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丽娜,葛厚伟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239000)
2016 年12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深刻地回答了高等教育的“灵魂三问”,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方向。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做到每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无缝衔接,实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加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标尺。建设好课程思政,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如何开展好课堂教学,如何建设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必修课题。
2018 年1 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新要求:在素质要求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3]可见,“新国标”在英语专业的育人标准中强化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容要求,突出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所以,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增强政治认同,自觉把课程思政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英语专业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英语教学向英语教育转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英语专业人才。
英语作为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激烈的专业,各种文化互相碰撞和交融,而且西方国家从未停止过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英语专业学生长期学习英语语言,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同时面临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思想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问题。英语所承载的意识形态隐藏在语言“工具性”的表象下,会对学习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4]英语的专业属性决定了英语专业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在原有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和传播中国文化元素,英语专业课程无疑是最合适的土壤,加强英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势在必行。
《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要让每一位教师承担好育人责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好育人作用。[2]需要注意的是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绝不能把专业课程完全思政化或者把课程思政简单地等同于“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根据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语言学导论”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语言学导论”是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英语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需要在32 个学时内完成九章内容的学习。在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授课经验,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归纳对应的思政教育融入点,提炼旨在培养的核心价值目标,具体如表一所示:
表一“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从表一可以看出,“语言学导论”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课程从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出发,贯彻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思政元素的选择与融入点是在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课程内容而设置的,并不是盲目或者凭空创造的。落实课程思政并不是说每节课都要呈现思政教学,也不意味着每个知识点都蕴含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基点是从思政角度思考教学,只要有利于德智体美劳的培养,只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只要能够传递正能量,就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确定每一章专业知识内容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点之后,课程主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选择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语言理论、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融于课程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由于文章篇幅所限,笔者挑选批评话语分析知识点作为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展示,详细介绍如何实现专业知识点和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以及核心价值目标的提炼。
批评话语分析是“语言学导论”课程第七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预期成果包括:理解批评话语分析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掌握批评话语分析的一般方法,增强语言意识和批评语言意识。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和相应的教学大纲要求,主讲教师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节教学内容。鉴于批评话语分析是本章教学难点,教师首先详细介绍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内容和一般分析方法,然后深入阐释“批评”“意识形态”等核心概念内涵,接着带领学生对汉语话语案例进行批评性分析,从汉语到英语,从一句广告语到一篇新闻报道,循序渐进,在分析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和意义。话语是意义单位、意义的载体,能够传递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没有大小、长短之分。任何话语都是有价值取向的,因为话语总是出现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是人们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交际的工具。[5]批评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话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价值观念、权力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识形态意义。[6]以简短的广告话语为例:(1)“海尔,中国造”中的“中国造”表达了民族品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增强受众的民族品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2)“Impossible is Nothing”属于典型的励志广告语,能够传递正能量,冲击受众心灵,激发受众斗志。在学习话语分析方法的同时,学生结合社会语境,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话语中蕴含的正确价值取向,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奋斗精神,更加坚定追求梦想的决心。为了巩固和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教师提供相对复杂的话语进行课堂练习。例如:要求学生结合美国社会政治背景,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说中的节选段落进行批评话语分析,部分节选内容如下:
…From this day forward,it’s going to be only America first,America first. Every decision on trade,on taxes,on immigration,on foreign affairs will be made to benefit American workers and American families. We must protect our borders from the ravages of other countries making our products,stealing our companies and destroying our jobs. Protection will lead to great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I will fight for you with every breath in my body and I will never ever let you down. America will start winning again,winning like never before… We will follow two simple rules:buy American and hire American.
依据所选话语的语言内容和结构特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思考与探索。问题是思维的引擎,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究,培养理性思维。[7]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促使学生透过表面的语言结构和内容揭示背后隐含的价值观、政治立场等意识形态,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钻研的意识。主讲教师设计的问题具体如表二所示:
表二 批评话语分析的驱动问题
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后落脚到中国政府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逐步获得国际共识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学生通过分析语言结构可以发现,特朗普使用排比短语“on trade,on taxes,on immigration,on foreign affairs”旨在强调美国优先政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使用“ravage”“steal”“destroy”“winning”等词汇框定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敌我”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话语的使用情况(词汇、句式、修辞)和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而然揭露出特朗普所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以及全球价值观(单边主义)。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评话语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批评语言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也教会了学生从语言和思政两个视角解读话语。其实,不只是“语言学导论”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尤其是语言技能课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蕴含的意识形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程思政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点。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而言,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主体作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具备灵活运用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融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水乳交融。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专业课程教师理应承担的职责。通过践行课程思政教育观念和进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与步骤,具体如图1 所示。另外,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如何融入专业知识点,归纳了以下注意事项:(1)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尤其是语言类课程,但思政元素并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发掘、深入加工和合理利用;(2)教师设计课程思政内容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课程知识点自身的思政教育负载空间和张力,不能生硬地甚至毫无根基地进行思政“植入”,更不能把专业知识课变成思想政治课,思政教育和价值引领一定要做到自然合理,有的放矢;(3)鉴于对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思政元素挖掘程度的不同和教学内容自身的差异,单节课的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机动,不能牵强附会。
图1“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是“主力军”,也是责任主体。课程思政成效如何,很大限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所以要从以下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第一,高校应采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培训,举行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申报课程思政研究项目,召开课程思政改革经验交流会,搭建“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帮助广大教师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自觉意识。第二,英语专业教师本身必须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深刻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教育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第三,英语专业教师要学会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要找到挖掘思政元素的着力点,例如: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属性,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际国内时事等。另外,教师切不可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直接进行“说教”“生切”或“嫁接”,一定要从思政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梳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自然的有机融合,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按照“学习思政元素知识点、挖掘结合点、操练融入点”模式摸索融入方式,逐步提高思政元素融入技巧。
英语专业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专业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无论是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还是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只要英语专业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从思政的视角审视教材和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育人思想并通过精心编排设计将之自然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就能实现专业知识向主流价值的自然延伸。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只有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才能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英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责任更是重大。以“语言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结合点并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实现德育自然渗透,以期为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课程思政的实施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英语专业教师要每日“三省吾课”:知识传授明晰否、能力提升落实否、育德功能实现否。立德树人绝非一日之功,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务必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积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