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东,张 帆,罗佳平
(聊城大学 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文化和标准化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质量基础设施要素。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要素,包括物质、组织制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是企业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标准化作为一种产业技术工具,它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地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干预,并能形成技术锁定,因此,标准化能够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等方面逐渐显现出关键作用。本文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基于山东省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考察质量文化和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为从质量要素的角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现有文献对质量文化、标准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质量文化界定、中外比较以及质量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赵怡、刘永(2006)①赵怡、刘永:《企业质量文化探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202-203页。的研究较早地定义了产业质量文化的含义,分析了产业质量文化与质量文化以及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澄清了人们对于产业质量文化含义理解的误区。采峰(2008)②采峰:《质量文化的评价尺度和评价维度研究》,《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年第3期,第29-32页。提出了质量文化的评价尺度和评价维度问题,总结了评价维度与评价尺度的对应关系,构建了评价框架。中外质量文化的比较方面,倪建文(2012)③倪建文:《质量与企业文化建设——对质量文化的进一步探究》,《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232-236页。以美、日两国企业的质量管理运动为借鉴,探索质量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路径,比较了造成中、日、美三国企业质量文化区别的深层次原因。容秀英(2015)④容秀英:《我国企业质量文化构建研究——日本的启示与借鉴》,《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2期,第237-241页。通过系统解构日本企业质量文化的构成体系发现,日本质量文化已经形成了由质量文化内层、中层和外层构成的相互支撑的完整体系。乔美华,石东领(2020)⑤乔美华、石东领《质量文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时空演进》,《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13期,第202-203页(13):10-14.构建了质量文化和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测度并考察了其时空演进特征。
第二个方面是考察标准化对企业竞争力和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TASSEY G.(2000)⑥TASSEY G.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 based markets.Research Policy,2000,29(4):P587 -602.和 SWANNP.(2000)⑦SWANN G M P.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ization:Final Report for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Regulations,Directorate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Manchester:University of Manchester,2000.的研究表明,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质量可靠性作用、信息作用、兼容协同性作用和多样性作用。祝合良,叶萌(2017)⑧祝合良、叶萌:《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7年第5期,第3-11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较高的标准化水平对于促进技术合作、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企业贸易发展方面有积极作用。田博文、田志龙(2016)⑨田博文、田志龙:《网络视角下标准制定组织多元主体互动规律研究》,《管理学报》2016年第12期,第1775-1785页。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探讨了标准制定组织中技术标准化合作网络是如何实现的。姜红、吴玉浩(2018)⑩姜红、吴玉浩、高思芃:《技术标准化与知识管理关系研究:生命周期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13期,第18-27页。等人认为发挥技术标准化与知识管理的协同互动作用,对于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曾德明、王馨翊(2019)[11]曾德明、王馨翊:《模块化创新网络关系广度、技术标准化能力与企业产品创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77-81页。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标准化是产业技术发展的创新平台、控制市场的工具以及实施贸易保护,打破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现有文献主要侧重于质量文化本身的内涵、结构、功能以及标准化对于企业层面的竞争力、产品质量的影响,产业层面的研究也主要考察其对产业技术的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指标,而现有文献中考察质量文化、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思路和角度较为单一。本文在综合评价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质量文化和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对现有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美国质量学家朱兰提出“质量文化是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信念、习惯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质量观念、质量精神、质量制度、质量行为以及质量结果的总和。质量文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质量文化有利于企业塑造明确的价值体系。质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基于社会现状和产业发展特点制定的质量目标。在质量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产业特点和产业发展理念以及全体员工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够形成方向明晰、道路正确的质量目标。通过这一过程的建设,不仅对于质量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起了保障作用,而且为全体员工提供了明确、统一的价值体系。成熟完善的质量文化有利于企业在统一的质量目标下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有利于市场势力的扩大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质量文化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规范企业行为,有助于提升企业效率。企业实施多元主体参与质量文化建设,一方面,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能够增强全员尤其是一线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中,有助于员工不断增强质量意识,自觉遵守质量规则,逐步形成质量观念,将质量意识内化成深层次的质量价值观,进而能够引导员工进行工作改进,关注质量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质量文化具有持续改进、不断更新的特性。质量文化的建设,推动着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激发全体职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技能,更新技术知识,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优势。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出: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标准化不仅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成为联通上下游企业的桥梁。本部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
1.标准化有利于加快成果转化,满足市场需求。在没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背景下,产业团体根据发展规划和市场需要制定一系列符合本产业产品质量的标准,做到有“标”可依。在科技创新的前提下,开展产业标准的研制,建设标准化体系,进行产学研结合,能够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更迅速推向市场,缩短了产品的周期,能够快速回笼资金,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2.标准化有利于规范行业的内部竞争。标准化能够解决企业无序竞争的问题,通过标准的制定,使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为了达到标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优先对接标准的企业,能够在行业中起到引领作用,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当整个产业中的企业都使用高标准时,就起到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3.标准化有利于产业迈向中高端。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绝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条件和产品要求,通过产业标准的方式,全方位提升质量,引领产业向中高端领域迈进。标准化的实施对加快全产业链整合具有重要意义,贸易双方在订立合同时采用共同标准,不仅增加了交易的便利性,更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能够反向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命题,是产业迈向中高端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实现与升华。顺应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先导。本部分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注重的是产业的科技成果,产业的发明专利数量代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科研投入费用以及科研人员占比也反映了产业是否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可以使用授权发明专利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比三个指标衡量创新水平。“协调”注重的是发展的平衡性。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为了平衡发展,解决其不充分的问题,需要积极推动产业的高级化及合理化,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可以作为衡量产业高级化的指标,以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产业合理化的指标。“绿色”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景,目的是为了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用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变动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两个指标作为绿色维度的度量。“开放”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进口、出口以及外商投资,因此衡量开放维度可以采用出口比重、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两个指标。“共享”注重的是公平,使用农村与城镇的可支配收入比重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作为衡量共享维度的两个指标。具体评价体系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采用熵值法。熵值法的原理是利用系统中的无序程度分析不同因素对评估对象的影响效果,侧重于判断指标的离散程度,对于本次研究收集的山东省各个地市的离散数据统计分析有着本质优势,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另外熵值法会对每个评估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以此来获得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指标,从而对每个地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和分析。熵值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第一,指标正向化。指标体系在选取和构建过程中存在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因此在实际测算过程中,为了保证结果的正确性,需要先对各项指标进行一种趋向化处理,也就是将逆向指标转化成正向指标,转化公式为:
第二,数据标准化。熵值法分析过程中利用极差法进行数据趋同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在第i个评价对象上的指标权重:
第四,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第五,计算第j 个指标的差异系数:
第六,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第七,对第i个地区进行质量竞争力综合评价:
本部分使用熵值法计算2013-2018年山东省17地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根据五年的得分计算平均值,并按平均值进行排名,列表如下:
表2 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结果(2013-2018年)
从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来看,总体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并没有呈现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2015年山东省各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份,产生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2015年发表的《中国制造2025》这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性文件,大力推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发展科技创新,通过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追求速度转为追求高效与品质,也带动了为制造业服务的物流运输业等产业的更新与转型。同时国家各监督检查机构也提高了执法能力,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不断提升内在质量的前提下,以现有的产业模式为依托,打造更先进的创新产业链,才能够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1 2013年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图2 2018年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来看,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潍坊排名前五位,基本上是山东省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五个城市,并且在2013年-2018年这五个城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排名变化不大,一直位列前茅,引领着山东省的产业快速发展。这与山东省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系的,山东半岛地区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优惠的产业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的产业始终保持较高的质量发展水准。从山东省17个地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来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与山东省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是吻合的,即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东营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这与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有关。
前文从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评价了山东省17地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本部分实证分析质量文化和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结合前期文献的变量选择,本文的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质量文化、标准化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质量文化采用年度山东名牌产品数量衡量,标准化的衡量指标采用累计主导制定国家标准数量。具体变量描述与定义见下表。
表3 变量描述与定义
本部分的实证研究使用2013-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的面板数据,为减小异方差性,变量指标中的标准化、质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支撑产业等指标使用取自然对数之后的数据。描述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4 基本统计量
LNL 5.840 0.520 6.010 4.440 6.580 IDD 9.910 0.300 9.910 9.180 10.54 GDPR 0.0800 0.0200 0.0800 0.0200 0.140 ITP 17.62 1.190 18.05 14.20 18.94
从各变量的统计结果来看,各变量取值分布正常,相关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没有离群值,说明本文采取的是较为均衡的面板数据,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见下表。
表5 变量相关系数表
本部分分别通过混合OLS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各因素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混合OLS模型都使用Robust标准误以解决模型中的异方差问题,模型(8)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即在普通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年度效应虚拟变量以控制年度时间变量。回归结果见表6-表7。
表6 混合OLS回归结果
表7 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
从混合OLS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不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质量文化与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且都在1%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质量文化和标准化单独回归模型中分别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时,两个核心自变量的效应保持稳定并均在1%水平上显著。全省综合来看,质量文化和标准化水平越高,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在模型(4)所有变量的完整回归结果中,质量文化和标准化依然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控制变量均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从混合OLS回归结果来看,质量文化和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这与前文机理分析是一致的。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主要是控制了各省份不随时间变动的个体效应,比如区位特征,地域文化等。从模型(5)-(7)的回归结果来看,标准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在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定且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质量文化变量的效应同样稳定但只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在控制年度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标准化变量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但质量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在某些固定年份中质量文化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控制年度变量之后质量文化的效应变得不明显。整体来看,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中标准化和质量文化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出了差异,质量文化的效应不如混合OLS模型显著。固定效应模型控制了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域文化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质量文化变量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模型中对于质量文化变量的选择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熵值法从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对山东省17地市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构建与测度,评价结果显示我省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比中西部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除了产业的发展规模以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也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质量文化、标准化的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标准化和质量文化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都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相对于质量文化,标准化对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成为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质量文化和标准化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对于提升产品质量、规范行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应该注重把握消费者心理,抓住消费者痛点,面向市场需求。完善质量文化建设还要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要做到将质量文化观念深入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要人性化管理,注重员工培训,将质量文化的内涵渗透到每位员工的内心深处,从一言一行上凸显质量意识。对于政府来讲,加强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培育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推动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央提出,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对于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各企业应联合制定属于本行业的团体标准,做好标准的制定、发布、宣传等环节,将标准化体系的具体做法深入到一线,鼓励员工积极创新,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产业内可选举标准化体系完整、成熟的企业作为标准化领跑者,激励各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化生产,引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均衡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