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山人的风雨足迹

2022-05-14 06:25李富赤峰日报社
内蒙古林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斑羚乌拉清泉

李富 赤峰日报社

眼前这个健壮的男子,虽然已经两鬓斑白,走起路来却依旧矫健稳重,看起来像一个小伙子。

守山爱山,把青春都交给了大山。有人曾在闲聊的时候问过他这些年辛不辛苦、值不值得,他总是说:“辛苦是肯定的,撇家舍业,扎在林子里的时间比跟老婆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多得多。苦过,也累过。赛罕乌拉一直是我们的圣山福地,哺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感激和依赖,能守护这一大片林海,把它好好地交给下一代人,那我这辈子就值了。”

说这话的人叫鲍清泉,是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的高级工程师,一个行走于大山之间的护林人,我们叫他“赛罕乌拉的守山人”。他19 岁进入林场工作,27 岁调入现在的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年过半百的他长期驻扎在科研保护一线,把自己的半生都献给了这片绿色林海。

赤子之心 呵护绿色

春华秋实,夏雨冬雪,四季伴随着鲍清泉的脚步轮回;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时光记录着他在蜿蜒小路上留下的足迹。山的博大、山的厚重、山的宽容,教会了他不计名利、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始终坚守在这座大山上……

鲍清泉见证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一个国营林场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转变,他也跟随着保护区在不断地成长。工作伊始,这个年轻的蒙古族小伙子对林区的情况并不熟悉,他一头扎进林区,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到周边农牧民群众家中,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解山情、林情和社情。他凭着两条腿和一部GPS,跑遍了赛罕乌拉的每一条山梁、每一道沟、每一片林地。

为确保野生动物安全,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组织同事们“清山”,对私设的兽夹、捕网进行检查、清理,对滥挖野生药材等行为进行巡查、制止,同时还要走村入户地对周边农牧民群众进行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使广大农牧民群众逐步提高了爱林护林和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林缘村组中形成了“森林资源严禁破坏,护林防火警钟长鸣”的浓厚氛围,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了加强巡护,鲍清泉一年四季食无正餐,冬天还要顶着风寒、踏着积雪,入深山、进林子、查隐患,制止野外违章用火,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近些年,马鹿、斑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大。鲍清泉每年都会抢在大雪封山前,带队在斑羚难以觅食的山脊附近人工投喂饲草料和兽用营养盐,从而提高了斑羚的越冬成活率,促进了斑羚种群繁殖率和群体数量的提升。利用高倍望远镜和红外线自动相机,对前来取食的斑羚个体数量做了系统调查,建立了斑羚种群数量动态监测技术指标体系,为进一步保护斑羚种群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对斑羚栖息地进行实地调查,选择在斑羚经常行走的路线位置放置红外线自动相机,确定了斑羚的生态走廊;并在其周边实施秋季打草,消除捕食动物的潜在隐蔽地,提高了斑羚栖息地生态容纳量,降低了斑羚群体近亲繁殖交配概率,提高了种群生存能力。同时建立了不同斑羚小种群之间的交流通道,提出了可操作的保护生境走廊和促进种群数量发展的生境改良措施。工作34年来,鲍清泉在巡山科考过程中共救助野生动物20 余头(只),主持了野猪、狍、马鹿毁损农田的赔偿工作,化解了生态保护与农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

这些年,随着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赛罕乌拉植被恢复良好,林草茂密,可燃物载量大,火险等级高。为此,鲍清泉一直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严格落实用火审批制度、入山登记制度和各项防范措施,确保了辖区安全。

扎根野外 深入调查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来一直保持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这里面少不了鲍清泉的身影。他长期扎根野外,不遗余力地开展兽类、鸟类、植物、苔藓等物种的本底调查工作,对每个物种栖息和繁殖的地理位置、时间都熟记于心,对每声兽叫鸟鸣、每个蹄印爪痕都了如指掌,为保护区的数据库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带领高校学生进行野外实习,配合科研院所做好科研项目,在年轻一代的赛罕乌拉人和来保护区考察的专家们眼里,鲍清泉就是赛罕乌拉的真专家、“活地图”。

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植物、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鲍清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先后在《四川动物》上发表了《几种食肉目动物的足迹与粪便形态描述》《内蒙古鸟类新纪录——丑鸭》,在《野生动物学报》上发表了《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斑啄木鸟育雏行为的初步观察》等论文;并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图谱编辑提供了多幅野生动物图片;参与了《内蒙古维管植物二新记录种》《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粉菌、黑粉菌和锈菌编目》的标本采集和论文撰写等工作;担任2019年出版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大型菌物图鉴》副主编。他参与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些年,鲍清泉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林区进行巡查和科考,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常常不能按时吃饭,有时还得忍饥挨饿,但是第二天他又振奋精神,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鲍清泉近几年开始对花粉过敏,又有高血压的毛病。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常用药和口罩,戏称这个背包就是他无往不利的法宝,有了它不管早晚,随时可以出发。

绿色卫士 责任担当

在夏季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听不到捕猎的枪声,也看不见伐木工的身影,生活在这里的青羊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无忧无虑。

一位前来采访的记者问鲍清泉:“为什么青羊栖息地无人敢扰?”

鲍清泉笑着说:“现在管控严了,治理好了,群众的动物保护意识增强了,自然就没有人前来打扰了。即使有人有狩猎的想法,也会在法律面前,在我们的严管辖区里,望而却步,不敢轻举妄动。这样的话,野生动物就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繁衍了。”

青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与山羊十分相似,只是毛呈灰褐色。为了一睹青羊的真面目,记者在鲍清泉的陪同下,一大早就进山寻找青羊。

由于头一天刚下过雨,进山的路很难走,但空气格外清新,许多山头被云雾笼罩,若隐若现,不时能看见远处高山上的积雪。山上的树木、花草很湿,不一会儿就弄得人们全身上下湿透了,风一吹直打寒噤。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大家终于爬上了青羊出没的红石砬子,并在这里找到了青羊居住的两个洞穴。走近一看,发现洞里面干干净净。而距洞穴一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堆堆的青羊粪便,一些粪便还是新鲜的。

鲍清泉说:“青羊十分讲卫生,它从不在住的洞穴中随地大小便,而是有专门的‘厕所’。这个粪堆就是青羊的‘厕所’。看样子,青羊刚刚离开这里。”与青羊失之交臂,令记者感到十分遗憾。鲍清泉安慰说,青羊警惕性很高,一般很难近距离看到它。随后,鲍清泉给记者讲了他与青羊的故事。

鲍清泉说,那是三年前的春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保护区。护林员王永才在巡山时,发现一只青羊卧在雪中奄奄一息,就把它抱回局里。鲍清泉也见到了这只青羊。当时,这只青羊十分虚弱,大家请来医生给它输液、喂食,直到青羊恢复健康,才重新放回山中。

鲍清泉说,青羊血能治妇科病,因此过去这里滥捕乱猎现象十分严重,最少时仅剩100 多只青羊。近年来,由于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青羊的数量明显增加。目前,保护区内的青羊已有700 多只。

青羊数量的增加,是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向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保护区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赛罕乌拉这个历史文化名山也开始重新焕发往昔的神韵。据科考证实,目前保护区内有森林、灌丛、半灌丛、草原、草甸和人工植被6个植被类型共36 个群系。有野生高等真菌52 种,地衣62 种,苔藓植物176 种,维管植物700 余种,昆虫574 种,鸟类152 种,野生哺乳动物37 种。在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黑鹳和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斑羚和猞猁,其中野生斑羚种群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野生马鹿种群数量也达500 多只。

三十多年里,鲍清泉被赤峰市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多次嘉奖,评为先进工作者;被林业系统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立三等功一次;2017年,被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授予“绿色卫士”的称号;2018年度,荣获“斯巴鲁生态保护奖”。他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也曾有无数次调职的机会,但他总是舍不得这片林海。他说:“荣誉代表过去。群众和组织对我的认可,是我新的起点。我要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肩上的责任。”

平凡岗位写人生,甘忍寂寞铸绿魂。鲍清泉扎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大山里寻找、勘测、发现、拍摄、记录、保护……鲍清泉把自己的脚印留在大山深处的每一寸林地里、留在风霜雨雪里,把对保护区的深情厚意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鲍清泉救护的狍子

猜你喜欢
斑羚乌拉清泉
清泉醋业
石上清泉
斑羚飞渡
汨汨清泉:宁条梁“找水记”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影子回来了
认真王国奇遇记
寻找影子
那尼!怎么就开学了
生命的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