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嘉 杨艺红 圣倩倩 赵思成
摘要:随着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小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和需要。而小学户外环境作为学生在校活动的场所,其景观设计常带入设计师的主观设计思想,忽略了小学生的真实感受。文章引入儿童参与式设计的概念,从儿童参与的权利和能力出发,结合国内外儿童参与式设计案例,分析小学户外景观与儿童参与的关系。并以南京市方兴小学屋顶花园为具体案例,基于场地现状及问卷调研结果,从儿童参与设计构思、儿童参与设计营建、儿童参与后期活动三个层面探索小学户外景观儿童参与的设计策略,增强儿童校园归属感的同时提升场地活力,验证小学户外景观儿童参与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旨在为后续儿童参与式设计在小学校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参与式设计;儿童参与;小学户外景观;屋顶花园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03
0 前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有半数时间在校园内度过。随着全国各地深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双减”工作,小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和需要。小学户外环境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景观设计却往往带入成人的主观设计思想,忽视了小学生的真正需求,使得小学生只能成为被安排的对象,而非主动的参与者。文章基于儿童的权利、能力及行为特征,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小学户外景观设计与儿童参与的关系。以南京市方兴小学为例,提出儿童全过程参与设计策略,为后续小学户外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1 相关概念解释
1.1 参与式设计
参与式设计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内核在于参与,即主体被赋予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而成为参与主体的过程[1]。在景观设计中,参与式设计通常指项目相关使用者事先了解一定情况,并与专业者一起进行对环境塑造有所助益的设计活动与决策。对于使用者及专业者各方而言,参与式设计既能填充使用者的知识及经验空白,又能为专业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2]。
1.2 儿童参与
随着儿童权利运动的开展,儿童参与式的相关研究应运而生。1989年联合国大会在《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规定儿童拥有参与家庭、社会、文化等活动的权利,为儿童参与式设计提供了国际性的法律保障。许多成人认为儿童不具备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但实则不然,儿童和成人一样,对具体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有能力以某种恰当的方式表达,且儿童的参与水平与采用方法的适宜程度呈正比[3]。综上,儿童有权利且有能力参与相关设计事务。
2 国内外小学户外景观儿童参与式设计经验探索
国外儿童参与式设计起步早,且在小学校园中取得了一定成果。西澳儿童及青少年事务委员会联合设计师、儿童、学校、家长及教育部为吉迪原住民学校的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儿童在相关知识介绍会中了解建筑相关知识,与设计师交流设计理念,积极影响和促进小学的设计与发展。英国风景园林景观协会于2016年发起了学校游乐场项目,这场教育竞赛旨在鼓励学生们探索并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户外空间。伦敦七所小学的学生通过画图、实地测量、场地探索与模型制作等活动更好地了解校园场地,与设计师合作完成理想的校园改造。日本福冈壱岐南小学则强调了儿童在设计中的全程参与,从前期的设计策划、方案设计到后续的施工建造和维护管理中,儿童都发挥了主要角色的作用[4]。
国内儿童参与式设计已在上海、长沙等城市的社区中应用并逐步发展,但是在小学校园内应用仍然较少。在四川拱星希望小学读书花园的设计过程中,儿童发挥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师从学生们的手绘中提取灵感元素,让学生们也拥有参与设计的体验,具有突破意义与创新价值。
3 小学户外景观和儿童参与的关系
小学校园是儿童教育和活动的主要基地,儿童在校园环境中逐渐成长。2017年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提出,83.9%的小学生对通过自己努力改善公共生活充满信心,且环境问题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公共事务[5]。因此对于校园户外环境等公共生活环境的改善,小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信心与极强的意愿。
从儿童的行为心理特征出发,儿童在思维上表现出思考问题往往从实物的直观层面出发,虽然其想象力丰富,但是逻辑性和现实性较差,在活动上表现出聚集性、亲近自然性等特征[6]。而儿童参与设计不仅能帮助儿童丰富想象力,而且能让儿童对事物有更完整、真实的认知。除此之外,儿童参与设计能使儿童更加积极、自信,增强其与同伴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间接缓解自然缺失症带来的如肥胖、近视等潜在危害。
因此,小学户外景观与儿童参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小学户外景观营建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的资源、亲近自然的途径,培养了儿童的能力,促进儿童成长。而儿童参与能为小学户外环境增添活力,增强校园的归属感,使儿童成为校园营建的积极参与者而非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4 南京市方兴小学屋顶花园儿童参与式景观设计策略探索
4.1 场地概况
场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方兴小学教学楼二层屋顶花园,占地面积约为820m2。场地东、西、北侧为教学楼,同一层为学生社团等特色课程教室。场地内部以人工草皮与木制铺装区分活动场地与休憩場所,南侧廊架与条形种植绿地相接,中部有一异形花箱,西侧有一高约1.2m的圆形天井。现场调研发现,场地功能较为单一,虽基本满足绿化与休憩功能,但学生使用率不高,较少使用自然材料与明艳色彩,无法激起学生活动的兴趣。植物配置缺乏多样性与美观度,主要以杜鹃等灌木、鸡爪槭等小乔木进行简单的乔灌组合,难以吸引学生与其产生互动。
4.2 设计策略
4.2.1 儿童参与设计构思
(1)尊重儿童天性,启迪儿童想法。处于小学时期的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处于形象与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对事物的认识无法像成人一样完整深入,更倾向于使用形状、色彩等描述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团队在带领儿童进行场地探索与认知时,可通过多样的手段让儿童表达对场地的喜好程度与设计愿景,增强儿童参与的兴趣。
除了通过传统问卷调查得出对于场地改造方向的期望,还可以选择更具童趣、更符合儿童特征的调查方式,用以减轻儿童的紧张感并激发儿童参与调查的兴趣。如用涂色笑脸的方式让学生对场地进行美观度、实用性、舒适度与安全性的四维评价,得出儿童对于场地现状的满意程度。从学生的简笔画中提炼儿童喜爱的设计元素,了解儿童的设计偏好,为后续设计提供灵感来源(见图1)。通过调查可知,方兴小学的学生普遍认为场地实用性较差,场地整体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学生们希望在屋顶花园设计改造中能应用较多的游乐元素与自然元素。
在整个过程中,设计者应以虚心、包容的态度与儿童交流与对话,这样不仅能使设计师充分了解儿童的需求与喜好,且有助于锻炼儿童的表达能力。
(2)理论结合实践,融合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鉴于小学生思考方式整体呈简单化、具象化,逻辑思维较弱等特征,除了在课外自行进行场地的探索,也可结合基础课程及校本课程等儿童更为熟悉的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对场地认知的逻辑性与真实性。如语文课采用小日记、随笔等形式讲述场地故事;数学课利用身体尺丈量场地大小,培养儿童的尺度感与逻辑性;科学课通过日常的动植物观察了解场地的生物多样性与动植物现状;美术、劳技课鼓励儿童制作手工模型,初步建立对场地的三维空间认识。除此之外,由于场地紧邻方兴小学的校本特色教室,可将设计过程、设计体验融入学校社团活动中,以达到多渠道提升场地熟悉度的目的。如设计团队与方兴小学的木工社团合作,儿童可运用在社团活动中学习到的榫卯技术,搭建木质小鸟屋或木质昆虫屋;美术社团可在屋顶花园定期举办写生及小画展活动,以儿童的笔触描绘场地,认识场地。
(3)重视景观互动参与,丰富感知体验。与室内人工场景空间相比,户外的自然元素对儿童更有吸引力。且儿童活动具有边界性,墙角、角落、墙壁等能带给儿童更强的安全感,更能激发其探索欲[6]。因此在设计实践中,须依据场地现状,合理规划儿童活动区与绿植区。如场地东侧利用原有天井及墙壁,增设传声筒艺术装置,在提升墙壁美观度的同时,也能使儿童与之产生交互;场地北侧使用若干“L”形座椅围合成若干独立交流空间,为儿童提供安全感的同时吸引儿童进行互动体验;场地西侧的雨水角则最大限度满足儿童的感知体验,雨水链的设计为儿童提供听觉感知,雨水种植池为儿童提供触觉感知,且符合儿童亲水的天性;场地南侧为种植区,通过植物的高低组合配置,使用蒲苇、鼠尾草、松果菊等色彩丰富的香花香草植物,充分调动其视觉、嗅觉感官,营造一个可玩、可赏的沉浸式自然花园,满足儿童探索穿梭的需求。
4.2.2 儿童参与设计营建
(1)符合儿童行为特征,分组进行营建参与。儿童在活动中经常无意识地趋向同龄群体,且小学高低年级学生各项能力逐渐分化,因此在营建参与过程中可进行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分组。给高年级儿童分配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儿童潜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则需基于其体能及能力适当安排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依据儿童的天赋或兴趣点,细化分工,如分成施工组(建设材料的搬运及安装)、植物组(植物的辨识与栽植)及美化组(主题墙绘与装饰物的制作)等明确的营建小组。通过各个小组的详细分工安排,不仅能提高儿童的参与质量与参与效率,也能锻炼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其责任意识。
(2)构建多角色参与式设计团队,提供营建保障。设计团队作为儿童参与式营建设计的引路人,须全程引导儿童进行实践操作。老师、家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陪伴、照顾、指导儿童,是相较于设计师而言与儿童更亲近、熟悉的群体,儿童对其的信任与依赖程度更高。因此,在整个营建环节中,除了儿童作为主要参与者外,老师、家长等成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为儿童提供安全保障與后勤支持。老师负责引导与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营建活动,促进设计师与学生相互适应与熟悉;家长作为儿童坚实的后盾,为营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精神支持与物质保障。
4.2.3 儿童参与后期活动
(1)结合自然教育,开展系列活动。待场地建成后,借助场地内部固有设施及植被区域,使儿童体验自然野趣的同时结合相关校本课程打造户外的第二课堂。例如,在种植区域可开展自然美育相关课程,移动种植花箱能作为儿童劳技课程的实践基地,开展植物辨别、种植、养护等系列课程。区域内的虫虫观察屋能帮助儿童近距离观察昆虫的习性与生长过程,更高效地学习大自然知识。雨水种植池上方墙壁使用水管收集天然降水,池内则使用砾石、卵石、水生植物等进行污水截留与过滤,通过雨水可视化、艺术化的过程帮助儿童理解自然界水循环,培养儿童的节水意识与生态保护观念。在场地南侧的长廊处每周结合时令安排科普活动,定期开展户外小课堂知识讲座。
(2)建立维护公约,赋予儿童后期维护的使命。花园的后期维护也需要儿童的参与,必须培养儿童主人翁意识。在后期的管理中,与儿童共同制定满足各方利益的维护公约。如在移动花箱区,以班级承包制的形式组织小学生定期进行浇水、除草、落叶清扫等维护工作,让儿童成为场地真正的“小主人”;在灵感集市区则规定相关使用细则,包括使用说明、使用时间等,使之真正成为儿童的交流天地。再由老师指导,与儿童共同制作使用小贴士等公约标识,维护建设成果,增强儿童的校园使命感与责任感。
5 结语
在南京市方兴小学屋顶花园儿童参与式设计策略探索中,儿童是前期设计构思的共同决策者、营建过程的主力军和后期建设运营的主人翁。儿童参与不仅能提升场地空间活力,也有利于儿童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培养及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景观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多应扮演协调者的角色,虚心与儿童交流,将儿童的想法转化为设计语言,从而实现设计灵感的突破与设计疏漏的弥补。然而目前我国的儿童参与式设计在校园的应用仍面临一定的困境,如成人限制、干涉,以及儿童参与形式化等问题,期望学界后续能在实践应用层面有更深入的研究,与儿童共绘校园蓝图,为保障儿童权利、共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李艾芬.癌症儿童康复花园的参与式设计[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19-20.
[2] 王玮.儿童参与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32-33.
[3] 薛巧巧.透过儿童的视角去探究:英国儿童参与式研究提供的借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4):109-117.
[4] 王玮.基于儿童参与的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以日本福冈壱岐南小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5,33(3):108-111.
[5] 中国儿童中心.把儿童参与作为促进和保障儿童全面发展的大事[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10.
[6] 刘浩.基于行为心理角度的小学室外空间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20:14-17.
作者简介:杨文嘉(2001—),女,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杨艺红(1981—),女,福建漳州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雨洪管理、儿童户外环境景观理论与实践。
圣倩倩(1989—),女,安徽固镇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应用与园林生态。
赵思成(2001—),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园林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