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帆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马克思经济发展质量思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转变,质量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他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厘清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非常重要。
关键词:习近平;经济;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质量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5(b)--04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理论或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政治理论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显现出来的特征,在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以及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对我国经济领域产生的质量问题的一种反思。他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的经济质量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经济质量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质量思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具有科学性,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体现在我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可比拟的指导意义与它所彰显的时代价值。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它的科学内涵。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属性,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基本条件,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为根本动力。
1.1 根本标准:人的发展水平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人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关注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他们认为人们如果得到了全面发展就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穿始终。马克思在编辑《莱茵报》的过程中就对社会中底层人民是否获得了应有的经济政治权利给予了高度关注,对政府和当时的资本家们剥削劳苦大众的行为嗤之以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私有制给人们产生的异化作用进行了强烈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究其根源是个“吃人的社会”,资本家们试图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经济范畴当成永恒的范畴,他指出如果仅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人民将永远得不到解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建立了与以往有本质差别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全面阐述人的全面发展观。除此之外,他还深入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增长方式。事实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增长的分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未来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关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观点,虽然没有直接指出质量二字,但字里行间都十分强调商品质量对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性。马克思对商品二因素的具体剖析,在价值层面为我国产品制造与品牌创造方面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使用价值层面,则明确了产品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对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关系的阐释,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现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一般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理论有助于启迪人们推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建设。
1.2 基础条件:生产力水平上升
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解决人民的贫困温饱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上升。共同富裕是人们的根本出路,也是所有共产党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到时候不再局限于物质文明的丰富,还有精神文明的丰富。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核心要素的支撑。土地、劳动、资本与科技。首先,土地。土地为生产力进步提供自然基础,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其次,劳动。由于劳动具有二重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叙述劳动的重要性。一方面,劳动力是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劳动是获取财富或者资本的唯一途径。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再次,金钱。资本家们正是通过不断压榨工人的劳动力来获取利益,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违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最后,科技。前三者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科技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作用更为突出,他指出,在生产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发挥科学技术应有的力量,才能激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提升生产力水平的方法或者途径主要是依靠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社会分工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效率。分工明确使工人们对自身的工作内容更熟悉,自然科学的发明投入使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得以建立。通过这种方式,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愈加频繁,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贸易往来,一时间各民族都为提高本国的生产力与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陷入了激烈的竞争,为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保障。
1.3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因素。生产力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也决定了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多少。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中初步得到发展,在《资本论》中不断趋于完善。生产力是引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由此得以确立,取代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利与弊是同时存在的,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方式趋向社会化与资本家生产私有化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时间催化之下,逐渐不可逆转。社会化生产意味着人民需要共同富裕,也就意味着共产主义必须击败资本主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虽然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的实现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资源,资本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其必然被消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是思想或者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习近平关于质量的重要论述也不外如是。这些有关质量的重要论述是建立在习近平对质量问题和经济现象的客观反映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质量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质量思想。针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出现的具体质量问题,习近平形成了理性的质量认识,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发挥着指导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习近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推动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加入创新性和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2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经济质量思想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是坚定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信奉者和追求者,他们也十分重视经济质量问题。对经济质量问题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等人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劳动价值论最早并不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但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劳动价值论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科学性。
价值的出现是由商品交换产生的。我们谈到价值,就离不开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二因素。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物,要不是一种有用的物品就不能有价值。如果它是无用的,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是无用的,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也不能形成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而满足社会需要,这是卖的一个前提。”由此可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同时拥有这两种属性才能成为商品。马克思认为, 商品的使用价值需要是由社会产生的。商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 其社会使用价值就高,商品的质量就好,否则就是质量低下。马克思说过,“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即使商人注重产品的使用价值,那也只是单纯把质量看作是获取货币的手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货币是商人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如果商人要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变为资本,就必须有较高的质量作为保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关于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观点,虽然没有直接指出质量二字,但在字里行间都十分强调商品质量对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性。马克思对商品二因素的具体剖析,在价值层面为我国商品制造与品牌创造方面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取向;从使用价值层面出发,则明确了商品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关于价值量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衡量现实经济发展效益的最抽象、最直接的标准。马克思的商品理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建设。
3 习近平对马克思经济质量思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经历了一段资源极度匮乏的日子,如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也是共产党人一直以来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一直探索一条提升经济质量的特色之路。据时间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重视物质积累的“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是关键,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因此,经济在数量上的增长得到更多重视。第二阶段是强调超越物质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大幅度上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此过程中,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了破坏,党的领导人们审时度势提出要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具有极强地前瞻性,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的及时地科学研判。
习近平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质量思想。其中对马克思经济质量思想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坚持“以人为本”
依据唯物史观,党与人民从始至终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执政为民”的理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我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是党的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勇往直前,一鼓作气做好所有工作。党中央的一切工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凝聚起亿万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事关人民利益的事从无小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依归。
3.2 坚持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出要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总书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的变化,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当今社会,产品质量的高低对企业的信誉具有重大影响,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家文明程度和国家综合国力;习近平总书记密切关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他的经济发展质量观,既包含微观又涵盖宏观,是系统的大质量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质量发展,是两个层面上的共同提升,体现了总书记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我们以更高的定位、更广的视野,从全局出发、从整体出发,了解经济发展的动态性提供了方向。
習近平总书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与时俱进,其内容不仅涉及宏观经济发展,而且涵盖微观领域的产品质量。总书记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的空间与条件,总书记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把质量的提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坚持质量第一,优胜劣汰。这种高水平的发展方式不仅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为提高国家竞争开辟了重要路径,提高经济质量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有效之策。总书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代表我们党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深刻转变,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4 結语
质量是一个与经济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永恒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提高质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任务。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决定了中国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总书记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同时包括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否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检验党的性质最好的试金石。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民。人民只有凭借自身的劳动与智慧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满足自身不断变化的对高品质、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习近平关于质量重要论述坚持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上,以国家利益为上的原则,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我国应当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企业家们发挥创新精神,不仅制造出中国产品,还要创造中国品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际市场依然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因此,我们需要发挥质量监管的作用,也要防范外来风险。诚信守法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要积极倡导诚信,在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和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诚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在企业内部发展先进的质量文化,提高全民质量意识,确保我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习近平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们建设质量强国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指导,使得全社会都树立起质量意识,才能更好地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实现目标积聚磅礴力量。科学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我们对质量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也需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注重实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我们身边的质量问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将质量贯穿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只要全党和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相信我们的质量之战定能大获全胜,我国的质量发展水平必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经济质量重要论述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也必将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张超,王先山.十八大以来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的丰富发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1):108-111.
王琳,马艳.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演进脉络与转换逻辑[J].财经研究,2021,47(10):4-18+34.
吴雨星,吴宏洛.马克思经济发展质量思想及其中国实践: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渊源[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1):1-10.
孙智君,陈敏.习近平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及其价值[J].上海经济研究,2019(10):25-35.
张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党的经济质量思想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7.
卫兴华,田超伟.论《资本论》生产力理论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4):21-31.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Marx’s Thoughts on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WU Fan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Marx’s thoughts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 a theoretical source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 and reflects it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rty leaders’ economic thoughts have been further enriched and expande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undergone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Quality is the ultimate goal we pursue. He emphasized th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theme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even longer period.” To better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s for a new era.
Keywords: Xi Jinping;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arxism;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