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重拾妙时光

2022-05-17 09:16离咲
至爱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偶戏木偶进校园

文|离咲

近年来,通过文教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一大批非遗项目或以传习基地,或以社团活动,或以名家工作室等形式,纷纷进入课堂,几乎上海每所中小学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非遗传习项目。

“双减”政策全面推进落实以来,上海很多中小学更是发挥自身优势,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充分挖掘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并有机结合开设课程,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

开启想象力

古称“傀儡戏”的木偶艺术,有“百戏之祖”的美誉,在我国的戏剧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古到今,从很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都能证明木偶的存在,在敦煌壁画中也有记录早期木偶的形象。到了清代,木偶的结构装置也大有改进,不仅五官、四肢可动,还能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在舞台艺术效果的表现上有了极大突破。”上海哈皮木偶戏剧中心(以下简称“哈皮木偶戏剧”)理事长纪晞宇介绍 道。

纪晞宇,上海儿童戏剧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事木偶表演与制作专业十几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有感于木偶戏逐渐游离于普通人的生活之外,于是,她选择创业,从成立纪晞宇工作室为起点,到成立哈皮木偶戏剧,一步一个脚印走了好几年。她发现,孩子们对木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具有天然黏性,这是因为木偶有着玩具的属性。所以,木偶剧不仅是陪伴孩子们成长的伙伴,更深层次的是,其启蒙教育功能不容小觑。

所以在纪晞宇和哈皮木偶戏剧的努力下,海派木偶戏走进了课堂,成为孩子兴趣的启蒙老师;同时木偶戏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好结合,也为木偶戏艺术家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

近几年,平南小学、鲁迅中学、青浦世界外国语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陆续接触了木偶戏剧。纪晞宇还记得第一次单枪匹马去小学试讲木偶戏的场景。她拉着36英寸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她亲手做的,用于上课的几个大木偶— 大木偶制造过程本身就是一门精湛的工艺,偶人的雕刻、脸部的妆容、服饰的设计、活动关节的设置等都很有讲究—奔波两小时赶到学校。踏进教室的时候,除了面对孩子带着天真又期待的双眸,她更要面对的,则是前来听课的学校领导们对于“木偶戏能否完成教育作用”的质疑目光。

第一次的试讲成功,让她收获了更多的信心。

在一路的摸索中,纪晞宇和哈皮木偶戏剧自创了“迷你木偶”四部曲,分为“看、说、做、秀”四个类别—前20分钟用卡通木偶小短剧让孩子们完全沉浸在戏剧的故事里;然后请小观众们走进台前幕后,参与5分钟的木偶大揭秘;然后按照揭秘的内容让孩子成为小小玩偶师,制作出自己的小木偶;最后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小木偶走上小舞台,开始自己的表演,成为小小艺术家。

通过这些年的沉淀发展,纪晞宇越发觉得,创新海派木偶艺术应该站在大文化产业角度来发展。木偶戏剧盒是哈皮木偶戏剧成功推出的产品,在深入学校及社区的特色木偶戏剧活动中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目前木偶戏剧盒与流行的STE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结合,以传统木偶为基础,将戏剧舞台装置与多媒体手段相融合,打造全新的戏剧STEM课程。

“在新的课程中,我们依旧会采用演出与教学相互穿插,保留原先的传统手工制作实践,加入舞台与多媒体的呈现,让孩子们完整参与戏剧制作全过程逐步由看戏、学戏向编戏、导戏、做戏升级。为了配合不同环境的需要,木偶戏剧盒也将会同步推出与之相匹配的功能和规模,实现课桌剧场、教室剧场、户外剧场等多场景无缝切换。”

从2021年12月开始,每周二、四晚20点,由上海市南汇新城镇和哈皮木偶戏剧联合推出的创新非遗木偶“植”童心— 儿童原创木偶剧目排演课程活动在新浪微博上线。

线上活动解构儿童原创木偶剧剧目的各个有机部分,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等多个角度出发,以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视频形式展开。

传承匠心

我国的紫砂茶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历来受文人青睐。殊不知几百年前,宜兴曾出现一种更令人惊艳的紫砂窑变品种—黑紫砂,不仅外表呈黝黑色,就连胎体断面也呈漆黑色。可在清代乾隆后期,由于泥料配方和烧制工艺的失传,这一宝贵品种令人遗憾地消失了。

2015年,上海工匠袁野在自制的窑洞里,运用改装的窑炉,成功复烧出消失数百年的黑紫砂。此举不仅复原古代烧制工艺、达到历史记载的黑紫砂器物的标准,甚至在艺术效果上实现超越,更将烧制工艺的偶然性变为必然性,堪称紫砂黑陶烧制工艺史上的里程碑。

2017年,黑紫砂烧制技艺被列入第八批闵行区非遗名录,袁野成为第六批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具有非常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相传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非遗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如果文化在我们这里断了,我们该是怎样的民族罪人啊!”

光华路68号文创园是袁野黑紫砂非遗传承馆的所在地。在这里,他带着闵行区颛桥镇的少年们,与神秘和庄重的黑紫砂进行一场时空的“对话”。这趟人文之旅,让少年了解匠心的传承、历史的汇聚。他也走入颛桥镇第一幼儿园,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颛桥非遗—从娃娃抓起”的课程。他让孩子们手执毛笔,在宣纸上,以传统的水墨绘画形式描绘黑紫砂器。“在水墨晕染的浓淡干湿之中体会和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后,一位同学写下了感想:“袁野叔叔用了10年的时间,复原了失传300年的黑紫砂传统技艺。他10年坚守初心,只为了做出全中国最好的紫砂器。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非遗大多来自民间,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贯穿其中的是匠心精神。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依然是宁静的。在喧嚣中,他们执着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期待时间与技艺的彼此成全。

提升文化内涵

多年以来,伴随“非遗进校园”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不仅让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接地气,更为关键的是,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在青少年中间的认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

中山北路第一小学的“皮影戏”非遗课程,融合经典阅读和科技元素,开发和实施了融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电控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学校将这一项目融入课后服务时段,通过“创编剧本-制作皮影—电控皮影”三个探究任务,以跨学科合作学习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后时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 力。

而上海市金鼎学校的非遗灯彩剪纸社团,则请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海派剪纸第三代传承人胡月溦,灯彩(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何伟福。他们将非遗文化、海派文化、作品设计等融合进教学实践中,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除了对健全孩子童年的美好引领,非遗也对残障孩子有深刻的影响。

上海浦东新区绿树成荫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公益助残品牌“暖星艺”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着手,以非遗课程为核心,开发一系列非遗助残艺术课程,比如古法草木染、上海剪纸、传统拼布等,贴近孩子们的实际能力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感知传承的魅力。非遗传承并非只是手艺传承,也可以是孩子们融入社会大家庭的艺术桥梁。2021年,暖星艺将更多非遗社团课程带入浦东新区辅读学校,并结合学校专业特教老师的辅助,让更多孩子在非遗技艺中找到爱与被爱的感觉、找回自身闪闪的星光,慢慢地自信成长,有自尊地融入社会。

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发展的眼光看来,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及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事实上,“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木偶戏木偶进校园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小木偶找智慧
优秀剧目进校园
木偶的眼泪(一)
木偶戏
木偶复活记!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