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

2022-05-18 19:47周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课程设计

周洁

摘 要: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研学旅游已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属,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主题性更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研学课程中。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在研学热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开发已经成为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面对年龄、职业、知识层次、感知能力、价值观念各异的研学学员,如何设计出形式丰富、内容优质的研学课程,更好地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职能,也成为我们深思并长期为之努力的目标。文章从研学活动对博物馆教育宣传具有的重要意义出发,通过对博物馆研学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社会教育;课程设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27

1 研学活动对博物馆教育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条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宣传功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博物馆研学活动作为“学”与“游”的有機融合载体,更是在游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优秀文化知识,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

1.1 研学活动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博物馆的专业学术气息比较浓厚,普通观众往往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全消化、感知这些文化。而研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目的更强、参与体验更深的参观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为丰富、生动,比一般的参观更为深入,让观众对博物馆藏品的认识、对文化的感受更深刻,由此,所获得的教育意义也更大。因此,大力发展博物馆研学活动将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1.2 研学活动有助于扩大博物馆的宣传效应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学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还能激发更多市场潜在需求,让博物馆变得更有趣,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关注度,用常来常新的主题研学活动,吸引新参观者的同时,还能增加参观者的复游率,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提升品牌认知,达到扩大宣传的效用。

1.3 研学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博物馆作为一种担负着文化保护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属性的文化事业,通过研学活动让博物馆实现其文化功能的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博物馆研学活动既是一次文化传播,也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因此,发展研学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

2 博物馆开发研学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美、法、日等研学活动发展成熟的国家,博物馆已经是不可少的第二教育课堂,在教育功能上已能与学校教育相提并论。目前,国家文物局已会同教育部将95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列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各博物馆也相继推出了主题、形式各样的研学课程。

近期的市场调查显示,很多民众对研学课程这一学习方式是比较认可的,但市场上的课程纷杂、良莠不齐,且很多活动挂羊头卖狗肉,重游轻学,游而不精,这就使研学课程一方面获得各方追捧,另一方面又受到诸多诟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博物馆对研学课程设计开发的参与程度不够

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都相继推出了研学活动,多是“参观+手作”的形式。由于博物馆机制的限制,研学活动往往是由学校、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或旅行社等组织,博物馆只作为诸多行程中的一个点,受限于行程安排和时间的限制,往往与普通参观并无差别。加之博物馆并非研学活动的组织者,往往难以参与到研学课程的开发、策划中。因此,难以发挥博物馆的专业优势,导致博物馆研学课程主题不鲜明、专业性不强、研学效果欠佳。

基于组织者的课程设计能力及与各参观单位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差异,研学活动有时候只是挂一个“研学”的名头,实质上与一般游客的旅行、参观并无区别,更有甚者反而更关注研学旅游中产生的利益。

2.2 博物馆对研学课程设计开发的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研学活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积极参与到了研学课程的设计、开发中,推出了专家讲解、专题讲座、文物修复体验等等相关课程,让研学课程的专业性有了很高的提升。但由于博物馆的体制限制,加之对研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博物馆研学课程内容、形式单一,本馆特色不突出,课程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2.3 对研学市场细分程度不够,博物馆研学活动单一

博物馆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研学机构,对市场需求研究往往不够深入,面对年龄、职业、知识层次、感知能力、价值观念各异的学员,常常也是一款课程打遍天下,课程特色性、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导致研学效果不佳,学员对研学课程的满意度也只能达到及格的程度。表现为成人学员对知识讲解部分更感兴趣,青少年学员则对手作部分更感兴趣。

2.4 博物馆研学课程互动性不强

博物馆研学活动应重在探索研究,而不是简单的展厅参观。博物馆研学活动区别于课堂的灌输式教育,应是带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让学员们深入探知和切身感受的实践教育。通过研学活动连接、激活学员已有知识,激发学员产生全新的思维模式。一些博物馆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只是让讲解员带着学员参观展厅,参观结束后进行手作体验,在整个研学课程设置中学员都处在被动的位置,学员的自主性差,现场互动性不强。加之,对于青少年来说,博物馆研学课程与课内教学大纲关联性差,无法达到课堂内外的统一,更谈不上因材施教,这就导致学员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缺乏兴趣,甚至对研学活动感到失望和排斥。

2.5 专业实践人才缺乏

博物馆研学活动既不同于传统的团队参观,也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需要由专业人员组织实施。专业人员是集研学导师、导游、讲解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面对青少年学员时,既要有能与青少年沟通的能力,明白青少年的需求,还要对博物馆文化内容十分了解,可以用更简单的语言讲解博物馆的文化。而博物馆的讲解员往往不具备教育学知识,尤其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相处能力,使针对青少年的研学课程表现出亲和力不足的问题。加之博物馆的讲解词一般都是研究員的研究成果,用词专业且严谨,对民众的知识层次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博物馆讲解词对青少年来说晦涩难懂。

由此可见,高品质的研学课程需要编写更有针对性的讲解词,需要专业性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讲解员,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员感受历史、积累知识,并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3 关于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的一些思考

如今,随着市场的完善、需求的刺激,研学课程越来越多元化,以学习特殊专业知识为主的研学活动频频出现,并逐渐走向了专业化、个性化、主题化,如以体育、科技、文学、历史、生物、探秘、动漫、影视等为特色的研学课程,这也给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3.1 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应注重研学目标的实现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活动的目标是学有所得。因此,优质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应该是以目标为导向,主题设计突出明确。博物馆可以根据藏品的特点设定出多个主题,如历史概况、艺术审美、历史事件探秘等,并依此设定研学目标,明确研学课程的学习成果。研学活动设计要围绕目标,切实做到让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成果回去,真正地实现研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3.2 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应注意分龄设计

不同年龄层的学员意味着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兴趣需求,要实现研学课程的目标,就要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小学阶段要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让学员了解基本内容和有关背景;初中阶段要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员理解基本观点;高中阶段要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引导学员提出观点和深入思考;成年人要体现学术性和专业性,主要目的在于满足成年人的求知欲,提高综合文化素质,让学员有所感悟和升华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3.3 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员自主性的引导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博物馆研学课程应注重学员自主性的引导,让学员带着学习和探索的目标参与活动,在组织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学员为主体,引导学员主动学习,完成目标,强调切身体验和主动探究。

4 博物馆研学课程环节设计

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研学活动在社会教育、文化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就要重视研学课程的环节设计和实施细节,以保证学员在博物馆里收获满满。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博物馆研学课程在环节设计上就要兼顾主动探究和知识灌输两个方面,更要有意识地升华学员的感受,让博物馆研学活动成为一种认知教育,一种爱国教育,更成为一种精神教育。

4.1 通过情境设定引入研学目标

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设计不同的引入情境和探究目标的方式。面对小学生可以用故事情境来导入,以游戏的形式引入对目标的探究;面对中学生可以使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导入,以竞赛的形式引入对目标的探究;面对成年人可以使用直入主题的方式来导入。通过情境的设定打造沉浸式的研学课程,让研学课程更加生动,学员参加活动时更容易投入情感,从而增加了目标感,激发了学员的主动性。

4.2 场景讲解

由于研学活动是具有明确目标的参观活动,因此在场景讲解中,不应该照搬给普通游客的讲解词,应该用更符合学员年龄特征的语言和方式,有重点地进行讲解。如,用提问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学员的好奇心;用给小奖励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用关联的方式引发成年学员们的共鸣等。

场景讲解要符合研学课程主题,根据课程目标在讲解时要有所侧重、有所突出、有所取舍,要做到突出主题、突出个性、突出目标,从而提高研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4.3 主动探究

单纯的讲解还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研学课程的设计必须要引导学员自主地思考、探究。在讲解之后,学员对博物馆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完成一些与研学课程目标相关的小任务,让被动的知识灌输变成主动的目标探究,增强趣味性,互动性。充分利用博物馆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运用丰富多元的教育方式,从而在互动游览中完成研学课程中的教育目标。

4.4 实践体会

利用博物馆的现有条件,如3D影院、VR体验技术等,让学员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设置相关手作活动,如推石磨、考古发现、修文物、制作壁画等,让研学课程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同时增强学员的参与度,通过实践切实体会文化的魅力,在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4.5 交流分享

组织学员进行交流分享,不仅有助于学员的个性化展示,同时在交流心得、分享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研学课程目标,增进学员间的感情,有助于其对提升研学活动满意度和对博物馆的美誉度。

4.6 课后拓展

在研学活动即将结束时可以扩展相关更有深度的知识,引导学员有深度地思考,这也是研学课程品质升华的点睛之笔。学员可以根据研学课程的知识,制作出研学成果,这成果可以是相关手作创作、专题研究,也可以是专题项目开发。不仅让学员学会知识,还要引导他们思考,更要让他们有所获得,如此才能让博物馆研学活动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让传统文化成为根植于学员内心的自信。

4.7 活动评价

由学员对研学活动各环节、接待细节等做出评价,给出改进建议,从而有效地提升研学课程质量,为博物馆研学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5 结语

博物馆既是一种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又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资源,这与研学的需求不谋而合。综上所述,博物馆研学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博物馆对研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开发思路将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品牌建设。但是由于博物馆课程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要做好研学课程的设计,就需要打破现有的壁垒,重塑细分市场的需求,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的甄别,如此,才能设计出专业性更强、目标更好实现的研学课程。

参考文献

[1]黄璐,陶琳琳,黄宇.基于问题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和应用[J].地理教学,2021(18):54-57.

[2]安陆一.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研究[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3):247-251.

[3]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054-2016[S].2017.

[4]婉玗.博物馆+研学旅游: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还有多远[EB/OL].(2019-04-30)[2021-03-8].http://www.szzs360.com/news/2019/4/2019_1_zs53111.htm.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