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节为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机制
——以广西布努瑶祝著节为例

2022-05-14 09:33罗彩娟蓝尉铭
关键词:大化瑶族民族

罗彩娟 蓝尉铭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17年第11期。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这些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2)黄彩文、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以广南壮族皇姑节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正如戴维斯(Wayne K.D.Davies)所说:“节日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提供不同寻常的活动,给予参与者不同于日常生活的体验,让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超越了日常行为。”(3)Davies W.,Festive Cities: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Springer Netherlands,2015,p.535.有时节日还被附加经济价值,并“塑造社会资本。”(4)Cudny W.,The Phenomenon of Festivals Their Origins,Evolution,and Classifications,Anthropo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2014,p.643.

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方式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当中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5)刘魁立、陈连山、施爱东,等:《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黄彩文发现节庆活动加强和增进了不同民族间的感情,和睦友好的民族关系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6)黄彩文:《邦协村布朗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关系》,《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马小娟等在对云南省回族圣纪节进行考察时发现节日空间表现出一种由持续族际交往互动而产生的动态性,正在不断建构各民族之间和谐共生的融洽关系。(7)马小娟、杨红娟:《边界与聚合:社会互动视角下的云南回族圣纪节考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吴良平等对古尔邦节促进族际互动的机制和妨碍族际深度互动的因素进行探讨。(8)吴良平、龙开义、贺梦姣:《节日互动与民族关系调控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六宫村回族古尔邦节族际交往网络为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此外,王加华关注了节日对于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认为节日是一种重要的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并讨论节日对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9)王加华:《作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的节日——兼论节日对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东南学术》2020第2期。

综上所述,目前的讨论大多从节日促进族际互动以及节日对社会建构的角度出发,未充分关注节日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意义。民族共享节日是历史上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认同的载体和交往互动的助力,在促进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团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李松、王建民、张跃,等:《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鉴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化瑶族自治县祝著节为研究对象,分析祝著节在形成和重构过程中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而探讨节日如何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机制。

一、从村落仪式到区域文化:祝著节的形成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从血缘转变到地缘是社会性质的转变。(1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1页。对于大化瑶族自治县来说,以地缘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关系对当地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大化县域内的大化水电站、岩滩水电站在大化建县之前都是一站跨两县,给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以电站为依托形成的集镇的管理、规划等带来不便,因此,1988年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由当时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马山县的边缘结合部组成。(12)大化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化瑶族自治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43页。大化有壮、瑶、汉、苗、水、侗、回、毛南、仫佬等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共度民族节日,使大化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整体。(13)韦朝永、蓝瑞轩:《广西民族区域自治集成·大化瑶族自治县卷》,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年,第14-15页。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48.624万人,常住人口为365 00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25%,其中瑶族人口占27.78%;壮族人口占65.26%。(14)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民族人口》,2021年9月29日,http://www.gxdh.gov.cn/zjdh/qhrk/t885234.shtml,2021年10月16日。大化各民族在家庭中一般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民族交流用普通话、桂柳方言较多;1975年,大化水电站开工建设后,随着各民族的迁入,域内开始流行普通话;至2005年,县城居民已普遍使用普通话交流。(15)大化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化瑶族自治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6页。大化各民族除了语言互通之外,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共有的习俗,如对歌、打蓝靛、结老同等。

大化各族人民多能歌善唱,平日上山打柴,下田耕耘,或赶圩串亲,都喜欢寻伴唱歌作对。清雍正年间成书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安定土民“合老幼席地群饮,酣则山歌选唱……”农历三月三在都阳、岩滩、羌圩、乙圩等乡镇又是歌圩节。当天,壮族青年男女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带上彩蛋(鸡、鸭蛋)、五色糯米饭、彩色绣球等,从各村屯汇集到指定的地点对歌,欢度歌节。对歌以男女对唱为主,其他民族青年也被吸引参与其中。(16)大化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化瑶族自治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5-187页。

大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中也有体现。密洛陀创世传说认为:始祖密洛陀用蜂蜡造人的时候创造了汉族、壮族、瑶族、苗族四个民族。(17)蒙冠雄,等:《瑶族史诗·密洛陀》,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319-324页。这个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地民族关系发展的和谐,以及瑶族在与汉、壮、苗族互动过程中展现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除此之外,大化各民族在饮食上还形成了一些共有的习俗,如打活血、打羊酱等。“吃活血在我们这边比较常见,一般杀猪都会打活血,然后做成血旺,再加上煮熟的内脏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我经常在都阳、江南、古河等乡镇参加宴席的时候吃到活血。”(18)访谈对象:LY,大化江南乡人,时间:2021年2月23日。各族居民普遍爱吃动物活血。凡杀猪宰羊,一般都要打活血,壮语称为“dajlwed”。而“打羊酱在域内瑶、壮民族中盛行。瑶、壮居民认为,羊吃百草,羊酱具有百草药之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19)大化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化瑶族自治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6页。。打羊酱就是特色美食羊瘪汤,“羊瘪汤是用羊的内脏以及胃里未完全消化的青草作为主料,用羊油将羊的小肠、胃煎至焦黄,剪碎加水,沸腾之后把羊肝等内脏放进去,再加上食盐和葱花之类的香料。一般杀羊都会做这道美食,有时候还会特地去菜市场买回来自己做”(20)访谈对象:LD,大化都阳镇人,时间:2021年6月3日。。大化各民族在地域认同基础上建立了良性互动的民族关系,在语言、文学艺术、饮食习俗、族际通婚等方面表现出民族交融的现象,形成了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化16个乡镇都有布努瑶居住,祝著节是布努瑶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祝著节取名于布努瑶语‘祝著’,是‘完九’的意思,表示农历五月逢九的日子到廿九日最后一天。祝著节从每年的农历五月廿三日到廿九日,尤以五月廿九日为高潮。以前祝著节只祭供布努瑶始祖母密洛陀一位神灵,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以祭供始祖母密洛陀为主,同时也祭供历代祖宗神的节日,是故也称为‘祭祖节’。”(21)访谈对象:大化瑶学会会长蓝志柏,大化七百弄乡人,时间:2021年11月7日。祝著节的来历在民间有密洛陀诞辰说、逝世说、庆功说等多种说法。在大化瑶族中流传较广的是祝著节是纪念九位父老进行战争的节日。(22)《大化瑶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广西民族区域自治集成·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大化瑶族学者蒙桂芳认为祝著节是密洛陀为了纪念涿鹿之战的节日(23)蒙桂芳:《布努瑶历史传说故事》,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95页。;都安瑶族学者罗炳高等认为祝著节是密洛陀逝世说和诞辰说比较合理(24)罗炳高、罗松:《都安瑶族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50-53页。。大化瑶学会会长蓝志柏说:“相传祝著节是纪念密洛陀仙逝的节日,廿三日密洛陀去世,前两天是通知九大元老,廿五日九大元老来到密洛陀家中,廿五至廿九日期间,杀猪宰羊、烧香、摆酒祭神,廿九日把密洛陀送上天。二廿三日到廿九日期间,除了举办各种仪式之外,不会举办其他歌舞等娱乐活动,等廿九日将密洛陀送上天,再送走九位元老之后,就可以举行歌舞活动,歌颂密洛陀。一般是全家人或者一个家族的人一起饮酒对歌,唱笑酒歌。”(25)访谈对象:大化瑶学会会长蓝志柏,大化七百弄乡人,时间:2021年11月7日。虽然祝著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但是都与本族祖先信仰紧密相连。

祭祀密洛陀的仪式活动虽然很早就在瑶族地区世代相传,但是该活动定名为祝著节却是20世纪末期的时候。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布努瑶地区都会举办纪念密洛陀的祭祀活动,“达努”是瑶语“不要忘记”的意思,故将节日活动称为“达努节”。后来,又因为达努节离不开纪念和庆祝之意,所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将达努节改名为“祝著节”。(26)严永通:《瑶族的“达努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1985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原老乡长蒙灵将‘达努节’申请改为‘祝著节’,并在东山乡举行首届‘祝著节’活动,后来都安、大化瑶族自治县也跟着把节日的名称改为‘祝著节’。”(27)访谈对象:大化瑶族学者兰明锋,大化板升乡人,时间:2021年1月10日。1986年,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将该节日的名称改为“祝著节”。(28)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布努瑶“祝著节”》,2021年9月29日,http://www.gxdh.gov.cn/zjdh/ftrq/t885230.shtml,2021年11月05日。“祝著节以前也称为达努节,是我们七百弄、板升等一带布努瑶举办的节日,但是大化布努瑶还有其他的支系,后来为了让大家都认同这个节日改名为祝著节。”(29)访谈对象:大化瑶学会会长蓝志柏,大化七百弄乡人,时间:2021年6月2日。布努瑶其他支系聚居的江南等乡镇原本不举办达努节活动,节日的名称由“达努节”改为“祝著节”之后,在政府的带动之下,江南等乡镇也开始举办一系列节日活动。由此可见,祝著节的命名,对民族内部不同支系关系的维系以及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祝著节的重构

布努瑶早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几乎都居住在大石山区,交通闭塞,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贫穷,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布努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比较低下(30)韦标亮:《布努瑶历史文化研究文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因此他们的传统文化长期得不到官方认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结构不断转型以及人口流动不断加速,瑶族与其他民族来往更为密切,特别是瑶族自治县成立之后,瑶族社会地位提高,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更为密切,族际通婚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与壮、汉等民族的关系也日益融洽。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广泛的关注,瑶族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向市场,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正慢慢成为瑶山人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道路。

葛兰言曾经论证过中国古代民间节庆向官方仪式的演变过程,古代节庆多源自民间的自发性聚会,时间逐渐固定于某一天,地点也最终固定在一个选定的场所,并由专门受过训练的官员来履行主持仪式的职责,将民间崇拜变成有组织的崇拜。(31)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6-148页。祝著节的演变,是在推进红水河流域生态旅游区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政府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以及社会精英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结果。2006年,由政府主办的首届祝著节活动在七百弄乡隆重举行,之后至2011年,祝著节活动先后在七百弄乡、板升乡、大化镇等地轮流举行,2012年之后,政府将祝著节主会场搬到县城,并采用“1+7”的模式,同时在七百弄、板升、雅龙、江南等7个布努瑶主要聚居的乡镇设立分会场。(32)韦汉国:《关于做好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的思考》,莫金山:《瑶学研究》第10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6页。大化江南乡副乡长卢桂峰认为:“采用‘1+7’县城+乡镇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节日文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推动大化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乡镇举办又可以较好地保存节日的原生态文化。”(33)访谈对象:大化江南乡副乡长卢桂峰,时间:2021年6月5日。

祝著节不仅是布努瑶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县域内汉、壮、苗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近年来,每年全县14个民族约有20万人次采取不同方式一起欢度祝著节,参与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40%以上。2017年修订的《大化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不含闰月)为瑶族传统节日祝著节,放假3天”,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等。(34)韦汉国:《“大化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简要解读》,大化瑶族自治县瑶学研究编纂委员会:《大化瑶族研究》第4期,广西:南宁市开源彩色印刷有限公司,2018年,第16-17页。大化民宗局办公室主任黄仕华说:“作为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瑶族节日,祝著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人民充分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带来的实惠。”(35)访谈对象:大化民宗局办公室主任黄仕华,时间:2021年6月5日。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出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旅游发展的目的,祝著节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的认可。

表1记录了十多年来祝著节被官方认可和被社会承认的过程,祝著节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村落再到县城、由民族内部到县域共享的发展历程。祝著节逐渐建构起当地各民族交往互动的集体记忆。一方面,祝著节通过《密洛陀》史诗这一非遗成为旅游品牌走进大众的视野;另一方面,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的介入,使祝著节名声大噪,并使其成为研究民族传统节日的典型案例。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权力主体试图重构节日的内涵,使得当代节日传统的生产成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构的集体性活动。(36)张青仁:《节日日常化与日常节日化:当代中国的节日生态——以2015年为案例》,《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祝著节从民族传统节日变为县域内民众的共享节日,也从布努瑶群众的民族记忆变为县域内所有民族的公共记忆。这也表明县域内各个民族在节日活动中存在较为深入的交往互动,并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事象。黄彩文在研究佤族青苗节时发现,青苗节文化再生产的转变是当地民众、社会精英和地方政府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离不开政府平衡民族关系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努力。(37)黄彩文:《从村寨祭祀仪式到民族法定节日:云南耿马佤族青苗节的变迁与重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表1 祝著节大事记

从祝著节的活动内容和流程来看,祝著节逐渐转变为商品贸易、旅游扶贫消费活动。大化的旅游发展定位是“山水大化,美食之乡”,因此,祝著节在传统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奇石展销活动、美食品鉴活动、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促销活动等,推动当地旅游消费扶贫战略。随着“美食驱动发展,文旅开发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以“旅游+消费”的扶贫新模式。在祝著节的节目表演中,有不少以壮、瑶两个民族共同命名的节目,如:壮瑶铜鼓舞、左壮右瑶等,这也是两个民族在文学艺术、表演形式上融合的体现。从活动宣传来看,微信群、朋友圈分享祝著节活动也成为节日生活的一部分。“祝著节晚会我没有去现场看,但是我看到朋友圈有发网络直播的链接,我也点进去看了。”(38)访谈对象:WZ,大化都阳镇人,时间:2021年1月10日。据初步统计,2020年大化布努瑶祝著节晚会的网络直播点击观看人次达3.15万。(39)资料来源于《直播八桂》——“‘脱贫攻坚 文旅助农’暨大化布努瑶祝著节大型晚会网络直播”线上数据统计,时间:2020年7月30日。

综上所述,大化壮、瑶等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文化出现了共享共用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反映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双向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祝著节利用网络传播实现了对公众多重互动的社会维系。在新的时代下,传统节日被地方政府和精英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建构,也被当地人用来服务于地方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诉求,成为一种可以多重利用的历史遗产与文化资本。(40)李生柱、龙宇晓:《公共记忆的节会化再生产——瑶白侗寨摆古节个案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三、民族关系的调适:祝著节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节日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以及发生的重要场域。(41)汤夺先、张丽:《习得、展演与交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H市M族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7期。作为法定节假日的祝著节,其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为各民族和谐共处创造了一个重要契机,经济发展是民族交往的驱动力,互动仪式是情感交流的助推器,共享节日是民族交融的重要载体,壮瑶大席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展现,从而构建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机制。

(一)经济发展:民族交往的驱动力

经济是民族交融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在新时代旅游消费扶贫的模式下,节日被赋予了经济贸易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需求创造了交往,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交往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和动力。卡图宁(Karttunen S)认为节日是“一种文化资源”,服务于地方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发展(42)Sari Karttunen, Mervi Luonila, “Festivals in Finnish Cultural Policies: Cure-All or False Hope?” in Heritag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7,pp. 115-125.,并服务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祝著节从民间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的现代节庆,成为大化旅游品牌开发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催化剂”(43)韦汉国:《关于做好布努瑶祝著节庆活动的思考》,莫金山主编:《瑶学研究》第10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7页。,为各民族的经济互动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节日旅游消费的不断升温,使得区域内众多场域成为民族之间往来的公共场域。在此场域内,有内与外的互通、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民族之间的认同等。共同市场使得区域内各民族获得了地域共同体的属性,各民族成员在商业交往中存在互补性和相互依赖。(44)李静、于晋海:《从地域认同到文化共享——牧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践路径》,《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4期。布努瑶从进入大化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生活必需品基本上自给自足,但是农具等生产用品均是从壮、汉族集市购买,而邻近的壮、汉族手工业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相当一部分需要从布努瑶地区购入,于是,瑶、壮、汉之间一直存在着互通有无的产品交换。(45)韦标亮:《布努瑶社会历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357页。在祝著节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个扶贫大圩消费活动,该活动主要销售河池各区、县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如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牛肉干、东兰县的铜鼓、南丹县白裤瑶的服饰等。大化的特色美食主要有七百弄鸡、黑山羊、红水河鱼、旱藕粉丝、火麻油、玉米酒等。在这些农副产品中,七百弄鸡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受布努瑶生存环境以及生计方式的影响,七百弄鸡以生态放养为主,因肉质鲜美而得到当地人们乃至全国人民的认可,成为广西重点推介的“十大国家地标产品”,这也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密切。区域经济互动促进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扩大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商品贸易,加快了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沟通交流,推动了各民族相互交融。

(二)互动仪式:民族交流的助推器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把社会视为一个长的互动仪式链,他指出:“互动仪式是将短期的情感转化为长期情感的转换器,也是将参与者情感和关注点相互连带,以达到共享情感状态的过程。”(46)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6-87页。因此,互动仪式具有情感连带的功能。宗教仪式、传统节庆活动的举行,产生了民族文化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文化的能量得以释放,“文化势能”得以产生。(47)张文:《旅游与文化》,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3页。“仪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成集会,与外界有界限、空间的物质安排,并设计行动引导人们对共同目标的关注,仪式使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同一件事情上,并使其意识到他们正在做什么。”(48)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22页。祝著节的密洛陀祭祀仪式承载了布努瑶族的文化生命密码,人们对仪式场景中特定文化身份的转变,构建出新的文化认同。在节日中,从组织者到参与者,不仅仅是瑶族民众,还有县域内各族人民。在节庆活动的互动中,各民族在节日辐射的“共同场域”中,对节日具有高度一致的社会理解和文化认同。在历史长河中,密洛陀信仰在保留自身独特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适应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多元文化互相碰撞与交融的格局,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出瑶族及其先民建构自己世界观的过程。(49)谢少万、刘小春:《瑶族史诗“密洛陀”的民族哲学观》,《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仪式将集体记忆的过去和现在相关联,通过不断重复进而使民众在社会关系的维系上产生深层次的契合。因此,在节日互动中,不同民族的个体注重自身的地域属性的同时,更强调群体意识,形成有共同文化要素作为基础的共同体。祝著节具有的社会整合功能不仅在于强化族群内部联系,还在于维系族群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此建构当地长久而稳定的民族关系。

(三)共享节日:民族交融的重要载体

戈德(Gode)认为:“传播是将独有变为共有的过程。”(50)转引自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5页。祝著节演变的过程,当然属于一种“传播”。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James W. Carey)认为:“传播是建构社会关系的过程,传播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51)樊水科:《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如何被误读》,《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1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运动、美食活动、节目表演把各民族联系在一起,成为各民族情感交流的纽带。节日将县域内各民族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对这个集体进行规范。“节日是充满了娱乐、奇观和纪念的仪式,它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大多数人参与是为了享受不同于日常的生活和相聚的乐趣。”(52)Gibson C.,Connell J.,Waitt G.,et al, “The Ex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Rural Festivals,” in Chris Gibson,John Connell, Festival Places: Revitalising Rural Australia (Toursimand Cultural Change), Bristol: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2011,p.3.节日将不同民族成员聚在一起,“祝著节放假,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去吃烧烤庆祝节日,我们这一群人中,有壮族的,有瑶族的,大家都玩得很开心”(53)访谈对象:WX,大化都阳镇人,时间:2021年6月4日。。节日气氛还蔓延到以姻亲为纽带的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中。“我是瑶族的,我的妻子是壮族的,我们祝著节的时候会吃鸡庆祝节日,我妻子的姐姐她们一家也跟着我们一起吃鸡庆祝。”(54)访谈对象:LY,大化江南乡人,时间:2020年8月10日。因此,“祝著节不仅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促进大化各民族团结的节日”(55)访谈对象: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副乡长卢桂峰,时间:2021年6月5日。。“民族共享节日是历史上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各民族相互间交往互动的助力和文化认同的载体,在促进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团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6)李松、王建民、张跃,等:《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 ,《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因此,祝著节不仅能够传承瑶族传统文化,还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起一个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节日中,各民族相互学习,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巩固当地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起推动作用,促使民族关系从地域共同体向精神共同体转变。

(四)壮瑶大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饮食展现

壮瑶大席是以大化壮、瑶为主的各民族在日常的饮食烹饪中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在壮瑶大席中,以“六也鱼怪”等鱼类为主的主要是壮族的美食,以七百弄羊、七百弄鸡为主的主要是瑶族的美食。(57)访谈对象:大化江南乡副乡长卢桂峰,时间:2021年6月4日。2020年,大化《壮瑶大席》入选河池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瑶大席共有88套佳肴,118个品种,含有茶水、酒水、小菜、特品、汤类、冷菜、热菜、素菜以及小吃7大类。壮瑶美食系列包括壮家二十八酿、七百弄羊头王、七百弄羊红、七百弄羊肉酱、瑶家羊包肝、五色糯米饭、壮家糖肉、布努长串肉、芭蕉必羊骨、壮乡烤全猪、瑶乡大腕鸡、六也鱼怪、清蒸红水河芝麻剑鱼、瑶族打油茶、玉米糍粑、粽粑、火麻菜等,种类十分丰富。(58)大化视点:《河池市市级非遗名录——壮瑶大席》,2020年4月9日,https://www.sohu.com/a/386733572_712617.2021年6月28日。

在祝著节的美食品鉴活动中,壮瑶大席以长桌宴的形式摆放供在场的游客免费品尝。“饮食尤其是共餐实践更多地成为群体间相互理解和接纳的重要方式。”(59)马成明:《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日常饮食实践与群体共生——基于宁夏银川的人类学考察》,《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彭兆荣认为:“共食的形式具有建构生者之间‘我们属于同一个共同体’的文化功能”。(60)彭兆荣:《“共食”:饮食共同体的表述伦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26-227页。饮食文化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通过研究多民族聚居地的饮食习俗,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民俗文化的演变与交融。壮、瑶两个民族长期杂居,交往密切,加之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影响,饮食文化不断交流、交融。壮瑶大席还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被问到是否知道壮瑶大席时,LD(61)访谈对象:LD,大化都阳镇人,时间:2021年2月22日。的第一反应是是否需要摆宴席。

蓝:你听说过壮瑶大席吗?

LD:你想要摆宴席吗?

蓝:不是,想要了解壮瑶大席有哪些菜品。

LD:壮瑶大席有很多菜品,祝著节的时候有个美食活动,展示壮瑶大席的一系列菜品。现在大化也有很多饭馆做壮瑶大席的一系列菜品。

蓝:壮瑶大席有哪些菜品是壮族的美食,哪些是瑶族的美食?

LD:现在很多菜品壮族、瑶族都会吃,没有分那么清楚了。而且这些菜我们大多也会做。

蓝:你们怎么会做这些菜的?

LD:很多大菜跟我们婚丧嫁娶时做的菜相同,还有一些菜是我们过年杀猪杀羊之后会做的。

蓝:婚丧嫁娶你们都会去帮忙吗?

LD:不管是瑶族、壮族还是汉族的喜事或是丧事,周围的邻居都会主动帮忙,你帮我我帮你,不需要主家去叫的。像过年杀猪杀羊也会叫隔壁邻居或者兄弟姐妹,一般如果自家没事叫了都会去帮忙。

“‘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壮瑶大席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满汉全席,大部分主打壮瑶美食,也有汉族等其他民族美食的融合。”(62)访谈对象:大化瑶学会会长蓝志柏,大化七百弄人,时间:2021年6月2日。因此,壮瑶大席不仅是壮、瑶两个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双向互动的成果,更是大化各民族饮食文化交融的结晶。

壮瑶大席中有一种瑶族风味小吃——玉米糍粑,历史上,布努瑶住在大山之中,经常缺粮,于是在青黄不接时将未成熟的嫩玉米磨碎,包以蕉叶蒸熟,靠这种玉米糍粑度过饥荒,后来,玉米糍粑发展成为桂西北地区壮、汉、瑶的风味美食。(63)韦标亮:《布努瑶社会历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332页。“我们瑶族多住在山上,山上耕地面积比较少,多为石山,又缺水,种不了水稻,因此多以玉米、红薯作为主食,所以以前我们瑶族人经常喝玉米粥。经常听老人说玉米粥还能治病,村里有哪家有人生病的,会煮上一锅玉米粥,刚煮熟的时候玉米粥上面会有一层白色固体,然后把这层白色固体打捞出来给生病的人喝下去。听老人说,这层白色固体是这一锅玉米粥中最有营养的东西。现在大街小巷都有卖玉米粥的商铺,玉米粥也逐渐成为我们大化的特色美食。”(64)访谈对象:大化江南乡副乡长卢桂峰,时间:2021年3月2日。壮瑶大席已经成为县域内各族人民共享的文化符号。这不仅是大化各族人民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还逐渐发展成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动力。

四、结语

祝著节从瑶寨祭祀仪式到法定节假日的发展过程中,其节日的功能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不断发生着变化,节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提供交往互动的平台,开启共享交流的进程,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机制。作为共享节日,祝著节的建构不仅仅是政府主导,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体系和传统知识相互碰撞的结果,政府有意识地将节日服务于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而当地各民族人民也积极利用其优势推动本民族的发展,挖掘节日的特色和内涵,并推陈出新,结合时代需要,进行文化的创造和再生产,为节日的传承和发展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使节日在多方互动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从民间自办到官方认可的过程中,祝著节获得多重身份认同和多样性表达,这也是多元一体节日形成的基础。祝著节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质,县域内各民族都被这种民族节日文化所吸引,并参与到节日中来,进而构建起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域共同体。同时,祝著节也在一次又一次地举办中重构民众的集体记忆,凝聚民众的文化认同。祝著节以独特的文化特质整合地方民众的社会意识,建构共有的精神家园,进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应更深入地了解民众心理,关注民众对节日的情感需求,满足民众多层次诉求,培养文化认同感与民族文化自信心,发挥节日促进民族团结的强有力作用。

猜你喜欢
大化瑶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简介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简介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简介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