西伯利亚的寒流对老电厂人展开了冰冷刺骨的精神挑战和无限进攻。老电厂人在凛冽寒风中被攻击,被打劫,牙齿冻得上下打战,发出“嘚嘚嘚”的哆嗦声,但是老电厂人好像并没有气馁,意志反倒更加坚定,精神头儿更足,开心快乐的笑声压倒寒风的怒吼声,没有听见一个叫苦的,也没有看见一个打退堂鼓的。
1992年12月,也是老电厂人永远铭刻在心里的时间。坑口电厂第一台机组发电。当老电厂人合上第一把开关,点燃第一腔炉火,当高压电在高原上发出第一声“咝咝咝”的电流声,敲锣打鼓、欢呼雀跃声响彻天际。当地老百姓面对刺眼的灯光,捂着眼睛,不敢睁眼看,他们习惯了黢黑黢黑的日子,怀疑眼前的光明是不是“神灵降世”?
但是光明的背后总是笼罩着黑色的魅影,似乎没有这样的艰难险阻,似乎电厂及电厂人不经过火与冰的洗礼,就取不上皓月当空的真经。
1993年1月11日,刚刚点火发电的一号机组一号锅炉突然灭火、放炮、炉膛崩裂,老电厂电气、汽机、锅炉、化学、机修、输煤六大车间,全部奔赴浴火浴血的抢修战场。整整九天,整整九天啊,电厂人吃着面包、喝着冷水,吃饭、睡觉、休息都在现场。
老工人们讲述的当时的情景仍如电影蒙太奇一般至今还在我的眼前一幕幕地闪现:
锅炉爆炸后,电气车间配电6KV母线断路,PT烧毁,这个设备电厂没有。由于当时通讯设施不完善,道路不畅通,购买人员马不停蹄去了呼和浩特市,结果没有,又返身折回跑去包头,来来回回,累得站在火车上就能晃悠悠地睡着。第二天下午买回来设备,人都来不及休息,马上进行设备测试、校验、安装;抢修突击队负责电气检修的10个人,12个小时一个班,每天吃不上热饭,好多人肚子胀,服用一点药继续干。站在锅炉汽包作业上的突击队员从约70米高的楼顶钻进炉膛抢修,炉膛不通风,膛内温度高达50多度,干一会儿汗水湿透全身,多坚持一分钟,就胸闷气短要窒息。为了防止晕倒,他们要不停地喝着葡萄糖补充能量,每隔5分钟换一次人。脸就像快要烤糊的面包,衣服湿淋淋地贴在肉上,胶鞋底发出“呲呲呲”被烧焦、烧裂的哭泣声,抬腿落脚,一起一落,胶底都粘连、拉丝。事故发生后,在70米的高空作业,当时很多运输工具派不上用场,全靠人力背、扛、抱、抬。炉膛内需要保温砖、耐火塑料和水泥、硅酸铝等上百吨的材料,电厂人从检修扶梯上以“人体链接”方式传递输送上去,就连200斤重的高空电焊氧气瓶也是电厂人硬生生抱上去的;有的人在作业时手脚烫伤,头部被砸一下,那都不叫伤。那时候,电厂人都是20多岁,有的是力气、干劲,男女没有分工,全体齐上,而且谁也不肯落后,抢着上、跑着上,生怕自己落下。抢修工程完成后,电厂人顾不得吃饭,顾不得脱衣,靠着墙就睡着了。当一号锅炉正式点火,一号机组恢复正常运行时,听着发电机均匀而粗壮有力的呼吸声,看着上千个仪表盘指针进入匀速摆动轨道,所有在场的电厂人都流下了眼泪。
中国著名诗人、准能集团公司退休员工温古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坑口电厂是从电厂工人手掌的血泡中站起来的!”
1993年8月,坑口电厂第二台机组顺利启动运行发电,同年8月26日,我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电业局来到这里。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位居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传说的河套平原,历史上走西口的人要去的地方。我为什么放弃五谷丰登、鱼米之乡、素有北方“小江南”称誉的河套平原,来到这荒凉贫瘠的高原,并且放弃电业局当时多少人羡慕渴盼的单位?为了爱情!为了爱人几经辗转,千里路上找到我,绘声绘色地给我描绘准格尔煤田开发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给我说同学们都在那里甩开膀子大干现代化。我着了魔似的渴望那种工作和生活,根本顾不得母亲的苦苦挽留,一定要跟他走。父亲说我的爷爷奶奶拉着我的大叔、二叔的手,背着他,讨吃要饭走西口半年,半路上差点饿死,才来到河套苟且活下来,怎么轮到我,哭着喊着又要返回去?
我被爱情、被“开发区”三个字迷得听不进父母任何劝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爱情的列车,只身一人来到了这荒凉大漠。现在想起来都佩服自己当年的勇气。
从巴彦淖尔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要坐6个小时的火车,下火车后要坐3个多小时开往薛家湾的大巴车,当大巴车驶出呼和浩特,一条崭新平坦宽阔的柏油公路出现在眼前,我激动地快要哭了,心都能跳出胸口。在当时,这样高级的公路是多么的稀罕、神圣,它装载着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希望和无穷的幸福感。它从呼和浩特市向南延伸,坦坦荡荡横穿土默特平原,履险如夷跃上喇嘛湾黄河大桥,盘旋辗转蛇行于鄂尔多斯高原。
呵!鄂尔多斯!准格尔大煤田!
这条“呼准公路”在中国地图上没有显示,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地球上。它是准能集团公司(原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为缓解我国能源外运煤紧张状况,改变沿线交通闭塞修建的一条乾坤大道,它不但有利于开发地方经济建设,更符合当时原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三线”即公路、铁路和输电线齐头并进的规划需求。
“陆”“铁”“电”要叩开地宫取宝,势不可挡,要向准格尔要煤支援国家西部建设。
爱人自豪地说:“那是我们准煤人(当时准能公司称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所以叫准煤人)修筑的。”我永远忘不了爱人当时神采飞扬的表情,他说,准煤人可是能耐了,修公路,建电厂,修铁路,采煤矿……
大巴车平稳而快速地行驶在准煤人修建的公路上。天色渐黑,我累得靠在他身上又睡着了,他一路都没合一眼,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我认为他最高兴的是讨了我这样一个没花一分钱的老婆,出生大家庭不说,还有学历有工作。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推了推我说:“到了,快到了,快看,电厂的大烟囟!冒烟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发电厂!”
我贴着车窗玻璃,看着夜色中的大烟囟,如同一根金箍棒闪闪发光。随着大巴车越来越靠近,它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仿佛孙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吹了一口气,大叫“变!变!变!”而变得更高更大,通到了云际。大烟囱腰身上端“1992”的红色字样在夜色中格外清晰醒目。
这是准格尔煤田建设工程成功的第一个丰碑。那浓密的白烟是准格尔煤田第一批拓荒者在无数个夜晚,等待黎明破晓时,两指头间弹下的无尽的烟灰。
这个沉封、寂静、落后的千年小镇就在这醇白的云烟中,被高压线咝咝咝的电流声叫醒,被四面八方的创业者叫醒,被山外面的喇叭声叫醒。两年的時间,不足1000天的开垦、奋斗、拼搏,光明普照着山湾湾的沟沟壑壑。从那以后,那个古老的黢黑黢黑的薛家湾消失了,那一掩一掩蜷缩着的窑洞被封上了。美丽的霓虹灯闪耀着,现代化的娱乐厅、小酒馆、大饭店等蜂拥而至,歌声、笑声、追逐声日夜不停息。站在山坡上,看着原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灯火通明、人烟熙攘,爱人和工友们调侃说是“中国的小香港”。
这就是很多很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如我一样,纷纷赶来奉献全部青春的地方——准格尔煤田,现在的国家能源准能集团公司年轻时朝气蓬勃的模样。
初建的坑口电厂是步履艰难,由于发电厂是蒙西电网的网外电厂,不仅上网电价偏低,且调峰次数频繁。为服从电网迎风辟谷的调度需要,机组几乎是在起起停停、停停起起中挣扎。一台机组一年的调峰次数最多时能达150多次,造成了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当时机组有故障检修还得打报告,上报西部电网审批,要命的是西部电网一般情况下不批准不说,还要对机组非计划停机时间进行严格考核,最極端的行为是他们还要以每度电仅6分6厘的极低价格享用着准格尔电能。
源于当时准格尔煤田的大准铁路干线和黑岱沟露天煤矿正处于艰难前行的建设中,准能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坑口电厂作为准格尔项目“煤、电、路”一体化的主体之一,又是准格尔项目中建设速度最快、发电最早、最先盈利的项目,是当时内蒙古西部电网10万千瓦机组建设最快的项目,并且在1996年西部电网小时利用率最高的电厂,毅然决然地就挑起了担子,用每度电几分几厘的利润支撑着准能公司的发展大业。也可以说那时候,电厂每一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准能”人,电厂的每一分利润都是电厂人把一滴汗水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换来的,其间的艰辛和付出属于那个时代,却是这个时代无法读懂和体会的。也许你根本不敢相信,但这是真的,准格尔项目建设的初期阶段,准能集团公司的第一次创业,是电厂人一直在负重承载着,匍匐前行!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爱人每天除了正常上班,就是加班,半夜三更从家里走,早晨六七点回家是常态化现象。一年365天一个字——“忙”!机器总也修不完,大小会总也开不完。有一次早晨8点多,我打电话找他,打了足足有十几分钟电话才被接起,我气得如一个泼妇,开口大骂:“你几天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过了?”没想到电话是车间主任接的,他接了电话也不解释是谁,一直沉默。我以为是爱人在听,把夫妻之间的气话全拿出来派上用场,直到我骂完,在电话里哭起来……车间主任才开口说话,劝慰我。臊得我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没敢见车间主任。
岁月的河流缓缓地驶入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准格尔项目的建设基本完成。1996年,黑岱沟露天煤矿正式进入试生产。1997年6月28日,大准铁路全线开通;1997年11月9日,大准线全线电气化开通。第一列煤炭大列在人们的欢呼声、汽笛长鸣声与礼炮的隆隆声中,离开准格尔旗点岱沟车站,一路欢歌,顺利抵达秦皇岛港口,拉开了西煤东运的序幕。
这时的坑口电厂方才喘了一口气,慢慢地退下沉重的戎装,仿佛战场上退役下来的老兵,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但命运是个最让人玄之又玄的迷信东西。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形势和资源配置有了与准格尔项目建设上马时的初衷完全不同的变化,一句话,原来计划经济下保障准格尔大项目吃穿无忧的前提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已今非昔比,准煤人即将面临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企业亏损之时的困境。1998年5月5日的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就这个问题作了披露,并对当时准煤在建设管理、干部使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面对清样上涉及的情况,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批示:“惊心之余实在痛心。”他要求主管部门拿出解决方案,对人民负责。
此时,正好到准格尔煤田建设项目向国家正式移交投产的时候,且准煤并入了神华序列。这意味着,准能人在移交庆典上捧得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准能集团公司将有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和跨越。
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准能集团公司实行债转股以后,针对基本建设初期,公司内部一系列的附属单位随着准格尔一期项目的成功移交必须改革。减人、转岗、分流势在必行,主、辅业分离,精干主业、搞活辅业是改革的主要举措。
坑口电厂是当时神华准能集团公司煤、电、路三大主体单位中第一个实施改革方案,实行人员竞争上岗、转岗分流的。
虽然在精减中厂里一再强调,坚持公开、公正,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但是观念上的更新给职工心理造成了强烈反响和巨大压力。老电厂人当时传统的思想观念,误认为公司减人、转岗、分流是下岗、失业、再就业。1999年12月,是电厂人最难忘的时光,一夜之间,所有的通讯线路被切断,全封闭式实施改革方案落地:白天民主评议打分、确定转岗、分流人员,晚上评分、选拔预留人员。24小时内人与人之间一下子失去所有的联络信号,茫茫然一片。
记得那天,天都阴晦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沉闷的阴霾分子。电厂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突发情况,有的人承受不住这份压抑、紧张,在等待的煎熬中,情绪失控,吓得当场掩面哭泣;有的人存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不可能被淘汰。事实是,第二天早晨,结果出来,很多人的岗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人真的面临转岗分流,离开自己先前奋斗的地方。那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果。哭声、叫声、吵嚷声,更有甚者将厂级领导围堵在上、下班路上,一时间电厂不再是一个“光明欢乐”的大院。我是电厂所有骨干技术员家属中唯一一个被淘汰、被转岗的人员。我哭得十分伤心,很是委屈,捶打、责骂着爱人,问他为什么,为什么要把我舍出去?
改革是一种创新,观念的改变需要过程的挑战。企业的改革,是为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存。如果改革让一线员工产生生存的恐慌,这是不科学的。
一个星期后,无论是被分流的,还是被淘汰的、被转岗的都各就各位,电厂人至此享有了准能集团公司“最有素质员工”的美名。
一切似乎尘埃落定,电厂依然是轰隆隆的机器声,夹杂着空中“咝咝咝”的高压电流声。
这次改革,准能集团公司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求生存的前提下不仅开拓了矿区和周边市场,取得了客观经济效益,而且使准能基本建设向生产经营全面转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从行政大楼通讯机房走进了电厂最一线的生产作业现场——主集控室运行,距离汽轮发电机、锅炉本体只有1米的地方,开始电力工人最艰苦的五班四倒的运行生活。上岗的第一天是前夜,即晚上7点半至凌晨2点。我和当值做完交接班事宜后,一个人站在锅炉本体,号啕大哭。周围上千台机器设备的轰鸣声淹没我的哭声,炉膛的温度炙烤着我的全身,炉腔口有红色的火舌不时地舔着我的衣角,炉膛内的火焰充盈着炉腔,通红通黄,宛如火海,却又看不见波浪。冥冥之中,我感觉自己要被这一腔的炉火燃烧,要与这一腔的炉火同归于尽。
我的预感是正确的,从那天开始,我在这里整整工作了11年,一直到电厂1号、2号锅炉准备熄火,电厂准备关停的最后时刻。
11年里,我见证了老电厂一线运行工人在50多度高温的汽包上坚守作业;一年365天严寒酷暑不请假,不脱岗;一分一秒抢时间争效益,一秒一分执着坚韧不畏惧。11年里,爱人因车祸去世,我领着6岁的儿子苦苦挣扎,老电厂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每一份午餐变着方法、花样督促我吃好吃饱的情景,班组长与班组员工的手足情深一辈子也忘不了。我深深地体会到越是艰苦的环境,人类的精神境界越是高大博爱。老子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上善若水”大概就是说这些一线工人不与人争、无私无为的胸怀吧。
11年里,准能集团公司改制为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继而吹响了“第二次创业”的号角,大刀阔斧地开始扩能改造,截至2010年,煤炭产量平均每年递增400万吨,铁路运输增加7100万吨,利润上升41.59亿元。11年的开拓发展,使准能集团公司以国内少有的煤、电、路综合能源企业方式终于走上了一条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但这些风光似乎只在露天煤矿和铁路之间流转。尽管这11年,电厂发电量从2001年的10.86亿度涨到2010年的21.5亿度,但“以煤炭为主体”的准能集团公司不再把焦点放在电厂身上。
11年里,老电厂人始终如一地保持稳发、满发,4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操作,耗尽了他们全部的精力、心血,身体各个器官过度消耗,一个个提前进入老年化,青春的黑发染上半鬓银霜。
11年里,老电厂的大烟囟安静地冒着白烟,时不时吞吐出一些黑烟,犹如青年步入中年的抽烟的男人,肺部被尼古丁感染,咽喉发炎,少不得咳几声痰,惊扰排气门发出刺耳的尖叫声。
11年里,老电厂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退役老兵。从准格尔煤田建设初期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卸下戎装后,它就默默地守候在103国道公路一侧。因为青春的誓言,它恪尽职守,因为时代的底线,它脾气倔强。很多准能人认为电厂人性格古怪,不好与人亲近,那是因为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他们不善言辞,具备了军人一般的责任、严峻。
而老电厂大院仿佛被冷落的皇家园林,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坚定不移地迎接着日复一日的朝阳升起,夕阳落下。那一抹抹绚丽的光辉,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令人不敢小觑。
2012年12月12日,安全运行了19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坑口电厂,为了响应国家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政策调整,被迫宣告停产。
锅炉彻底熄火了。
发电机彻底停转了。
大烟囱没有了直上云霄的白烟。
电厂大院更安静了。
……
回忆总是让人彻夜难眠。
我很快联系了现国家能源准能集团公司基建中心总经理焦丕,见到他,我很直接地问他:“电厂当年发生那么多交通事故,都没有建桥,现在关闭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花大价钱建桥?”
焦总显然一愣,上前与我友好握手:“电厂关闭了,电厂的人还活着,电厂大院里还有很多人,在建设未来准能最大的文化中心基地。”
二、凉水塔倒下的地方
我的眼泪,悲伤,期盼
还有远方的诗
被你深情地舔渎
那高耸入云的大烟囱啊
在绿色的草坪上
筑起了丰碑
电厂不发电了,电厂大院变成了准能集团公司文化中心基地,那么电厂的人都去哪里了?他们当初可都是全国各地大中专毕业院校分配来的专业电力人才,20年里与准能集团公司的发展步步相随,如今他们都已经步入中年,正当仕途风光的年华,难道真的是“卸磨杀驴”了吗?
如果是这样,企业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我至今都清晰地记着,电厂即将停炉的那段时间,人心惶惶,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至少保留一台机组运行,维持准能露天矿的用电量,有的说人员分流到第三产业,有的说人员买断工龄下岗回家等。这次的变动,相对于1999年的改革风浪对电厂人造成的压力只有增强,没有丝毫减少,而且就像压力泵失去了弹性,在不停地上升。这时,有的人开始逐步向露天矿、铁路等生产部门调离,后来又听说,公司人力资源部冻结了电厂所有人的调动。
两台发电机组的电力负荷似乎为了稳定人心在轮流运转,只是那渐吸渐喘的声音,明显也是在做敷衍。前半夜与后半夜上班的運行人员已经不能按时交接班,并且人数减半,轮流上岗值班。有一天凌晨2点30分,交班人员纷纷离开主控室回家,接班的没有按正常来接班,我一个人睡在空荡荡的约500平方米的主控室,看着上千个明晃晃的指示灯、仪表盘,心生无限恐惧,偶尔一声尖锐的警铃声响起来,让我的头发根儿能立起来。我睡在长条椅子上,仿佛置入无间地狱,思绪如海,其水如涌,想起民间传说说电厂大院曾经是过去准格尔旗薛家湾的坟场,是20世纪80年代惩罚枪毙犯罪人的刑场……我的眼前仿佛有诸多的恶鬼飞走海上,我不由得把身上的棉大衣裹紧,并且蒙住头,直到接班人过来,全身依旧在哆嗦。也就是那一晚的惊吓,瓦解了我最后的底线,说什么也要离开这里,一刻也等不及。我曾与运行人员共同起誓,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此时,我背叛了这份誓言,第一个在人力资源簿上签名,转岗分流准能供电公司。那是2010年的冬天,天气异常的寒冷,我一脚踏出厂房,离开电厂大门的时候泪流满面。2013年春天,电厂300多人同样流着眼泪走出了电厂大院。
从2013年到2020年7年的时间,电厂大院里搬进来一些准能集团公司二级单位的工作人员,因为没有了轰隆隆的机器声,没有了大烟囱牛奶般直上云霄的浓密的白烟,很多人都在说电厂在沉默着,始终在等待着……
电厂人情绪的爆发是在2020年7月的一天,上午10点左右,“轰”的一声,如天雷,如地裂,电厂的凉水塔倒下了。震耳欲聋的爆破声捣碎了老电厂人的心,纷纷赶来爆破现场的老电厂人“哇”地哭了出来,老厂长抹着眼泪,老班长面对记者镜头,哭得说不出来一句话。
这7年里,尽管准能集团公司给予了老电厂人最好的安置,将他们分配到露天矿、铁路、矸石发电厂等,保证他们在转入单位的岗位不变、收入不减、环境不差、生活质量不减。按照专业对口、技能接近,考虑个别职工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特殊原因等给予了特殊照顾,但是,老电厂人总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是觉得不是自己的家,自己是被遗弃的孩子。
凉水塔的倒地,砸起万丈尘土飞扬,抑或是一缕缕青烟,恰如老电厂人泪眼模糊。这一份不舍的情怀,饱含着对企业多少的眷恋,对青春芳华多少的眷恋,对无为付出多少的眷恋?这一份博爱的情怀里,又有着多少心痛?多少惋惜?多少失望?难道电厂在建设初期就没有想到过今天的结局吗?难道这么多年的发展创新,电厂就没有再造血重生的机会吗?有。
据参与准格尔发电厂建设的老职工回忆,发电厂是准格尔项目最早被提上扩建、新建议事日程的项目,那时发电厂2号机组还未完全投入运行。电厂二期工程就在与老电厂一墙之隔的地方举行了开工剪彩仪式。厂址就是今天的国华准格尔电厂所在地。那块地皮是准格尔项目为电厂二期预留的场地,当时设计能力为2X30万千瓦发电机组。可是,其间一些原因,使电厂二期工程除了一纸合营意向书外,再没有了下文,扩建、新建工程成了遥遥无期的纸上谈兵。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靠谱的家伙,它在缓慢的不经意的流逝中,无情地抛弃了准能公司,历史将准格尔发电厂的扩建和新建交给了别人。1999年4月15日成立的神华内蒙古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公司成了它的主人,准能公司只能以土地获得5%的股权成为其三大股东之一。
机会错过了就不会重来。就在电厂扩建和新建无奈地画上句号的同时,周边新建大型机组的不断投运和国家关于关闭小机组政策的实施,使准能电厂面临边缘化的危险,公开或私下来高薪挖专业技术人才的电力企业一拨接一拨,准能集团公司很快地意识到,发展电力产业迫在眉睫。这时,内蒙古自治区“以大代小”政策出台让“准能人”又看到了希望。2006年11月,为了支持自治区政府解决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公司违规项目恢复建设的问题,在自治区政府“口头答应”为准能公司“以大代小”项目优先考虑列入自治区“十一五”后三年规划的前提下,准能公司与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同意以“以大代小”的方式关闭准能电厂两台10万千瓦机组。至此,准能集团公司开始了“以大代小”筹备推动2X30万千瓦机组的工程建设工作。当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2007年3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一纸通知将准能电厂列入“十一五”关停小火电厂实施方案中。
2010年6月,准能电厂2号机组关停。2012年初,准格尔政府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订了《2012年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在2012年底关停准能发电厂1号机组。
正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准能电厂至此彻底结束了近20年的戎马生涯。
一代建设者的荣誉和军功章要放在哪里?
焦总经理告诉我,具体情况找基建中心改造项目工程的负责人牧仁。一位年轻、高大、帅气的蒙古小伙子站在了我的面前,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荡漾着青春的激情,恍若当年的我们。当他得知我也是老电厂的员工时,灿烂的笑容里隐含着一丝丝歉疚,他似乎在给我做解释:“关于老电厂的改造,我们一直尊重老电厂员工的建议,我们特别理解老电厂人对老电厂的那份感情。”
他拿出规划设计图,给我做老电厂整体规划的介绍。他说,曾经的老电厂背负公司筹建阶段的艰难险阻,负重前行,为准能集团公司做出过重大贡献。虽然那个年代的老电厂已经是现代化的精致生产了,是当时国内建筑工程最大最好的工业,但和当前相比,它依旧属于所谓的工业遗迹。我们在老电厂院里新建了3万平方米职工体育场,它是准能职工文化活动的中心。
我说,这个天桥是为文化中心修建的?
牧仁看着我,微微地笑了笑说:“天桥是一座连心桥。2021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一再强调为职工办实事,要做实做强百件好事,满足员工各方面的诉求。这个天桥是杜总走访调研、了解到这是咱们职工多年来的诉求,他让我们要破除千难万阻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好,要把这个事一定办成。”
牧仁说:“我知道,天桥下面的老电厂,老电廠人和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老电厂院里的花花草草,包括院内中心转盘上的雕塑,老电厂人都特别有感情。在改造建设中,我们把这些都留了下来,包括那个大烟囱,我们要将它重新改造设计。我们这么做,就是要表明一种理念、精神,把当年的东西、把时代的东西留下来,使它成为准能文化的标志,准能精神的象征,要让后来的准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老电厂曾经的辉煌,老电厂人与企业的一往情深。”
他说:“未来的老电厂一点也不老,是完全新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你们的庇佑下,我们也决不会辜负你们。”他说得非常诚恳,每一个字都能咬出金点碎玉。
我的眼眶不由得发热,这是准能后来人对创业者的尊敬和赞扬,在真情的感恩当中有着对未来准能的憧憬。每一个准能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准能印象。在我的心里,准能是轰轰烈烈的作业现场,一闭上眼睛,我就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老电厂人撸起袖子、赤着膀子加油干的场面。
次日清晨,我与基建中心负责现场安全管理监督的另一位小伙子相约天桥。他早早地来到了天桥。初冬的阳光照在他敦实憨厚的脸上,金黄色的光芒瞬间与蓝色的天桥融汇在一起,反射出夺目耀眼的色彩。我看见了准能集团公司未来的蓝图。煤的前生本来是汪洋大海,经过千年《山海经》的解读,轮回到当下,呈现眼前这一幅盛世场景。
小伙子向我招手,热情地叫我“杜姐”。我和他开玩笑说:“你应该称呼我‘姨,我儿子和你差不多一般大。”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手里抓着安全帽,十分腼腆地不知所措:“不,不是,要叫姐。”
那我且称他为小白,我问他:“小白,基建中心全是年轻人啊?”小白说:“是啊,基建中心就是给准能集团公司搞基础建设工程的,需要力气,需要干体力活儿的。”
之后我和他再一次走上天桥,一步一个崭新的台阶,犹如当年行驶在崭新的那条公路上,只是我的心情没有了当年的喜悦,多了些许沉重。我在想:如果20年前修起这座桥,现在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最起码交通事故不会频繁发生,我的那位交通事故中侥幸活下来的同学可能成为了一名高级主管;最起码电厂人上下班经过这座桥便捷省力了,说不定其间还会上演许仙与白娘子的许多传奇爱情故事。
桥,是人情感的纽带。无论是桥上还是桥下,人们都喜欢它横跨的姿势,那种简易轮廓下充满着诗和远方。
小白说他们基建中心也有老电厂的同事,他很喜欢听老电厂的故事,他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老电厂的感情,感觉就像一个神话、一部小说。我和他讲,这座桥不容易啊,老电厂人盼了20年,终于建起来了,也看到了。
我摸着桥上蓝色的玻璃窗,小白给我介绍整座桥的建造结构,说:“姐,这不是玻璃,叫耐力板。”
基建中心在开始设计时,确实是一个钢化玻璃设计,但是天桥整体设计图需要的是圆弧形天窗,全国各地的玻璃厂家制作不了,怎么办呢?于是基建中心的小伙子们想了想,认为应该找一种非常时尚、非常超前的材料代替这种旧式的玻璃材料。他们绞尽脑汁从网上搜寻,打电话到处联系询问,亲自跑到厂家看了又看,终于找到了这种替代品——耐力板。它是透明的,光亮强度高,比玻璃装饰的清晰度更逼真,反射出的光点耀眼通透。他们这样做,就是要把新时代的东西呈现出来,把新时代的精神表达出来,他们眼睛里的准能是新时代的模样。
我站在窗前,看到桥下的103国道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免不了又要睹物伤怀。有一年夏天的一个后夜班,我刚刚接过班,大概是凌晨3点左右,接到了电厂门卫岗楼打来的电话:“请找一下李鸿雁。”
我说:“刚刚接班,李鸿雁到现场检查设备去了。”
“她儿子来了,穿着小背心,光着屁股。”随后我在电话里听到了孩子的哭声。门卫责怨地说:“她家里难道没有别人了吗?这都半夜3点多了,孩子从马路上穿过来,多危险呀!”
继而同事李鸿雁急匆匆地跑向门卫岗楼,惊吓的孩子、惊吓的母亲紧紧抱在一起。保安一声叹息,红了眼圈。
电厂运行这样的情况太多了。上前夜两点下班的爸爸坐通勤車回家,走在楼下,猛然抬头看见3岁的儿子站在6层楼窗户上喊他“爸爸”,他一边答应,一边强装笑脸:“儿子,不要动,爸爸马上到家。”那一刻他的魂儿能飞了,几乎是一步三个台阶上楼,妻子后夜与他交接班,走时孩子明明已经睡着。运行工作,夫妻总要有换不开的班,总要有年幼的孩子被丢在家里的时候,睡梦中醒来,哭着喊“爸爸妈妈”。人人都说,一线工人的孩子懂事早,独立性强。这一份赞美的背后,谁能解其中的酸楚、无奈。交接班,有时候交接的是孩子。
我对小白说,当年要是修建了这座天桥,电厂人就不用绕前面的大马路上下班,直接上桥后通过那边的小树林就能回家,减少10分钟的路程。小白说,电厂人真的了不起。小树林如今也改造成了日常职工健身小公园,修建了安全、休闲的木梯栈桥,园子里铺设了蜿蜒曲折的石子儿小径,装备了健身器材,职工家属在下班、饭后领着孩子和老人可以散步、游玩。
当年穿过小树林进厂上班,要翻越家属区栏杆,爬一个陡坡。电厂运行人经常是追逐嬉闹着爬上去,走进厂房。
那时候,交通事故是103国道公路每隔几天都要上演的剧情,为了安全,厂里要求,上下班必须乘坐通勤车,无奈很多时候通勤车赶不上趟,电厂人就互相勾肩搭背着过马路,你望着我,他护着你,甚至远远叫停车辆。再后来,交警在电厂门口设置了限速板,标注了斑马线。
小白说,这条公路最高峰时候每小时有8000多辆车流通过。他们在修建这座天桥的时候,因为这个事情和交通部门交流沟通了一个星期。修桥肯定要占一部分的路段,其间会造成整个路段的拥堵,交警队出警力度和人数就要增强增多,所以人家开始很不想做。
为了修建这座桥,基建中心给政府有关部门信誓旦旦。他们给交警队承诺,错过高峰期,晚上施工作业,保证让车辆先行;路段、地下铺着好多通讯电缆、污水管道,尤其还铺设着重要的国防光缆,一旦破坏了,会影响准能集团公司整个中心区的排污及通讯信息,他们给电信网通承诺保证不破坏;路段上有4个路灯杆,他们给住建局承诺,拆完路灯后,保证在这个桥上会安装灯亮化,设计灯光亮化风景;路段上有6棵松树和一些灌木,当事人要求不能砍,他们给园林局承诺,保证按照当事人指定的地方把这些树给倒栽过去,3年养护,让这些树能活,活得很好等。
无论多么苛刻的条件,基建中心全都答应,只要能让天桥修建开工。
心路通了,任何障碍也就消散了。
我和小白从天桥上下来,走进了老电厂。我给他讲电厂第一座桥的故事,讲第一道安全门的故事……故事里的老电厂人平凡而可爱。因为当年他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带着全国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面对同一个荒凉大漠的开采、发电,有着很多的惊奇。原以为创业的时光丰富多彩,孰料想这里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别说是文体娱乐,连个像样的小饭馆都没有,因此哪怕只有一块时光淘涤的光溜溜的小石子儿,捡在手里都是一种生活乐趣。
第一座桥,第一道门,都刻着老电厂人年轻的步履,每一寸土坯都和着老电厂的汗水,不像现在到处都是现代化、机械化,说电厂是从老电厂人手中的血泡中站起来的一点都不为过。
走进老电厂大院,我的心情尤其复杂。当年那个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花园不复存在了,就像我的青春远去了。通往发电厂房的大道两旁全都是施工架构,一些灌木丛林、果树蒙上了灰尘,就像步入中老年的我,只剩下感怀追溯。
那时候,电厂完成了它“先锋军”的使命后,才开始了自己家园的建设。电厂各个车间、办公室人员全部走出来,每天花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干农活,挖坑、栽树、培植、除草、浇水。绿化建设成为当时电厂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据当年担任绿化队的队长刘玉芝回忆说,电厂虽然是火力发电,但是我们要把它建设成“果园式”企业,要让它成为北方的“小江南”一隅。“10亩棚式观光葡萄园,445棵李子树,10棵苹果梨树,2棵枣树,12棵杏树,7棵‘小红果现在叫车厘子,700棵爬山虎……”70岁的刘玉芝阿姨说得滔滔不绝,我听得目瞪口呆:“阿姨,这些数字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刘阿姨说:“每天浇水,亲手栽下,每天看着数着它们一天天长大。10亩棚式观光葡萄园里的葡萄品种繁多,有巨峰、龙眼、鸡心、元白……我们的小花园里还有造型奇特的假山,当年是仿杭州园林的奇石山峰雕琢,假山旁边有化石、凉亭、小桥。小桥下面的池子中放养着彩色的小鲤鱼,好多好多,等到太阳照在水面上,小鱼儿游来游去、金光闪闪。池子中央我们还栽培了无根荷花,大片大片的荷花叶,宛如展开的芭蕉扇,扇子中央绽放着白色的、粉色的、红色的小荷花……”刘阿姨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恍若又回到了那个果园式电厂。
我记着,感动着,这是一个对企业有着多么深厚感情的员工啊!她不是在描述这些山、水、花、草、果,她是在用心唱一首青春之歌!
她说:“果子成熟了,我没有吃上,就退休了。”
而我却在这片果园里幸福地享受了青春生活。每逢秋天,电厂果园令人垂涎欲滴,瓜香四溢,青菜萝卜满园丰收。我们上运行的主控室值班员,上班中间有两个小时的巡检时间。这两个小时,尤其是上前夜22点30分到23点左右,我们三五个值班员会草草检查完设备,偷摸着溜进果园。看园的大爷大娘养了一条小狗,我们在园子里偷吃果的味道,让小狗闻着了,“汪汪汪”地在不远处叫起来,继而传出来大爷大娘的叫骂声。我们怀里抱着,兜里揣着,嘴里吃着,急忙逃跑。小狗追上来,一个同事扑倒在地上按住狗,掩护我们逃跑,我们爬出园子,向主控室跑去。当主控室的同事们正在分享赃物的时候,被追上来的大爷大娘人赃俱获,逮了个正着……
“哈哈哈!哈哈哈!”
刘阿姨听到这里,笑得前仰后合,都是自己种的,自己吃点,还用这样吗?还能叫偷吗?我说,大爷大娘不这么认为。
“后来呢?”刘阿姨急着问。
“后来?后来行政科出来解决,也解决不了,这事不了了之。再后来,每年果子快熟的时候,我们还要去‘偷。”
“你们啊,不是为了吃,是为了那份偷着吃的快乐。”刘阿姨充满慈爱的眼神看着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你这么一说,我当年付出的辛苦都值了!值了!”
小白听我说完,也乐坏了:“你们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快乐,让我们这一代人很羡慕啊。”
小白带着我爬上了当年的行政楼顶,望着被推倒的主体厂房的位置上,来来往往伸缩着长臂钢梁的推土机,小白给我介绍这块地方未来的规划,是一个非常美丽高端的文化休闲基地,是准能人未来文化生活的制高亮点。
在“哒哒哒”马达声中,那个近百米高的主体厂房已被履为平地,只剩下些片瓦残垣。我自然而然想起来当年发电厂作为西部电网开发项目时的情景,远在各地培训的老电厂人隔三岔五请假回家,要回来看一看电厂的兴建情况。老电厂的每一块砖都是他们看着垒起来的,他们把老电厂当成了自己的家,准备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的。
小白转身指着背面3万平方米的职工运动场说,这里有国际标准足球场、田径运动场、千人看台设施等,是准能集团公司第一个大型室外体育场,可满足公司17000名员工大型文体活动和日常健身等需求。
这里也是凉水塔倒下的地方,也是当年老电厂的果园式庄园。只可惜,老电厂关闭了,一些美好的东西也就成为了一帘幽梦。
为什么要在这里建一个大型的职工文化中心基地?
想一想,准能集团公司从最初的筹备阶段,到艰苦创业时期,再到今天的科技创新发展,还真没有一个像样的健康前卫的職工文化文体生活场地。这些年来准能集团员工的第三空间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闭塞、落后。
可就在这个老电厂院内,诞生了公司级、盟级、市级、国家级羽毛球冠军、排球冠军、乒乓球冠军。训练场就在电厂大院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地方,只有一块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水泥地面,一个很简单的拦网。那时候,每到下午下班,电厂的球员以“玩开心”的态度,一呼百应,玩儿得不亦乐乎:“好球!”“加油!”“扣!”“好!”清脆响亮的吹哨音,人群沸腾声,激烈而紧张的比赛,战鼓雷雷。
每到秋天,这个运动场的爬山虎就变成了沸水中的大螃蟹,身着靓丽鲜艳的橙红色外衣,挨挨挤挤地爬满围栏,随着球场上厮杀搏击,它抖动着茂盛的花片大叶“哗啦啦”地助威呐喊。围观的职工开始很多,后来越来越少,反倒球场的运动员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围观的职工全变成了球员。比赛一轮接着一轮,总是从黄昏决战到午夜。
而在另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检修工作间里,没有窗户,屋里四角堆满了大小型电机检修设备,中间放着两张废旧的大办公桌。每张桌子上横架着一块手工刨平的木板拦网,1块钱一个的乒乓球兴高采烈地时而上下跳跃、时而空中飞舞。电厂人手里攥着的是手工制作的简易粗糙的乒乓球拍。汗水渗透了工衣,他们把工衣脱下,扔在检修设备上,露出健壮的肌肉,呈现出工人强大力量的特征。我的老班长就是拿着这样原始的乒乓球拍,打出了市级冠军的好成绩。
那时候,没有教练,没有裁判,都是自己揣摩,自己操练。电厂人都是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把学生时代的技艺带进了企业,逐步加深技艺。如今,这些冠军成为了准能集团公司文体领域的专业教练、专业裁判,他们利用工作休息时间,带动着一大批的准能接班人,运动健康,放飞梦想。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赢在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人生路上。
作为企业,不论大小强弱,都必须以利润为目标,没有利润,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有企业家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分阶段的:初始阶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单纯追求利润,第二阶段是追求规模扩张,以后就是追求权益的增长,最后才是高度重视文化与社会责任担当。
这话乍一听起来是对的,而且准能集团公司似乎是顺着这个模式在发展。从年产1200万吨的黑岱沟露天煤矿,逐步增长为年产6000万吨的黑岱沟与哈尔乌素两个露天煤矿,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两矿累计完成年产商品煤6295万吨,全年实现增效9.58亿元。
回想2012年,准能集团公司提出了“文化引领、战略定位、管理提升”的发展思路:以煤炭产业为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煤炭开采、循环经济、铁路运输一体化区域经济的规模优势,打造一个基地,建立一个园区,延伸一条铁路,转变一个模式,提升两个实力,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综合开发利用能源企业。“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的企业文化就这样落地了。
时任准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维世说,要用文化为改革奠定思想基础,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统一思想,引领员工的价值,推动企业破除阻力向前发展。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职工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广大干部职工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企业不可能走得很远。
至此,“七彩”准能为准能职工搭建了一个彩虹桥:黑色煤炭企业,白色循环经济产业,绿色生态农牧业,金色铁路运输物流网络,蓝色幸福员工工程,红色企业共赢,橙色管理提升再造工程。
准能集团公司如同正午的太阳光芒万丈。黑岱沟露天煤矿与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燃烧热点在极限位置释放出强大的能量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精英蜂拥而至。这与当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开荒辟路的创业者截然不同,他们皆具有了高学历、高职称、高知识、高文化,不薄的奖金薪酬,丰厚的福利待遇,选择“准能”,就是选择了完美的人生。
企业文化与职工文化这时候引起了关注。文化也成为了准能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是文化的含义太深了,格局太大了,它不是由一个简单的、成型的规章制度、框架标准形成的,也不是由三年五年的工作业绩堆砌起来的,它是企业与员工在日月穿梭的时光轨道中互相依赖、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产生的深厚的鱼水之情,这是一家人的血脉连接。
十年企业看发展,百年企业看文化。一个没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一推就垮;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不推自垮。
准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煤层里孕育、燃烧!就像老电厂,从一块砖开始,从手心里的一个血泡开始,电厂人的心永远在一起,尽管老电厂关闭了这么多年。
但是,如果有一天,黑岱沟露天煤矿和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的煤挖完了,文化在哪?我们又要到哪里?
三、通往幸福彼岸的天桥
我的双脚,双臂,双眼
还有我的全身心
全交给了你
那巨蟹般的天桥上啊
标注这幸福的定义
我们是要建设一座能开采利用的煤矿呢,还是要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基地?
准格尔地区有煤,在北起煤层露头,南至黄河北岸,长65公里处;在东从煤层露头,西至煤层600米顶板高线,宽21公里处;总面积约1365平方公里,煤炭储量总和达到264.55亿吨。煤质属中灰、低硫、高挥发分、低变质程度的长焰煤,焦油产量比较高。煤层含煤总厚度平均约30米,厚度大且稳定,全区普遍发育生长。
煤矸石是伴生在准格尔煤层内的“益生菌”,它的多,是煤矿兴旺的标志。随着煤矿开采量,它的繁殖速度会加快,它成千上万的子孙菌群,象征着煤矿产量的庞大。但它毕竟是一条蛀虫,会使矿区“癌变”,走向灾难,走向死亡。
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煤矸石累计堆存量达41亿吨之多。煤矸石的存在,会成为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它露天堆放,会产生大量扬尘,随着自然温度,它内部的热量会引发自燃,释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其中二氧化硫最为严重,它破坏周边耕地,使其不能再利用,并且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仅降低周围环境空气的质量,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使树木生长缓慢,病蟲害增多,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煤矿企业建设经营的成功与否,与煤矸石是否能被科学处置有直接关联,它关系着民生、社会健康。
在准能电厂“以大代小”被迫关闭的前后时间里,准能集团公司开始向多种经营性质的矸石发电项目转变。它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向资源综合利用倾斜的时机,与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民营企业合资建立矸石电厂。一期工程投资了两台15万千瓦循环流化床机组投运,二期工程投运两台33万千瓦机组建设,并在后来另外两家企业股本退出后,准能集团公司全面接盘。
矸石电厂的成立,稳定了准能集团公司煤、电、路一体化不变的结构模式。老电厂关闭后,一部分老电厂人便向这里迁移过来。
矸石发电,作为准能资源综合利用的全新项目尝试,成为了准能电力板块的发展方向,由简单的坑口电厂就地消化洗中煤、劣煤转化为当地煤矸石再利用。之后,准能集团公司还发现,矸石发电厂若发电有效时间达到7000小时/年,每年燃煤470万吨(其中掺矸石190万吨),年排粉煤灰约230万吨,每2吨粉煤灰可产生1吨氧化铝,每2吨氧化铝可产生1吨纯铝。
我国是铝土资源短缺的国家,近45%的需求依赖进口。准格尔煤田265亿吨的煤炭资源储量,伴生氧化铝储量30多亿吨,镓储量85.6万吨,属“高铝高镓”煤矿,而矸石电厂燃用后形成的粉煤灰中,氧化铝的成分超过50%。这个数字,简直让国外的专家眼睛变绿,下巴颏能掉下来。
2011年,准能集团公司氧化铝示范厂以神话式的传说开工奠基了,它宣告了准能集团公司黑色煤炭向白色氧化铝产业的成功嬗变,也开启了神华煤炭伴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新征程。
然而,没过几年,矸石电厂一期项目两台15万千瓦机组停运闲置了,氧化铝示范厂的科研项目迟迟不能开花结果。
想一想,如果有一天煤真的挖完了,该怎么办?
老电厂的关闭足以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有人说,别瞎说了,煤怎么会挖完?有关专家人士说,准格尔煤田能开采130多年。可我们先进的机械化设备能保证准格尔煤田还有百岁生辰寿诞吗?就算是我们如今大力复垦绿化,等到100年之后,这些复垦庄园可能还会衍生出煤,但是挥霍资源,浪费资源,人类过度砍伐,过度消耗,大自然已经伤痕累累,再也承受不了伤害了,它已经开始向人类发出猛烈攻击,雾霾、地震、海啸、瘟疫、洪水,接连不断……
煤,本是大地丰厚的营养与上天充沛的阳光雨露共同孕育出来的金种子,可谓天地之精华。作为大自然最初的原生物,它亦是一种再生物,如何能让它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转型,时不可待!
2021年,准能集团公司提出“1217”发展战略,即一个主体,持续坚持以做精煤炭产业为主体,旨在筑牢根本基石,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以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为两翼,以打造智能微电网为纽带,将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有机连接,形成能源闭环,旨在解决“人往哪里走”的问题。从而实现红色、安全、生态、智慧、精益、法制、和谐七个特色文化准能。它是围绕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落实国家能源集团的发展战略,根据当前准能转型升级处在承上启下、爬坡上行的关键时期的一项企业战略的规划落地。
这是一次深刻的企业使命的转型,从一味地追求利润成本到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与人的生存发展,这也是一次人类物质世界需求向着精神世界追求的改变。准格尔煤田誓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基地,不忘初心,遵守诺言:用准格尔绿色煤炭,还世界碧水蓝天!
这是新时代企业的新时代使命!
准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代表准能集团公司党委在《担当央企使命、彰显准能作为、为全面实现“1217”發展规划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之中明确指出,今后5年准能集团公司要实现的目标:推进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进德和文化与企业管理实践深度融合;打造国家化石能源基地转型示范区;打造内蒙古低碳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示范园;打造准格尔地区绿色创新示范基地;打造国家智能矿山建设示范标杆。
“党的建设”“德和文化”“化石能源”“低碳循环经济生态”“绿色创新”“智能矿山”这一连串深奥的理论性词语,用简明扼要的一段话说明就是: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传统文化,修为自身品德,塑造社会公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自性本体。
2020年12月29日,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的杜善周来到准格尔煤田,上任准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杜善周来自历史上盛产美女英雄的地方。他的上任时间选择辞旧迎新之际,真是英雄出其不意之举。反正我在30年的工作生涯中,是第一次见掐着这个点儿上任的领导。
这些年,我专攻报告文学作品创作,总是有幸与一些高级主管不经意地邂逅。杜善周在未来到准能集团公司的时候,我已经知晓他。有段时间我正在创作有关企业安全文化的报告文学,搜集各方面的资料,无意中在网络上看到他主编的书《正说德和》,继而读到了《正说德和》的部分内容,也见到了他的工作照片。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与他本人能见面。
2021年春节,正月初八,接到杜善周要来准能集团公司文体中心调研的通知,文体中心全体员工喜出望外,一个个整理梳妆,接待欢迎。上午10点30分左右,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年男人推门阔步走进来。黝黑的脸庞,神采奕奕。他满面微笑,眉宇间充溢亲切柔和之光。因为走得快,走得急,上楼梯的时候,他的鞋带儿开了,他大方、自然地弯腰系鞋带,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让身边的员工着实有些意外,原来董事长是这么和蔼可亲,没有想象中的严肃可怕。
他走进准能集团公司《火神》编辑部,和大家谈文学艺术;走进安全心理咨询室,谈准能安全文化;走进职工书屋,面对琳琅满目的名著经典,他更是侃侃而谈,正所谓学富五车,令在场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啧啧赞叹。当我以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乐了。陕西人比较重视家族历史文化,杜善周对自己家族文化了解颇深,他给我讲杜氏家谱文化,根据我的名和字推演祖上是谁。杜氏家族祖上不分家,我和他500年前是一家,毋庸置疑。他也亲切地直呼我为“一家子”,这让我对他的人格魅力再一次充满着敬仰。杜氏始祖本是上大夫出身,我与他又有着文学创作的共同兴趣,更加坚定了一家人的血统连接,我瞬间没有了上下级的紧张拘束,完全是两个创作者之间的默契交流。当我告诉他早在几年前就见过他,读过他的书,并提起《正说德和》,他哈哈哈地笑了,与周围的人一起聊他的《正说德和》,并要亲自签名赠书一套《正说德和》给我。
之后,我收到了他的书《正说德和》,在阅读中,我深受启发。在过去,我一直理解不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怎么能和现代企业文化融汇,而《正说德和》也这样反问我,传统文化有没有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存在的价值?
心灵的共鸣,点燃了心灯,智慧之门就这样被打开了。
德和文化从拼搏精神、精细管理到道德提升,阐述了企业员工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企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穿越到传统文化中的孝、爱、义、忠,便是古代仁人志士的以德修身、以德正心、以德养性、以德践行。它融合国学文化的“合和”精神,无为、无我的最高思想境界,与新时代精神的奉献、友爱、忠诚、平等达成共振。
《正说德和》的核心理念是用传统文化的精髓,精深企业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企业脊梁、国家栋梁。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倡导、全体员工认同的思想行为准则,因此,企业文化有着企业领导者个人思想和行为风格的烙印。
在书中,我读到了他的工作生活、思想光环。不得不说,杜善周不仅仅是一位企业家、一位高级管理者,更像是一位“文化总裁”。他时刻践行着自己的德和文化,并且真诚地和员工一起分享。在任职不满1年的时间里,他坚守党的初心,以一名党委书记的责任和使命,带领着准能集团公司从民生工程做起,建立职工气膜馆、职工健身场地、老电厂天桥通行、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基础建设、矿山路灯通电等,如他书中写到的“心对了,路也就对了”。他说:“只要有一个正确方向的引领,准能人都有想做事的决心!”“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关心职工生活,提高职工幸福指数,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气神,投入到准能的各项事业当中。”
一线职工被感动,基层管理人员被教育,准能人的心紧紧地聚拢在一起。基建中心的牧仁说,以前做工业工程是一种工作心态,今年做了民生工程,真切地体会到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和自豪。
杜善周为准能唱了一首歌,描绘了一幅蓝图。他说若干年后,我们的职工下班回家,路过园子,摘一筐菜和水果,提一块肉,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继而准能集团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将工业文化、生态文化与旅游功能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光伏、农业、牧业、林果、旅游、棕地利用”等多元产业,探索了“造绿储金、点绿成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以绿探金”多种“两山”转换路径。截至2021年底,复垦总面积5万余亩,累计投入土地复垦资金16.72亿元,治理率100%,植被盖度由25%提高至80%,水土流失控制率80%以上,生态系统实现正向演替、良性循环。被评为“中国最美矿山”,获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获批“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
在他的感召下,矸石电厂与氧化铝试验厂的循环项目不再是传说,不再是神话。当新科技纳米碳氢燃料的水煤浆液从矸石电厂的炉膛里哗哗地流出,一如十月怀胎的孕妇羊水破裂,一个足月新生儿诞生了。那炽热的温度恰似当年老电厂一腔熊熊燃烧的炉火回归了自然本色,恢复了自性本体的温度。
这种融合,怎不令人慨叹?
杜善周说,纳米碳氢燃料技术,是打破火电厂改造的惯性思维,盘活氧化铝示范项目,是实现低碳循环经济,打造准能百年老店的重要举措,唯有这项技术落地才能开拓准能产业的未来。
企业的转型,必定要产生一个新的能量分子,这个能量分子必须符合时代,才能支撑和激活企业的再生、衍生。回望老电厂,杜善周的话,又何尝不是肺腑之言?
纵观准能40年的发展历史,老电厂的关闭是必然。站在今天的准能集团公司,只有利用高科技高智能的创新发展理念,让文化底蕴深厚的准格尔煤田与科技新时代迅速接轨,才能改变钻在煤层底下挖煤汉子的社会身份地位,彻底摘除煤矿工人“傻黑粗”的帽子,让他们成为国家高科技高智能的高效技术人才。
2021年9月2日,杜善周与中国电信签订露天矿5G智慧矿山创新示范项目,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生产,无人驾驶智能卡车出现在了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采掘基地。
人类从原始的以石击石、钻木取火开始,到手工业制作,到电子信息时代再到今天的智能化科技时代,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飞跃。科技智能不是消灭人类,而是解放人类,开发人类智慧,是实现与自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生存规律。
从厚度只有30米的煤层到水煤浆液的汩汩流出,一个原始生命的复活,给新时代企业带来无限能量的盎然生机。
呵,准格尔煤田,你的前生是山,还是水?是金,还是木?人类终于走进你的地宫,浴火涅槃,变成了一只神鸟,凌空嘶鸣。
一场白茫茫的大雪如一床鹅绒大被如期而至,覆盖住了大地,大地被温暖了,空气的清凉恬淡让睡梦中的人苏醒了,奔走在雪地上,听着自己嘎吱嘎吱的踩雪声,露出快乐美丽的笑容。
2022年是壬寅虎年,这场雪没有虎啸而来的乱雪纷飞的气势,也没有大片大片的雪花倾泻而下的样子,反倒像纱、像雾、像丝,细细碎碎,轻轻地落下,又平安地轻触地面。它是那么的低调婉约,又是那么的圣洁神秘,仿佛从一个遥远、静谧、祥和的国度而来,以灵魂飞舞的姿势、释迦牟尼的摩顶方式落在我们的发髻、额头。我们在思考、探索未来的路上,让身体也跟着飞了起来。在遇见未来的洁净的空间里,我们一个个仿佛成为了月球上的航天员,尽情地去遐想、去呼吸、去奔跑。
这天早上,在准能集团公司办公楼门口,赫然立起两个晶莹剔透、翠绿如葱的复古式花瓶,它与传统的中国红花瓶搭配起来,让周遭的雪地立刻融化了,让蓝天瞬间抹去了缥缈的白云,让阳光收敛了强烈的光芒,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这是准能集团公司对所有准能人及准格尔煤田的新年祝福,元旦贺词。
花瓶,瓶谐音“平”,寓意平平安安,诸事顺利,也可以理解为平静、平坦、平步青云。
中国的古瓶文化影响深远,其中梅瓶、赏瓶、筒瓶最为珍贵。准能集团公司选择了中国红梅瓶,象征中国人的气节如梅花高风亮节。选择翡翠绿青的赏瓶,象征党的建设“清廉”。而赏瓶初名为“玉堂春瓶”,传说雍正至咸丰年间,皇帝赐予自己的臣子玉堂春瓶,希望其能“为政清廉”。
在来来往往的职工群众的诧异神色和一声声的惊讶中,我给杜善周致以最高的敬意——深鞠躬!他真是把老百姓瓶瓶罐罐的生活、吉祥如意的祈福夙愿顶在了头上,放在了心里。这岂止是一个“文化总裁”的胸怀,这分明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国精神的伟大写照!
平安准能!平安中国!
天桥,是一座连心桥。无论是桥那边的人,还是桥这边的人,杜善周在走进准格尔煤田的第一天,走进老电厂的那一刻,就触摸到了准能建设者的沧海桑田。天桥,是一代准能建设者20年的梦想,是未来准能人灵魂归宿的纽带。所以他要求基建中心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一定要把这座桥建起来。未来准格尔煤田成为国家最大的一个矿山公园旅游区时,这里就是准能文化的荣耀。准能人很骄傲地从天桥上安全地走进文化中心基地,享受科技智能化游泳馆、篮球馆、宾馆、展览馆等文体娱乐和高质量生活,可以自信地和来往游人展示自己曾经耕耘过的沃土辉煌,可以自豪地以准能老电厂无为奉献的精神为起点,做准能文化历史的演说者,传播者。
老电厂的大烟囱会像大地雕塑一般屹立不倒,它要从大地自然生长,体现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的准能印象。而文化中心基地整體回归鄂尔多斯大草原一样碧草青青的形象,唱出杜善周心中的《准能》之歌:“跟着党,跟着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勇于奉献,创新争先,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准能再现草原雄风。”
就这样,一条被称为“死亡之路”的103国道公路上,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彼岸的天桥。
无人机像萤火虫,像小蜜蜂,像小星星在天桥上空工作着。这些生活在无垠广阔的田野上的小生命,曾经给了多少老电厂那一辈人甚至更早一辈人童年的理想和梦幻。
老共产党员焦丕领着基建中心的员工穿梭在有星星的天空下,有荧火虫的旷野上,有小蜜蜂的花丛里。
焦丕是最早来到准能的建设者,他是看着准能发展,跟着准能一直坚定不移地向前走,他和准能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情,他对准能每一块土地的熟悉热度和对自己的家一模一样。他每天早晨漫步在职工生活区的小路上,工作性质使他习惯性地经常踩踩这块砖坚实不坚实,那块地平整不平整,在修建3万平方米的职工运动场的时候,50多岁的他不亚于年轻小伙子的精力,精气神儿十足。
当时,3万平方米的职工运动场决定要用60天的时间修建完成,并且一定要在2021年7月1日启用。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急?是为了赶工期完成任务?
焦丕说:“不是。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7月1日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准能集团公司千人唱红歌晚会要在这里举行,到时候运动场要聚集大量的职工及家属,乃至周边的群众。我们是4月26日接到公司改建任务,距离7月1日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一定要在崭新的运动场为党唱赞歌,这样做,就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党的温暖,党給与我们的幸福感指数用节日的仪式感表达出来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而那个时候运动场还是老电厂的工业遗迹,凉水塔倒下的地方是一个长100米、宽80米、深6米的大坑,需要回填大量灰土。可是把这个深坑平复修建成坚实耐用的足球场,保证在上万人的脚下平坦、宽阔地延伸,不能出现低洼、凹凸,相当困难。
这个运动场地最初是薛家湾的一条沟,是老电厂引用黄河水域的末端,地底下铺设着各种地下管道。电厂关闭后,这些管道都分不清进出口走向,而且这些管道材料多是铸铁材质,年久未修,糜烂腐蚀,遇空气漏水,好像一个筛子,有的地方能喷出十几米高的污水。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做不好,这个运动场就不能使用,必须排除这些安全隐患。若不然,塌陷了,沉降了,中间露出一个坑,职工在跑步途中,会被绊倒,摔伤。
焦丕始终坚持民生工程是良心工程,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万无一失,坚决不能让老百姓骂豆腐渣工程。他每天躬身亲临现场,和员工共破难关。他不停地联系周边国华二电配合,并且调遣远在6公里外的矸石电厂尾随其后,从早晨6点开始拉运灰土填补大坑,前前后后大约使用了500多辆车的灰土材料。
牧仁和他的队友紧跟现场,一边沟通监督各个工作卡口,一边与施工方寻找检修地下管道,排污水、堵缺陷。时间紧,任务重,大家累得都不愿说话了,闷着头一个劲儿地干活,心里就只有一个信念,7月1日必须交工。施工现场只有机器声、排土声,没有人声。牧仁和妻子是两地生活,因为这个工程,两个多月没有回家,连续加班,休息不好,过度劳累,导致头疼欲裂,长时间得不到缓解。
焦丕心疼,安慰鼓励牧仁,当有一天你当了爷爷,你的孩子、孙子陪你走在这个运动场,你告诉他们,这里有你的功劳,你的辛勤汗水,他们为你骄傲时,你今天所有的疼痛都是幸福的。
劳动是光荣的,在这个盛世华夏,肯吃苦,吃得到苦,是幸福的。因为,幸福的定义是苦尽甘来。
基建中心有个叫小黄的孩子,是毕业于长安院校的研究生,来到准能以为玩着高科技无人机操作,工作就不用受“皮肉之苦”了。哪成想自己也要和工人在一起干活,一起跳进又脏又臭的污水沟里检查地下管道,住在工棚里和工人们轮班看守工程材料。修建职工运动场适逢暑夏时分,他的身体被太阳烤得快吸干了水分,又黑又瘦又小。在职工运动场正式启用的前一天晚上,他直挺挺躺在绿悠悠的草坪上,来了一个舒展、潇洒的“大”字姿势,对着满天的星星说:“今晚我就睡这儿了,这是我用心血修建起来的地方。”
走向幸福的路有千条万条,唯有奉献自己的幸福路只有一条。牧仁体会到了其中的酸楚、甘甜,他说,当你能为别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远比自己得到一些东西更有意义。再好的房子一个人住没有意思,倒不如一群人在一起。有人分享才是幸福。
天桥主体结构正式架装那天,牧仁站在天桥主体前端,作为总指挥,喊得嗓子疼,他忍着。因为和交警约定48小时内完成天桥吊装作业,48小时后保证桥下103国道公路上8000多辆车行驶畅通无阻,必须争分夺秒!然而,就在笨拙沉重的、十几米长的拖板车拉着天桥主体即将吊装成功的时候,一根高压线迎头强行拦住不让前进,怎么办?
这时,小黄的无人机缓缓地起飞了,在小黄精密精准测算的安全距离点,放射出超强的无声电波,像无影战士将高压线不可靠安全距离区域,全方位团团封锁,使拖板车、吊装车等设备及作业人员不能靠近危险界限。天桥主体的吊装作业一点一点地在无人机的操控下,向前移动着、寻找着稳定着落的具体位置点。
现场所有作业人员听着无人机的螺旋桨声,盯着安全红线距离,操作着手里的现代化设备……这个安装作业场面与20多年前老电厂抢修现场形同声似,那个时候全靠人力背、扛、抱、抬。今天,若是继续依靠当年“人体链”方式吊装天桥,怕是一年也修建不起来,更何况需要百十号人,甚至千位数人,也未必能把天桥安全稳固地嵌装上去。
这就是现代化科技的力量,在一架只有几斤重的无人机指挥下,几近百吨位重的天桥从离地5米的高处吊装成功。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利用科技,是智慧人类的智慧生活。
中午,一口大锅支在现场,一位来自山东的大师傅就地做红烧肉午饭。所有人包括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工人等围在一起,不分彼此,吃同一锅饭。
牧仁讲到这里,依然感慨万千:“杜姐,什么是幸福?”“我认为,和劳动人民在一起,最幸福。那天的红烧肉,是我吃到的最好的最香的红烧肉。”
一座迟到了20年,通往幸福彼岸的天桥仅用3个月的时间建起来了,它凝聚着爱、凝聚着力量、凝聚着希望。
你看在幸福天桥上的基建中心的小伙子们,他们数着8万个小灯珠,腰间缠着电缆,秒变超人蜘蛛侠,“嗖嗖嗖”地攀沿上了22层高楼,亮化了准能集团公司办公大楼,让央企的使命和初心刹那间红光乍现,渲染漫山遍野。红光中,金色的镰刀在党旗中迸发出万道光芒。小伙子们忘记了之前的疲劳辛苦,一个个热泪盈眶,扬着手中的安全帽,欢呼跳跃,这是他们心中的准能印象、眼里的准能印象,是他们亲手点亮的!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为党忠诚,照亮千家万户!为信仰奉献,永葆青春的幸福!
责任编辑/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