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龄 尹 奕 张海卿 吴海婷 王 蕾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皮肤结缔组织增生和侵袭性生长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瘢痕,有易感体质,多与外伤、感染、痤疮等相关,好发于胸前、肩胛、耳垂等部位[1]。瘢痕疙瘩突破原有损害范围,呈蟹足状向外伸展,表面光滑发亮,就诊患者中年轻患者占比较多,尤其是病灶位于显眼部位的对患者美观造成严重影响,易使患者产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年纪大的患者往往是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才就医,不仅是影响美观,而且常伴有刺痛、瘙痒等不适,严重者可影响受累肢体功能。倍他米松注射液联合氟尿嘧啶皮损内注射是当前治疗瘢痕疙瘩最为广泛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注射时疼痛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配合度和接受度,从而直接影响疗效[2]。注射疼痛的原因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生理上由于注射针头和药液使软组织创伤带来疼痛感,心理和社会上是由于性格或医源性等因素带来心理恐惧使疼痛感加剧[3]。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我们对门诊瘢痕疙瘩患者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氟尿嘧啶混合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经对比疗效良好。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6月来本院进行复方倍他米松、氟尿嘧啶混合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前胸部瘢痕疙瘩的360例患者,年龄14~73岁。入选标准:患者神志清楚,痛觉正常,能进行有效交流;入选患者皮损部位无感染、硬结、破损等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80例:男87例,女93例,年龄16~73岁;对照组180例:男80例,女100例,年龄14~7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专人操作。对照组患者除必需的解释、说明外按常规程序进行注射;干预组患者在注射前、中、后分别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1.2.1 对照组 注射时患者取平躺位,沿病灶基底部长轴瘢痕内进针;进入瘢痕皮损后,先行抽回血,后再将调配好的药液缓慢注入皮损内。通常首次进行皮损内注射不但推注药物时阻力大而且患者疼痛感也最为明显。根据进药情况如果推注药物阻力大时可先进针至药物需要达到的部位或范围然后边退针边注药,通过注射针头人为建立的通道让药物缓慢进入到皮损内。若患者病灶过大,可采用点状注射法,在不同部位或从侧面进针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注射终点反应是局部皮损均质发白或橘皮样皮肤出现,注射完毕后,取无菌敷料压迫注射部位5 min,以防药液外漏及针孔出血。
1.2.2 干预组 干预组在进行瘢痕注射时的注射方法和技巧相同,区别就在于在注射前、中、后分别进行心理干预。首先介绍治疗理想病例及对比照片,告诉患者理想的效果与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恢复的满意效果,与患者一起树立治疗信心。告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痛感肯定是存在的,通过我们的引导和有效应对大家都能克服这个障碍,从而解除或减轻其对疾病的焦虑及对注射的恐惧心理,增强治疗的耐心与信心,提高依从性,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以及被重视需求。
1.2.2.1 注射前 有效的沟通和服务态度的优劣会对护患关系造成直接性影响,在为患者注射前争取让患者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护士先根据和患者的交谈大概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需求。每个患者的皮损在自身的表现都有特异性,在准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就患者瘢痕产生的部位和生长特点适当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说明注射的目的、方法及安全性,以及根据以往经验对患者坚持治疗后的恢复很有信心和接下来需要患者配合的方面,使患者了解治疗和控制瘢痕增生的必要性,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1.2.2.2 注射中支持性心理治疗 注射过程中操作技术娴熟会让患者减轻恐惧心理,根据疤痕的大小、部位敏感程度适当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注射过程中如患者痛感明显,呈现紧张、痛苦表情,根据实际情况可休息片刻再继续或者通过询问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分散和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全身肌肉慢慢放松,让注射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在注射过程中,护士要细心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及时了解患者紧张或疼痛程度以及耐受情况,需要言语多安抚鼓励。
1.2.2.3 注射后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按时复诊,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平时注意做好瘢痕局部护理,衣着松软、尽量减少摩擦刺激。
1.3 评价指标 局部疼痛评估:局部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即用0~10级线性视觉模拟尺评分:0~2级为无痛,3~4级为轻度疼痛,5~7级为中度疼痛,8~10级为重度疼痛。自注射开始至注射结束后20 min,由患者根据自己注射后疼痛的程度,标出其所处范围,当班护士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评分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7~10分的疼痛等级,干预组的分布密度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的疼痛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经过两组患者的对比,实施心理干预的群组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在进行瘢痕注射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对疾病的认知运用一般性心理干预与个性心理干预疗法相结合,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感和恐惧心理。
表1 两组患者注射疼痛情况比较
图1 视觉模拟评分的分布
瘢痕疙瘩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与皮肤张力、色素、年龄等有关,其发生率与肤色成正比,皮损内注射是瘢痕疙瘩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注射时疼痛往往会限制该方法的应用[4]。既往研究表明门诊注射患者心理护理可显著提高门诊护理质量[5],本研究拟通过认知、情绪、行为等全方位的心理干预有效减轻患者皮损内注射治疗带来的疼痛。
3.1 确保护患沟通畅通 护理人员的每一个护理细节都需要患者的配合,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得到有效配合和帮助。热情接待患者,并将咨询服务工作靠前,认真解答患者的疑惑,耐心听取患者诉求。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目前治疗时所面临的问题、控制及解决的方法,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后期护理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
3.2 掌握护患沟通技能 ①引入自我介绍,礼貌对待患者,能够与患者顺畅的沟通,礼貌谦和的向患者介绍自己及我院针对这类疾病开展的治疗特色与疗效,包括护理经验、护理能力等,让患者能从心里接纳并信任我们,保持轻松的心情接受治疗护理。②需要找准沟通时机:选取适当时机了解患者的疑虑以及面临的问题,及时排解患者的不适症状,给予患者安慰、鼓励,使患者的身心恢复平衡,调整心态对待病情。③对于患者出现的抑郁、悲伤等不良情绪,要使用鼓励、倾听、沉默、触摸等技巧,对患者表示理解、关心、支持与鼓励,尽量使用温暖充满爱意的语言与患者交谈,使其感到关怀与重视,在心灵上得到慰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病情。④当患者疤痕面积大需分多点注射[6],同时首次治疗时痛感严重,在注射时多运用注射技巧,尽量温柔操作并给予患者眼神安抚交流,沟通时语言精炼简洁,用鼓励和疏导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以病人能接受的程度进行治疗。
3.3 实施有效心理护理 患者在病痛的折磨下,易出现伤感、忧虑、暴躁等负面情绪,护士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最大限度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顾虑,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患者排解疑虑,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积极护理中的心理干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使其明白该病症可有效控制,并疏导患者心中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面对疾病,提高依从性,避免患者中途退出或放弃治疗。
总之,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临床皮损内注射瘢痕疙瘩带来的疼痛,还可以提升患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同时,个体化、合理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护士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优化治疗环境、营造医院护理文化、增进护患沟通、提升医院形象和竞争力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