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分析

2022-05-18 15:35:52任惠俐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文学

任惠俐

(乐山开放大学)

文学教育是一种达成某种目的方法的功能,而目的就是掌握某一种语言的使用技能,深入文学作品了解文化思想,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所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的知识以及文化,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素材。另外,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对某一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学生来说,文学课程可以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在相互分享和文学鉴赏分析中加深对文学的认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不同学习阶段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存在的差异性状况

语言文字运用在不同学习阶段所掌握的重点以及把握的程度是有差别的。比如说中小学阶段多数学习的文学作品更多体现在童话故事、神话、文言文等文体中,还包含古代文学作品,如《论语》以及各时代的诗词等。所以,语言文字运用的难度并不是很大,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记忆、会被背诵、会默写,并在应试目的基础上能够掌握文章内容并理解其含义。可见,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功利性目的较强,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性价值以及多元化思维培养上缺少足够的认识。学生多数会被要求按照既定的思路思考问题,但是语文课程学习并不像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且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思考按照这样刻板的模式也并不适用。虽然到了高中会有所改变,加强了对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成熟,阅读的文学作品更加多元,不仅涉及国内各时期文学,也包含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却忽视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很多学生过于偏重语言表达能力,而忽视了其他语言能力的应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的立足点

(一)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要提升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就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先从基础着手,然后在日积月累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一是学生自身可以跟随每天早读时间,对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或者可以利用课下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通读全文并结合每个段落或个别句子进行反复体会,培养语感,让自己对语言文字应用变得熟练。长此以往,自己就会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含义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时学生要定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形成固定性记忆。二是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选择一些可读性强、适合学生现阶段的文学作品,从作者生平、语言风格、人物特征、情节等多方面,体会作品中运用的多种句式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与人物、情节等有怎样的联系。比如: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需要深入作品,对多种语言形式进行了解,对不同文体、题材以及写作方法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像小说、诗词等文学体裁运用的创作方式。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语言应用方法也不同。所以,读者在阅读中才会感受到人物的立体化和形象的描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魅力和价值所在,通过语言文字的重组和细节打磨,呈现出差异化的作品风格特点[1]。

(二)开展语言文字应用实践活动

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积累最忌讳纸上谈兵,所有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提升都需要落实到实践层面上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实践活动。一是围绕现阶段学习的文本内容进行场景还原,模拟一些语言场景,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不光体现在课本上,其价值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深彼此之间的沟通,长期实践积累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二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写”的形式,也就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标,加强写作锻炼。当然很多学生畏惧写作,因没有东西可写,常常流水账式的文章让学生信心不足。学生可以通过仿写或者模仿写作,借鉴和参考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技巧、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和表达等方面进行学习和分析,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可以把控的内容进行创新,尝试将文中常用到的手法和表达用于自己的文章中。比如:学生在做题中会遇到文章选词选句的填空题,这种题型不仅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情况,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通过这种题型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个词或句表达?换成其他词语是否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此外,还可以从跨文化视角切入,分析中外不同文学作品,并选择感兴趣的文章,选择要扮演的角色,旁白多的话可以分配给不同学生,每个人各自分工,一边表演一边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特点以及作用。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为例,故事开篇就以非常简短的文字进行叙述:“老人独自在海湾小舟上捕鱼,已经有八十四天了,没有收获一条鱼。”从这文字描述中,不仅体现了人物的年龄、身份、故事发生的地点等,还能从语言本身感受到作者创作的风格,以简约之美表现丰富的内涵[2]。

三、分析文学韵味与语言文字的审美性关联

(一)品位文学语言语感——朴素淡雅之美

语感是对文学语言形成的感觉。语言的感觉也体现出语言的风格,也就是作品的文风。文风的好坏也决定语言语感的好坏。不同文风形成不同的文学之美,有朴素淡雅之美,也有婉约柔和之美,有阳刚舒朗之美,也有清新秀丽之美。总之,文学语言语感是杂糅各个风格之美形成的感受和体悟。

朴素淡雅之美是文学语言中最能体现本色的美,是不加任何辞藻的装饰、不经雕琢,自然而然形成,让读者感受到最质朴、体现本心的语言运用手法,如白描,如同品茗,茶味清淡,但是反复细品却蕴含着滋味。语言表现平实,情感质朴而内敛,整个行文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读者心中,甘甜而清冽[3]。但是很多学生在缺少足够文学理论知识和审美能力的情况下,会对朴素文风存在误解,认为朴素文风就是流水文,这有很大差别。并非朴素淡雅文风就等同于满腔废话,也并不是辞藻华丽的文风就是优质作品。

以孙犁的散文代表作《老家》为例,虽然这篇作品篇幅短小,作者在叙述中像和人平常聊天时的口吻描写家乡,但是从朴素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无穷的思念和愁绪。比如说文章中这一段话: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启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不加以任何修饰的文字,每字每句都像作者的呓语,初读感觉平常,再读感觉作者像与读者进行梦中对话,在作者梦里讲述了一个游子思念故乡而梦里回乡的情景,因对家乡的思念而魂牵梦萦,梦里实现了愿望。全文并没有写出任何关于思想、关于爱的字眼,但是处处表现出作者难以入眠,难以放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更让人沉浸其中,无声处回传思想之音。

(二)体会语言语境之美——语言的画面感

语境的美是语言的意境和思想境界。语境的美感也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能成为一部好作品的重要因素。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外在语境,体现语言的画面感。二是内在语境,也就是语言的张力,语言达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要求。所以,运用语言文字能力除了要掌握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把握语言语感,还要有好的语境,才能实现文学审美享受和体验[4]。一般好的语言一句话就能呈现一幅画面,每字每句都具有关键作用。比如王维的《画》中:“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苏轼用“诗中有画”来称赞王维的诗,这就是语言文字的画面感。

以巴金的散文作品《繁星》为例,通过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学习,加上教师的引导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味作品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作者思想情感态度的表达方法。所以,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散文的教育和感化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养成将语文学习与生

活实际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的阅读习惯。以巴金的作品《繁星》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这篇文章的美蕴含在朴实简约的文字中,语言与意境的完美融合,达到言中有意、意中抒情的境界。文中分为三次描写繁星,而不同阶段体现出作者的阅历、情感、氛围以及表达出的意境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在作者年龄和阅读增长的情况下,对繁星的观察也更加细致,感知力也更加敏锐,自然传达给作者的体会和感受就有了差别。第一次描写是在作者少年时期,在自己院子里看到星空,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作者感觉记忆回到了小时候还在目前的怀抱里,这也是作者巴金第一次对着星空诉说母爱和依恋之情。第二次,是在三年前(1924年),巴金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来到南京接受自然科学知识,回看星空,巴金感觉到亲切和光明,如同一位老朋友,这是巴金对着星空表达对光明的追求。第三次是巴金离开上海,到西方寻找真理,离国之前对未来的畅想,对家乡的思念和愁绪,让巴金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时期望着天上的星星的场景,借助星星诉说此刻的心情,让巴金安心沉醉于其中。可见,从三次作者对星星的描写来看,都蕴含着作者的童心,其语言质朴、富有童趣,借助大自然之境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基于学科素养视域下的文学作品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模式

(一)以经典文学为中心,将课堂变为实践的舞台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欣赏以及运用能力,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自己要对文学作品本身有仔细的研究,然后在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编制教学内容,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进行鉴赏和分析[5]。但是文学作品、类型有很多,如何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内容,才能让课堂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这是关键的问题。为此,教师不妨深入传统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历经时间洗礼依然经久不衰,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内涵、思想的价值。以《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内容为例进行分析,文中对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语言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但是这部分内容却不容忽视,因为王熙凤的语言描写既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泼辣性格,又能够体现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因此,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站在人物立场体会人物的语言风格特点,并在学习中对相关语言语句进行赏析。

(二)通过细读方式,努力提升思维

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学习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着重围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进行。教师要从听、说、读、写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分析、理解、建构语言等方式,改变学生语言低幼和表达碎片化的情况。进行文学作品语言解构以及教学方式建构需要落实在“味”与“道”的层次上。“味”是文学作品中经过咀嚼、品味所体会出的意境和思想。“道”是采用批判扬弃的思维形式,解读文章内容,评判作品价值。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的目的在于能够做到精准品读、有理有据,基于语言和思维之“道”细读文学作品之“味”。

以现代戏剧《雷雨》中的语言为例,这是一部悲剧,当“美好”被撕碎,谜底被揭开,那些隐藏在剧本中意料之外的语言、思辨之中的冲突矛盾,便可以发现“美好”被撕碎的答案。剧本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二人重逢后逐渐深入,最后将二人的过往呈现出来,可以从文中反复品味周朴园、鲁侍萍二人多达几十处的“哦”字,语言运用之精妙,简单的字眼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的“复合味”,也能让人想到美好人性背后的复杂性。剧本中每个人都因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而变得立体化。如周朴园多使用简短、冷淡、不动声色的语言,这种风格特点也符合他作为一个资本大家庭的家长的身份。剧中他是一切苦难的制造者,通过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构建出纵横交错的关系网。所以,人物一出场就将人带入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中。而其他人物也有各自的性格以及命运悲剧,所运用的语言也与其性格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如繁漪总是会使用一语双关或者尖刻的语言,因她与周萍的关系,让她爱而不得,受封建礼教压制,造就悲剧。所以,学生应采用细读的方式,理解人物关系网,从不同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等方面,明白人物所运用的语言反映了其命运悲剧和性格特征。

五、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文字的艺术,文学的生命力的展现、文学审美价值的表现都要看语言和文字是否具备美感。好的文学能够深入人心,不受历史、时间的约束,不管是处于学生时代还是毕业之后,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读优秀的作品,体会文章作者所使用文字的方式,这样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反复品读、赏析,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思路和思维方法,以此提高对语言文字把控和运用能力。所以,要成为文学的先行者,要先过语言文字这关,这样才能不拘于题材、体裁等任何形式、内容,自由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语言文字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1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