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之城,青春洛阳。至于艺术,大约是传承、创新、艺术、融合、青年、纯粹这几个关键词。以青春之名,将青年作家与艺术家结合起来,各自发挥,交融发展,对城市艺术氛围的形成也是有益的。
在洛阳市美协和作协的共同关注下,“图话记”栏目诞生了。说是“图话记”,其实不仅限于“图”,绘画、雕塑、设计等等其他美术形式,也是这个公众号关注与推出的重点,如果说标准的话,只有一条:足够好。当然,在实际选择上,更倾向于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话”的部分,将邀请洛阳的优秀青年作家完成,力求在文字上给予美术作品新的诠释。
希望以这个栏目为契机,在洛阳这样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里,更多人站出来,做一些新鲜的、有活力的、有艺术气息的事儿,该有多好。(维摩)
(五)
关于《安静的风景》
任毅:1995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2018-2020年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绘画工作室。
作者创作手记:化繁琐为简练,去提炼去归纳自然万物中的黑白灰、点线面等绘画因素,当我们在面对客观对象的时候就要带着这种观察方式去看待自然万物,将提炼出的绘画因素和独具个人审美倾向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共同呈现在二维平面上。
荒寂而苍白、粗砺且刺目,这应该是中国西部某处山乡的一座小水库。画家任毅无意让观众从画中找寻诗意的农耕乡愁,而是勇敢地审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现代人的生存窘境。光秃的山头、零落的房屋、黝黑的烟囱、水泥的堤坝……然而时代不可能倒退,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必须要用更完善地发展、解决。浅白色的画面中央那一方深邃的幽蓝,似乎藏着每一位现代人的眷恋和信念。 (刘玉涛)
关于《梦为周与》
司马靓鸥:2019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现于首都师范大学就读研究生,师从韦红燕教授与汪港清教授,工笔人物画创作方向。
作者创作手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覺,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我是一个睡觉梦多的人,每次睡醒,想到晚上做的梦总会想起《庄子·齐物论》中的这句话,我也总会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回忆过去的时候像是做了一场梦,我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但太多细节都变得模糊朦胧,只记得当时的感觉:幸福、快乐,或是伤心、难过。不过那也没有关系,过往的一切都变成了一朵朵花,绽放在来时的路上,也印记成我的纹路。这是创作《梦为周与》的一些想法。
绘画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情感的出口,借助这个出口,我可以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思考和想象表达出来。同时绘画也推动着我不断去向内认知自我,向外探索世界。也在不断尝试更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在材料上,我喜欢用偏生的纸借助胶矾让画面呈现不一样的效果,这种效果有时候会和预期不同,我喜欢这种超预期的情况,仿佛作品在我的把控下也在自己生长。
画是迹与象的结合,一幅画面在呈现具体的对象之前便已经是一组色彩与痕迹的秩序。司马靓鸥的这组作品显然与传统的工笔画有着不同的美学追求,竖长的立轴式构图与明快的色彩对比之间发生了一场传统与当代间的有趣对话。亮黄色与暗蓝色的交织呼应谱写出轻柔而缠绵的乐曲。梦里的青春片段刚刚要显露便又晕化流逝,我无法捕捉到明确的现实图像,只是忽然想起那年的那瓶可乐味……(刘玉涛)
一只蝴蝶蘸满金粉
在想象深处挥动翅膀。一会又落在时间刚铺开的纸上
犹如神来之笔。
一朵花开着开着,就生出一副古人的面孔。
仔细端详:陌生的脸
在逐渐演变,从悠然自得的神仙
到一言不发的祖父。哦,老祖父,拎着酒瓶
又活了回来。
你享受这片刻的凝滞,一种温暖正在袭来
在一只手的持续触摸中。
而那一只蝴蝶早已飞过花丛。
留下颤抖的叶片,提示着消逝的事物
仍有迹可循。
爱做梦的人,总能在梦中获得
一些启示。现在
你把它带到现实的画布上。(高野)
关于《峥嵘》
屈豪:洛阳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2012年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市美协水彩艺委会委员。
作者创作手记:我以兰草、飞蛾作为构思题材,表现生命可贵而短暂。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无形之中就被社会淘汰。画面中小草枯萎来年亦是焕发生机,生生不息,飞蛾身姿百态,短短几天追逐光而尽,争芳斗艳,即是奋斗与平凡的阐释,“一花一世界,一岁一枯荣”始出源本,处于当下即保留平凡生活态度,虚华之下,不忘初心。
屈豪是个敏感的男孩,也是个训练有素的画者。所以他选择用敏感的水彩材料来表达他对生命与世界的独特思考。画面中干黄纠缠的兰叶透露出死亡的气息,蛾子则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升华(作茧与破茧)。生命深处神秘而未知的某个事件在幽深莫测的蓝色中悄然发生。仔细看,枯黄中竟透出几抹新鲜的嫩绿。蛾子翅膀尖上细微的振动或许会带来一场席卷旧世界的龙卷风!(刘玉涛)
生命本身就是一则传奇。草木峥嵘,飞蛾献舞,曳着一段绝版的诗。于是,你喟然着:“生和死本互为表里。”再抬笔作画时,你念起创作之路的孤绝和贫瘠,竟生了些许蜜意。对,不哀伤萎谢,也不耽溺争芳斗艳。美好与悲伤、平凡与伟大,共遨共游又何妨?婆娑世界,此刻圆满。(白丢丢)
关于《花》
俞磊:1984年出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专业教师。
作者创作手记:多姿的少女如摇曳的花朵,有的迎风盛放,有的翩然跃动,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随遇舒展。和风起舞、自然灵动、清新舒畅。
俞磊的花不是一般意义上娇嫩、柔弱的花朵。它彰显了生命怒放的无限张力——不顾一切、不可阻挡。
作品用丰富多变的质感替换掉花朵原有的质感,色彩的缺位也更凸显了某种超现实性。
夸张的X形构图骨架把围绕它的空间切割成了若干个“不齐三角形”;粗砾的叶子像是因过分用力而痉挛的手;紧抱成梭形的花蕾像一簇密集的标枪。空气的猎猎嘶响让我忘了这是一件静止的雕塑。 (刘玉涛)
一朵花拥有的特质:
幽凉,清香,不谙人事。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在春天开,也在秋天开。
含蓄地开,热烈地开。
开在无人经过的途上,开在崖边,也开在低洼。
开在一只冒险的山羊的双角。
开在空山回荡的余音中,那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
的秘密,被一朵花打开。
开在石堆下,挤压着,扭曲着
也不交出眼泪。被风吹着,被雨淋着
也要向大地散尽体内的香。我喜欢具有这样野性的美
开在纸上。
仿佛只为艺术而生。(高野)
關于《流金岁月》
张毅欣:洛阳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在职研究生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科教学专业,职业教师。
作者创作手记:每一部老相机里都装着一个时代,定格了当年的故事。“怀揣”着那些年的珍贵档案和流逝岁月,作品中的老式相机如同一部可以逆转的时光机器,以一种缄默式的庄严,应对好奇的目光,将参观者的记忆拉回到过往。胶片记录瞬间则更能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作品以抗日时代为背景,梨园百态与战火动乱交相辉映,断壁残垣与枯藤老树感时伤怀,人荒马乱与内忧外患牵动心弦。作品中的缩影,记录着时代的沧桑巨变,更传达出人们对和平世界的向往。
自从摄影术发明以来,绘画与摄影的关系就非常的复杂和纠结。一般说来,绘画重创造,影像则更重记录。记录感、纪实性让影像有了“眼见为实”的属性,能给观众带来穿越时空的历史感。张毅欣的版画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绘画与影像的奇妙关系,画家将一组看似结构松散的影像资料组合为一个画面,镜头的拼接、碰撞产生了溢出原素材的新意义。(刘玉涛)
一个民族,永远无法独立于苦难。让我们从《流金岁月》回到我们民族的历史,让我们发出大音,从关怀的心开始。战争与动乱、挣扎与放逐,生命的意义与悲哀……历史,我们无从抗逆。而我们和先辈们溯洄以求的,无非是太平盛世里花卉争艳,灯火可亲的一方栖息地。历史是一块回音石,是艺术家笔下的珍贵档案。它好像什么话也没有说,它好像已用尽了所有修辞。(白丢丢)
嘉宾简介:
刘玉涛:1975年生于河南洛阳。毕业于西安美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绘画系主任、意象油画工作室主任。
高野:生于1982年,河南桐柏人,著有诗集两部。现居洛阳。作品见《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散文诗》《诗林》《中国诗歌》《绿风》等刊物。
白丢丢:80后,写诗。生于宜阳,辗转于栾川山水之间。
(责任编辑 黄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