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王乐,胡春宇,张文彭
引入形成性评价的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模块体系建设
梁佳,王乐,胡春宇*,张文彭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既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基础,又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引入形成性评价,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评价体系4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形成在理论中配合实践需求、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指导的双向调整模式,以成果为导向,整体提升中医药学研究生的基本科研素养。
科研方法学;中医药;研究生;形成性评价;课程体系
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学科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在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提高医疗卫生创新服务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是推动中医药学科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其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的教育教学极其重要。
由于中医药学本科教育中对于科研思路与方法的教学投入不足[1],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开设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引入形成性评价,以成果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构建匹配不同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不同专业方向的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体系,以满足研究生在读阶段的基本科研需求,满足研究生导师对所指导研究生基本科研素质的需求,为医学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首先,中医药学研究生入学前所学专业与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异,其上一学历涉及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药学、计算机或某些理工、文科专业等。其次,中医药学研究生培养层次种类、培养专业及研究方向有较大差异,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有专业型、学术型的博士、硕士学位,涉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管理学等一级学科,有中医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情报学等多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层次和专业方向不同,对教学的需求亦会不同。第三,开展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的方式多样,有的院校是理论课程教学,课程偏于枯燥,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成果欠佳;有的院校是专题专家教学,系统性不强,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对科研理论基本方法的需求。第四,目前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尚无可借鉴的成熟的教学方案、规范统一的教材,没有针对不同研究生群体的较细致的分类,与国家对于中医药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
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是本科与研究生的衔接课程,是研究生对科学研究进一步接触的关键,培养最初步、最基本的科研理念和素养,既是基本科研知识、理论、思路的指导,又是科研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性课程。如果课程只针对理论进行讲授,没有实践指导,抽象的内容则会显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和成果[2]。
通过了解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需求,分析研究生对医学科研的理解、基础知识储备的要求及兴趣关注的主要方面,结合研究生导师要求学生进入课题研究前需要具备的科研素养、要求掌握的科研方法及内容,进行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的模块化设置和组建。参考“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各学科教材,提炼出与科研思路建设及科研方法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组建中医药领域科研方法学课程小模块。教学内容既包括医学基础科学研究理论,还包括中医思维的渗透引导,以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等。教学内容模块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1 科学研究基础模块 包括基础知识、科研项目选题、医学伦理、文献检索、论文撰写5个部分。旨在夯实医学科研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科研项目申请中的相关问题,学习利用基础科研知识,进行文献检索和利用,研读和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综合分析探讨项目中的相关问题并进行选题、论文撰写。
2.1.2 中医药科研基本知识结构模块 包括医史文献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方法、医学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临床研究设计衡量与评价(循证医学方法)6个部分。该模块供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研究生选择,并组建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学习模式,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科研需求,结合导师课题研究需求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其中3~5个部分,学习科研方法,拓展科研思路。
2.1.3 中医药领域科研视角模块 结合领域研究前沿,讲解学科发展中的思路、问题、困难、阶段及成果,使研究生对中医药学科研方法有整体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其科研认知的水平和高度。
2.1.4 课程思政教育模块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理论指导实践,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学生以科学理论指导科研实践,严守学术道德,培养科学家精神、医学家精神。
科学研究基础模块与中医药科研基本知识结构模块实行过程式教学,以成果为导向,注重“一边听,一边做,讲完即做成”的教学效果。课程讲解将基础理论严格划分层次,每一部分内容讲授后即有实操练习,从科研课题选择开始,逐步实践成型。教学的过程是将内容转化、学习成果制作和产出的过程。这样既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促进其养成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学习习惯。中医药领域科研视角模块教学,以讲座、云参观研究基地及线下短期实践项目等形式进行,研究生结合其自身发展及导师需求进行选择和学习。
基于学位层次的要求不同,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差异等,进行科研方法学模块组建,设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研究生学习兴趣,将课堂学习内容真正使用在科研活动中。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可以深层次地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并使其深刻认识到科学素养、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考核方式采取基础知识闭卷考试结合科研课题项目汇报或科研小论文撰写的开卷考核方式。其中,科学研究基础和医学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是闭卷考试的基本内容,严格的闭卷考试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基本科研知识的功底,这已在我们近15年的研究生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的教学中得到证实。注重将成果形成过程作为考核内容的理念贯穿课程,以成果形成为导向,以学习、实践同步进行为基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学生医学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重视理论知识的成果转化,体现在设计严谨的科研课题并规范实施以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4],为中医药科研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引入形成性评价,重视过程指导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探索课程考核评价多元化的优势,完善中医药学研究生医学科研方法学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或工作中进行,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形成性评价可以即时掌握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便于及时改进,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循环过程[5]。1968年,形成性评价由美国哈佛大学斯克里芬教授在课程研究中首次提出[6]。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布卢姆教授将其引入教学领域,其认为形成性评价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和教学有关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系统性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7]。形成性评价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晚,于1987年首次引入该概念[8],并逐渐应用于中学化学和中学数学教学。在医药类高等院校教育中,有部分学者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类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9-13]。这些研究说明形成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及综合素质。
形成性评价可以即时掌握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便于及时改进,其“反馈—调节—矫正”的循环过程,契合了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的过程性课程建设及评价的要求和理念。教师在课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汇总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及想要了解的内容和预期收获,有的放矢地整合优势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在课后,及时查收学生的课程反馈问卷,包括是否对授课内容满意、是否有所收获、对目前的课程有哪些建议。将形成性评价的理念有机地融入中医药学研究生教学课程考核评价,既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从而提升中医药学研究生的综合科研素养和水平。同时,在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会有很多讨论与合作的机会,有助于增强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促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将形成性评价引入本课程教学及考评的主要目的,以不同学位类型的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分析需求、分类组建课程模块及课程体系,以成果为导向、以考核促学习,形成“反馈—调节—矫正”的正向循环过程,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素养。
[1] 张肖瑾,赵琼,黄勤挽,等.中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调查与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2):24-26.
[2] 易杰,林庶茹,崔家鹏,等,七年制《中医科研方法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112-114.
[3] 王瑾瑾,孙春阳,徐学琴,等.中医类院校开展科研思路与方法教学的必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4):26-27.
[4] 王瑾瑾,刘晓蕙,徐学琴.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教学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0):40-41.
[5] 王万全,童健.关于教育评价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5(2):112-114.
[6] Walter D. A methodology for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68,5(2):99-102.
[7] 冯翠典,高凌飚.从“形成性评价”到“为了学习的考评”[J].教育学报,2010,6(4):49-54.
[8] 卢耀增.教育评价应突出形成性评价[J].天津教育,1987(5):6-7.
[9] 李丽,丛馨,吴立玲.形成性评价在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和启示[J].生理学报,2020,72(6):743-750.
[10] 张利,蒋香菊,郑帅印,等.形成性评价在医学院校的应用与探索[J].大众标准化,2020(10):106-107.
[11] 罗艳荣,王彩丽,彭亮超.医学院院校教育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182.
[12] 夏雷,张亚楠,郑志娟,等.形成性评价在病理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58-59.
[13] 钱坤,于艳红,毛梦兰,等.形成性评价在中医类高校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6):80-82.
Modul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Course for TCM Postgraduates with Formative Evaluation
LIANG Jia, WANG Le, HU Chun-yu*, ZHANG Wen-peng
(Graduate Schoo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Research methodology course for TCM postgraduates is not only the basis for gui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also a course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This system introduces formative evaluation, optim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m, assessm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forms a two-way adjustment model that matches practical needs in theory and combines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practice, and is outcome-orient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TCM postgraduates as a whole.
research methodology; TCM; postgraduates; formative assessment; curricula system
梁佳,王乐,胡春宇,等.引入形成性评价的中医药学研究生科研方法学课程模块体系建设[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3):63-65.
G642
A
2095-5707(2022)03-0063-03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3.014
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立项课题(20190723-FJ-B20);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KCSZ21008)
梁佳,E-mail: liangjia1225@163.com
通讯作者:胡春宇,E-mail: 1291193071@qq.com
(2021-08-24)
(2021-10-11;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