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平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文学财富。三国鼎立、英雄辈出的故事受到人们的热烈喜爱,但是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其中的历史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忽略其中的诗词艺术。事实上,《三国演义》之所以有如此价值,不仅仅是由于其中丰富多彩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其中诗词艺术所体现的文学色彩。
一、《三国演义》中的诗词类型和诗词内容
(一)诗词类型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卷首诗、卷中诗和卷末诗。最著名的卷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毛宗岗在评判《三国演义》时也将其放在了卷首。这首诗的意境与《三国演义》的主题非常相符,借助对历史兴亡的表述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使人感到荡气回肠又慷慨悲壮。尤其这首诗里面的“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将《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的一生都生动地展现出来,所有的英雄人物最终都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自古以来纷纷扰扰,无论是非成败,到头来不过终将一场空,成为后来人的饭后谈资。这首卷首诗奠定并引领了整个小说的感情基调。卷中诗则是存在于小说内的各个章节,以律詩或绝句的形式出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卷末诗主要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变幻莫测,通过一篇古风将整个小说内容的核心点出来,尤其是其中一句“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这一句与卷首诗形成首尾呼应,作为整篇小说的收尾,突出主题。
(二)诗词内容
《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内容丰富,大体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对事件的记录,一个是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在记录事件的过程中,使用诗词突出事件的核心内容,对整个事件做总结性浓缩,比如在记录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关羽温酒斩华雄等故事情节的同时,罗贯中都借助短诗将其总结提炼,同时在其中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通过诗词的加入,罗贯中借助不同的诗词内容对《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形象都予以自己的评价,比如借助诗词表达对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欣赏和高度赞扬,表达为其忠肝义胆、侠义心肠精神所感动的主观看法,同时还借助诗词对里面的其他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其才能、武功等的赞扬。诗词的加入,更加突出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二、《三国演义》中的诗词艺术价值与作用
(一)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诗词最为突出的艺术价值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突出描写。在小说中,罗贯中通常借助诗词直接对人物外形进行描述。比如,为了突出表现张飞的英勇形象,在三英战吕布这一章节中罗贯中就使用“踊出燕人张翼德,手持蛇矛丈八枪。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这一诗词,将张飞在作战中的英勇、勇猛、无畏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诗词的运用除了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外,还可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或抱负,通过诗词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使其情感和抱负在诗词中充分体现出来,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比如,小说在描写赤壁大战过程中周瑜在作战前夕所赋的一首诗:“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虽然在小说中是周瑜借诗抒发紧张的情绪,但通过这首诗也能看出周瑜立志建功立业的抱负,将周瑜意气风发的好男儿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诗词的引用也通常会借助第三人称表达出来。比如,为了表现张翼德的直爽这一形象特点,罗贯中借助张翼德对自己的评价“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彰显出张翼德疾恶如仇、性情直爽的人物特点,其实这也是在表现罗贯中对张翼德直爽性格的欣赏。
(二)推动情节发展
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诗词也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罗贯中充分借助诗词来表现故事情节的丰富多彩和曲折多变。比如,在少帝被困在永安宫的时候,罗贯中借助少帝面对自由飞翔的双燕赋诗一首来表现当时少帝对自由的渴望以及被囚禁的不甘和愤怒,同时更是为之后少帝的离世做了重要铺垫和原因交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还有在赤壁之战前,罗贯中借助诸葛亮的《铜雀台赋》作为情节的关键性推动,通过诸葛亮的赋诗行为,让周瑜认为曹操要夺大乔和小乔,以此激怒周瑜,为赤壁之战埋下伏笔,同时通过周瑜对诗词的态度可以看出周瑜心胸狭窄的人物形象,也为之后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三)表达作者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诗词被用来表达罗贯中自己的看法。在对人物事件进行描述时,罗贯中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诗词来侧面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比如,在对英雄人物表达看法时,罗贯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诗句,为了突出表达自己对诸葛亮指挥才能的欣赏和赞扬,在《三国演义》中有超过30首诗词都是在描述诸葛亮的智慧。再如,在小说中,忠臣贤士为了守卫自己的国土而牺牲时,又或是贞洁烈女为了坚守心中那份纯洁的爱而自杀时,罗贯中都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敬佩,同时又表现自己的惋惜和悲伤之情。
(四)引领和总结篇章结构
起到引领和总结章节结构的诗词主要出现在小说卷首和卷末,虽然并没有在整个小说中都有体现,但是小说收尾的诗句对全书来说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卷首的诗句为小说奠定了雄伟壮阔却悲壮的感情基调,小说通过诗词表现出了历史的千变万化,英雄终将逝去,所有一切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的主旨。卷首的诗词为整个小说埋下伏笔,似乎使用一首诗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三国时代的战火纷飞,三国英雄的雄伟气概。卷末的诗词与卷首的诗词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效果,与卷首的到头来一场空相协调统一,再一次强调突出《三国演义》的主旨,使整个小说结构更加完整,并统一了小说的艺术形式。
(五)点明主旨,做道德教化
《三国演义》最为珍贵的地方除了其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变幻莫测的时代特征,更重要的是罗贯中通过这个小说向人们传递的思想。通过《三国演义》人们可以从各个英雄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学习其长处,人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看到忠贞爱国、远大抱负,也可以认清奸佞小人、胆小鼠辈。在小说中罗贯中通常使用诗词来表达整个小说或者某一章节的主旨,对读者进行道德教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比如在小说中间叙事环节引入大量的诗词来宣扬“倡忠义、斥奸佞”这一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在《三国演义》中有将近200首的诗词,褒贬意味不同,其中既有赞扬又有抨击,既有肯定又有惋惜,而这些通过情绪的表达都可以成为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六)描绘重要景物
在《三国演义》中,用来描绘景物的诗词最少,但是使用诗词对景物的描写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描写景物的诗词只出现在了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和七擒孟获这几场最为精彩的章节中,罗贯中通过诗句对长江的江景、卧龙岗的雪景和南方的六月进行刻画,虽然描写景物的诗词不多,但是其应用恰到好处,依然向读者呈现出了美妙震撼的场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三、《三国演义》中不同诗词类型的艺术分析
(一)叙事诗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推进小说叙事情节,借助叙事诗是最为常见的,并且在使用叙事诗时,前面常会以一定的叙述语言将其引出。例如,开篇使用诗词引出毛遂自荐的典故,并以此导出“三分”的故事线索,或者在桃园三结义中,在描写刘、关、张在结义之后大破黄巾军,这里罗贯中也借助诗句对整个情节进行描述,并且前面以“后人有诗赞”将诗词引出。这些都是借助诗词直接进行叙事。还有些诗词的引用是为了补充小说情节,使情节更加完善丰富,比如在“陆逊营烧七百里,诸葛亮巧布八阵图”章节当中已经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描述后,又在后使用“沙场甘战死,史册共流芳”这一诗词将故事情节进行补充。
(二)怀古诗
在小说中,怀古诗也是常见的一种诗词类型,通过怀古诗的使用可以与文章情节更加紧密地结合,同时还能增加小说的历史性,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历史气氛。比如在第三十四回中,罗贯中就引用了一篇大段的怀古诗,在怀古诗中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等都表现出来,通过不同的场景描述加上自身的想象,表现出其想要表达的内涵。怀古诗为整个小说增添了更多的历史色彩。《三国演义》中还有借助古人对三国所用的诗句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加提高小说的真实性。
(三)“代言体”人物赋诗
“代言体”人物赋诗在《三国演义》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诗词类型,这主要用来描述人物形象。例如在三顾茅庐中,刘备马上要见到诸葛亮时,罗贯中借助诸葛亮自身吟诗的行为引用了一首诗词,以此突出诸葛亮不愿在各诸侯之间周旋,不愿意参与世间纷争的人物形象。又比如在曹植被曹丕逼迫七步成诗的时候,罗贯中通过引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表现出曹植这一人物形象的冷静和他的文学才华。
(四)七言律诗
据统计,在《三国演义》中,七言律诗一共出现了23首,占比超过整个小说引用诗词的10%。比如,在描述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事迹中,引用了一首七言律诗,其中“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通过前后倒装的手法,使情节相顺承,整篇对仗工整又有很好的押韵效果,其中首句是仄起仄收句式,韵部为平水韵。还有在三顾茅庐情节中,为了表现刘备请诸葛亮的艰辛,罗贯中对整个雪景进行诗词引用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凄凉悲伤的氛围,同时也能感受到刘备不惧艰难,求贤若渴的决心。
(五)七言律绝
在《三國演义》中,七言律绝是主要的近体格律诗的表现形式,在韵律上讲究一韵到底。但在成书或修订的《三国演义》当中,诗词作品的引用做不到一韵到底,只能做到邻韵通押,对此,只要符合声律规则的也将之视作为近体格律诗。在《三国演义》中有将近200首的近体格律诗,其中七言律绝有118首,在小说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罗贯中通过使用大篇幅的七言律绝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同时保证了文章的艺术色彩,还有在关公温酒斩华雄中也使用了七言律绝,表达了对关公威武英姿的赞扬。
(六)五言律诗
在《三国演义》中,五言律诗共出现27首,是占比仅次于七言律绝的诗词类型。孙策进行临终托孤的过程中作出的决策,罗贯中使用五言律诗“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发表其对这件事的看法,五言律诗中的颔联,借助鹰扬来比喻孙策昂扬、豪迈、有勇有谋的人物形象。还有在张永年反难杨修中为了凸显张松过目不忘的人物特点,罗贯中也使用了五言律诗将其表达出来,既凸显了张松的人物形象,又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七)五言律绝
五言律绝在《三国演义》中占比较小,一共在小说中出现9首。比如,在姜伯约归降诸葛亮中,罗贯中借助五言律绝表达出对诸葛亮的高度赞赏,是“平水韵”上平声“十一真”韵,使用过程中表达直接,叙述简洁,还有对傅佥自刎而死这一情节进行评价描写的过程中也运用了五言律绝:“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表现了傅佥的气魄,在其后又与蒋舒作对比,表达了对傅佥的高度赞扬和钦佩。
(八)词
词在《三国演义》中只出现了两次,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次是开篇卷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次是讲述董卓赴宴时,貂蝉使美人计以歌舞相诱中引用的《浣溪沙》。出现在卷首的词奠定了整本小说的感情基调,通过这首词的意境将《三国演义》中历史的沧桑感充分展现,充满悲凉壮阔,也意在暗藏英雄人物的结局,争来争去一场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在第二次出现的词借助赵飞燕的典故,描述了貂蝉的美艳,同时也体现了过去的繁文缛节。《浣溪沙》这首词对小说也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也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紧密连贯。
综上所述,诗词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使整个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也丰满了各种英雄形象,使三国时期的英雄故事更加生动形象。诗词在其中的使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甚至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推动小说在新时代下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