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人文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培养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深耕细作思政育人,提升自身思政素养、信息素养,丰富课堂思政内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体现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在课前、课中、课后及评价与互动过程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全面育人。
关键词:人文性;思政内涵;教学方法;全面育人
作者简介:吴婷婷(1988.01-),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兰州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并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其人文性:第一,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第二,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不可或缺,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如果没有很好地融入中国文化,既无法为“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也无法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中缺少思政方向的指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也欠缺思政内容的渗透与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传统课堂过度重视篇章,词汇、语法的学习,强调文章主题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较少涉及主题的升华,即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水平、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应该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领学生积极进取、慎独自律,通过语言载体实现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滲透,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育才和育德实效。
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过于侧重词汇、语法、篇章的学习,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无法较好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课堂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急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用。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将英语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的方法,缺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思政素养,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也表明思政教育需要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动力与创设学生思政学习的氛围。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利用多模态的教学资源,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兴趣。大学英语教学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环境,从而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结构,构建师生网络沟通渠道。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丰富课程育人性
笔者为地方工科院校英语教师,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群体大部分为工科专业学生,而大学英语课程是孕育其人文素养的重要土壤,在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其家国情怀、价值体系、文化内涵、情感态度。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其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堂的育人特性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深挖课程思政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第一层面,传承发扬中国精神。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四册中的“纳粹德国的真实故事”这一单元反映了战争超越地域的限制,人类对于苦难深深的悲悯之心,对于弱者深刻的同情之心,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通过讲述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以及中国上海给犹太人提供避难所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们意识到和平的可贵之处以及中国人爱好和平的特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启发学生从国家和人类的角度思考战争与苦难,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二层面,提升文化自信,传播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传统艺术、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以及当代文学作品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大学英语课堂传播与学习的。学生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求知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学会用英文讲中国故事,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古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驼铃,人文始祖伏羲的贡献与成就,嘉峪关长城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价值,重温红色革命历史与革命精神,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并用英文讲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舞狮等。第三层面,培育个人品质和人文情怀。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性也体现在培养人的价值,以人为本。大学英语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上进,慎独自律,培养学生具有真善美的品德与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讲述“追求梦想”这个单元时,通过引入中外名人追求梦想的事迹,展现普通人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孜孜不倦,让学生们领悟到即使在困境中,只要不断奋斗、勤奋努力,就会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智能手机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无法专注,或者花过多时间在毫无营养的互联网快餐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出现这一现象并不是由网络造成的,根源在于自己,进而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律与管理时间。在互联网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学生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让其成为学习、生活的利器,而不是迷失在其中。
(二)体现课程高阶性
本校的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科交叉,发挥语言语用功能。大学英语教学设计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结合专业学科,采用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法使学生输入专业学科所需要的词汇、段落、篇章,再以口语、写作、微课、视频等方式输出以语言为载体的专业内容,做到学用一体,而这些“英语+专业”基本知识将助力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新文科理念蕴含着跨学科学习能力,而大学英语课堂欠缺其工具性作用和语用功能的发挥。很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仍然无法无障碍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语文献,借助英语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语言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专业素材脚手架,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助力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知识,学会用英文阅读、表达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理工科学生欠缺人文素养,大学英语课堂欠缺结合专业学科内容,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对电商专业班级授课时,宜采取产出导向法,如布置产出任务——制作中国特色产品广告。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广告用语、经典广告案例等,学生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广告并配英文介绍,这样便将学生所学专业学科与大学英语学习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并培养了学生创新思辨能力和宣传中国产品、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
(三)提高课程创新性
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大学英语学习、评价与考核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模态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模态素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助力产出。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体现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对标社会人才需求。应大力采用项目式教学、产出导向法、对分课堂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法的共通之处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主导教学活动设计,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有效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方式促进学生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
(四)培养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在育人环节充当总舵手的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大力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具备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政治修养和道德情操,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增强育人本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发挥育人作用,育人者必先育己,教师应通过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总之,教师要严谨求实,积极进取,严格自律,关爱学生,热爱工作,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是“四有”好老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罗海燕.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内外整合模式研究——评《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与教学模式探究》[J].人民长江,2021(5):230.
[3]马阿婷.以文“化”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5):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