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集体中有正能量的因子,也有负能量的因子;有正式群体,也有非正式群体。班级内的正式群体,如班干部群体、课代表群体和优生群体等常常受到老师的高度关注,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如喜欢踢球的群体、课后聚在一起聊天的群体、因同寝室而交往密集的群体等较为忽视,导致对班级建设产生一定的冲击。只有加大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关注,才能有效优化班级管理。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指班级中不属于党团组织、班委会等正式组织的一种特殊的群体,由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观点、相似经历的学生自发形成的组合。这些成员有着比较接近的观点、相近的感情、行为、较敏锐的信息通道及较强的自卫和排外能力。
根据马斯洛的研究,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一方面,处在青少年时代的中学生常常有友情的需要,有被认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等等;而另一方面是班级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正式群体并不能满足所有个体需要。一部分学生难以进入正式群体,在心理需求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结成小团体,从而去获得情感和价值认可。所以班级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是必然,因为无论班级正式组织如何完善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根据成因,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情感爱好型、信仰型、亲缘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从作用上看,非正式群体既能作为班级管理的有益补充,也能破坏良好班风,掣肘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和谐社会需要全民动员参与,和谐班级也如是。引导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尽力消除其消极作用就成为班主任工作中不容忽视的课题。
如何让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变成班级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如何将消极的力量转化为积极的力量?
发展正式群体,提高其吸纳度。
班主任工作首先必须发展班级大集体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为此,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板报、团队活动等途径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感情,尤其注重树立其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激发其集体荣誉和责任感,使学生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荣辱不可分割。这样,班级里的舆论导向越积极,越能体现正向影响力,能有更多的成员获得存在感、自豪感,也能刹住歪风,从而让更多的个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体会到大群体的关怀帮助和温暖,由此自觉维持集体利益。教育管理工作者都明白,如果每个个体在正式群体中感到温暖,获得了“心理平衡状态”,那么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就大为削减。
有些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同时又是正式群体的成员,扮演着双重角色,但这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把正式组织中的角色当做第一角色。如果第一角色對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他对第二角色的认识就有可能减弱。如果多数成员都如此,则非正式群体目标就会向正式群体目标靠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集体的精神生活越丰富,每个少年为了自己的智力、道德发展从中吸取的东西越多,他对朋友的要求就会使集体生活更加丰富。”因此,班主任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丰富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个体的能力、正当兴趣、健康情感更多获得满足的渠道。只有以集体主义的精神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吸引,才能使一些非正式群体亲近集体,避免学生因无所事事、内心空虚而受到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转化非正式群体,提高其融入度。
抓好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建好良好班集体,做好非正式群体的转化对班级整体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班主任首先要对非正式群体的成因进行必要甄别。如其情感、爱好和信仰属于正常范畴,符合现行价值体系,则没有必要进行干预。如因早恋、沉迷于游戏或错误信仰等结为小团体,则必须强力制止,以免对学生和班级产生危害。亲缘型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出于血缘。一般来说,这种群体形成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存在,规模也相当有限。
班主任最应该关注的是非正式群体的影响,针对不同影响的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积极型,即与班集体目标相一致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给予鼓励支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活动,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合理需要,成为其良师益友。
对中间型即与班集体目标有时一致有时又不一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要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有益的活动,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对消极型即与班集体目标基本上不一致、对班集体起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要进行改造,创造条件争取其核心人物的协作,改变其消极准则,引导其向正确方向发展。对破坏型即与班集体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活动具有破坏危害性的非正式群体,可实行分化瓦解,限制其活动或者依靠学校行政力量予以取缔。
非正式群体一般有较强的凝聚力,消极时能展现其强大的破坏力。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一禁了之,应该采取疏导的方法进行引导转化,第一,委以重任,充分发挥其积极面。对于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的游离状态,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把班级的一些工作交给他们去承担,如以其成员为中心组建运动会啦啦队等。通过委任的工作,让其成员感受到存在的价值,获得集体荣誉感,从而靠近班级正式群体,最终成为正式群体的一员。第二,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则需要将核心成员引导和转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在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取其长处,信任并激励他,授予其相应的权力,不断给予其关注和引导,让其发挥正向影响。这样以点带面的利用其在群体中的影响力而将非正式群体带入班级大集体的正确轨道。
在引导转化过程中,班主任一定保持平常心。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正常现象,万不可带着有色眼镜同其相处。这样才能足够冷静和理智,否则事情将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要足够的耐心。引导转化非正式群体必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只有耐心,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从而取得效果。指望一两次“雷霆一击”就实现目的,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要深入调查研究,把工作做到细处。情况不明时贸然出手则会破坏班级管理。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一定的谈话技巧。一味批评指责,甚至威胁恐吓,往往适得其反。
在集体中,两种群体也会互相转化并不断在发展运动,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掌握工作原则和方法,方能从容应对。
作者简介:吴琪(1970年9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西九江,单位: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学历:本学本科,职称:中学高级,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