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五尺道

2022-05-18 23:01朱远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物

朱远辉

摘 要:五尺道不仅是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最好的实物证据,还是云南与四川两省居民往来的一条主要通道,盐津县境内豆沙段和盐井段是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段。1988年,五尺道被公布为盐津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2013年被公布为昭通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简述;文物;五尺道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52

1 五尺道经历代修筑而成

公元前250年,李冰作为蜀郡的一名太守被秦王派去主持修整道路,这条路从僰道(今宜宾)到夜郎(黔西、滇东),山险石坚,开凿困难,李冰采取积薪烧石办法,使巨石松裂,然后凿石开路。公元前211年,常頞又被派去继续这段道路的修筑工作。李冰在僰道修的路在常頞的规划下得以继续向前方延伸,直至曲靖附近。因为这条道路仅有五尺之宽(图1),所以被称为“五尺道”。五尺道在我国古代交通史上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它是第一条从中原大地通往云南边境并且由政府正式组织并委派官员对其进行修筑的官道。正是有了这条道路,中央王朝才开始对西南夷进行一系列的开发与经略。五尺道为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西南地区以及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开发治理夯实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当代史学家向达所著的《蛮书校注》记载:“开路者开石门路也,置驿者置行馆血,因将原石门路闭,量行嘻,二语改正。”《蛮书校注》还说:“此处之安梁石孔,当是韦皋镇蜀时,为通南诏,命巡官马益开路置驿时所凿。”“天宝中,鲜于仲通下兵南溪,道遂闭,至是皋复治之。”由此可见五尺道在唐时加以修复,唐始称“石门路”。《盐津县志》加注按语说:“盐津县治新旧两街间之吊钟岩,对峙如门,即古石门道,西壁不可到,远视岩限石孔,尚有横置之材木,当为阁道遗迹。”

此后,历代时有对五尺道整修的记载: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置归附的乌蒙路隶云南省,并命令阿牟(时任乌蒙路总管)设置驿站,同时开展道路修筑工作。明洪武十五年(1382),洪武帝命令云南各地的士兵与百姓开辟道路,并对其进行修筑。明清的东川昭通路,昆明经嵩明、寻甸、会泽、大关、盐津、东川以至四川筠连。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盐井等地还新设驿站。

五尺道与始皇陵、阿房宫、秦长城、直道、灵渠、驰道并称秦朝的七项浩大工程。起于四川宜宾止于云南曲靖的五尺道因为具备地理位置优越这一特点,曾经一度刺激了沿途一系列文化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发展。早在秦汉时期,五尺道借助与其相互衔接的延伸线路,曾一度促成了著名的陆上南方丝绸之路。

在开道过程中,僰道至朱提这一段最为险峻。这一段山高林深,有茂密的山地,工人们砍伐原始森林,垫石铺木为路。有的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孔安梁,铺上木板,成为半壁架空的栈道。《华阳国志》中有首《行人歌》,形象地记录了该路的艰险。《行人歌》的内容是:“犹溪、赤木、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住柱呼咿。徐降贾子,左担七里。”可解释为:犹溪赤木的河水,蜿蜒曲折,绕着羊肠路,气势雄浑与天相通。山道上背货物的行人累得淌汗,他们用“打柞”支撑背箩歇气,呼出一声长气。来自各地的商人,走在栈道上,用左肩挑担,一气要挑七里路。五尺道的石门古栈道奇绝于世,栈道半壁悬崖半壁天际,人们颤抖而行,还要肩挑背负货物,可以想象有多么艰难。《蛮书》上说:“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中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猗危虚险。”走在五尺道上就这样艰险,修路的艰难更可想象。2000多年前的人们,除了用简单的锤、锄、耙、钻外,靠的就是双手,面对万丈悬崖、顽山巨石,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开辟了通向云南的道路。筑路英雄们默默无闻,开通云南,成就了祖国统一的丰功伟绩。

修通五尺道后,秦派遣官员对西南夷的一些部落进行直接的统治。《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诸此国颇置吏焉”,文献记载中没有留下这些置吏地区的名称,但可根据地理环境设想。从僰道县起,沿五尺道南伸,石门、朱提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聚居区。石门艰险,不能没有驿亭之类的设置,当然应该设吏来管理。朱提是广阔的山间盆地,适宜农耕,且附近群山中银钢矿极富,早在周朝之时,由于矿业兴盛,虽远在万山群夷之中已有中原人來此共同开采银钢。如果当时秦在西南夷地区置吏,此地是比较合适的地方。

如今,古道(五尺道-豆沙段)石梯上留下的深浅不一的马蹄印(图2、图3),已然成为历史的见证。石门关350米的古道,如今仍然保存得较为完好,人们在古道上发现了243个的马蹄印,有的蹄印深达12厘米。

2 五尺道交通史上的大事

2000多年来,五尺道这条滇川交通要道目睹了多少兴衰成败的历史事件。

唐朝中期,唐王朝大汉族主义和南诏统治者之间矛盾加剧,酿成了天宝年间唐与南诏的战争。公元751年,鲜于仲通下兵南溪,进逼云南,实分戎、寯、安南三路。仲通取道南溪路,即戎州路,亦即石门路。仲通为南诏所败,全军覆没,即放弃长江以南之地不守,石门古道为南诏所据而闭塞。

公元793年,唐王朝与南诏互通友好关系,南诏异牟寻决心归唐,上表奉使从戎州、安南以及黔州三路入唐。十月,巡官崔佐时在西川节度使韦皋的派遣之下,由石门奔赴云南。唐贞元十年(794),南诏复通,唐以祠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袁滋、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岩等持节册异牟寻为云南王,由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取道石门,袁滋在豆沙关悬岩题字记事,即今保存的“袁滋摩崖”。袁滋受命临行前,权德舆曾赠以五言诗“西南使星去,远徼通朝聘,烟雨僰道深,麾幢汉仪盛,途经五尺险,水爱双流净……”,以壮其行。

清咸丰九年(1859),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由大关至盐津,在落雁圹房坡战败清军,水潦圹破“定云关”,攻陷筠连、高县、庆符,直取叙州,至年底,自贡盐场便被起义军所占领。起义军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到六七十万人,纵横驰骋于八十余州县之间,使四川总督数易其帅,震撼了清王朝统治。

3 五尺道通过盐津的路线

《云南简史》及《云南公路交通史(修改稿)》写五尺道,只提起点和终点,北起宜宾,南抵曲靖,但从宜宾来盐津究竟是哪条路线,说法不一。

《牛寨区概况》记载:中国境内只有汉朝修的一条驿道(五尺道),下可走筠连通中原,上可从盐津通外周。《牛寨区概况》在“重要事件”这一部分还提到“石达开义军从牛寨中木用经过”。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初,太平军石达开部下有一支经过中木用,传说太平军过境,在野容川饮马造饭。《滩头区志·交通》记载:“古川滇大道,相传为僰道、五尺道。来于四川黄伏,略经双龙、许焰、云南埂、翰林村、落雁、临江溪至盐津。”《高县交通志(试写本)》“石门道”条记载:高县以北,庆符以南,有石门山,巨石嵯峨,岩壁陡峭。在引述《水经注》“汉唐蒙凿石阁”后说:唐初置石门县,盖以此山为名,从公元前135年开始在原古道的基础上凿修,到公元前112年全部修通。唐与南诏的交通,多经由此道。但与陈一得先生所撰《盐津石门考》“惟准樊书谓:‘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则指盐津河谷为石门古道,不可移易”之说又相矛盾。《云南交通报》1987年下半年连续登载唐明的《古道行》报道所考察的部分见闻,其中《五尺道之谜》写道:“五尺道很著名,……洋洋五十万言的《史记》,仅留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九个字,汉以后史籍,更是语焉不详。”并感慨说:“秦五尺道的情况呢?千古谜踪,只能从浩瀚书海只言片语和古道的遗迹去追忆了。”

秦汉之际,滇中与蜀郡的交通主要是经过滇东北,僰道县(今宜宾)是秦汉开发云南的经营点。五尺道和南夷道都以僰道县为起点,向南延伸,经滇东北直达滇中。到了东汉时期,南夷道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它成了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的一部分。“身毒”即今印度,读音为“捐笃”。它的路线是蜀(成都)—僰道(宜宾)—石门(豆沙关)—朱提(昭通盐津)—汉阳(威宁)—存马(宣威)—建宁(曲靖)—滇池(昆明)—叶榆(大理)—永昌(保山)—滇越(腾冲)—掸国(缅甸)—身毒(印度)。这条道路从蜀经朱提到滇池的一段称“朱提道”,即南夷道;从滇池经叶榆、永昌到身毒的一段称“永昌道”。另外汉代修的西夷道是从成都—灵关(四川芦山)—严道(四川雅安)—笮都(四川汉源)—邛都(四川西昌)—青蛉(云南大姚)—叶榆(大理),史称“灵关道”。朱提道和灵关道都在叶榆交汇向西出国境,今天统称为“南方陆上丝绸路”。

石门是五尺道上的重要孔道,朱提是它的枢纽,南来北往的商队都要经过这里。通过这条古道,朱提的银、铜、铜器被运到中原,中原的经济文化传入朱提,再延伸到滇中,传输到国外。

另有一段五尺道,位于盐井镇高桥村古坟社西面崖角处,下临电力坡公路,西面不远处是公安局看守所,東侧一边是一条通往四川的老公路,附近住有几户人家,南距镇政府所在地约7千米。该五尺道始建于秦代,现存长约80米,宽1.5米,从油房沟西岸上缘直达石拱桥。高桥村五尺道开凿于崖壁之上,道路十分光滑。除此之外,路面呈梯级,且有马蹄印,尤其在拐弯处或险要处,马蹄印更加明显。沿着这段五尺道往北方走十余千米,即可进入四川境内。高桥段五尺道部分路段路基塌陷,梯级路面保留基本完整(图4、图5)。历朝历代对这段五尺道都曾进行了维修,因此,部分路面已不是原貌。这段实物资料对于研究盐津道路交通发展史相当有价值。

猜你喜欢
文物
历史上最有趣的五件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大闯关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与文物对话,感受文明之光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