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燕 杭舒虹
【摘要】太湖山水城幼儿园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遵循幼儿兴趣需要及幼儿美术教育特性,深入开展幼儿园水墨活动游戏化的研究,不断优化和拓展水墨活动形式,丰富水墨活动内容,将原本枯燥的笔墨融于有趣的游戏之中,以尊重儿童本性的活动方式,有效推进水墨特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使幼儿在体验水墨之乐的过程中,持续提高审美情趣及艺术素养。
【关键词】水墨活动;游戏化;生活
作者简介:于小燕(1983.11—),女,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山水城旅游区中心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先后参与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研究;曾获得无锡市学陶先进个人、滨湖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有多篇文章发表并获奖。杭舒虹(1980.12—),女,江苏省无锡市太湖山水城旅游区中心幼儿园园长助理,学前教育、教育管理双本科学历;先后参与无锡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现主持无锡市教育科学立项重点课题《幼儿生活视野下水墨活动游戏化实践研究》;曾获得滨湖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撰写并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且有多篇论文获奖。
幼儿水墨活动是儿童在自我观察体验中进行水墨创作,在感受水、墨、纸水乳交融,点、线、面畅意漫步,黑、白、灰闪亮登场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艺术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部分中提出:“要充分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太湖山水城幼儿园在“亲山、亲水、亲自然,怡情、怡慧、怡童真”的理念指导下,遵循幼儿兴趣需要及幼儿美术教育特性,深入开展幼儿园水墨活动游戏化的研究,将枯燥的笔墨融于有趣的游戏之中,将幼儿天真烂漫的稚拙志趣、氤氲淋漓的水墨韵味以及创造想象的绘画童真相互融合,以促进幼儿欣赏、感受水墨之美,表现、创造水墨之美,让幼儿在体验水墨之乐的过程中,持续提高审美情趣及艺术素养。
一、优化形式,让水墨活动更有趣
常规的水墨活动多是幼儿用笔墨在纸上绘画,因形式单一,幼儿往往不感兴趣。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打破水墨活动的单一形式,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有趣、新颖、生活化的游戏材料,拓展水墨活动形式,让幼儿在拟人化、情境化、多样化的游戏中感受水墨活动的有趣,在兴趣中学习发展。
我园创设“有趣的墨点”“一笔墨”等富有情趣的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逐步认识墨、宣纸、水三者的关系和性能,体验浓淡干湿的变化。教师抓住幼儿的好奇心,通过轻松地玩墨,他们自然地观察到用笔的轻重和用笔的方向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笔迹。如小班幼儿刚开始接触毛笔时,教师采用生动的语言将规则融入其中,洗笔是“给笔宝宝洗个澡”,蘸墨是“舔一舔”,用中锋进行绘画时说“让笔宝宝站直了画”,用侧锋进行绘画时说“笔宝宝躺下来”等。在画“小蝌蚪”时,让幼儿运用大小两笔玩大笔跳圆圈舞、小笔跳线条舞的游戏;在活动“彩点彩线跳个舞”中,以拟人化的游戏,赋予点、线以生命力,让幼儿为点、线“找朋友”,让点、线手拉手跳舞,让幼儿可以在点、线的色、形重组交错中感受到美,从内心体验到美,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我园运用儿歌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方式辅助开展水墨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感受水墨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用色特点。例如,直笔来画线,线儿细又圆;侧笔来画线,线儿宽又扁;水多落纸面,一湿一大片;水少画成线,飞白点点点。幼儿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快乐地进行水墨游戏,更好地了解如何用笔、用墨,体会水墨画特有的水墨韵味,从而对水墨画学习产生了兴趣和热情。
另外,我园引入多元材料,拓展作画形式。我园开展“彩墨游”“绿漫青山”等水墨活动,引导幼儿先用浓墨在泥工板上刷大山,再用宣纸覆盖上去,印出有深有浅的肌理效果,最后再进行添画,让幼儿在刷一刷、印一印、画一画的过程中感受水墨活动的有趣。教师和幼儿一起玩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撒墨、撒盐、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游戏,使他们对水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畅意挥洒的过程中,把枯燥的水墨知识融于有趣的游戏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获得水墨创作技巧,在感受中、体验中、创作中提高艺术水平。[1]
同时,我园将水墨活动与光影游戏相结合,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光影游戏材料,并将幼儿的水墨作品制作成可互动的水墨光影动画,将幼儿童稚的水墨作品搬上屏幕,在幼儿园多个空间立体呈现,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自豪感。水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在玩耍,在用画具玩水墨,一切显得和谐自然。适宜的水墨游戏体验让幼儿在一点一皴中我行我塑,在墨色交融中自主创作。
二、拓展内容,让水墨活动更丰富
近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推进,关于幼儿水墨活动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多,水墨活动在幼儿园也开展得颇有成效,但有的方式单一的技法导向型水墨活动,脱离了幼儿的实际与日常生活,很难体现出“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陈鹤琴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经验中选出来。”因此水墨活动也应该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内容选择上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匹配,能自然拓展相应的活动内容,创设生成性的水墨活动,让水墨活动更丰富。
(一)紧抓地域特色,吮吸文化内容
我园地处山水城旅游区,区域内有三国城、水浒城、长广溪湿地公园、龙寺生态园、雪浪山等景区。教师将这些景区的风景、文化底蕴、人文内涵等融入课程,扩展幼儿生活经验,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
独特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也为水墨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欣赏、观察、体验中,一方面幼儿能直观感受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美,获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也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从而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景产生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感受,激活感知,萌生创新欲望。教师和孩子一起走进三国城,观察三国城,感受三国城,它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文化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寄予水墨活动中,大胆地用水墨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二)注重亲身体验,汲取生活内容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2]开展水墨活动时,教师需注意追随幼儿天性,汲取生活题材,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兴趣与需要,引发幼儿的水墨创作兴趣,丰富表现内容。比如,春天到来时我园组织开展“踏青月”活动,让幼儿在山水之间寻找、观察身边的景和物,感受万物复苏带来的春意;走进芳香茶园,在亲手采摘、炒制茶叶的同时,加深对茶文化的认识。夏天杨梅醉李成熟时,幼儿期待的“采摘月”也随之来临,大家走进山间果园,了解果树种植及生长的相关知识,体验采摘的乐趣。到了秋天,“丰收节”如期而至,幼儿走近各种果实,认识了橘子、红薯、玉米、橡子等,感受到了山林特有的美,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魅力山水秋意浓,橡子宝宝丰收季”主题活动也应运而生。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发现,我园开展了“走进山林摘橡子”活动,师幼一起走进军嶂山麓,感受秋的收获,观察、采摘、收集橡子,一起探索、研究橡子。在孩子对橡子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和用途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我园进一步开展“童稚的橡子作品”“橡子实验室”等活动,让活动真正的生活化、游戏化。到了冬天,教师又引导幼儿在家门口体会万物凋零的神奇反应。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让孩子感受到了愉悦,鲜活、生动的亲身体验让孩子充满想象。与此同时,我园以水墨创作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地去感知、创造、创新、表现,用多元化的水墨方式去呈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形成独特的“山水墨韵”特色课程。
(三)关注日常积累,拓展水墨内容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汲取生活题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的习惯,更是为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幼儿的水墨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生活的广域性不仅可以为幼儿的水墨活动带来广阔的空间,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的源泉,可以使幼儿在美的感受中去创作归心的作品,在直观的生活中去写意自己的水墨世界,把最真实的自我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园自然角的金鱼是幼儿喜欢的动物,他们常常观察、讨论金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学小金鱼游水嬉戏的动态。对此,教师开展了画小金鱼的活动。因为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幼儿在讨论如何画金鱼时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我要画红红的金鱼”,有的说“它的尾巴應该用大毛笔侧锋画”,有的说“眼睛应该用中锋”,有的说“小金鱼喜欢吐泡泡,我们可以给它画上泡泡,还要画上水草”……热烈的讨论使幼儿完全沉浸于活动之中,教师再适时的讲解画鱼该如何用墨运笔后,幼儿就能很快地创作出他们心目中的富有个性的金鱼图。
生活化的内容让幼儿在进行水墨创作时,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还会因此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创造出更多生动有趣的画面。在一幅幅独一无二的水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读到了孩子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到了他们的轻松、快乐和自信。
三、拓宽模式,让水墨活动更有意义
根据水墨游戏的内容、形式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园采用一课、一区、一展相结合的模式,让水墨游戏有更多元的实践模式,使得幼儿的水墨活动更自主、更有意义。
“一课”是指以集体教学的模式开展水墨活动,包括技法习得游戏和聚焦内容的游戏。因水墨活动需要的工具材料较多,前期需做大量准备工作,我园创建了专门的水墨工作室供各班级开展水墨集体活动。技法游戏侧重于通过多元游戏感受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在游戏中感受中锋、侧锋、逆锋等用笔技法的趣味,体验泼墨、积墨、破墨等多种用墨方式的韵味。通过玩一玩、说一说、比一比的泼墨游戏,教师引导幼儿感悟不同的泼墨效果,在游戏中积累经验。聚焦内容的游戏则重点关注游戏内容的表现。如在采摘水蜜桃过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水蜜桃的造型,回味采摘中的乐趣,再让幼儿选择其中适宜的片段进行创作。教师可让中小班幼儿进行静物水蜜桃的水墨再现,让大班幼儿对采摘水蜜桃的场景进行创作,在水墨创作规矩初备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变化,从而使幼儿创作出具有童趣的作品。
“一区”是指创设专门的水墨游戏区域,可分为班级内和户外两种。班级内的水墨游戏区分为欣赏区、工具材料区、创作区、展示区等,整合了自然材料与水墨专业材料。教师可根据幼儿当前兴趣需要,投放相应名画、参照物、照片等,师幼共同创设丰富、开放、可操作的充满墨韵的“生态互动式”班级水墨区域,让幼儿在区域游戏时间自由创作。在班里创设水墨游戏区的基础上,我园在户外投放大型的毛笔、水桶等,提供大型水洗布、浅灰色水泥场、户外玻璃墙等,供幼儿大胆作画,满足幼儿天马行空自由创作的需要,激发幼儿表现和创作的欲望。我园在每个级部、每个楼层、每个班都设有让孩子操作的水墨活动区域,使环境真正能为孩子的发展服务,而教师们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特色研究内容,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给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他们自主创意的需要。同时,我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课程主题动态设置特色游戏区角,布置花果动物园,让孩子进行写生、临摹等,孩子们乐在其中,其乐无穷。另外,我园在幼儿园长廊、楼梯角落等地方放置了孩子的水墨作品,让幼儿感受无处不在的水墨创意。
“一展”是指线上线下水墨作品展的交流互动平台。首先,各班级建立“童心童画”水墨作品展示栏,定期更换幼儿水墨作品,让幼儿、教师相互学习,并让幼儿对喜欢的作品进行点评等。其次,我园每月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展专门的幼儿水墨作品展示交流,吸引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互动,在投票、点赞的过程中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我园每年定期开展“山水艺术节”系列活动,对线上线下评选出的优秀水墨作品进行展示表彰,尽可能多地发现和体会幼儿美术作品的优点,努力从每个孩子的画中找到其独特之处,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和肯定,从而保护幼儿创作的热情和绘画的兴趣,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让幼儿、家长共同参与体验幼儿园水墨特色课程与文化。
“山水墨韵,润泽童心”是我园水墨特色活动追求的目标,我园以幼儿经验为核心,以真实问题为链接,用幼儿的方法和视角去探索,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优化,在“游戏化”的过程中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单一的创作化为主题活动下的表达与创想,将枯燥的笔墨融于有趣的游戏之中,以美激趣、滋养童心。
【参考文献】
[1]武千嶂,杭爱华,何永吉.现代儿童水墨画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