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闫东
[编者按] 受审计署委托,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于2019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审计署2019至2020年内部审计科研课题招标、评审等工作并顺利完成。系列课题研究成果现已编纂成册,公开发行。为给广大读者提供进一步交流机会,充分体现课题研究成果及其对实践工作的促进作用,我刊从本期起,择优发表關于《审计署内部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报告2019—2020》一书的读后感投稿文章,供广大内审工作者借鉴参考。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期对审计署13项内部审计科研课题进行了汇编整理,出版了《审计署内部审计科研课题研究报告2019—2020》。该系列研究报告集中体现了我国新时代内部审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当属由陈艳娇教授领衔南京审计大学课题组开展的《新时代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紧紧围绕新时代我国内部审计基础理论,从内部审计的概念体系、职能定位、职责边界、法律责任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针对内部审计概念体系,课题组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界定内部审计概念体系及其构成要素,借鉴管理学中“5W+1H”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内部审计领域,从审计目标出发构建了一套逻辑严密的内部审计概念体系。
针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通过扎实的文献综述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分析得出,随着实践发展,内部审计职能从传统的监督检查转向确认、咨询、预警等职能。课题组根据我国新时代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结合权变理论,认为内部审计职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需要根据我国新时代的环境和条件变化,采用“1+N”的审计职能体系定位模式,其中“1”是监督和评价的基本职能,“N”是建议和预警的拓展职能。
针对内部审计职责边界,课题组首先从概念上对“职责”与“职能”进行辨析,在界定内部审计职责的基础上,从政府审计职责边界、审计职业怀疑边界及内部审计职责边界三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并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审计署、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内部审计职责的规定。其次,课题组对权力边界、职责边界、能力边界、效率边界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搭建了四种边界作用关系的理论框架,通过分类再引入模型的办法,将具体的审计业务抽象为概念化的审计业务,便于转入双维度体系,进而判断审计职责的边界。
针对内部审计法律责任,课题组从审计法律责任的成因及界定、审计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展开文献回顾,在辨析内部审计法律责任含义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内部审计法律责任来源于内部审计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内部审计的行业规范等四个方面,继而将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三个类别在内部审计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深入剖析。
通过阅读《新时代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体会:
第一,课题组内审理论功底扎实。报告各章内容都详实阐述了内部审计相关主题的文献综述,注重对基本概念进行细微的辨析,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由内向外逐步展开分析,体现出课题组良好的学术素养。这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思路和写作手法,使得探索、揭示内部审计相关现象及背后规律变得更为容易。
第二,课题组采用动态、发展的视角看待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践。近年内部审计职能随着内部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课题组阐述了我国内部审计职能体系定位为“1+N”模式,阐明了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建议和预警职能各自的功能作用,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内核,具有前瞻性,值得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部门学习。
第三,课题组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内部审计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现状,直面现实问题。课题组构建了一系列分析模型,把具体问题模型化和抽象化,将实践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课题组又将理论问题实践化,比如,针对内部审计法律责任的研究建议,建议颁布专门的《内部审计法》,明确内部审计的法律责任。这些建议非常接地气,对我国监管部门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邮政编码:211815,电子邮箱:caiyandong19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