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之美 王井辉
摘要:隨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整本书阅读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入手,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总结了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规划、进行多元解读等解决策略。
从2017年秋季开始,新语文课程标准所划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实质、宗旨、方向和教育指导中着重提议,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觉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完成合作探究。因此,开展高中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对于高中语文教师以及新语文课程标准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学习任务群之首,对于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必须在必修和选修中串联融合。教师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自身的阅读阅历,参与进学生们的辩论之中。
“整本书阅读”课堂并非轻易可以成就的,教师应该争取达到以下两点:
1.教师根据学情对“整本书”进行深入剖析
教师应该掌握整本书的思想特色以及人物特点,建立整体而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独立观点,由此构成“整本书阅读”课堂,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其中。
2.“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整本书阅读”无法胜任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却可以与传统课堂教学反哺回馈,两者皆为高中生语文能力的左膀右臂。大多教材中的课文来源于“整本书”,教师在传授课文要义之时,不应该脱离文本,应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就目前教学情况看,许多教师并未将整本书阅读精心编排进日常课程以及教学活动中,只是偶尔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穿插到教学缝隙中。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必读书目进行删减,留下会考的篇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重点章节。教师以为这样会帮助学生们节省时间,实际上学生阅读意志因此消沉,助长了学生们的功利心态。这样做同样缺乏整体规划性,也毫无阅读指导和评判标准可言。
当下,高中生往往更容易被《斗破苍穹》《掌中之物》等五花八门的网络小说所吸引,网络小说更加贴合生活,情节也出人意料、跌宕起伏。教师应该明白一点:整本书阅读不仅要阅读内容多元化,更要做到解读多元化,将名著带入现实生活来讲解。
2.学生方面
如今高中生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电视、电脑、手机。相较于枯燥文字,电子产品呈现的视频带给学生们的都是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整本书阅读仅仅是文字阅读,高中生并没有足够的定力专注于阅读,文字对学生产生的感官刺激很难持续,这就好比电视剧版的《三国演义》和《三国演义》原著相比,学生们一定会选择电视剧版的《三国演义》。
同样,一些著作的文化背景深厚,很难被学生们理解。比如《悲惨世界》的故事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动荡不安的社会。如果学生们不了解故事背景就阅读一定会一头雾水,继而囫囵吞枣地阅读甚至是放弃阅读,有些名著对人一生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整本书阅读从提出到到现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以上罗列的问题存在以下实施策略。
三、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1.灵活运用多媒体
信息时代下的世界不断科技化,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也渐渐变得必不可少。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不失为一个绝妙的办法,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现书中场景,创设书中情境,使难懂的知识简单化,使文中人物直观化,拓展高中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用PPT展示图片表现原文中“那雪正下得紧”,让学生说出如果自己置身于风雪中会想到什么,再联系上林冲当时先是妻子被调戏,紧接着被人设计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等等,学生们将如何做。利用图片还原当时场景,还可以找出生动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林冲的神情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和部分理解,整本书阅读就此开展。
多媒体可以将阅读内容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将文字与情感相关联,在阅读中感受情景与文字的熏陶。
2.进行阅读规划
首先是整本书阅读的进度规划。在进行阅读之前需要教师为学生带来正确的导读,学生们确定阅读书目之后,教师规定阅读限期,就此开展阅读规划。阅读进度规划是有必要的,不能任由学生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的阅读。超过1000页的著作需要12课时完成,大于500小于1000的作品安排9课时来完成,小于500的书籍可以安排4、5课时。教师应该合理规划课上时间与课下时间。课下让学生提高效率,不应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下时间。课上分配阅读与其他知识点的时间,不能造成阅读“独大”。
学校可有计划地进行创办阅读指导课程,制定合理而周密的计划,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建立读书交流会,展示阅读笔记,促使学生们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3.进行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文本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学生利用已有的阅历经验对书中知识进行加工,包括现在许多著作也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对原有经典进行改造
例如有老师上课,讲到《离骚》,他让学生对“屈原投江”的行为进行讨论。学生的观点大体一致:对屈原的气节和爱国情怀进行了肯定,然而有一个学生却举手发言:“屈原投江其实是一种软弱的表现,面对困境,他投江是政治失意之后无奈的选择,屈原逃避现实,不珍惜自己的性命。”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拓展:这位同学的意见与原来的想法相比,哪个更为出色?从而诱导学生融入问题探讨之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进行多元解读。许多时候,学生们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下才能获得启发,不断思考创新,在这样的情境下,“多元解读”才真正展开。
总之,教师不断摸索、探究多元化的阅读方法,提高高中生阅读能力,锻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阅读观,潜移默化的感受阅读整本书所带来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 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
[3] 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或可成语文教改的发动机[J].语文学习,2017.
作者简介:
纪之美,出生日期1999年7月,黑龙江哈尔滨人,齐齐哈尔大学2021级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研究生。
王井辉,出生日期1976年9月,黑龙江安达人,齐齐哈尔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
1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YB201832
2基金项目:2019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SJGY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