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超验主义作家。他的文章简洁而自然,思想深邃而有力,在美国文坛中独树一帜。1845年,他独自重归自然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瓦尔登湖》,为思想荒芜的人们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生命共同体奠定基础。他隐居中不断反思进行文学创作不断思索、打磨文字,使读者从各个角度感受到了瓦尔登湖之美。
关键词:瓦尔登湖;意象;自然
一、《瓦尔登湖》作家与作品概括
亨利·戴维·梭罗被誉为19世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然阐释者,同时也是第一位环境主义圣徒。在他的主要作品《瓦尔登湖》展现了他复杂纠结的心路历程,他试图恢复一种哲学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将哲学看作是一种人类自身反思的方式。他同时前瞻性的意识到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主客体关系,人类不应该一味的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侵占、破坏自然,而是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活中找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梭罗的思想也代表了很多同代人的担忧,经历了19世纪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厌倦了城市的繁荣和物质主义的享受。在老师艾默生的支持下他毅然离开城市隐居瓦尔登湖畔进行实验,完成不朽名作《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与自然为友,以山水为伴,在游历中不断反思进行文学创作,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瓦尔登湖》蕴含大量的儒释道思想,书中更是直接引用《论语》、《孟子》、《大学》等儒家经典语句十余次。(赵旭冉 333)同时,梭罗的思想也与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大量的中国元素也使本书也备受中国学者喜爱。
二、《瓦尔登湖·孤寂》之美
作者笔下的瓦尔登湖被他从各个角度赋予丰富的哲学之美,引起读者无限遐想,韵味无穷。
(一)自然之美
本章的雖然叫做《孤寂》,但梭罗并不孤单反而很享受这种独居在自然中的感觉。他不只是在追求孤寂,更是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因此通篇都表现出了简单自然之美。
简单之美体现在他对物质需求的简单。超验主义者们对物质与财富并不热衷,他们更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在梭罗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汇融合,浑然一体。(王玉明 158)《瓦尔登湖》并未宣扬通过回归自然、培养独立的人格和简单的生活方式来抵抗繁杂的物质文明。十九世纪的美国经济高度发展,工业逐渐崛起,人们每日辛苦工作被金钱和物质所束缚。就像他在文中提到的工厂中的女孩,她们虽身处人群中,却心甘情愿的被奴役与剥削,被物质所捆绑,因此她们永远不会孤单。但梭罗讨厌这种束缚,对他来说孤独是更好的伙伴也使他变得更加自由。
他虽然远离人群,但是简单的生活使他并不孤单。每日可以在湖边种些土豆,忙碌在土地间,就像农民一样从不会想到自己是孤身一人。当看到梭罗说:“倘若雨继续下,使地里的种子和低地的土豆烂掉,它对高地的草还是有好处的,而既然对青草有益,也那也就是对我有益了。”的时候会不自主的联想到陶渊明的那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人都远离闹市,隐居山林之间;同在都在家门附近开田种地,却都并没有想要以此为生;尽管草比庄稼长得更旺盛,但却都因没违背隐归的初衷而感到愉悦。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不被功名利禄,物质所束缚的自由,正是瓦尔登湖的自然简单之美。
(二)声音之美
梭罗还很擅长用反衬的手法凸显瓦尔登湖的寂静。在文章的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孤寂,而是从听觉出发侧面渲染宁静,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不同的声音之美。
第一种是森林中的小动物发出的声音。林中传来十里蛙声和夜莺啼叫,还有捕食者在暗夜中寻找着自己的猎物,虽没有明写,读者仿佛能听到捕猎者的爪子踩在树叶上发出沙沙作响的声音。他们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尽管黑夜是宁静的,但是却因他们又充满了生机。在空旷的树林中,这些声音都是极其细微的,要足够安静才能听到。而在宁静的夜晚中这些声音显得异常动听,大自然也因此显得更有活力。第二种是自然的声音。当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这种声音使人感到心头宁静,让读者能够联想到独自一人坐在林中,或是抬头凝望满天星光,或是闭眼冥想。当波浪拍打着岸边,这种声音总是让人的思绪走的更远。梭罗虽然孤身一人,但是伴随着这些声音,梭罗并不会感到孤单,反而因为这些声音丰富了独居生活的趣味。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宁静,却通过哪些细微的声音衬托出夜晚寂静,这种写法要比平铺直叙更使人产生联想,更能反衬出宁静。而这些声音是在钢筋林立的城市中听不到,唯有身处自然才能感受到,而梭罗却通过文字将瓦尔登湖的声音传递给了作者,这正是梭罗想体现的瓦尔登湖声音之美。
(三)孤寂之美
在梭罗看来,真正的孤单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
棱罗远离浮躁的现代文明,在瓦尔登湖畔结庐而居,写下自己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的见闻和感受。他虽然从不觉得寂寞,但偶尔当他也会怀疑为了自己宁静而健康的生活是否应当有些近邻,但这种想法又被自然冲散了。梭罗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有一定的距离,最亲昵的交流应该是一种有一定距离意会神交,因为“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梭罗所说的寂寞只是没有人类的伴侣,而他的伴侣不是具体的人或物,而是整个大自然。就像梭罗所说“我突然感觉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的甜蜜和享受”。比起人类来说,梭罗与大自然更为默契,而这种身体上的距离与孤独却带来了精神上的提升。当梭罗独自一人静思时总能感觉到自己的一部分在从旁批评自己,只有在孤独寂寞时人才能静下心来自我审视、自我反思,才能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实现自我。这正是瓦尔登湖的寂寞之美。
总得来说,《瓦尔登湖·孤寂》的美是有层次的,从生活意境到思想厚度,从简单到物质需求到丰富的精神内涵,字里行间处处展现了梭罗思想的纯净深邃。梭罗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寓情于景,使读者与他共同畅游在乌托邦式的精神世界,和他一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感受到了精神的富足,与他一起在文字间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赵旭冉,李思梦.浅析《瓦尔登湖》中的中国思想[J].商场现代化,2012(20):333-334.
[2]王玉明.梭罗的中庸之道:读《瓦尔登湖》[J].江淮论坛,2016(04):157-162.
[3]徐迟译.梭罗 著.瓦尔登湖[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作者简介:许祯纹(1999年1月22日生),女,汉族,吉林通化人,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