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高度凝练概括、言简而语意深远。“三不”这个词,在文艺工作中,指的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的“三不主义”;在美食文化中,指的是做黏食点心讲究一不粘盘、二不粘匙、三不粘牙的“三不粘”标准;而在反腐败斗争中,指的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腐”机制。“三不腐”机制凝结着对腐败发生机理、管党治党规律和惩防并举策略的深刻洞察和研究,是适用于全面从严治党各个方面的科学思路和有效方法。
“不敢腐”,指的是纪律法治威慑,侧重于保持高压、重拳出击,解决的是腐败成本的问题,只有严厉惩治,使一旦腐败就会付出惨重代价,才能让意欲腐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为“不能腐”“不想腐”创造条件。从逻辑关系上讲,“不敢腐”介于“不能腐”与“不想腐”之间,属于在客观事实作用下,主观认识上的反映,即在客观上具有“能腐”的条件,在主观上具有“想腐”的念头,但迫于外在的压力、缘于内心的恐惧而不敢为之。
清代中期,清世宗雍正继位之初,面对国库空虚、税收短缺、吏治废弛、贪污成风的复杂局面,采取了极其严苛的政策措施,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他刚一继位,便连下十三道谕旨,告诫所有总督、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文官不许贪污受贿,武官不许吃空饷,不许克扣,违者从重治罪。接着,对影响极坏却不以为然者,派出钦差大臣前去查处。对有问题的贪官污吏,就地免职,然后从钦差团队里选出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职位,以激励钦差认真查案。对那些贪腐分子,则采取罢官、索赔、抄家的惩处方式。首先是罢官。一个被罢免的官员无法再鱼肉百姓,只能自己掏腰包补上赃款。然后是索赔。贪官贪污的款项必须返赃或上缴国库,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绝不留情。最后是抄家。一旦查出官吏贪污,不仅要对其办公地点、家里及原籍查封,追索已变卖的财物,而且连与他有关联的亲戚、子弟也会被逐一核查。这种严厉的措施,极大地震慑了那些心存贪念的官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形成了反腐的高压态势。不久,整个官场的风气便为之好转,人们提“贪”色变。
“不能腐”,指的是制度监督约束,侧重于扎紧笼子、堵塞漏洞,解决的是腐败机会的问题,只有强化监督制约、扎紧制度笼子,才能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巩固“不敢腐”“不想腐”的成果。从逻辑关系上来讲,“不能腐”偏重于强调客观事实,是因为法律完善、制度健全,权力没有腐败的空间。客观上的“不能腐”可以为主观上的“不想腐”的养成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严密的制度约束,能够不断挤压权力腐败的空间,理性的权力主体会考量腐败成功的概率,权衡风险与收益,如若风险过大得不偿失,就会从被动“不能腐”转换为主动“不想腐”。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比较重视从制度和监督机制方面惩腐治贪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起,宋朝便着手制定惩治贪腐官员的律令。据《宋刑统》记载:“诸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枉法者二十匹绞,不枉法者四十匹加役流。”此外,根据宋律,不管是否枉法,只要官吏接受了当事人的钱财,就会被判定为犯赃。同时,宋初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中央的监察机构为御史台,专司“纠察官邪,肃正纲纪”之事。地方设监司、通判等,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同时,为了防止“灯下黑”,在州郡之上又设了经略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四个官职。而且,宋朝在任官中实行回避法,禁止官员利用乡党关系、亲属关系拉帮结派。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宋朝进一步扎紧了制度笼子,让胆敢腐败者无机可乘,极大遏制了贪腐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不想腐”,指的是认知觉悟提升,侧重于党性锤炼、坚定理想信念,解决的是腐败动机问题,只有树立廉荣贪耻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消除贪腐之念,实现“不敢腐”“不能腐”的升华。从逻辑关系上来讲,“不想腐”偏于强调主观认识,权力主体品德修养较高,严格廉洁自律,即使有腐败的机会也不想腐败,最终令腐败根本无容身之地。“不想腐”的主观能动性比“不能腐”的制度效果更容易实现。源自内心的信仰信念能够弥补制度设计的不足,使“不想腐”与“不敢腐”“不能腐”相得益彰,同向发力,在律己的同时释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唐太宗李世民的反腐做法可谓“攻心”之策。首先,李世民以身作则,崇尚节俭,通过道德来感化官员。其次,李世民对腐败分子主要采取教育的方式,让其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警示了其他官员。一次,李世民查到唐朝开国功臣长孙顺德收受了别人贿赂的二十匹绢绸。李世民在早朝的时候,当众公布了他受贿的情况,并说:长孙顺德受贿二十匹绢绸,这说明他家肯定缺少绢绸,作为朝中大臣,竟然还会缺这种东西,这是我的责任,今天我要奖励他二十匹绢绸。说完,便下令将二十匹绢绸放到长孙顺德背上,让他自己背回家去。二十匹绢绸,重量可想而知,并且当着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的面背,长孙顺德尴尬至极。如此“温柔”地肃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成为历代贪污腐败现象最为收敛的时代之一,盛世清风习习,为百姓所称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我们要打通“三不腐”的内在联系,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思想觉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形成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