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周晨亮
各方推动,让小小毛竹成为安徽泾县乡村发展的主导农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乡村振兴。
在乡村,有很多“沉睡”的资源,安徽泾县蔡村镇的毛竹就是其中之一。安徽泾县蔡村镇是红色革命老区,有着“华夏毛竹第一镇”的美誉。
天还没亮,54岁的陈昌宝便带上工具和干粮,走向竹山,开始一天的劳作。刚下过雨,山路有些泥泞,不太好走。“现在已经好走很多啦!”陈昌宝说。从山脚到山顶,有1600米,而曾经的林道,仅一人宽,步行需要50分钟才能抵达。“从前路都没有,人工、运输费也贵,只能慢慢拖下来。一次背个三五根、百来斤,一天能背个三趟就很吃力了,也赚不到什么钱。”
蔡村鎮素有“山青水秀月亮湾,竹海茶香金蔡村”之美誉。镇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被誉为“华夏毛竹第一镇”。 摄影 张锦国
近年来,毛竹产品用途较窄,用途最大的建筑市场(用于脚手架、模板等)被钢材替代,价格和用量都急剧下降。2006年左右,毛竹每担价格为43元,人工费90元/天;2012年,毛竹价格开始下跌,现在每担25元,但人工费已经涨到了300元/ 天。
年轻人们为了生计出门务工,基本都是老人留守。有些地势高、距离主干道较远的毛竹采伐难度大,老人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砍不动、也砍不了。一般这里的毛竹两年出一次笋,成长5年后就需要砍伐。但有的毛竹林十几年无人问津。毛竹成长速度快,不少竹山上的毛竹相互挤占、逐渐衰败枯萎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竹林毁坏。
早上八点左右,陈昌宝已经开始搬竹子。竹子从滑坡上滑下来,再由人力运到车上,陈昌宝一次能背个三五根,一百斤左右。 摄影 何赋汉
砍竹上山,离家路途很远。中午时分,陈昌宝和同行的搭档们一起,坐在林道间,一边聊天一边吃饭。 摄影 何赋汉
以前路没有修通的时候,仅有一个人宽。现在从山脚到山上,大部分林道都已基本修好,解决一直以来“毛竹下山难”的问题。 摄影 何赋汉
对蔡村镇的人来说,爬一辈子山,毛竹是成长的记忆,更是生存的根。蔡村镇党委书记邵鹏说:“我们全镇1万8千人,人均毛竹占有量应该是全省最高的,但仅靠政府财政还无法让毛竹下山,老乡们的收入上不去,这一直是个问题。”2017年就全镇脱贫摘帽的蔡村镇,被无法下山的毛竹直接制约了乡村振兴。
“多亏了刘董的帮忙。”邵鹏提到的“刘董”是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2021年清明节,泾县蔡村镇人刘庆峰回家省亲,偶然间从邵鹏的一次谈话中得知家乡发展的困局。他便立即组织团队捐资,请教安徽农业大学学者,做环境规划,破解“毛竹下山难”问题。此外,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立项开发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蔡村镇地处“皖南川藏线”之上,森林覆盖率达76.4%,绿化程度98%以上。近年来,蔡村镇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泾县县委宣传部 供图
蔡村镇竹林面积17. 4万亩,占全县的40%,毛竹竹纤维硬度强、质量好。目前,全镇已完成了10条林区道路修建,共计约9公里,解决了1140万斤毛竹的“下山难”问题,为林农带来的净增收超过100万元。这也包括陈昌宝家门口的路。
在发展特色林业产业的同时,蔡村镇还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走出一条全域旅游产业振兴之路。 安徽泾县蔡村镇政府 供图
近年来,蔡村镇以山水为媒、产业为魂、民生为本,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构建“产业协同、生态优化、机制创新”的小镇经济发展新格局。 摄影 何赋汉
2022年1月,陈昌宝所在的南坑组“刘家坑”林区道路正式动工修建。道路的贯通,带来了明显的改变。“路修好以后,每担毛竹节省了8-10元的成本,毛竹下山终于不再难了。”陈昌宝说。林道的贯通,也直接增加了陈昌宝五六千元的年收入。日子有了奔头,大家清理起山上烂掉的竹子也有了动力,家乡的山水生态也同时得到了保护。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表示,除了资金捐赠之外,科大讯飞还将提供自身智力和产业资源支持,全力保护泾县竹林生态,探寻毛竹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带动村民富裕、产业兴旺。
一根毛竹,向下扎根的是浓浓乡愁,向上蓬勃生长的是产业振兴。小小毛竹已然成为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