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 芳 张欣璇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关乎每个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巨大考验。养老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或近或远的将来都会面临养老问题。因此,提升全民养老意识,建立积极的养老观念,成为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制度的关键内容之一。那么,当下民众的养老意识如何?不同年龄的群体对未来的养老生活有什么期许?他们各自又有什么不同的养老观念?本文计划通过调研来回答上述问题。
理论上来讲,不同年龄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养老需求自然也不完全一样。毋庸置疑,青年人与中年人有着不同的养老需求。甚至同为老年群体,70多岁与80多岁的老人、80多岁与90多岁老人的养老需求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分析时需要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区别对待。其中,40~60 岁的中年人是即将进入老年期的人群,他们此时已开始为自己未来养老进行计划或准备,这部分人群是目前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销售对象。20~40岁的青年人虽然距离未来的养老生活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但青年人的养老观念对于商业养老保险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方向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将调查对象的年龄设定为20~60岁。在进行问卷分析时,将20~40 岁的被调查人群设定为青年人群,将40~60 岁的被调查人群设定为中年人群,并对这两个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梳理现有养老制度与养老保险研究,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含个人基本情况、养老意识、商业养老保险投保意愿、养老政策了解情况四方面,深入调查了20~60岁群体的养老意识与商业养老保险投保意愿。另外,笔者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青年人群和中年人群在养老意识等多方面的差异,探讨不同人群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差异,从而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创新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9 份。其中男性占59.44%,女性占40.56%,被调查人群的性别比例基本与社会平均性别分布一致。调查对象中,青年人群占比为38.55%,中年人群占比为61.45%,中年人群的占比略高于青年人群。这也说明相较于青年人群而言,中年人群对于养老问题更为重视,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有关养老问题的调查。从婚姻状况来看,81.12%的受访者为已婚,15.26%为未婚,其余为离异或丧偶人士。从子女状况来看,63.86%的受访者育有一个子女,19.28%的受访者没有子女,其余有两个及以上子女。被调查人群这些方面的特征也与社会平均的婚姻状况和子女状况基本相符。
1.绝大多数受访者选择独立的养老生活
在调查受访者对于未来养老生活的设想时,问卷给出了“居家养老”“养老社区”“与子女同住”“养老院”和“其他”共5 个选项,并请受访者对选项进行排序。选项中明确区分了“独立居家”及“与子女同住的居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居家模式。在分析过程中,根据选项的排序情况,对选项给予0~5 分不等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排序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赋值加权,求和后计算平均值从而得到该选项的综合得分。
从整体上来看,受访者选择独立养老生活的占较多数。根据排序进行加权后的综合得分,“居家养老”排在第一位(4.53分),其次是“养老社区”(3.67分),排名第三的是“与子女同住”(2.61 分),第四是“养老院”(2.49分),第五是“其他”。通过各个选项的综合得分可以看出,首先,被调查的20~60岁人群对自己未来养老生活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较高的自信。虽然,这可能是因为距离步入老年还有一段时间,未正确认识到养老需求,对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自理能力产生了盲目的自信,但是,这也表现出受访者对于独立养老生活的向往。其次,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在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养老。即使是脱离了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相比养老院这种带有医院或者照护属性的生活环境,受访者还是希望能进入养老社区,加入一个类似于小区或者社区的生活环境开展独立的养老生活。这些体现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于未来养老生活的美好设想:自由、快乐、充实和陪伴。
图1详细列出了各选项排序的情况。首选项最多的是独立的“居家养老”,其次是“养老社区”;第二个选择最多的则是“养老社区”,其次是“与子女同住”;第三个选择最多的还是“养老社区”,其次是“养老院”。可见,从各选项的排序选择结果来看,受访者也是非常明显地倾向于独立养老。
从中年人群与青年人群的对比来看(图2),两组人群各选项的综合得分相差不大。相对而言,差别较大的选项是“与子女同住”和“养老院”。在20~40 岁的青年人群中,与子女同住的选项综合得分明显高于中年人群。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历史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当前的中年人群基本都只生养了一个子女,他们大多不愿麻烦子女,不太赞成与子女同住养老;另一方面,子女可能也没有能力照顾他们。而青年人群则有可能生养了一个以上的子女,因此与子女同住的可能性略高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选择去养老院的得分也略微高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与子女同住”和“养老院”的选项得分均较高,表明其对于未来养老生活的独立性信心略低于中年人群。“其他”养老生活方式的回答中,充分显示出受访者对于自由、独立的养老生活的热情向往。比如受访者填写“环游世界”“抱团养老”“旅游”“去国外养老”“自建养老院”等。
2.养老金主要来源于自己与政府
那么,为了支撑独立自由的养老生活,养老金从哪里来?问卷调查了受访者关于养老金来源的最主要承担方。这个问题是单选题,受访者只需要选择一项。结果显示,57.83%的受访者认为养老金应由自己承担,39.76%的受访者认为养老金应由政府承担,2.41%的受访者认为养老金应由子女承担。仅极少数的受访者把子女视为主要的养老金来源。这说明从养老金角度来看,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财务需求层面基本已经不存在了,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情感交流的需求层面。
▶图1 未来养老生活的设想
▶图2 青年人群与中年人群的养老生活设想
从两组人群的比较分析图(图3)中则可以看到,相比中年人群而言,青年人群对于政府作为主要养老金来源的期望明显更高,而选择应主要由自己承担养老金的比例略低。这说明,中年人群对于政府导向的第一支柱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比较了解,对可能存在的养老金缺口也比较了解,知道还是应当由自己来承担养老的责任。而青年人群对于相关养老制度的了解和认识略微比中年人群薄弱。
问卷进一步调查了具体的养老金来源的可能渠道,选项包括“退休金”“存款”“子女赡养”“商业养老保险”“其他”。这是一道无需排序的多选题,受访者可以将可能的养老金来源都选上。其中,94.78%的受访者选择了“退休金”,72.69%的受访者选择了“存款”,52.21%的受访者选择了“商业养老保险”,24.90%的受访者选择了“子女赡养”,12.85%的受访者还选择了“其他”。这说明作为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起到了非常基础的保障作用,基本上是所有民众主要的养老金来源。但相对而言,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作用尚未得到充足发挥,其地位尚在“存款”之后。也就是说,在养老环节,通过存款自助养老的普遍性大于通过商业养老保险的互助养老。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商业养老保险在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从两组人群的比较分析(图4)可以看到,相较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对于社会保障提供的退休金的可能依赖度会比较低。但另一方面,更多的青年人群将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金的可能来源之一,对于存款的可能依赖度也相对较高。这说明,青年人群认为,在他们未来的养老生活中,第一支柱的贡献比会略微下降,而来自第三支柱和自身储蓄的贡献比会增加。这也表明,青年人群未来接受商业养老保险的意愿更大,购买的可能性也更强。另外,青年人群认为“子女赡养”也是养老金来源之一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年人群。这是因为当前的青年人群正处在赡养老人的阶段,一方面,他们认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应该赡养老人;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有一个以上的子女,从子女处获得资金的可能性也较中年人群大。
将图4 与图3 结合起来分析,两种调研结果并不矛盾。这说明青年人群在认同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保障作用的同时,也重视自身通过第三支柱、储蓄乃至投资理财补充的养老保障。
3.养老压力主要来源于疾病
在对受访者认为养老压力可能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进行调查时,给出“突发重大疾病”“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的医疗费用”“担心子女过于忙碌,无人照顾”“退休后没有稳定收入”和“其他”等选项,并要求受访者就各种压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分析过程中根据选项的排序情况,对选项给予0~5 分不等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排序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赋值加权,求和后计算平均值从而得到该选项的综合得分。
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突发重大疾病”(3.88 分)位列第一;“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的医疗费用”(3.72 分)位列第二;第三则是“担心子女过于忙碌,无人照顾”(3.24分);而“退休后没有稳定收入”(2.52分)也是所担心的压力之一。这说明老年期的健康和照料问题是受访者所担忧的核心问题。从各个选项的排序来看(图5),民众对“突发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需要持续的医疗费用”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在选择第三个排位时,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图3 青年人群与中年人群的养老金主要来源设想
▶图4 青年人群与中年人群养老金来源渠道的设想
从两组人群的比较分析(图6)中可以看到,相较于中年人群,青年人群现阶段的身体较为健康,对老年时期的健康状况也较为乐观,但对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却明显较为悲观。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铁饭碗”的职业和岗位越来越少,而年轻人随性的消费观念使得其对老年收入的稳定性产生了更大的怀疑。受访者在“其他”一栏中,还填写了“担心国家发不出养老金”“所需支出大于退休金”“生存周期太长”“退休金不够用”等,从中也可以看到受访者对未来养老不确定性的担忧。
1.商业养老保险的投保现状与投保意愿不是非常理想
被调查人群中,35.34%的受访者为自己或家人购置了商业养老保险;64.66%的受访者并没有购置商业养老保险。从不同年龄人群来看(图7),青年人群中,仅20.83%的受访者为自己或家人购置了商业养老保险,这一数字在中年人群中为44.44%。中年人群为自己或家人购置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明显高于青年人群,近半数的中年人为自己或家人购置了商业养老保险。从年龄角度来看,40~60 岁的中年群体即将面临养老问题,为了更好地迎接个人的养老生活,为养老生活作充分的准备与储备,相应地为自己或家人购置商业养老保险的比例也更高。而青年人群还要构筑小家庭和养育子女等,财务负担比较重,还没有达到考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财富程度,或者尚未产生明确的商业养老保险需求。
▶图5 未来养老压力的设想
▶图6 青年人群和中年人群未来养老压力的设想
▶图7 青年人群和中年人群的投保现状及投保意愿
▶图8 投保顾虑的排序
▶图9 青年人群与中年人群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顾虑比较
在尚未为自己或家人购置商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中,被询问“将来是否打算为自己或家人购置商业养老保险”时,有44.79%的未购买受访者表示在未来愿意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但仍有55.21%的未购买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购买。深入观察中年人群与青年人群的不同表现(图7),在未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中年人群中,32.94%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会购买,而67.06%的受访人表示未来仍然不会购买。这一数据在青年人群中分别为59.21%和40.79%。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中年人群虽然是当下应当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人群,但目前的投保现状不理想,仅不到一半的中年人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而且,余下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中年人群中,仍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坚定地不准备投保。这说明中年人群作为目前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服务对象,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认可度并不高,准备利用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的热情不高。反观青年人群,尽管当前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的比率不算大,但近三分之二的青年人群在考虑未来会投保商业养老保险。这与前文图4 中的结果一致,青年人群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热情和认可度明显高于中年人群。
2.未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顾虑还是收入
那么,民众为何不投保商业养老保险呢?问卷调查了受访者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时的顾虑因素,给出“给付方式”“收入因素”“缴费方式”“利率因素”“除给付外提供的其他养老服务”和“其他”6个选项,并请受访者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在分析过程中,根据选项的排序情况,对选项给予0~5 分不等的综合得分,然后,根据排序对每一个选项进行赋值加权,求和后并计算平均值从而得到该选项的综合得分(图8)。
从整体来看,收入因素还是民众投保商业养老保险的首要顾虑。的确,商业养老保险整体的价格较高,一般家庭可能无法承受如此高的保费。排名第二位的顾虑是“给付方式”。受访者对其他选项的顾虑比较均匀,有受访者在“其他”中填写了“索赔困难”“是否及时支付”“养老机构造假”“保险种类多、条款复杂、难理赔”“太商业了,很难得到真正的保障”“货币贬值”“保险公司不是很规范”“保险公司是否靠谱”“是否真实”“通货膨胀”“养老保险不保险”等内容,表达了受访者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顾虑。
从不同年龄人群的顾虑来分析(图9),一方面,青年人群更为看重商业养老保险的收益率,毕竟这是长期的保险产品,而且青年人群还有诸多可替代的其他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中年人群对于保险公司可能提供的养老服务方面的顾虑更多些,毕竟青年人群离老年阶段还较远,对于需要哪些养老服务还没有明确的想法。
3.对商业养老保险服务的主要期望还是定期体检和上门关怀
民众在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之后,除了理赔和资金管理服务之外,希望保险公司提供什么额外的养老服务呢?这个问题是多选题,82.33%的受访者希望能提供“定期体检”;73.90%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供“可供选择的养老机构”;65.46%的受访者希望能提供“定期上门关怀服务”。从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受访者几乎选择了所有提供的选项。当然,还有受访者希望保险公司能够“组织旅行、讲座等活动”“保险服务随着社会进步而增加相应的服务”等。
从中年人群和青年人群选项的比较可以看到(图10),青年人群对于未来保险公司提供“定期体检”和“定期上门服务”非常期待,而对于保险公司推荐养老机构并不太感兴趣。同时,可能由于青年人群对于未来养老生活的期望还不十分确定,所以,详细填写“其他”选项的受访者并不多。
1.对养老政策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
2021年5月5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并且落实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具体方案。这应该是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事件,表现了监管机构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视。那么,民众对此是否了解呢?问卷调查了受访者对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方案》的了解情况。仅6.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知晓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而93.17%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且,无论是青年人群还是中年人群,都给出了极为相近的调查结果(图11)。
这说明,受访者群体对于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政策变化的知晓度非常低。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宣传不到位,也有可能是因为民众对于商业养老保险不太感兴趣,主动了解和关注的程度也比较低。
2.了解养老政策和制度的主要渠道是新闻
那么,受访者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国家养老政策、养老制度和商业养老保险的相关信息?问卷调查显示,整体上,受访者通过“新闻”了解相关政策的最多,为79.92%;其次为从“亲朋好友”那里获知(65.06%);从“保险销售人员”(44.58%)和“保险公司官网”(36.14%)获知相关信息的相对略低。除此之外,还有受访者填写“主动查阅”“银行相关业务”“网络”“微信推送”等渠道(图12)。
这说明,从整体上而言,国家和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所做的新闻宣传仍然是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保险公司层面进行的宣传,其影响力和权威性相对较小。这一调查结果给予的启示是,保险销售人员作为保险信息传递的中坚力量,当国家出台新的养老保险政策时,应当及时有效且主动地与客户联系并进行宣传。可能当前的保险销售人员把重点都放在了展业和销售保险产品方面,而对保险政策和制度的宣传与介绍明显不足,保险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保险公司虽然在官网上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但民众从保险公司官网获取信息的比重并不大。这也说明,民众对于养老保险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绝大多数还是通过新闻和亲朋好友被动获知,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选择可以看到(图13),不同人群了解养老政策与商业养老保险信息的渠道比较相似,只存在细微差别。比如,青年人群较多地从亲朋好友那里获取信息,而中年人则较多地从新闻中获取信息。青年人群从保险公司官网处获取信息的情况也略微多些。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本文发现:
1.受访者仍然希望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相对独立的养老生活,中老年人对于养老生活的设想更为丰富
▶图10 青年人群和中年人群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服务期待比较
▶图11 青年人群与中年人群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知晓
▶图12 商业养老保险政策和制度的了解途径
▶图13 青年人群与中年人群商业养老保险政策和制度的了解途径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从不同角度显示出,大多数受访者对于自己未来养老生活的独立性还是充满了信心,希望能在原先的生活环境养老。即使是脱离了原先的生活环境,相比养老院这种带有医院或者看护属性的生活环境,民众更希望能进入养老社区,在一个类似小区或者社区的生活环境中享受养老生活。这也能体现出绝大多数民众对于未来养老生活的美好设想:自由、快乐、充实和陪伴。相比较而言,中年人群对于养老生活的设想更为丰富与细腻,有较多的中年受访者提供了养老生活的诸多憧憬,比如听讲座、参加艺术展、旅行、加入艺术团等。
2.关于养老生活的顾虑,青年人群更担心养老生活的资金来源,中年人群更担心养老生活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可能与不同年龄人群所处的时代不同相关,青年人群所处的时代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工作稳定性较难保证;而中年人群则经历过政府保底的计划经济时代,对即将得到的养老金数额等也较为确定。所以,青年人群对于退休后没有稳定收入的担忧程度更高。而且,在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存在缺口等诸多信息的感染下,青年人群对自己未来究竟能拿到多少养老金没有把握。而当前青年人群的高消费观和低储蓄观更使得对未来收入稳定性的期望极度下降。据此也可以推断,随着青年人群逐渐变老,未来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参与程度一定会增加。
中年人群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对于未来突发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开销有着明显的担忧。毋庸置疑,医疗费用会挤占生活费用。因此,保险公司除了提供养老保险之外,还应该围绕健康管理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服务。
3.商业养老保险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养老意识仍需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青年人群关于未来的投保意愿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仍不及半数,可见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未来的潜在需求者对于这一险种普遍认可度较低,要把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成为我国养老制度第三大支柱,还需要大力提升消费者的养老意识。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民众对于保险公司本身、保险条款内容的复杂难懂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这些可能是潜在需求者在考虑是否购置商业养老保险时的主要顾虑。商业养老保险尚未走入绝大多数人群的生活,了解和普及程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保险公司主动服务和宣传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养老意识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当前民众获取相关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而经常与客户进行交流的保险销售人员却并非主要的信息渠道。因此,保险公司作为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中坚力量,应当提升自己主动服务和宣传的意识,把养老保险工作的核心放在服务上,做好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眼光长远地精心培育养老市场,这样才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商业养老保险生态环境。
根据调查结果,本文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具有比较好的未来前景,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在保险产品、保险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消费者也应当调整养老观念,根据自身需求规划未来养老生活。
1.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在提高收益率的同时,应当增加多种健康养老服务
综合来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比普通人寿保险具有一定特殊性。首先,养老金给付是养老保险的基本功能。民众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是希望将来能够获得稳定的且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养老金,这应当是养老保险产品所要坚守的底线。除此之外,养老问题本身具有诸多的感性色彩,意味着商业养老保险除了保障定期、稳定的给付之外,还应提供养老和健康等多方位的服务。比如提供定期定时的上门医疗服务和关怀服务,提供可供选择的养老机构,定期组织讲座、旅游和娱乐活动等。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养老生活的美好愿景,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发展的挑战,同时,如何服务好消费者的这些“软需求”也是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机遇。
2.保险公司应提升自身正面形象,加强养老保险宣传
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民众对于保险机构仍然存在诸多顾虑。比如,担心保险公司不规范,担心真正进入老年生活后保险公司无法支付相应的养老金,担心索赔困难等等。当然,由于商业养老保险具有长期性的特征,民众存在这样的顾虑也合乎情理。但这些实实在在的担忧和顾虑,愈加证明保险公司在民众心中树立正面的、值得信赖的企业形象是何等重要。保险本身就是服务,因此保险公司要致力于打造更好的服务,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理赔方式、更灵活的制度、更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让所有保险产品都做到应赔尽赔,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赢得消费者对保险行业和保险公司的信赖,才能实现保险市场更好的发展。
养老保险产品是一个复杂产品,养老保险条款也比较冗长难懂。消费者在阅读保单条款和理解保险产品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提升保险条款的可阅读性、增强养老保险产品的普及与宣传非常重要。通常,养老保险都是通过保险销售人员进行销售的,因此,保险公司应当对养老保险的销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保险公司应当首先让保险销售人员正确理解保险产品和条款,然后通过保险销售人员来耐心解答民众的问题。而且,养老保险产品的销售不仅仅是一个购买产品的过程,更应当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长期养老服务的过程,这也要求保险销售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审时度势地为消费者进行分析和规划,并提出专业建议供消费者选择。
3.消费者也要加强对最新政策的了解,树立“未雨绸缪”的正确养老意识
毋庸置疑,人口老龄化是我国未来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政府不断出台新的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民众据此调整未来的养老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于养老保险最新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所以,民众首先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积极的养老态度,主动查阅和关心养老政策的变化。
另外,养老是未来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个人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单纯地依靠政府养老已经不可行。尽早为自己建立一个“政府+个人”的多渠道养老资金结构,打造同时包含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投资储蓄的多层次养老资金来源,才能拥有更全面的养老保障。所以,民众需要在青壮年时期进行有计划的储蓄、投资或购买保险,这样才能在老年时期拥有稳定的养老金来源,来保证老年生活水平,应对老年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同时,养老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十分重要。所谓养老意识,在之前可能主要表现为有意识地进行金钱上的储备、投资等,而现在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老年时期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消费者对于养老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在国家政策和制度不断出台的大背景下,高质量的养老生活渐行渐近,越来越多的人将安享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