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花落处

2022-05-17 13:14:29王宝存
牡丹 2022年9期
关键词:馆长城管

王宝存,陕西宝鸡人。作品见《诗刊》《文艺报》《延河》《飞天》等刊。获“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鲁藜诗歌奖”“秦岭文学奖”“宝鸡市三年文艺创作成果奖”。作品多次入选《中国年度优秀作品选》等。

这些年,朱家滩的好多人披着北京温暖的阳光,沿着门前宽阔的马路住到城市去了,唯有朱满才等少数人依然守在村里。用朱满才的诗描述:我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一旦离开家乡,我将无法生存……

朱满才的诗写得不错,在报刊上发表过,还出过两本诗集。但这些成绩给他并没带来多少好处,反而让他的日子潦草了许多。

朱家滩村距北京很远,离县城很近。北京的阳光雨露时常能洒满他的村子,县城里的柏油马路也通到了他家门前。这一切,只等朱满才抬腿迈脚走出去。

青年时代,朱满才在朱家滩小学当民办教师。当时,朱家滩小学有四个民办教师,男的、女的,教语文的、教数学的。后来,一个转正了,一个考上大学高飞了,还有一个扔下教鞭做生意去了,只有朱满才既没有转正,也没有考学,更没有下海做生意,而是一如既往坚守自己的岗位。

那年代,书是兴奋剂,注入神经让人着迷,抱着书如同抱着美女,既开心快乐,又飘飘欲醉。朱满才就是在这个时候爱上诗的,他白天给孩子上课,晚上在灯下读书,读着读着心里热乎了起来,模仿着书上的文字写了起来。为了诗,他顾不上回家,顾不上吃饭,一写一个通宵,一写一沓稿纸。再后来,上级一纸文件,民办教师一律清退,这样,朱满才就回家了。

朱满才的老婆叫王彩娥,她明明知道朱满才不喜欢自己,还是坚持给朱满才做饭、洗衣、养孩子。朱满才瘦得像个猴,手只要攥上锄头,不出半个钟头就起血泡。这时候,粉嘟嘟、肉乎乎的王彩娥就会像碌碡一样滚到朱满才的面前,先用自己的桃花眼狠狠地瞪朱满才一眼,接着就张开自己灿若丹霞的小嘴朝朱满才的血泡吹两口热气,再从兜里掏出手绢把朱满才的手裹住,然后,夺过朱满才手中的锄头说:我知道你不是干活的料,回去写你的诗吧。每听到这话,朱满才心里像灌了蜜,不由得乐了,他跳跃着弹出田地,轻飘飘地回到家里,先给自己泡一杯茶,再给嘴上点一支烟,然后,往桌前一坐,一边喝茶,一边抽烟,一边写诗。

朱满才诗写得好,但要发表并不容易。他每发表一首都要把样报或样刊带到村子的广场上给大家看,给大家读。起初,村子的人都围着看,听他读,还有的给他鼓掌、伸大拇指。可后来,看的人少了,听的人也少了,拍手的,伸拇指的人更少了。再后来,人都不看了,也不听了,见他拿着报刊都走了。还有一些没眉没眼的人骂他有病,脑子被驴踢了,不知道挣钱,尽干一些不打粮食的事。朱满才听了非常气愤,他嘲讽说,农民就是个农民,没知识、没文化,天生下就知道卖力气,一点儿都没出息。

村上的人不喜欢朱满才,朱满才也看不起村上人,朱满才干脆和村上的人不来往了,他把诗拿到县城找有文化,懂艺术的人。县文化馆的李馆长是个搞创作的出身,他对朱满才很欣赏,朱满才每次带着诗去,他都要认真地去读,并给朱满才点赞。朱满才喜欢李馆长读他诗的神情,更喜欢跟李馆长在一起,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自己的成绩终于得到了肯定。于是,到了中午,朱满才拉着李馆长去喝酒,喝到高潮后,李馆长就朗诵朱满才的诗。这个时候,朱满才感觉自己像飞起来一样,仿佛天空都是他的。

那样的時光太好了,诗终于成诗,酒终于成酒。

有一次,朱满才的诗又发表了,为了去县城和李馆长分享,很委屈地把王彩娥搂了一夜。次日早晨,精神抖擞的王彩娥不等朱满才开口,早早打开箱子取了五百元扔到朱满才面前。朱满才抓到钱往兜里一塞,乐呵呵地跨上自行车走了。细细琢磨,这一夜好像一场交易,朱满才陪王彩娥睡觉,王彩娥还得给朱满才付劳务费。

说实话,李馆长这人还是挺有良心的,朱满才请他喝酒,他一直记在心里,也一直想对朱满才有点儿回报和帮助,这不,机会终于来了。就在李馆长和朱满才认识后的第三个秋天,省作协要举办一个全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规定一个县区一个名额,李馆长就把这个名额送到朱满才的手里。

一天上午,泡桐花在窗外摇晃着,树影婆娑,花香暗动。朱满才白手净面,照例在屋子写诗,他像一个匠人,把石头般呆板的文字一个个搬出来,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然后,精心雕刻、细细打磨,直至这些文字放射光亮才停了下来。朱满才满意地点燃了一支,长长地吸了一口,那自豪、那神色好像稿费已经从空中飘过来了,等着他伸手去接。

晌午,王彩娥从地里回家。这一次,她从菜地里抽了一把蒜薹准备做蒜薹面。朱满才背着双手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儿,看到王彩娥手中的蒜薹嘻嘻一笑说:“蒜薹好,蒜薹好,要是蒜薹和肉炒在一起就更好了!”王彩娥扑哧一声笑了,她撇了朱满才一眼说:“哪颗牙想吃肉了,叫我看看?”朱满才白了一眼没有吭声,转身出去了,直至王彩娥把饭做好才从太阳地里回来。

下午,朱满才接到李馆长电话,说晚上请朋友喝酒,让他来热闹热闹。朱满才非常高兴,随口答应了下来。

那晚,坐落在县城中心广场的凤凰大酒店六号包间高朋满座,欢声笑语,而朱满才陈旧的衣衫下却掩着一颗滴血的心。他想,明明是文人相聚,不谈创作、不谈作品,一个个却念发财的经。他感觉很无聊,喉咙里发出感叹的声音,他甚至想离开酒桌,找一个僻静地方一个人吃,一个人喝,哪怕吃一碗面、一盘花生米,喝几块钱的酒或者啤酒,也比这里舒服。但是,他最终坐了下来,因为,这里有李馆长,是李馆长请他来的,他就是再不舒服,也得看李馆长的面子,怎么也不能让李馆长难堪。

酒宴终于散了,朱满才迎风走在大街上,心情极为沉重,他后悔参加这样的聚会,他觉得和这些人坐在一起太乏味、太没意思了,他们哪里是文人啊,简直是一群商人,出口是钱,闭口还是钱,好像钱是他们的娘,是他们的舅一样。突然,他的手机响了,不用看也知道是王彩娥打来的。他最不爱接王彩娥的电话了,可是,处于夫妻间的义务又让他不得不接。王彩娥发话了,她很兴奋,声音也很大:“满才啊,你在哪里呀?你不是想吃蒜薹炒肉吗?我给你炒好了,赶紧回来吃吧,放凉就不好吃了。”朱满才刚张开嘴巴又僵了下来,身子像根木头桩子钉在原地半天未动,过了好长时间才恢复了原形。

有些日子,朱满才一首诗也写不出来。这种现象在行内叫“断电”,意思和一台手机没了电是一个道理。大部分的作家诗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都有给自己“充电”的一套办法,有的用阅读来汲取营养,补充自己的不足;有的以游山玩水来启发灵感,扩大自己的视野。而朱满才给自己“充电”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他既不读书也不游山玩水,而是喝酒。与朱满才喝酒的人并不固定,有同学、朋友,也有文化馆的李馆长,有时候他还去酒吧、夜总会喝上一次,顺便找个妹妹陪一陪。朱满才和朋友喝酒时话很多,牢骚也多,喝多了就哭,哭得很伤心,很难过。和酒吧的妹妹喝酒时话很少,牢骚也少,喝多了就笑,笑得很开心、很快乐。偶尔,他还会借助酒的力量拉拉妹妹的手,搂搂妹妹的腰,拉了手,搂了腰还不过瘾,就想开个房子体验生活。可是,那里的妹妹不是王彩娥,手可以拉,腰也可以搂,开房子得另当别论。

有一次,朱满才在夜总会喝了酒后,拉着一个妹妹要开房。妹妹把自己的胸部贴在朱满才的肩膀上,又把喝了鸡血一样的嘴巴凑到朱满才的耳边,笑嘻嘻地对朱满才说:“大哥,开房子可以,得给这个。”说着,岔开手指在朱满才眼前晃动。朱满才知道什么意思,他用手把妹妹的手指攥在一起低声说:“我是诗人,和诗人睡觉是你的荣耀啊,怎么还要钱呢?”妹妹一听,脸色立马变了,一把将朱满才推倒在地上,厉声说:“诗人是个屁,诗能吃还是能喝?”瘫在地上朱满才像一只被抽掉脊梁的犬,半天爬不起来。

喧黄虫叫了,朱家滩的人天不亮就起来了。有的磨镰、有的擦锄、有的给自己的小机械加油、紧固螺丝,只有朱满才躺在自家的床上扯鼾声,他身上的被子上下颠簸,一如风浪中的小船起伏不定。

晨曦将他家的院子落打回原形时,王彩娥的早饭也做好了,她知道朱满才还没起来,就从粮库里取了些袋子整理起来。这些蛇皮袋子大多是装过化肥的,化肥撒在地里,袋子就成了空的,这时候,王彩娥就一个一个地收了起来用水洗净,搭在铁丝上晾干,最后,卷起来放进仓库等着装粮食。她很细心,先把一些新的和比较新的挑出来铺在地上,用手把四角捋平,然后,再把那些烂了角的,有洞眼的放在另一边,准备用布头打个补丁。她就是这么一个人,心眼少,性子直,对家庭极度真诚,始终如一。她从不多想,也不知道啥叫委屈,和朱满才结婚二十多年,一日三餐顿顿做饭,每次做饭前她几乎都要征求朱满才的意见。朱满才说吃什么,她就做什么,朱满才不吃什么,她就不做什么。从不自行做主,更不为自己考虑,她不停地变换花样,不停地提高自己的烹饪技能。有一次,朱满才的嘴馋了,想吃羊肉饺子,王彩娥骑车子专门跑到县城里割了一次羊肉,不料,在回家的途中遇上暴雨,被浇成了落汤鸡,但她没有抱怨,只说自己的运气不好。

而朱满才对王彩娥从来没有关心过,他除了关心自己、关心诗,别的都不关心。那些被他吹得和气球一样的稿费没有一分钱用在家里,也没有花在王彩娥身上,而王彩娥却把自己种粮食、卖苹果的钱都存在家里的银行卡上。村里的好多人家搬城里住了,没有搬的也把房子翻新了,而朱满才家的房子还是二十年前的老样子,不算结婚那回,一次涂料也没刷过,一件家具也没添过,就这样,他们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迎送着岁月的朝朝暮暮。

初秋的一天,王彩娥骑着三轮车去县城卖苹果,正好遇见了县文化馆的李馆长。李馆长开玩笑说:“彩娥呀,你不要顾着挣钱、有时间也把自己打扮打扮,不然朱詩人就看不上你了。”王彩娥虽然嘿嘿笑,但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买完苹果,王彩娥找了一家澡堂子,把自己塞进去水里泡了两个小时。她一边泡一边用手搓,经过反复泡、反复搓,王彩娥的皮肤一下子白净了许多,脸上也重新有了光亮。晚上回到家里,朱满才瞪着弹丸一样眼睛,探照灯般地把王彩娥审视了一遍,突然,眼眼睛变成了一条直线,不等王彩娥坐稳,就将她按倒在了床上。那一夜,王彩娥不明白朱满才哪来的劲儿,骑在她身上折腾了三次。更让王彩娥意外的是,第二天,朱满才竟然没问她要钱。

县文化馆召开“金秋诗会”,朱满才应邀参加。会上,朱满才尽管用一口醋熘普通话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还是赢得了阵阵掌声。

“朱老师,您的诗写得太好了。”身旁的一位朋友竖起拇指说。

“谢谢!”朱满才说。

“像您这样有才华的人,放在咱这里太可惜了!”

“哈哈,瞧你说的,老天爷把咱生在了这里,不在这里还能到哪里去?”

“以您的水平,要是放在北京、上海、广州那些大城市早都出名了。”

“是吗?”

“是,大城市太需要像您这样的人才了,如果您去了一定会大展宏图,光芒四射。”

“不可能吧?”

“不瞒您说,我的一位同学在广州搞影视剧创作,一年要挣这个数哩。”朋友向朱满才伸出了三个指头。

“三十万?”

“不是三十万,是三百万!”

朱满才心里颤了一下。

“我读过您的诗,你的水平不在我朋友之下,只是咱们这个地方太小了,白白把你埋没了。”

“谢谢你!”朱满才心里热了起来,他挠了挠头,窘迫地问道,“咱在大城市人生地不熟,恐怕不行!”

“您想多了,大城市不是咱这个小县城,干啥都要凭关系,那地方凭的是才能,靠的是实力,只要你是人才,到处抢着要。”

朱满才豁亮了。诗会一结束,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里,把自己想去大城市的想法给王彩娥说了一遍。

“想去就去吧。”王彩娥淡淡地说。

“这么说,你支持我?”朱满才感觉意外。

“支持咋,不支持又咋?你想干的事情我啥时候拦过你,再说了,这么多年你在家里搞创作,也没见搞出个啥名堂,天天还要让我伺候,你不在了,我还能清闲一点儿。”王彩娥说。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那天晚上,朱满才坐在朱家滩的村头,一只手夹着烟,一只手撑着自己的下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村子太荒凉,太偏僻了,一点儿也不像人待的地方,更不是诗人待的地方,他怎么也想不通,他的娘怎么会把他生在这么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

一个风轻云淡的早晨,朱满才踩着故乡的露珠出发了。朱满才没有去上海、广州,而是选择了北京。

临走前,王彩娥把自己卖苹果攒了两年的钱塞到朱满才兜里,又烙了一个厚厚的锅盔连同一些衣服、日用品装进朱满才的皮箱。朱满才把锅盔和衣服掏出来扔在一边,全部换成了自己的诗集,另外,他还把自己的诗集装了两箱,一起托运了过去。

刚到北京,朱满才先玩了几天,他游故宫,登长城,逛天坛,去颐和园,玩够逛美了之后才开始寻找工作。他是个诗人,当然希望找个与文字有关的职业。

第一次,他把自己收拾精神,背着诗集找到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结果,门没进就被打发了。他认为这家公司的员工没素质,欠教养,不尊重人。

第二次,他来到另一家文化公司,刚一进门,业务经理就接待了他。朱满才心里起暖,坐下后,拿出自己的诗集送给了业务经理。业务经理翻了翻诗集,微笑着对朱满才说:“朱先生,您很有才啊,不知道您送我书是什么意思?”

朱满才说:“让你读啊!”

业务经理继续笑:“对不起,我不懂诗,也没时间。”

朱满才说:“再没时间也得读啊,诗是高雅的文学艺术,您不知道吗?!”

业务经理点头说:“确实高雅,但我不懂!”

“那你们叫什么文化公司?这不是扯淡吗?”朱满才把没有喝完的半杯茶往桌子上一蹲,夺过诗集站起就要走。

业务经理赶忙从兜里掏出一张钞票,笑嘻嘻地递到朱满才的手里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我买一本。”

朱满才瞪了业务经理一眼,扬长而去。

第三次,朱满才遇到了更为气愤的事情。当他兴冲冲地来到一家大的文化公司时,一位漂亮的女子接待了他。一听他是诗人,连忙后退了几步,并摆手说:“赶紧走,赶紧走,我们这里不接待‘死人——‘死人请送到殡仪馆去。”

朱满才知道女子没有理解他的意思,再想解释,已经被保安推了出来。

回到宾馆,朱满才的余气未消,他一边骂,一边狠劲地抽烟。与此同时,他对北京的文化市场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北京虽说很大,但懂文化的人没有几个,那些所谓的文化馆、文化公司都是一些样子货,没有任何文化的成分,纯粹是拉着文化的大旗,用文化的符号装扮自己。别的不说,那些员工连诗都不懂,对诗人都不尊敬,这样的公司能叫文化公司吗?简直不可思议……

一天晚上,朱满才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掰开手指一算,自己来北京已经两月多了。这两个月多的时间他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进过了大大小小与文化有关的公司和部门,可是,还没把自己推介出去。他想过放弃,想过回自己的朱家滩算了,但他却不甘心。他认为凭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在北京找个像样的工作,只是时运不济,没有被人发现而已,他甚至把自己比作为一匹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朱满才终于得到了一家网站的赏识。

“你的诗写得很好!”网站总监看了看朱满才的诗集说。

“希望得到您的指正。”朱满才满心欢喜。

“但不知你跑过广告没?”总监说。

“没有。”朱满才说。

“这很简单,你到企业跑一跑,让他们在咱们的网站做点儿宣传,然后,把钱转到咱们的账户上就OK啦。”总监浅浅一笑。

“这么简单?”

“是的,我想凭你的才华肯定没有问题。”

“我试试!”

“我们会按你拉来广告的金额给你分成的,到时候,你不但能挣到钱,名气也就大了。”

“好。”朱满才信心满满。

带着网站发给他的工作证,朱满才回到了宾馆。他想了一个晚上也不知道该怎样去拉广告,在哪里去拉广告。后来,他去书店里买了一些关于广告营销方面的书籍,看了看就开始跑了。

朱满才从小企业跑到大企业,从大企业跑到合资企业,甚至一些行政单位,半个月了一个广告也没有跑下。网站总监摇头说:“看来,你只会写诗,不会挣钱。”

朱满才睁大眼睛说:“我能,我一定能。”

朱满才继续跑广告,他白天顾不上吃饭,晚上顾不上睡觉,把全部的力气用在自己的业务上。为了支持朱滿才的工作,王彩娥又给朱满才转了八千元。朱满才为了省钱,从一家涉外旅游宾馆搬到城中村一个私人的小旅社里。他除北京,还把周围的几个县区甚至乡镇都跑到了,遗憾的是只拉回了一个五千元的广告,得到了一千元的提成工资。

朱满才感觉很累,走路都打起了摆子。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想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王彩娥,所以,他索性把原来的手机停了,换了一个新的号码,暂时断去和家里的联系。他很想自己的家、很想自己的朱家滩,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常常面对着窗外的月光发呆,眼眶里也不由得渗出泪水。是啊,在这个家里,他是一个主、一尊神,想吃啥就吃啥,想喝啥就喝啥,随便要什么东西,王彩娥就得乖乖地送到手里。可现在,他来到北京,神的地位没了,主的威风丢了,走到哪儿都没人要,没人理,别说是人了,简直和大街上的狗差不了多少。

朱满才又没钱了,他不好意思再给王彩娥下话,又从私人宾馆搬到了郊区的城中村里。他放弃了新闻网站的工作,决定继续用自己的诗来推介自己。

这一次,朱满才没有再找文化公司,而是直接找到一个文化馆。文化馆的领导正好想要搞迎新春诗歌朗诵会,就把朱满才推荐给辖区的一个单位写朗诵诗。单位也答应给五千元的稿酬,但前提是诗一定要好。

朱满才非常高兴,很快就写成了一首三百多行的长诗送到了这家单位。单位的领导看过后认为语言落俗、立意不新,没有采用。朱满才气炸了,怒冲冲地回到住处,正想把诗稿撕碎扔进垃圾桶,猛然又停了下来。他想,中国有句俗话叫“东方不亮西方亮”,既然全北京到处搞迎新春诗会,也证明好多单位都需要这方面的诗。于是,他找了一家打印店把自己的诗打印了二十份,分别送给了不同的单位。他相信自己的诗一定能得到认可,也一定能给自己创造一笔收入。

为了减轻等待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朱满才找了一个送水的工作。正好,他的自行车骑得很溜,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送水是个苦差事,收入按送出水的数量计算。朱满才白天跑,晚上也跑,有时候扛一桶水找几个胡同,跑多半个小时。北京人好,不嫌送得迟,只要送到就可以。有些人见他可怜,给他烟抽、给他水喝,也有些人把半新不旧的棉衣披在他的身上。每到这样的时候,朱满才僵硬的手就软和了,心里暖洋洋的,好几次,他的腮边挂着水珠,连自己也分不清是清鼻还是泪水……

朱满才没有将送水的活干下去。这工作太累了,他吃不消了。再说,他是个诗人,来北京的目的不是送水,而是实现诗人梦的。所以,没干多久又给辞了。

又过了几天,朱满才实在没钱花了,背上诗集上街去卖。

第一天,他在附近一个街道上把书摆下,到天黑一本也没卖出。

第二天,他来到市中心的一个路口,一上午也没有人买。朱满才心想,这北京人咋咧,这么好的书怎么没人买呢?难道都不识字,都没有文化吗?他又想,不识字不可能,没文化也不可能,肯定是大家对自己没有认识,对自己的诗不太了解。于是,他买来红纸和签字笔,把自己的简介和最满意一首诗写在红纸上,和书摊放在一起。

一个青年瞅了瞅红纸上的字和地摊上的书,歪了歪头说:“哼,这破书还卖钱呢?送我都不要。”

一个提着篮子的大妈走近书摊看了看问:“你卖啥书?”

“诗集!”朱满才回答。

“诗集,我不要!”大妈摇了摇头,撇嘴说,“要是菜谱,我买一本。”

过路的人笑,朱满才也笑,但朱满才的心里却在滴血。他想说,难道我的诗还不如菜谱吗?

一位中年男人走过来,先看了一遍纸上的诗句和简介,又拿起书翻了翻,最后从兜里掏出一百元钞票递给朱满才。朱满才很高兴,掏出钱准备找零。中年男子说不找了。朱满才又送了一本。

突然,书摊前出现了三个穿着制服的城管,其中一个年轻点儿的走到朱满才面前说:“这个书摊是你的吗?”

朱满才说:“是。”

城管说:“这里不能摆摊,赶快拿走。”

朱满才说:“我是诗人,我卖自己的书,没有搞投机倒把。”

城管说:“自己的书也不能摆!”

朱满才问:“为什么?”

城管说:“这里是城市公共场所,要卖,请到指定的地方去卖!”

朱满才说:“我不知道哪里是指定的地方?”

城管说:“你把书收起来,我们带你过去!”

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看朱满才可怜,劝城管算了,有人劝朱满才把书收了,免得遭受处罚;还有人似乎对朱满才的书有了兴趣,拿在手里翻阅起来。

朱满才这才知道理屈,但又不想放弃这个地方,于是,从兜里掏出一包烟抽出三根递到城管面前,祈求说:“城管同志,我是外地来的,没找下工作,身上钱也花光了,连房租都交不起了,你看,能不能行个方便?”

年轻城管推开朱满才的手说:“不行,我们有规定。”

这时,另一个戴眼镜的城管走到朱满才的面前说:“我听出你是个外地人,也看出你是个诗人,但没想到你这么可怜,这样吧,你把书收起来,算一下是多少钱,我全买了。”

朱满才喜出望外,赶忙按照眼镜城管所说的把书收了起来,整整齐齐地堆在一起。眼镜城管从兜里掏出钱照价付给了朱满才。朱满才深深地鞠了一躬就离开了。

望着朱满才远去的背影,三个城管不约而同地叹了一口气。他们找来了一条袋子,把书装了进去,之后,送到了附近的废品收购站里。

年關将至,朱满才送出去朗诵诗还是没有消息。他索性去单位询问,结果,回答都惊人相似:“对不起,您的诗我们看过了,写得不错,但不适合我们这次活动。”

朱满才病了,不知是感冒还是其他原因,躺在床上直冒冷汗。他没钱去医院,只能在药店买点儿药凑合着。可是,三四天过去了,他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重了许多。他的房东得知他有病,给他送水、给他送饭,朱满才很感激,但他知道,人家的房租一分也不会少的。他忽然想起了王彩娥,想起了这个傻乎乎、肉墩墩的女人,他不知道她现在在干什么?在家里做饭,还是去县城卖苹果?如果她在自己的身边该多好啊……

北京飘起了雪花,星星点点的雪花被风吹着,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在地上铺展,让平日里喧嚣街道安静了许多。

朱满才感觉自己好了一些,支撑着从床上爬起来,他隔着玻璃望着窗外,病痛、寒冷、孤独让他不由得伤心起来。他的眼睛湿了,眼眶里漫出了汹涌的泪水,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诗人,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

在回家的列车上,朱满才蹲在车厢的连接处,啃一口烧饼,喝一口水,他用沾满泪痕的目光审视着车厢里的每一个人,心一阵儿比一阵儿疼痛。到了自己的县城,他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在一个饭馆吃了一碗家乡的手擀面,然后,抱着暖气片坐了一个下午,直到天色向晚,才朝自己的家走去。

责任编辑    婧    婷

猜你喜欢
馆长城管
我的老师是馆长
城管执法的“民生温度”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城管递烟执法,无需批评却要检讨
农民“馆长”李铜
在践行“三严三实”中提高城管水平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28
客观看待“硕士城管”的淡出
2013年广西公共图书馆馆长高级研修班
图书馆界(2013年5期)2013-03-11 18:50:34
难书
文苑·感悟(2009年9期)2009-06-24 09:25:46
城管案件
中国报道(2009年6期)2009-06-22 06:55:06
“城管”用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