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砚骏
摘要:古陶瓷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号召,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市场化。古陶瓷作为重点文化产业,得到国家的大力保护和支持。本文将对古陶瓷的历史与修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数字化;修复;传承;人才培养
一、引言
我国的科学技术历史上,除"四大发明"外,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瓷器的发明。在中国,制陶技术的产生可追溯至纪元为前四五零零年至公元前二五零零年左右的时期,也应该说,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项主要部分便是我国陶艺历史,而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对美的要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中国陶艺制作技术来表现的,从而形成了各时期中非常典型的技术特色与艺术特征。
二、历史与现状
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分析,可认为我国原始彩陶起步于距今已有七千年左右。早期的中国印纹陶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地区,龙其以陕西省的泾河、渭水和甘肃省东部地区较为集中。而甘肃省东部大地湾地区一期的传统文化,不但在器形上较为规整,而且同样绘有简洁的纹样,为当时世界上最先发现的彩陶文化之一。中国的陶瓷按照它的演进过程,主要由陶器和瓷器组成。二者不光在生成的年代、制作的工艺、器物的造型、原料的选用等方面,有着内在的差异,而且在制作的理念和技艺的精进方面,也存在着层次上的不同。距今7000年至5000年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彩陶,便是中国陶器的鼻祖,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见证。《古瓷之光》一书中,作者将中国陶瓷的演绎史,细划为六个阶段:先秦为初生之期,汉唐为成长阶段,宋为定型之期,元为重要分水岭时期,明则迈入“巨人”时代,清为盛极而衰的转折期。可以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陶瓷作品,都鲜活映射出各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和社会风貌。
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发达以及建筑材料的创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开始把现代建筑材料带入古代陶瓷修复中以获得良好的修补效果,由于这种建筑材料的引入,不必经过高温复烧工序,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器物本身的损伤,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陶瓷修复的科学化进展。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始进行考古挖掘和博物馆中,主要形成了三个修复种类:考古修复、陈列修复、无痕修复。
近年来,在"十四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国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的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大历史号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加快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给予了支持与肯定,明确提出“主动适应信息技术革命新形势新变化”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十四五"期间实施传统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新目标。追根溯源,古陶瓷的发展与保护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效的利用能更大的提高古陶瓷的价值意义,从而更好的促进发展。
三、传承与推广
(1)进行普查搜集资源,形成全面的资源信息库
普查工作是抢救与保护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要贯彻全方位,代表性,真实性的指导工作原则。普查的三个步骤:普查预备阶段,实地考察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
(2)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我国和省,地,县四级文化遗产名单系统
建设国家物质文化名单系统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存和传播,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我国文化保护工作名单系统,最后,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县四级名单系统。申遗的成功并不等于保护的实现。
(3)做好项目的评审确认工作,确定古陶瓷修复的代表性继承人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障机制,为他们创造适宜的生活,按照工作条件对他们的传承人实行了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管理,并安排以教学、带徒等方法培训接班人。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古陶瓷的保护与展示
建立古瓷器的保护传承工作室、博物馆,不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先进的非物质技术,同时还能通过陈列和展示活动,让人民群众直接观看甚至接触到大量的民间艺术珍品,从而唤起人民民众更强烈的文化自觉,维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如戏曲博物馆,农耕记忆博物馆等。
(5)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对古陶瓷的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维护,是指在具备商品生产特性的过程中,以维护其真实感,整体性和延续性为核心,通过制造,流通,营销等技术手段使历史文化及资料,转变为现代文明商品的保护方式。以维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维护。需要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把开发利用和保存工作一体化。其次,应当贯彻民族多样化原则,由于中国民族较多,遗产发展与运用更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如蔡氏漆线雕技艺,将线条的艺术和纯手工记忆融为一体。
(6)建立针对于古陶瓷的知识产权制度
目前中国还缺乏健全的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无法有效控制文化遗产的侵害或散失。对民俗传统工艺,民间绝技的严格保密,对国家重大文化藝术资源出口的严格控制,对版权流转的严格控制,是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7)构建古陶瓷保护新体系,促进数字化转型
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坚定保护理念,持之以恒地进行这项事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从多方面对古陶瓷进行综合性保护,包括其文化生态环境和传承人群体,既体现出时间向度,也凸显其空间向度。
四、结论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达和社会大众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中国古陶瓷修复技术继承与发扬的理念也将日益进步;随着新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对古陶瓷修复技术又有了全新的了解。虽然古代陶瓷修复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性,但古代陶瓷修复技术却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唯有增强自身延续与传播历史的魅力,方可在时间的洪流中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马进武,许可,陈鑫权,袁枫.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初探[J].陶瓷研究,2021,36(05):21-23.DOI:10.16649/j.cnki.36-1136/tq.2021.05.009.
[2]张晓宇,吴军明,李其江.“红色”陶瓷修复展——陶瓷修复的探索与收获[J].陶瓷究,2021,36(05):17-20.DOI:10.16649/j.cnki.36-1136/tq.2021.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