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传媒现象,倍速播放便是其一。本文从媒介偏向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倍速播放的媒介平台特性,继而得出时空偏向、内容偏向、权力偏向三种媒介偏向在倍速播放中的体现。并从媒介偏向出发探析倍速播放兴起的原因及倍速播放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媒介偏向理论;倍速播放;媒介现象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5.034
1. 媒介偏向理论与倍速播放现象概述
“媒介偏向理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英尼斯提出的经典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媒介因其物理性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传播偏向。从传播媒介对知识文化在时空中的传播产生的影响出发,英尼斯将媒介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和偏向空间的媒介。具体而言,偏向时间的媒介具有易于长久保存,但不易长途运输的特点。而偏向空间的媒介则具有保存性差,却易于传输的特质。具有不同偏向性的媒介在经过长期的使用后,其特征对所应用的文化也会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媒介偏向理论可归结为媒介、权力、制衡三个要素。这其中,媒介是形成传播偏向的物质基础,权力是促成传播偏向的动力,也是偏向的实质,而传播的时空制衡则是帝国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倍速播放是依托于视频快进算法的更新与播放器的升级出现的一项视频播放新增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播放软件的倍速功能控制视频的播放速率。《新京报》的调查显示,在18到40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群里,平时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接近七成。由此可见,倍速播放功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作为一种新型媒介现象,它的使用价值在哪,又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何种文化征候?鉴于倍速播放较大的影响力以及广泛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倍速播放功能中存在的媒介偏向及其原因问题所在。
2. 媒介偏向在倍速播放中的体现
2.1 倍速播放中的时空偏向
早期人类对于时间的感知是依附于空间的,大家根据所在空间的明暗来感知时间的变化。时间这一概念真正开始从空间中分离始于机械表的出现。运输技术的发展,使这一概念从空间中彻底解放出来,可以说运输革命是一个“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但20世纪末期的传输革命及电子媒介的出现,则恰好产生了与运输革命完全相反的影响。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使人们进入了一个时空进一步分离,且空间属性不断扩大的时期。
倍速播放的空间偏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倍速播放的应用平台而言,目前的视频播放软件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视频的远程分享,具有强交互性以及高传播速率,因而其在空间偏向上是扩张的。其二,就倍速播放的物质载体手机而言,由于手机的便携性,无论在何种场景下,都可以轻松传输所要分享的视频内容,进一步实现了观看场景的多元化以及空间自由,因此,在空间偏向上也是扩大的。其三,就倍速播放的内容而言,今天网站的视频其实就等同于数字化的电视。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地球村的构想被证实。视频的内容海量化、丰富化,世界各地的用户都能生产自己的视频内容,加大了视频用户在地理空间上连接性,使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进一步缩短,因而其空间偏向相较于电视而言得以进一步扩张。
从时间偏向上看,视频播放软件、手机都借助数字化的储存技术实现了内容保持在时间偏向上的扩张延长。但这种延长只是形式上的,对于用户而言,媒介所拥有的极限储存潜力反倒使时间失去了它的连续性。大量的数据从不同接入点不间断地注入平台、网站,并且以碎片化的方式排列,这实际削弱了时间方向,时间顺序之间的相互联系被松开,用户在快速观看视频时,对视频内容的记忆与意义阐释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大量信息一晃而过,真正能被内化传承的寥寥可数。此外,由于信息上传视频网站的门槛低,许多低质化的信息充斥网络,有价值的信息反倒被邊缘化,这对于文化的连续性而言亦是一种破坏。人类社会的经验需要的不仅仅是存储,更需要通过自我内化方能实现价值。持续无序地堆积,反倒会将重要的东西湮没。总的来说,倍速播放在时间偏向上是弱化的。
2.2 倍速播放中的内容偏向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也及不同的媒介偏好不同的内容类型。倍速播放作为视频播放的一项功能,它是人视觉和听觉在速度上的延伸,在内容偏向上,体现出娱乐化、轻松化的趋向。
倍速播放的视频内容类型主要可以概括为电视剧类、电影类、综艺类、新闻类、生活记录类、游戏直播类、纪录片类以及学习考试类。将这八类视频按照信息密度进行进一步划分,可分为高信息密度类、中信息密度类以及低信息密度类。高信息密度类的视频主要为学习考试视频类,这些视频在观看时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长的反馈时间。中信息密度类包括新闻类、纪录片类、电影类,这类视频在观看时也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但不需太长的反应时间。低信息密度类包括电视剧类、综艺类、生活记录类、游戏直播类。这一类视频所需反馈时间短,理解能力低,只需要低精力投入便可获得高刺激密度的精神体验。
依据前期发放的《音视频倍速播放功能使用状况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得出,在对于倍速播放的类型进行选择时,65.56%的人选择连续剧,39.07%的人选择学习考试类视频,38.41%的人选择综艺类视频,36.42%的人选择新闻资讯类视频,25.83%的人选择电影。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使用倍速播放的内容类型主要为中信息密度类以及低信息密度类,如电视连续剧一类,这类视频单位时间涵盖的信息数量少,所需反应时间短,因此倍速播放对于信息的理解吸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根据LC4MP理论,节奏加快,语速加快,个体会自动分配更多的资源来编码快节奏的消息,与此同时节奏的提升也引发了更高的生理唤起,进而增加了额外的资源分配(Potter et al,1997)。这对于受众而言,高信息密度无疑增添了理解的负担。由此可以得出,倍速播放在内容偏向上娱乐化特征显著。
2.3 倍速播放中的权力偏向
英尼斯认为,权力是传播偏向的实质,特定群体利用某一媒介来创造一种符合自身利益的文化,进而借助文化的传播进而实现权力的垄断。因此,不同的媒介都会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偏向性,也会存在不同的权力偏向,倍速播放作为媒介功能,其背后也暗含有特定的权力偏向。
倍速播放既是平台为用户观看视频增设的新功能,也是平台为用户增设的新权力。它将本属于内容生产者的影片节奏控制权剥夺并赋予用户,进而实现用户权力的增长与信息创作者权力的削弱。单从这一点来看,倍速播放在权力偏向上是向用户倾倒的,以往作为精英话语形式存在的内容生产者,在同观众对话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为用户增设权力只是表象,真正掌控权力偏向的主导者是平台方。倍速播放功能之所以赋予用户,不仅仅是平台为了讨好用户,最根本的原因是平台为了维持信息的产销平衡。在数字化时代,资本为了获利,会不断开发各种机制鼓励信息生产。因而信息生产主体多元化,信息制品不断产出,信息生产与信息消费失衡的问题随之降生。为了维持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就需要一个机制能够驱动消费者加快信息消费的速度,倍速播放功能恰能有效地促成这一目的的实现。当用户拥有了影片节奏控制权后,便能在同一单位时间内通过倍速消费更多的信息产品,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最多的流量,帮助媒介内容生产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更多被点击的可能性,其中的加速逻辑彰明较著。因此,倍速播放这一功能真正的权力偏向方是平台方。
3. 媒介偏向论视域下倍速播放功能兴起原因探析
3.1 时空偏向:碎片化时间下信息消费的速食化
时下,人们处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媒介基于其强连接性和交互性有着明显的空间偏向性。它所依托的云储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于时间偏向的存续而言喜忧参半。一方面,新媒介依靠云储存技术这些得以实现海量信息的长期保存,但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从不同时间点不间断地注入平台,并且以碎片化的方式排列,这让时间的连续性被破坏。此外,手机作为数字化软件的物质载体,就像一台小型的多任务处理器,用户在各个链接之间跳转便可实现移动支付、观剧、购物等行为。软件的便捷与多功能性,给用户提供了“一心数用”的多线程信息处理可能性,但多任务之间的切换,使得用户为数不多的完整时间进一步被碎片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发现,时间连续性的断裂以及时间的碎片化对用户信息消费观产生了较大影响。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较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较2020年3月增长1.00亿,占网民整体的88.3%。短视频用户的增加体现出当下用户信息消费呈现出速食化的趨向。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就说明了信息消费者具有信息消费的“低投入——高产出”特点,在移动终端对时间进行分割碎化的当下,这一消费特性进一步被强化。倍速播放的广泛适用一方面正是因为它迎合了这一信息消费趋向。用户通过1.5倍甚至2倍的提速播放可实现观看时长的缩短,进而得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较长体量的视频塞进狭小的时间凹槽之中。
3.2 内容偏向:影视注水状态下的脱水之策
倍速播放在内容偏向上娱乐化特征明显,相较于高信息密度的视频类型而言,倍速播放更适用于轻松且篇幅长的低密度视频类型。在各类视频中,电视连续剧是人们最常使用倍速的一种内容类型,但目前影视剧普遍面临内容注水问题,“写剧本时二三十集,制作时四五十集,播出时五六十集”的抱怨成为影视制作畸形的现实映射。
时下,技术的迭代演进使视频制作的盈利模式由以往单一转变为多元,但影视行业仍然面临着“集数决定收益”的薪酬结构僵化问题。影视的销售方式大都是制片公司将作品销售给电视台以回收成本和获取利润。因此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就成了购买电视剧的资金来源、盈利途径。对于制作方而言,最大的利润空间就在于销售时的一次性收入。平台方按照影视的集数决定是否收片,广告商依据视频时长决定广告费用,明星包剧收取天价片酬。一系列因素综合考量下,拉长剧集成为影视创作者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制度驱迫下被生硬拉长的剧集拖沓且毫无节奏逻辑,这也使得倍速播放成为用户观剧脱水的无奈之举。
3.3 权力偏向:信息产销失衡下的加速逻辑
从权力偏向上来看,倍速播放表面的偏向方是用户,而根本的权力控制者是平台方。就用户而言,倍速播放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主动权,赋予了他们新的控制力,能促成他们物质、社交、精神各方面的需求的满足。物质需求方面,视频作为再现的媒介系统,可同时调动人类的多感官,增加单位时间内通过用户的信息密度,因此能够保证收看者的“即时满足”。而倍速播放则能进一步提升信息输入量,最大限度实现用户“低投入——高产出”的物质需求。社交需求方面,倍速播放能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新的影视内容,并将其转化为社交资本。精神需求方面,倍速播放能帮助人们节约时间,提升信息消费速度。眼下,不管是现实社会中“考研热”“就业难”现象,还是媒介为我们营造的“时间饥荒”“精英遍地”的拟态环境,都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焦虑不安之中。时空紧张感迫使人们转变生活和工作习惯,以提升效率和节省时间作为首要目标,倍速播放恰好对接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就平台而言,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资本的“理想”是尽可能加快流通速度,“如果资本流通时间接近零,如果资本转化的各个阶段在现实中也像在头脑中那样迅速”,那么资本就能够达到最大限度的增殖。在信息泛滥的当下,更需要一样能平衡生产消费的机制。信息社会中,流量就是资本,倍速播放功能通过缩短用户的视频观看时间,可以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流量流通速度,恰好贴合了平台方这一要求。
4. 倍速播放的媒介偏向存在的问题
4.1 体验丰富但经验丧失
倍速播放一定程度上能够迎合时间碎片化状态下用户的信息消费需求,通过加速进而压缩视频的体量,进而使用户的闲余时间可以被充分利用,但频繁加速也可能造成“体验丰富但经验丧失”的问题。罗萨在《加速:现代社会中的时间结构的改变》中提出了“电视佯谬”的模式,也及看电视或打游戏时的短暂—短暂模式。这一模式指出,人们在看视频过程中的短期体验所得相对较高,但是真正“保留下来的”价值却很少。在库比(kubey)和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两位学者的研究中发现,看电视最终留下的是疲劳的、几乎没有得到休息而且情绪糟糕的观众。这种短暂—短暂模式可能形成瓦尔特.本雅明在《经验与贫乏》中所提到的体验丰富但经验丧失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倍速播放浪潮下的我們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本雅明看来,现代社会之所以体验丰富但经验丧失正是由于主体无法将大量生活中的体验转化为个人经验导致的。体验与经验不同,体验是个体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事件,体验只有在与主体或集体的过去、未来产生重大联系时,才会变成经验。因此,每个时间单位里的体验事件的数量越多,从体验到经验的转换就越不可能。倍速播放增加了用户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从短时来看,为用户节省了时间,丰富了信息体验。但从长时来看,这种体验的倍速增加并不能使用户的经验同时增加,反倒可能因为信息密度过大而阻碍必要经验的积累。最终可能造成自相矛盾的现象:我们省下越多的时间,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4.2 速度加快但焦虑加剧
现代社会,技术为人类创设了多种工具以提升工作生活效率,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类节省时间。高铁、飞机为人们节省了出行时间,洗衣机、洗碗机为人们节省了家务时间,倍速播放为人们节省了观影时间。林林总总的新技术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但时间匮乏却成为了当今最重要的问题。
倍速播放给用户的表面赋权看似为其节省了大量时间,实则适得其反。加速播放会使受众产生刷单个视频时时间缩短的意识,进而增加观看视频的数量。这意味着在同一时间内,大脑需要快速处理更多的信息内容,对于用户来说容易诱发新一轮的焦虑。试想人们在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后,又开始为屏幕背后的资本之手充当免费劳工,个体就像齿轮一样不停运转,无时无刻不处于工作、生产和消费之中。总之,倍速播放作为一项新技术,实质上推动社会趋向于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重视效率和节省时间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这作用于用户的精神世界,会造成心理上的紧张以及身体上的疲惫,陈力丹老师称之为“时空紧张感”,这种感受是新媒体技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一种现实后果,加剧了人们的时间饥荒感,迫使人们投入新一轮的加速式状态。
4.3 节奏失控破坏影视艺术
对于观者而言,倍速播放无疑赋予了他们更多的主动权,但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倍速播放功能无疑是对于他们权利的一种变相掠夺。这一新视频播放功能的出现意味着影视消费者掌握了影片节奏的控制权,观者不仅可以重复播放喜欢的画面,还能慢放视频中出现的经典镜头。但这一技术受到了影视制作者联合抵制,其主要原因在于倍速播放将原本属于他们控制权分给了用户。传统上导演、编剧决定了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构图,并通过速度的控制传递他们渴望呈现给观众的情感和氛围。但倍速播放将影视速度的决定权分给了受众,这无疑为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一个不确定因素。当受众以二倍速甚至三倍速观影时,不仅影片的构图技巧被忽略,影片借助速度控制营造出的意境氛围也会因此被破坏。电影导演瓦伦蒂尼(Valentini)曾将电影时间比作球体落下过程,她认为如果将电影时间任意倒转,就等同于抹去了球体下落的曲线,破坏了事物发展的完整性。观影过程中,人们不再被电影时间所完全控制,相反,观众能够借助技术工具掌控影视的时间,对作品进行加速、快进式的解构。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的从属关系被置换。这种由倍速播放功能给传者带来的节奏失控现象,对于影视作品艺术性的保存而言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
在一个液态的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信息储备都面临着过时的威胁。人们即使是在自由的、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段里,其周围的世界也在以飞快的速度发生着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必须不断追赶,才能保证自己不被落下。就如罗萨所言,加速是对生活在滑动的斜坡上的自然而然的反应:我们舞蹈得越来越快只是为了停留在原地。倍速播放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消费剧情,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转化为社交谈资,还能为用户节省下将新热点转化为社交货币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哈罗德.英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4]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蔡金栋,梁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哈尔特穆特.罗萨.《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派纵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李曦,珍楚雪,胡辰.传播之“路”上的媒介技术进化与媒介形态演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01)
[8]喻国明,王文轩,冯菲,修利超.合成语音新闻的传播效果评测——关于语速影响的EEG证据[J].国际新闻界,2021,(02)
[9]李小品.媒介偏向论视域下数字阅读的特征[J].青年记者,2019,(12)
[10]李畅.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微信的传播偏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6)
[11]周方元.Cinepilia2.0:“视频癖”时代的迷影[J].电影艺术.2021,(01)
[12]陈力丹,毛堪文.时空紧张感:新媒体影响生活的另一种后果[J].新闻记者,2014,(01)
[23]何冰洁.媒介环境学视域下微博的传播偏向研究[D].郑州大学,2019
[13]许乐.“倍速”生活调查:6成网友视听加速,半数难以分清利大还是弊大[OL].南方都市报
[14]卫中.奈飞提供倍速播放功能.影视界人士表示将抵制[OL].文汇报
作者简介:梁洪玉(1999年6月),女,汉族,湖南衡阳.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