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海波:以患为本,做到病有良医

2022-05-16 10:34作者编辑郑苗苗余志平董桂鑫
中国保健营养 2022年1期
关键词:显微外科海波软骨

(作者/编辑:郑苗苗 余志平 董桂鑫)

丛海波近影

在他决定要当一名医生时,他就坚定了治病救人的信念。正是出于对外科医生这个职业的热爱,他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做到最好。无数个日日夜夜,他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机会,坚守在患者的病床前;无数次生死抉择,他用精湛的医术和担当为患者带来重生。

从医多年,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首届齐鲁名医,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山东省杰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就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威海市中心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丛海波,花甲之年仍在自己的医途上砥砺前行。

直面临床,用智慧为救治增速提效

学医初期,他是一位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在亲眼目睹当时老百姓缺医少药的艰难境地以后,他决定成为一名医生,并先从中医骨伤学徒做起。白天给老师当助手,晚上看书、学习。一直保持提前1小时到科室的习惯,调牵引、打夹板、换药,把病人管理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老一辈中医骨伤专家的培养,他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学科知识与技能,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成长。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他考上了中医骨伤大专学校,毕业后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地处胶东半岛的威海市文登区整骨医院,成为了一名骨伤科医生。之后作为医院重点培养对象,他被选派到解放军显微外科中心学习。当时我国的显微外科刚刚起步,为能适应显微外科手术时间长、体能要求高的特点,丛海波经常刻意24小时不吃不喝,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锻炼抗饥饿、抗疲劳、抗低血糖的能力,以及在饥饿劳累状态下手术的稳定性、头脑的清醒程度和身体的抗疲劳性。

学成归来后,他率先在胶东半岛地区创建显微外科以及骨伤科的数字化与现代化研究体系,开启了创新之旅。他经常说:“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显微外科,就选择了牺牲。”因为显微外科急诊多,加班是常事,所以他常备不懈,时刻以病情为警报、以手术台为战场、以器械为武器,最长持续36小时待在手术室。为了提高团队技术水平,他自费到屠宰场买来新鲜的猪尾巴、猪排骨,利用猪的小血管帮助科室成员练习小血管吻合基本功,创造了胶东半岛“一将两兵创显微”的佳话。

以身作则,为骨科患者点亮希望

“医生要有一颗狮子般的心,一双巧妇的手,也就是要胆大、坚强、敏捷、果断,同时对病人和蔼、体贴。”这句话一直是丛海波的自我要求。

1996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1例9个月婴儿手指不全离断再植手术,那是当时世界上报道年龄最小的再植病例;之后还成功完成世界上第17例双手十指完全离断再植成活的手术,这也是世界上首例十指离断再植功能完全恢复的病例。

显微外科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断肢指的再植,还要有更大的突破,为百姓解决更多的伤痛。为此,丛海波又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开始进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大段骨缺损的显微外科治疗。成功实施的病例皮肤缺损最大40×17cm,骨缺损最长19cm,保住了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肢体,受到同行的认可和赞誉,也赢得了患者的敬重。

他提出了功能性再造手的新理念,在组合组织移植再造手的同时进行吻合血管神经的足部小肌肉移植重建手大、小鱼际肌功能,使再造手指不仅具有传统的伸、屈功能,还具有外展、对掌、内收等手内在肌灵活功能;并创新性采用在皮瓣局部切口开窗重建虎口,避免了传统虎口重建的瘢痕挛缩难题。通过“组合母体”“亚急诊组织移植修复”新理念,建立了大范围多元组织缺损急诊救治及早期修复的区域救治体系。利用显微解剖、确定了十二种组合母体,可根据受区组织缺损范围和种类任意进行吻合血管的相同、不同组织串并联组合移植。“亚急诊组织移植修复”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及其功能,拓宽了吻合血管组织移植的治疗领域。

他还研究出多指离断、末节离断再植的新方法,率先提出从“结构到结构”的多指离断再植新方法,采用同类组织同步修复,按流程式作业,大大缩短再植时间,提高多指离断全植全活率。建立骨伤科的数字化与现代化研究体系、骨科数字化研究中心,结合电磁导航、智能手术平台、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中医正骨手法“可视化”建设,并将AR技术结合3D打印、电磁导航等技术率先应用于临床治疗,在国内首次将AR+3D技术用于脊柱肿瘤的手术。

宣教科普,让更多人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医学知识

三十余载的行医生涯中,丛海波也在不断思考着医生的职业内涵。在他看来,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丛海波在为患者治疗

为此,他十分关注骨科知识的普及,积极投身科普宣传,通过推送科普视频、做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深入地方宣传骨科防治知识,宣传正确的治疗理念,让更多的人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医学知识,让罹患骨科难疾患者能够选择正确的治疗,而不是听信民间谣传,让本来能够治愈的疾病失去了治疗机会。

在此之中,他针对生活中常见的老年病——膝骨性关节炎,到底要如何预防,如何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膝骨性关节炎作为一种高致残率的老年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居民的人均寿命提高,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但调查显示,80%的普通患者对于它的真正病因仍然不甚了解。

丛海波在工作中

“膝骨性关节炎又叫做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是目前的临床常见病,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畸形等都是它可能引发的症状。人体的关节表面有一层名为软骨的组织覆盖,组成成分以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为主,简单的说,我们的膝关节就是由这层软骨组织保护。它具有承载体重、缓冲压力和润滑关节等功能。关节的运动都可视为软骨之间的相互运动,症状的产生,就是由于这层软骨组织的损伤。在损伤的发生过程中,软骨成分发生改变,弹性降低甚至消失,光滑的软骨表面变性缺损,使软骨下骨外露,相互摩擦,因而产生关节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活动障碍。而膝关节炎的最终治疗是关节置换。”丛海波解释道。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膝关节呢?出现了症状又有什么治疗方法能避免关节置换呢?

丛海波表示,在当前的医疗领域,膝关节炎的治疗讲究“阶梯疗法”,第一阶段中以患者的健康宣教为基石,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特别是控制体重,提倡科学的保养方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即导致疾病的可能原因)进行指导;第二阶段为支持治疗,以运动治疗及膝关节的保养为主,包括膝关节周围肌力的锻炼,以提高稳定性;第三阶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口服,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剂,以及具有促进软骨修复的富血小板血浆(PRP)、间充质干细胞等;第四阶段是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创的膝关节镜清理手术、膝关节截骨术、膝关节单髁置换及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在大多数早中期患者中,应重视“保膝”治疗。在不同的膝骨性关节炎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既能有效镇痛,改善关节功能,还能延长患者的膝关节使用寿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膝关节病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虽然人类的衰老不可避免,但是预防膝关节炎的发生,延缓其进展的办法还是有的,且预防效果远远好于治疗效果。保护膝盖是终其一生的工作,从年轻时做起,持之以恒,将会对膝盖大有裨益。

丛海波强调,医学的发展,不仅要大力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更要加快健康管理的进程,让疾病防控关口前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实现“防患于未然”。

致力科研,让医生拥有更多的治疗武器

“天道酬勤”是丛海波经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数十年如一日,他对医学领域的学习探索毫无懈怠。由一名中医学徒成长为骨科专家,他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自参加工作以来,丛海波一直奋战在临床第一线,在临床、教学、科研及医院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多项研究成果居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参编著作3部,专著1部,专利20余个;共承担课题40余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研究型学者。

1996年12月,丛海波第一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在所有获奖专家中,年龄最小,只有36岁;职称最低,只是主治医师;单位级别也最低,只是一个县级医院。2014年9月22日,丛海波作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做典型发言;2014年11月11日央视焦点访谈以“骨科神医”做了专题报道;2016年他开始致力于磁导航机器人的研究;2019年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磁导航引导下的骨折闭合复位手术,并联合AR技术完成了磁导航机器人辅助下的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同年11月完成5G远程+电磁导航机器人辅助下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院长,一定要紧随时代步伐,在某些领域还要进一步积蓄力量、赶超引领。”丛海波不仅医术精湛,更怀仁爱之心。

他秉承“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技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之初心,总是“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严以律己、呕心沥血,创新与推广共进,继承与发扬并重,不断地在临床科研工作中有所突破。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院长,一定要紧随时代步伐,在某些领域还要进一步积蓄力量、赶超引领。”

猜你喜欢
显微外科海波软骨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肛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用于直肠少见肿瘤治疗的临床价值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显微外科在口腔医学教育中教学设计与培训时机的探讨
有关髁突软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山清水秀
说海波
这里有爷爷
我的宝宝要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