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让家长头痛的小儿哮喘

2022-05-18 16:51王觅
家庭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过敏原类药物气道

王觅

哮喘好发于过敏体质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与过敏原、气候、遗传和药物等密切相关。

过敏原 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或是尘螨、羽毛、霉菌、花粉等吸入性过敏原;或鱼虾、牛奶等食入性过敏原。

气候 部分儿童对气压降低、气温骤冷等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可能会在极端天气发生哮喘。

遗传 临床研究认为哮喘具有遗传性,若是家长曾患哮喘,宝宝罹患哮喘的风险将提升。

精神 如恐惧、激怒、大笑等精神因素均可能会诱发哮喘,考虑与情绪激动时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药物 一类是解热镇痛药物,代表性药物为阿司匹林,可能造成内源性哮喘;另一类是心得平、心得安等用于心脏病的药物,因能够阻断β受体,也可能会引起哮喘。

儿童罹患哮喘后,早期治疗原则是尽快缓解气道痉挛,常用药物有支气管扩张药等;缓解期则重在控制炎症,如常采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等。但是不论采用何种药物,均需符合下列治疗原则:

1.规范治疗。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为各国治疗哮喘提供了参考及建议,我国也结合国情,制定了防治小儿哮喘的相关指南。整体而言,小儿哮喘只要接受专业医院、专科医生的规范化治疗,症状基本能够得到良好控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2.长期治疗。当前尚无法在短期内用一种疗法、一种药物治愈小儿哮喘,治疗重在减少急性发作、避免病情迁延,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到小儿哮喘治疗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等特点,务必兼顾治疗、预防,方能减轻患儿的身心痛苦,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个体化治疗。药物选择和剂量等均需秉承个体化原则,由专科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不要谈激素色变 当前,临床针对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主要采用缓解类药物,而在常规维持治疗中则主要采用控制类药物,重在控制哮喘症状、减轻气道炎症及肺功能受损程度。控制类药物中,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最为常见,该类药物是治疗儿童哮喘的基石,能够降低死亡率,减少哮喘发作。但是部分家长因缺乏对ICS的正确认识,担忧其会影响患儿身高及发育而拒绝使用。其实ICS通过吸气进入患儿呼吸道后,能够很快被呼吸道黏膜吸收,从而发挥疗效,基本不会经循环系统到达全身,所以不良反应少。但若哮喘控制不良,则可能会对患儿身高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临床中也会通过监测患儿身高掌握药物疗效及病情控制情况。

不忽视随访及检查 小儿哮喘治疗周期长,所以需要结合患儿病情实时调整诊疗计划。对此,建议家长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哮喘随访工作,主要包括复查肺功能、检查吸药方式、评估危险因素、维持用药情况等,以便为后续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不要“见好就收” 部分家长对药物存在抵触心理,认为长期用药会损害儿童身体健康,所以一旦患儿哮喘症状有所控制,便會擅自停药。但是,哮喘的真正病因是慢性气道炎症,用药后症状虽然会消失,但气道炎症仍持续存在,若是遇到诱因便会再次发作。而反复哮喘发作不仅会损害患儿肺功能,也可能会造成气道结构重塑。所以切勿“见好就收”,哮喘得到控制后仍需遵医嘱接受规范化、持续化治疗,至于何时减药、停药,均需由临床医生综合评估而定。

猜你喜欢
过敏原类药物气道
查出过敏原 预防过敏反应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澳大利亚发布强制性过敏原标识问答
面点制品中食源性过敏原调查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关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检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