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转BtACO基因植物的抗病性评价

2022-05-18 09:31杨利艳郭晓娣张玉荣刘金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拟南芥致病性乙烯

杨利艳 郭晓娣 张玉荣 边 璐 刘金香

(1.山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太原 030031;2.西南大学 柑桔研究所,重庆 400712)

玉米是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作物,随着我国米种植面积的增长,玉米已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1]。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graminicola) 属于半知菌亚门,是炭疽菌属重要的病原菌,其所引起的炭疽病是玉米最常见的病害之一[2]。禾谷炭疽菌不仅侵染玉米,同时也会侵染其他作物,是危害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害[3]。提高作物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对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意义重大。大刍草Balsas teosinte (Zeamaysssp.parviglumis) 为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现代栽培玉米最直接的野生近缘种[4],原产于中美洲和墨西哥一带[5]。在以产量为主要目标性状的长期驯化过程中,玉米品种丢失了很多优良性状,大刍草与玉米相比,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特性[6-7]。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抵御病害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8]。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oxidase, ACO)是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催化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ACC)到乙烯的生物合成[9]。在转ACO基因的植株中,ACO酶活性以及乙烯释放速率均提高[10-11]。当植物在受到灰霉菌侵染时,乙烯释放量增加[12]。对拟南芥乙烯信号路径缺失突变体(ein2-1、ein4-1、ein6-1、esa1-1和pad1-1)接种黄萎病菌后,发现突变体感病性增强[13]。在水稻中发现乙烯可以促进植物抗毒素的积累以及活性氧的生成,增强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14]。以上研究表明,乙烯参与了植物对病害的防御响应。

系统的构建起源于四个方面的需求。1、资源管理的需要。读者利用资源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行为数据,这些行为数据的价值在不断递增且有些已经与资源本身的价值等同;2、资源保障的需要。学校乃至教育部对文献资源有学科保障的要求,同时,保障率的分析需要对比整个行业、同类型学校,以及运用类似ESI指标对标全球,即实现行业保障与区域保障;3、绩效评估的需要。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绩效评价离不开对其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其中存在着引文的学术规范的问题;4、服务整合的需要。新的服务需要按学科重新整合资源,构建基于云的服务体系。

本课题组前期从大刍草中克隆了乙烯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BtACO,并获得了转BtACO基因拟南芥。目前乙烯及ACO基因对禾谷炭疽菌致病性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为明确乙烯对禾谷炭疽菌致病性的影响并评价转BtACO基因拟南芥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本研究以禾谷炭疽菌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不同浓度外源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生长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喷施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的拟南芥接种禾谷炭疽菌,调查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并对转BtACO基因拟南芥的抗病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减轻作物炭疽病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菌株为禾谷炭疽菌 (C.graminicola),由吉林大学张世宏老师惠赠。

供试植物材料有:野生型哥伦比亚型拟南芥种子(Arabidopsisthaliana,Columbia-0)为本实验室保存;转BtACO基因拟南芥植株为T3代纯合体。BtACO基因从大刍草Balsas teosinte中克隆获得,该基因是在对大刍草响应粘虫取食转录组[15]分析基础上筛选,取大刍草叶片进行3′RACE获得该基因的CDS序列,其长度为1 071 bp,提交GenBank获得Accession Number: MK600519。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在含有潮霉素的MS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获得阳性植株,连续自交,获得T3代纯合体。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基成分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粉18 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16]。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培养基成分为羧甲基纤维素钠15 g,磷酸二氢钾1.0 g,硝酸铵1.0 g,七水硫酸镁0.5 g,酵母浸膏粉1.0 g,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17]。

乙烯利(Ethephon)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 sodium salt)购自合肥博美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2 禾谷炭疽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活体植株接菌观察及生物量测定:将浓度为1×105个/mL 孢子悬液5 mL均匀喷洒于生长 30 d 的转BtACO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植株莲座叶,黑暗条件下培养24 h后,移入光暗周期16 h/8 h(光照/黑暗),温度22 ℃/18 ℃(光照/黑暗)培养4 d,每组处理3个重复,期间记录植株发病情况。20 d后测定鲜重。将清洗干净的植株在105 ℃下烘30分钟,65 ℃下烘干至恒重,记录干重。

对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组孢子产生情况观察表明,在含有50~75 mg/L乙烯利的CMC培养基中,禾谷炭疽菌的产孢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5~200 mg/L 乙烯利处理组孢子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图1(b),表1),即高浓度乙烯利促进了禾谷炭疽菌孢子的产生。

1.3 禾谷炭疽菌黑色素及孢子的观察

分别在100 mL CMC液体培养基中加入乙烯利(浓度100 mg/mL)10、25、50、75、100、125、150、175和200 uL,使乙烯利浓度为10、25、50、75、100、125、150、175和200 mg/L,以不加乙烯利为对照,每组处理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在每个CMC培养基中加5 mL孢子悬液(浓度:1×105个/mL),置于28 ℃,180 r/min,培养20 d,期间观察孢子生长变化。

分别在100 mL PDA培养基中加入乙烯利(浓度100 mg/mL) 10、25、50、75、100、125、150、175和200 uL,使乙烯利浓度分别为10、25、50、75、100、125、150、175和200 mg/L,以不加乙烯利为对照,每组处理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活化禾谷炭疽菌,在28 ℃ PDA培养基上暗培养7~10 d,用打孔器打取菌饼并置于附加不同量乙烯利的培养基中间,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28 ℃,暗培养7 d,记录禾谷炭疽菌黑色素生长情况。

1.4 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拟南芥接菌观察

参照张锴等[18]方法,用无菌水将乙烯利分别稀释到10、25、50、75、100、125、150、175和200 mg/L,在培养30 d的野生型拟南芥叶片表面喷洒5 mL以上不同浓度乙烯利溶液,以喷等体积无菌水为对照。将处理后的拟南芥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12 h后,暗培养12 h,之后进行接菌处理。将浓度为1×105个/mL 孢子悬液5 mL均匀喷洒于野生型拟南芥叶片表面,避光培养24 h 后,移入光照培养箱培养7 d,光暗周期16 h/8 h(光照/黑暗),温度22 ℃/18 ℃(光照/黑暗),每组处理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每天观察植株发病情况,统计发病株数与发病程度,计算植株病情指数。

病情分级标准为[19]:0级,无症状;1级,接种部位失绿;3级,接种部位周围有过敏性坏死反应;5级,叶片腐烂面积50%;7级,叶片腐烂面积50%~75%;9级,叶片全部腐烂。

离体叶片接菌观察:在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生长30 d的转BtACO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植株上分别选7片莲座叶进行接菌。将孢子悬液(1×105个/mL)以每滴10 μL点接,每叶点接2次,置于铺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在黑暗条件下保湿培养24 h后,在光暗周期16 h/8 h(光照/黑暗),温度22 ℃/18 ℃(光照/黑暗)培养4 d,期间保持滤纸湿润,每天记录离体叶片病斑扩展情况。

实验数据均为平均值±SD,差异显著性分析采SPSS 17.0,One-Way ANOVA。

1.5 转BtACO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植株抗病性比较

病情指数=∑(病级×各级发病叶数)/(最高发病级数×调查叶数)×100。

在PDA培养基中活化禾谷炭疽菌,附加抗生素氨苄青霉素,28 ℃黑暗培养7~10 d,待菌丝长满平板后用打孔器打取菌饼,放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光照条件下28 ℃培养3~6 d,至菌丝布满整个平板,用打孔器打菌饼。在50 mL无菌离心管加入20 mL无菌水,每个离心管中加30个菌饼,震荡摇匀,用三层无菌纱布过滤至50 mL无菌三角瓶内(分离除去菌丝体),滤液即为孢子悬液,使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孢子浓度为2.6×105个/mL),在孢子悬液中加入无菌水稀释到1×105个/mL,备用。

1.6 数据处理

1)交叉模式:如果发射器连接交点,则发生交点模式.发射机将计算所有连接路段的权重,并选择最小权重来传输数据包.考虑计算的距离和连通概率,考虑到多层结构的影响,用RAR中的3-D欧几里德距离来定义距离.

证监会认定,龙薇传媒在本次收购前一个月成立,期间未进行资金的充分筹备,在境内可支付资金有限、金融机构拟融入资金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采取高杠杆收购方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在履行能力、履行结果不确切,收购行为真实性、准确性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贸然公布收购信息。其行为因其名人效应等因素叠加,严重误导市场及投资者,引发市场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致使万家文化股价大幅波动,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乙烯利影响禾谷炭疽菌黑色素及孢子的产生

为明确乙烯对禾谷炭疽菌生长的影响,对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组黑色素和孢子产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分别见图1和表1。可知:在含有低浓度乙烯利(10~100 mg/L)的PDA培养基上,禾谷炭疽菌菌株黑色素的产量均高于对照组。之后随着乙烯利浓度的升高(125~200 mg/L),黑色素产量下降,均低于对照组((图1(a),表1),但外源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菌丝生长速度无明显影响(表1)。上述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会影响禾谷炭疽菌黑色素的产生,低浓度乙烯利起促进作用,高浓度乙烯利则抑制黑色素的产生。

A~J,乙烯利质量浓度分别为0,10,25,50,75,100,125,150,175和200 mg/L。下同。A-J: Ethephon concentrations are 0, 1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and 200 mg/L, respectively. The same below.图1 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黑色素(a)和孢子生长(b)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ethephon on melanin (a) and spore production (b) of C.gloeosporioides

东晋初年,李充受命在《晋中经簿》基础上,校对所有藏之书与整理旧籍,编撰成《晋元帝四部书目》。李充对书目分类进行调整,以经书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等为丁部,正式确立了四部排列的顺序,是历代沿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的雏形。

表1 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组菌丝生长状况Table 1 Mycelial growth profile under various concentrations ethephon treatments

2.2 不同浓度乙烯利影响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

为明确不同浓度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致病性的影响,对活体接菌的野生型拟南芥进行了观察。对照组叶片出现部分黄化,病级多集中在3、5级,病情指数为7.9。当乙烯利浓度为10~75 mg/L时,少数叶片出现黄化现象,病级多集中在0、1、3级,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其它高浓度乙烯利处理组(P<0.05);当乙烯利浓度为100~125 mg/L时,叶片发病程度较为严重,病级多为7、9级,少数为1、3级,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乙烯利浓度为150~200 mg/L时,叶片发病程度最重,病级多为7、9级,少数为3、5级,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图2)。以上结果表明,低浓度(10~75 mg/L)乙烯利可降低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高浓度(125~200 mg/L)乙烯利增强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

方玫在上海呆了快一年了,她还没去哪儿玩过,所以很激动。徐东就笑她,然后很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包。方玫的脸红了一下,没有拒绝。

2)从花岗岩中实测球面波粒子速度波形的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可知,在测点半径约为30 mm(比距离约为60 m·kt-1/3)处,粒子速度峰值的衰减规律出现由慢变快的转折;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05 level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same below.图2 不同浓度乙烯利对禾谷炭疽菌致病性的影响Fig.2 Pathogenicity of C.graminicola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ephon

2.3 转BtACO基因拟南芥提高了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

为评价BtACO基因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首先,对转BtACO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植株进行离体叶片接菌,4 d后对叶片发病情况进行了观察。转BtACO基因拟南芥叶片没有形成明显的炭疽斑,黄化现象不明显; 野生型拟南芥叶片炭疽斑面积较大,黄化现象严重 (图3(a))。

4.3 从相关关系角度 挖掘相关关系,摆脱因果思维的局限,是大数据技术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是从无到有的突破。谷歌成功预测2009年全球H1N1流感发生就是典型案例,通过挖掘“治疗咳嗽和发热药物”词条的变化趋势,得出流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并与美国疾控中心的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几周前,成功预测了流感暴发[11]。

接着进行转BtACO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植株活体接菌,调查发病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如3(b):第一天,两组叶片均无明显变化;第二天,野生型植株叶片出现部分黄化现象,病级多集中在1、3级,病情指数为2.4,而转BtACO基因拟南芥仍无变化;接菌第三天,野生型拟南芥发病程度加重,黄化部位增多,病级多集中在3、5级,病情指数为6,转BtACO基因拟南芥少数叶片开始出现部分失绿,病级多集中在1级,病情指数为0.5,较野生型拟南芥病情指数降低91.7%;第四天、第五天野生型拟南芥叶片黄化现象严重,出现较多病斑,病级多集中在5、7、9级,病情指数大幅上升,转BtACO基因拟南芥叶片发病程度较轻,病级多集中在3、5级,少有7级,病情指数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综上,与野生型材料相比,转BtACO基因拟南芥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提高。

禾谷炭疽菌侵染20 d后,转BtACO基因拟南芥的鲜重、干重分别均较野生型植株增加19.5%和6.7%(P<0.05),即过表达BtACO的转基因拟南芥生物量积累高于野生型(图3(c, d))。综合离体、活体接菌结果可见,BtACO基因可提高植株对禾谷炭疽菌的抗性,最终表现为生物量的增加。

图3 转BtACO拟南芥和野生型植株抗病性及生物量比较Fig.3 Disease resistance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BtACO Arabidopsis and wild type plants

3 讨论与结论

已有研究表明乙烯可促进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提高病原菌的致病性[20]; 持续释放乙烯会提高植物对多种真菌的抗性[21];乙烯对病原菌的发展无明显影响[22-24]。

植物病原菌孢子的数量在病害形成及循坏周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5-26]。当胶孢炭疽菌分生孢子产量下降时,致病力减弱[27]。本研究也得到相似结果:当乙烯利浓度高于125 mg/L时,产孢量较对照提高,此时植株病情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即产孢量与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具有相对一致性。同时发现,不同浓度乙烯利对孢子的产生有不同的影响:高浓度乙烯利(125~200 mg/L)促进孢子萌发,这与乙烯利对盘长孢状刺盘孢(C.gloeosporioides)和香蕉刺盘孢(C.musae)生长的影响类似[28],但与张苗等[29]发现的低浓度乙烯利促进链格孢孢子萌发,高浓度起到抑制作用不同,可能是由于病原菌的种类不同,对乙烯利的响应不同,即乙烯利对孢子生长的影响与真菌种类有关。研究表明黑色素的致病作用,可能是通过强化附着胞的形成及与其他毒素复合起作用[30],而本研究发现黑色素的产量与致病性无明显相关性。转BtACO基因拟南芥比野生型植株对禾谷炭疽菌有更强的抗性,生物量的积累较高。研究表明ACO基因参与了植物对病菌侵染的响应[12-13,31],根据本研究中结果中乙烯利浓度与禾谷炭疽菌致病性强弱的关系,推测转BtACO基因植株的较高抗病性是由于BtACO基因的表达影响了乙烯的生物合成,可能是转BtACO基因植株提高了释放的乙烯的浓度,但尚未达到使禾谷炭疽菌致病性增强的高浓度。然而,植物的抗病与病原菌的致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体系,BtACO基因如何在该复杂的体系中发挥功能,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低浓度外源乙烯利处理(10~75 mg/L)可降低禾谷炭疽菌的致病性,BtACO基因可以作为抗禾谷炭疽病的候选基因。

猜你喜欢
拟南芥致病性乙烯
聚氯乙烯多乙烯多胺合成研究
12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打破国外垄断
鸡大肠杆菌的血清抗性与致病性检验
拟南芥
台湾地区及多国发生禽流感,以色列发生新城疫
口水暴露了身份
猪圆环病毒2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半生不熟的香蕉
一株特立独行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