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建筑群的复原保护之考述

2022-05-18 07:48沈岚
档案与建设 2022年4期
关键词:遗址建筑

沈岚

摘 要: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前后已有600多年历史。总统府建筑群作为见证历史的具象符号,与特定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建筑风格发生关联,堪称一部中国近代史的无字史书。

关键词:南京总统府;中国近代史;遗址;建筑

一、 建筑群代表性遗存的建造与改造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招抚劲敌陈友谅旧部,在现今总统府位置为陈友谅之子陈理建造归德侯府、汉王府。其后,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辟原汉王府东半部为新汉王府。

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克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顺治四年(1647)7月初设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首任江南总督马国柱在此修建总督衙署,煦园则成为督署花园。“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行殿”,[1]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乾隆南巡,于1751年在煦园内建造了整个建筑群中现存最久的建筑石舫。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入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仓皇出逃,天王洪秀全下令将原大堂拆去,兴建天王府。天朝宫殿于癸丑三年(1853)4月兴工,历时半年告成,但甫成即毁于火灾。甲寅四年(1854)正月在原址复建。天朝宫殿“曰宫禁。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2]

当时天王府拥有金龙殿、基督殿、真神殿等九进殿宇,第九进殿宇为三层,殿内则“雕镂工丽,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庭柱用朱漆蟠龙,鸱吻用鎏金,门窗用绸缎裱糊,墙壁用泥金彩画,取大理石铺地”,其后宫内室“多至千数百间”。[3]

1864年7月清军攻陷天京后将天朝宫殿焚毁,“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4]同治年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以及端方就任总督的1908年,曾对署衙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复建与扩建。新建衙署大堂、正宅、门楼、穿堂、厅楼亭阁等共计1189间。重修大堂主体为硬山顶抬梁式,内面阔7间,进深5间,大堂正面为带有博风板的悬山顶抱厦,外面阔5间,內立36根木柱,气势恢宏。

衙署西花园自同治年间重建后,园内楼台亭阁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园内最早的西式建筑西花厅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1905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五大臣到欧洲考察宪政,回国后模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建造此厅。1908年3月18日张謇在日记中描述:“宝华庵(西花厅)者,陶帅(端方)得世间最有名之华山碑三本,聚于一室,故名,而屋则新建之欧式也。”[5]1912年元旦至4月1日,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在此办公。

1917年4月1日,冯国璋的副总统府发生大火,二堂后方建筑几乎全部化为灰烬。重建后中轴线正厅“八字厅”建有廊檐,廊柱与拱券则饰以西式纹样,后成为国民政府内外宾会客室。

政务局大楼系江苏督办公署督办孙传芳于1926年建造,整幢建筑南北面都有外廊和拱形窗,正门亦为饰回形花纹之拱形,属折衷主义西式建筑风格。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9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根据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设计的《中华民国首都建设计划》,开始大规模改扩建国府所在地建筑。

清两江督署大门在民初一直被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江苏督军署等机构沿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7年9月20日迁至旧督军署办公。1928年10月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外事活动日益增多,但院内场地狭小局促,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建议拆除旧门。砖混结构的新门楼于1929年9月5日开工,12月20日竣工,总高13.5米,共计3层,设3个门洞,整体形制外圆内方,门额上“国民政府”四个大字由行政院院长谭延闿题写。

总统府礼堂曾是清两江总督署大堂西暖阁部分,民国时期成为历任政府举行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场所,共经历三次大规模改造维修。首次改建与新建国民政府大门同期进行,花费共计7322.5元,受邀主持设计的卢树森将原建筑全部翻盖,向南向西一直扩建至天井,再将天井内三面走廊拆除,加建了一条连接礼堂与中轴线主建筑的半敞开式穿堂。四年后国民政府财政部又拨款9000元,对已“破坏不堪”的礼堂加以修缮[6],1935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批复核价“准以七千元为限”,同时施工的还有穿堂与走廊,造价5081元。1946年5月前,为庆祝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并肃清伪维新政府旧迹,国民政府对大礼堂进行了第三次维修改建。礼堂至今仍保持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基本格局。

文书局办公楼(子超楼)是中轴线北端的标志性建筑,由虞炳烈设计,1934年12月6日动工,耗资106952块大洋,于1936年元旦正式启用。楼高6层27米,长33.34米,宽20米,空中俯瞰楼层平面由凸凹字形巧妙相套,参差错落富有层次,正南面用耐火砖装饰,东西两侧以立体纹样水泥砂石饰面。

大院西北有座黄色三层歇山顶西式建筑,俗称大黄楼,始建于1930年底,为国民政府文官处用房,后辟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图书馆。

总统府东边院落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所在地。现大门、传达室与弧形围墙皆保持原有青砖构建样式,北楼、南楼分别建于1928年、1934年,典型的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办公楼正中设剪子型楼梯,楼梯部分为落地钢窗,地面铺设马赛克饰材,内设行政院正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及总办公厅、稽查室、参事室等。

1935年建成的国民政府主计处办公楼则位于总统府门楼西北侧,由上下两层走马回字形楼房环绕成一长方院落,颇具艺术审美及文物研究价值。

二、 建筑丰富多样

总统府建筑群带有厚重的时代印记与象征意义。每当相关政权发生更迭交替,新政权基于对前者的否定,往往会对原有建筑加以摒弃或改造,导致这一历史建筑群大规模改建。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入南京,洪秀全视两江总督官衙为妖孽,下令将原大堂等建筑悉数拆除,兴建天王府。1864年7月曾国荃率湘军攻陷天京,一把大火将天王府化为灰烬,又将破城前就已下葬的洪秀全“戮尸举烈火焚之”。[7]8月曾国藩下令“撤伪王府材修贡院”[8],意欲将象征天朝政权的天王府遗迹彻底抹去。

历史建筑群除实物见证价值外,还具有集中体现设计风格理念、时代审美趣味的特定艺术价值。建筑群中多种建筑风格样式融汇并存,折射出东西方思想文化理念的交融与碰撞。总统府建筑群在后来修建过程中会聚了一批民国时期建筑界精英。他们大多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具备较高专业造诣。

总统府建筑群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累积叠加,涵盖了中国传统、西洋古典[9]、西方现代等多种建筑样式,堪称集近代类别门派于一体的建筑博物馆。两江总督署时期遗留的中式传统建筑,中轴多采用对称布局,体现等级制度的分明与森严。民国期间虽经改造,依旧保持这一中轴对称式布局,建筑高度沿中軸线自南向北逐级抬高。西花园则以太平湖为中心进行构筑,众多亭阁楼台点缀其间,屋顶多采用硬山、歇山、悬山、攒尖等传统样式,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范例。

南京自1899年开埠以来逐渐输入“洋风”,照搬西式建筑风格,总统府西花厅、八字厅、政务局大楼即为该历史阶段的代表性建筑。1917年冯国璋副总统府在营造八字厅的同时,将原二堂传统廊柱一律改建成巴洛克线条圆形拱门,以致呈现出内部与屋顶为中式、外廊却是西式的奇特景观。国民政府在将原两江总督署暖阁改造成为国府礼堂的工程中,对建筑物外部顶端施以彩绘,门窗、雀替等沿袭中式,沿廊有六根红色带石柱础的中式廊柱,而一墙之隔的内部立柱却被柳桉木包成欧式柱。由建筑师姚彬设计的总统府门楼为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门拱参照法国凯旋门样式,其临街外立面有八根古希腊爱奥尼克式柱,两根一组竖立于基座上,门额处阶梯形女儿墙系传统徽派建筑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东西方迥异风格杂糅并存、交织共生一处,构成了总统府建筑群内近代历史建筑物的特殊样貌。

新民族形式建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及功能融会贯通的产物。此类建筑追求新造型、新技术、新功能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兼顾西方现代建筑技术与功能需要,如主计处大楼入口处的照壁、廊式回马楼、仿中式廊柱与雀替造型、回字纹饰等,均属典型的新民族主义建筑表现形式。

三、 建筑群复原保护之考察

总统府建筑群是历史的产物,其建筑样式与特定元素折射出无法剥离与割断的时代特性。建筑学家梁思成早在1964年就提出修缮历史性建筑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后来《文物保护法》将其概括为“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10]

20世纪90年代之前,南京长江路292号大院产权归属多方,当时进行的古建维修缺乏统筹论证与规范化管理,导致不少维修方案与“修旧如旧”原则相违背。1951年有关方面曾对不系舟进行改造大修,原有木制步道被水泥桥墩与青长条石替代,卷棚顶上加盖筒瓦,加装雕花圆光罩。为印证此舟系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存,又在原先木结构上加装额头镌有“王”字的太平天国风格圆雕垂狮撑拱,加装船围砖雕护板并配以纹饰。维修后的木结构外观与古建不系舟有较大出入。院内忘飞阁水榭戗脊上有一彩绘灰塑,表现梅枝上站立喜鹊的形象,名曰“喜上眉梢榭”,漪澜阁与忘飞阁阁顶屋脊正中饰有一瓷葫芦宝瓶造型,寓意“天下太平”,漪澜阁加上檐柱雕描金狮子等传统吉祥图案撑拱,都是1950年代后古建维修时添加上去的产物。比对1930年代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图集》收录的同时代忘飞阁、漪澜阁老照片,这些建筑物上原本并无此种建筑物件。

现存总统府大堂系列照片显示,大堂顶端鸱吻从晚清起到1949年间均为鸱吻背插宝剑造型,之后大堂曾经数度维修,原造型物件早已不存,而以一纹头脊取而代之,1980年代后期又改换成未插宝剑的鸱吻造型。另根据笔者的观察,现有大堂梁枋部分材质已非原木构件,在2019年大修前的数次维修中早已被更换,其中所有紧靠檩脊的8个木构件被赫然雕上了双龙图案,总计龙28条,显然与清官衙建筑所遵循的等级制度相悖。如此僭越之做法在曾国藩同治年间重修大堂时是绝无可能的,或许是1950年代为了印证此处曾为太平天国天朝宫殿金龙殿,在维修时更换上的。

根据国民政府1935年《参谋本部地产登记审查用图》[11]、1936年《参军处地产登记审查用图》[12]、1945年《国民政府地形图》与1952年《大院地形图》标示,[13]现存煦园东南门原本并不存在,20世纪50年代为方便游人入园而开辟简易通道。20世纪80年代辟煦园东南门,又将原置于中轴线玻璃穿廊大门的一对抱鼓石移置于此。门西添置假山石、一道龙墙与圆洞门,将礼堂东侧镌有“煦园”二字的砖雕移置圆洞门上,遂成今日布局。相关历史照片显示该抱鼓石为两江总督署大门遗物,于20世纪30年代立于中轴线。中轴线原门走马板、门簪、抱框、余塞板、门枕石等各构件齐全,1948年为便于总统府车辆进入而将原门移除,至今中轴地面仍留有此门痕迹。

在总统府建筑群中轴线上,正对总统府大门处曾立有一座历时百余年的雁翅形照壁,系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时的附属建筑,与周边建筑存在诸多历史关联。1929年总统府大门修竣后,这座中式照壁在西式新大门映衬下愈加矮旧,极不协调,国府参军处不得不追加预算,改建照壁。为赶工省钱,将总长61.07米的原照壁增高至11.28米,一则使之与13米高的门楼比例相匹配,二则用以遮挡南面刚落成的中央饭店视线。中央饭店主楼坐落于总统府正南方,计划建造七层,出于安全考虑,当年仅获准建造主楼三层、中区六层。照壁改造时为与门楼风格相和谐,又在顶部饰以巴洛克雕饰,成为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包容在建筑形式上的绝佳范本。2002年9月,这样一座承载诸多历史信息、与总统府建筑群紧密关联的历史建筑被完全拆除。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清)吕燕昭修:《新修江宁府志》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本,第25页。

[2][3](清)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三册,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64页。

[4]何绍基纸本手卷《金陵杂述四十绝句》,湖南省博物馆藏。

[5]《张謇日记》,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第658页。

[6]《国府屋宇招标修理》,《申报》1933年6月22日,第4版。

[7](清)李圭:《金陵兵事汇略》卷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本,第36页。

[8](清)莫祥之、甘绍盘修,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卷十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第8页。

[9]指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多用于宫廷建筑、大型公共建筑。

[10]葛伟:《古建筑遗产保护》,《中国艺术报》2007年第45期,第3版。

[11]《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地产登记审查用图》(1935年), 南京市房产档案馆藏,南京市地政局登记卷,一区段1/1988-2。

[12]《国民政府参军处地产登记审查用图》(1936年),南京市房产档案馆藏,南京市地政局登记卷,一区段1/1988-3。

[13]南京工务局虞锦福测绘《国民政府地形图》(1945年11月),南京市档案馆藏,全宗号:1003,目录号:8,卷宗号:523。

猜你喜欢
遗址建筑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