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雅婷
摘要:在新兴传媒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文学作品对大学生的文化交流与思想认同带来了重要的作用。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在研究新媒体平台背景下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教育效果,本文探讨了新媒体平台下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秀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的培育策略,为高校网络文化工作的培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共享平台;网络文化作品;培育
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是有良好的教育环境。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微信、微博、QQ空间等以自媒体资源等新形式表现的互联网作品也应运而生,具备了思想性、艺术性和传播性的特征,将逐步作为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载体。借助学校新传媒网络平台,围绕文学作品的设计、选题、制作、发行与宣传,为网络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提出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一、新媒体共享平台下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青少年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但国外并不直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向青年大学生灌输其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和新媒体平台的专题研究,伴随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国内对“网络新媒体”的研究已进入井喷期,但“网络文化作品”仍处于萌芽状态或缓慢升温状态。当前,在对互联网思想政治及文化教育的进一步探讨与实践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及艺术作品,以网络博客、网络视频、音乐等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数量和品质均不高,缺乏影响力与感染力的创作氛围,缺乏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
二、新媒体共享平台下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创作内容层面:“新瓶换旧酒”,难有新意
目前,中国高校互联网文学创作的内容,大多宣扬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趋势是健康向上的。不过,因为此类作品主要是基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复表达,并未加入学生自身的特点,所以只能把传统的教育内容从线下内容“承载”线上,缺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接地气”的内容转换与加工,并经常面临内容审查乏力的尴尬局面。互联网文学作品的创作难度大。由于高校互联网文学创作以单纯模仿为主,缺少有效创新,因此原创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难度很大。同时,各院校的美育工作有点急功近利。对艺术创作环境的塑造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离不开人文基础的历史积累。学校必须以唯业绩、惟竞争的心理做美育工作,并能取得成效。投資项目较多,对较难取得成功的项目投入相对较小。它对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的渴望将会导致[2]。
(二)在创作主体层面:主体单一,难有动力
网络文化小说主要为高校宣传部门及个别教师撰写,学生很少积极参与。而由高校教师所撰写的网络人文小说,内容大多是在宣扬和鼓吹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往往以思想文化教育目的为主。另一方面,由于在写作源头上没有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或喜好因地制宜的调研,使得小说的互动性与感染力比较欠缺,同时写作内容也和其他网络媒体有一定的重叠,所以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认可与传播程度比较低[3]。
(三)在传播效力层面:单向推送占主导,难有互动
目前,对互联网上文学产品的宣传大多借助微信、QQ空间、微博等自媒体传播。尽管自媒体宣传技术能够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与准确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单向宣传,且高校等新媒体平台所建立的公信力、知名度还不够。目前,网络传统文学小说的写作也是一个潮流。许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开设微信公共账号和微博号发布和推送作品。然而,学生的参与仍然不够。许多学校网络文化作品出来后,很难引发学校的激烈争论与深刻反思[4]。
三、新媒体共享平台下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策略
(一)创新内容,打造精品
要实现内容的创新和精彩,新媒体分享平台下高校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应该在内容创作和表达上有所控制。一方面,在内容创作上,大学生的网络文学创作应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学,全面发掘大学生文学的特色信息,掌握大学生日常生活信息资料,切实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唱响校园标识文化,以身作则,发出好声音,形成正能量。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高校网络文学创作最终是面对大学生的,必须符合学生的口味,但又不能局限于文本形式。充分发挥与新兴媒介融合的优势,利用平面小说、动漫、文字朗读、歌曲广播、视频电影等新艺术创作手法,进一步发掘学生易于参与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具有互动形式的B站弹幕功能,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的[5]。
(二)完善环节,激发动力
释放优质网络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正能量与吸引力,使其产生深远影响,是学校宣传环节的主要责任,一是通过整合微信、微博、QQ群等自媒体资源,建立适合高校的特色网络平台。二是在高校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完善奖励机制,把优质网络文学创作与教师职称评定、教师团队与个人发展挂钩,合理指导与鼓励,才能增强优质网络文学作者的创造力量,吸引高校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三是建立以高校教师、辅导员、在校生等构成的网络文化构建团队,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作品建设水平[6]。
(三)构建机制,强化推广
完善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的正能量与魅力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要精准投放不同平台,实现平台沟通联动机制。其次,学校之间要共同联动,强化校际沟通和协作,逐步打破学校和传媒之间的距离,建立资源共享,信息融合,高效创造和宣传互联网文化艺术作品的校际协作平台,并探讨形成以互联网文化艺术作品创意人为主体的共享联动机制。另外,学校要及时了解并把握学生的社会热点话题,提高新媒体技术,做好学校和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有效连接,拓宽宣传途径。从而增加优秀网络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力[7]。
参考文献:[1]马聪.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及其实现研究[J].文化产业,2022(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