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湘(整理)
明清传奇:一种使用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进行叙事的长篇戏剧,一般篇幅为三四十出。明朝嘉靖后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开始迎来飞跃性发展,社会风气、习俗及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逐渐发生深刻变化,传奇写作渐成为风尚。《牡丹亭》作为明清传奇的代表作之一,备受推崇。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昆曲:“昆山腔”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时,主要是指用江苏昆山方言演唱的一种歌曲。但自十六世纪中叶起,“昆山腔”被魏良辅、梁辰鱼等戏曲家多番改造,使原先用方言土语,顺口可歌的、无规则的“随心令”式的歌唱,变为一种使用官话、有严格演唱规范的歌唱。清康熙年间开始出现“昆曲”一词,用以指代这种高度规则化的“昆山腔”,即“昆山水磨调”。“昆曲”一词也常用来指一种高雅精致的戏剧演出,故“昆曲”一词常常与“昆剧”一词混用。
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依照海盐腔写成的,但当时昆曲也演绎过,且一直流行。近现代的昆曲舞台上,所演绎的不少是来自《牡丹亭》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拾画·叫画》《写真》等。在当代戏曲舞台,除一些经典折子戏形式外,也常见《牡丹亭》全剧改编本的演出。
2004 年4 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场场爆满,最多一次单场观众超7000人。 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根据21 世纪的审美观,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传世经典以青春靓丽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不少年轻人因为“青春版”《牡丹亭》爱上了昆曲。
《牡丹亭》
作者:[明]汤显祖
校注:徐朔方 杨笑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