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
《四库提要》云:“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这位腹有诗书的女子,亦被后人称之为“千古第一才女”,可谓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
然而,作为女性,李清照也拥有着众多女性所共有的特质。她的命运是跌宕起伏的,环境的变迁、爱人的离去、国家的衰亡,让她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了孤苦飘零的老妇,从而也造就了她温情而又伤情的情感历程。她的这种情感变化真实而细腻地流露在她的诗词创作中,最终形成了她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一、天真烂漫的少女,浪漫主义的诗词才情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诗礼簪缨之族、富贵祥和之家。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开明祥和的家庭人际关系,加上聪慧的自身禀赋,造就了李清照的绝代才情。
孩童时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灵动、率性的女孩。她不喜欢拘束,她向往外面的世界,从那篇最为著名的《如梦令》便能知晓。花香、酒气、惊飞的鸥鹭,使词人暂时忘却了繁琐的封建礼教,尤其是“争渡”一词,似乎不经意间,我们就感受到了词人当时的愉悦心情,似是随性而出,却又言简意深。于是乎这首风格欢快的词也成为她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也让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而《点绛唇》更是极率真地写出了小时候的那份美好和快乐:女孩的心事怕人猜,情窦初開的少女,则自有一番情韵。刚踏罢秋千,衣衫薄,香汗微微已湿衣时,有客来访了,来者何人,怕不会是孩童,也不会是老翁、老妪,否则不必羞,那来者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走,却又舍不得,要回头,又不敢正视,佯装闻青梅,心中却慌得不得了,鞋子都不记得穿了,金钗滑下了也不知道。这首词把少女的惊恐、娇羞、好奇以及爱慕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一个感情纯真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浣溪沙》中的“眼波才动怕人猜”,更是流露了少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而在《怨王孙》中,她借“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一句,俏皮地把自己的恋恋不舍说成是鸥鹭在埋怨她早归了。
这几首词中,写的是伤春惜春、爱花惜花、怀春嬉戏、宴乐赏景这样的内容,是李清照尚在闺中所作之词,反映的是怀春少女的生活。词中有许多少女贴身的事物,如薰香、花钿、枕等,也有斗草、秋千等怀春少女所玩的一些游戏。“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而荡秋千、赏景、结伴宴乐则更是一种普遍的活动形式。这许多细节连缀而成李清照的日常生活。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因当时社会安定、家庭富足而家长又开明,个人的心情也舒畅,其通过细腻的笔触、景与情的融合,使得其早期少女词的词作内容及格调都是轻松欢快、清新婉约的,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二、思念夫君的少妇,离情别绪的自然流泻
(一)幸福的新妇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回首嗅青梅的李清照最终与有着共同爱好的赵明诚结为夫妻,开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岁月。婚后的他们过着平静而又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一首《减字木兰花》就可以看出她婚后的甜蜜与幸福。通过这样一首词,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沉醉在爱河中的李清照那幸福和欢乐的娇憨妩媚,尤其从“奴面不如花面好”“徒要教郎比并看”几句中不乏再现了李清照之前的活泼俏皮。而在《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中,通过“笑语檀郎”又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率真的李清照,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时期李清照的词还延续了婚前的天真与浪漫。
(二)孤苦的少妇
通过《金石录后序》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夫妇在平凡的生活中总能创造无限的乐趣,也从中可以窥视到他们夫妇间的感情是如此融洽!在李清照的爱情世界里,充满了纯洁、信任、情趣、满足。
虽然李清照与赵明诚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具有丰富情感而又才华过人的李清照,就把自己内心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倾述于字里行间,因而等待和相思便成了其创作的主题。
在《点绛唇·寂寞深闺》中,她勾画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的无限愁情。新婚短别,“只是无情绪”,她打不起精神,“望断归来路”,她翘首远望,盼望“连天芳草”处的人早日归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就是其词风大变的一首代言词,这时的她一改之前无忧无虑、俏皮活泼的少女形象,变成了思悠悠、愁断肠的思妇。
而之后随着时局及家庭的变故,不得已的情况下,李清照不得不与赵明诚再次分离。这一时期的李清照经常一人孤苦独居,其中的相思、怨愤、寂寞以及感伤和无可奈何难以言表。但这次分离却给李清照的创作增添了诸多灵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而我们也深切地感知到,这些在现代的我们眼中美得窒息的相思词,却是李清照当年望眼欲穿的相思泪。
这一阶段,李清照本身的离别愁绪在不断地增加,在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过程中,她也改变了其以往的表达方式,从最初的悲秋伤春,到后来的家国情怀。纵观当时李清照的词,能发现其拥有极为阳刚的气魄,词风也从原本的婉约而变成了柔中带刚,具有极强的豪迈之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渔家傲》这一首词,其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首词直接表明了李清照作为女人有着极强的自信和自负。但是在封建社会中,纵使李清照才华横溢又有何用,一个“谩”字则把李清照本身所怀有的自负的情怀陡然摧折,其所指的是封建社会对当时人才摧毁的指控,特别是在《渔家傲》中还有这样一句话“九万里风鹏正举”,其词中的豪放之感与苏轼、辛弃疾可谓并肩同行。而另外一首《鹧鸪天》也同样有着极强的豪放之气,其中说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其同样表达了李清照作为女词人极强的自信和自负,这是一种极强的豪气,而在李清照词风出现改变后,展现的是一种博采众家所长,同时更表明了她当时词风受到生活影响极为明显,李清照并不满统治阶级一直把杭州作为汴州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态度,其渴望的是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李清照的爱国情绪在此句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但是李清照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国破家亡面前无力回天,只能把一腔爱国热情化成满腔悲愤,在词中流露出来,在同时期的词作《夏日绝句》中也有极为明显的表达。李清照在丈夫病逝之后,其生活和词风同样也出现了改变。由于国破、家亡、夫死,其经历了极强的苦痛,迫使李清照大病一场。孤苦伶仃的李清照在这之后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谓是感受到了人生的悲苦,其先后奔波于明州、奉化、温州等地,日夜不得安宁。李清照所经历的不仅仅是深爱的丈夫离去,更失去了完整的、统一的国家以及其美好的幸福家园。李清照失去了志同道合的丈夫,失去了自己曾经费尽心血所收集来的珍贵文物,丧失了生活中她认为美好的一切,生活的巨变也使得李清照的词风渐渐变得低回婉转、凄苦。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心境及情感波动较大,除在新婚时期的词作中能找到浪漫、轻松、欢快的词情外,大部分词作都灵动而形象地抒发了其内心的愁苦之情。
三、孤独飘零的老妇,哀婉凄苦的心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清照的人生走向了大起大落。1127年,“靖康之变”发生,金军南下,二帝被俘。宋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一是国家沉浸于水火之中,二是丧夫的极大悲痛,且自己处于贫病之中,后又遇到了骗婚,李清照进入了人生中最难熬的岁月。国破、家亡、夫死、流离、被骗、藏沦、离异的沉重打击使李清照的凄凉晚景雪上加霜。
在几年的流离生涯中,李清照的心是极为凄苦的,堆积着亡国的耻辱,埋藏着夫死的悲痛,忍受着离异的羞愤,强吞着流亡的辛酸,再加上时不时身边文物的遗失,那是夫妇俩一生的心血啊,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弱女子如何去承受如此的苦难!晚景如此,也令她的词风为之一变。家变国仇的焦灼与痛苦在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词作内容由之前对个性自由的朦胧追求及个人的愁情苦闷,转变成多以追忆往事、怀念故都、感时伤怀为主题,格调也在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于悲怆、沉郁,情感的忧郁也更加深刻化。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遇乐·落日熔金》均是词人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之时,流露出的对故国的思念。
她擅于从个人感受的角度侧面来反映社会现实,比较有代表性的词作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曲折而典型地概括了李清照南渡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此种的愁不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肺腑的哀愁、悲愁,更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迸发出的国愁家恨。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时期所作,通过对词句的整体分析,我们发现整体给人一种十分沉郁的感受,其书写的是李清照在一个秋日里从清晨到黄昏一整天孤独且寂寞的生活,表达了其悲惨的心境,而这一首词更是李清朝晚年生活的最真实写照,给人一种曲折的感受,强烈概括了李清照在南渡以后生活凄苦的處境和充满悲凉的内心。与早期的作品中伤春悲秋、伤离别的感触不同,这首词所表达的并不是短暂的生离,而是死别的永恒,不是李清照暂时的空虚,而是她长久的寂寞却渴望团圆,但是团圆已经是一种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无论是丧夫之痛或者是故土难回都渐渐地在李清照心中形成了一种深切且哀怨的情感,可谓是沉痛无比,也使得李清照的词从原本的轻盈曼丽到当前的沉重哀伤,词风也从最原本的明亮轻快,渐渐变得灰冷凝重。《武陵春》这一首词也同样表达了这样的感受:“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金华时所作,当时李清照已经五十一岁,几经波折,流离失所,心情处于极度的悲痛中。而在《武陵春》这首词中,首句所写的就是盛开的繁花,在受到狂风的袭击后只能委身于尘土,这更表达了李清照当时的生活状态,这一首词中的“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所表达的语境是相同的,但是《凤凰台上忆吹箫》是生离,而这却是死别,有着极为明确的区别,这一切的悲苦都源于物是人非。无论是家国之变或是身世之变,都给李清照一种事事休的感受,更给李清照一种“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的感受,可谓是短短几句却将李清照内心的犹豫以及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
通过分析李清照的一生,我们能发现其在进行文学表达的过程中,词风的变化是曲折生动却又巧妙自然的。李清照在南渡之后的几首词,其词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无论是《永遇乐》或者是《孤雁儿》,均表达了李清照晚年的凄苦。
纵观李清照的词作,无不与词人的身世家遇的变迁有着重大的关系,并深受其影响。李清照的诗词就是她的心、她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易安体”的形成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相融在一起,无分彼此。没有如此的人生,就没有如此的绝唱。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少女时代的她受到了良好及开明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使其积淀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也造就了她率性、自然的个性和心灵,这个时期的词作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婚后,她大胆表达了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丈夫的思念,充满了离情别绪。随后国破、家亡、夫丧的打击接踵而至,她的词作风格也由清新婉约、独立自由转变为凄清哀婉、忧愤深沉。也正是由于李清照在词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故她的作品才引发了众人的心灵感触,使其成为中国词坛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