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我市抓保障、惠民生,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改善。谋划推动共同富裕。启动实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19 项标志性工程,着力打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1%。区(县、市)人均GDP 高低倍差由2.65 下降到2.4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8 缩小到1.72。提升社会保障标准水平。新增城镇就业123.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左右。推动社保提标扩面,基本养老保险实现户籍人口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提高4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年1.2 万元。获批国家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建成“四级五有”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保障住房困难家庭16 万户。与此同时,在提高教育发展质量、优化医疗健康服务、增加养老托幼供给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效。
“城乡幸福共富之都”:《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共创高品质生活,奋力聚焦富裕富足、和美和睦、宜居宜业,深化打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推动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推进基本社会保障统筹、提标、扩面,拓宽老区、山区、海岛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 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超过70%。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特色多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内涵提升,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布局,加大优质学位供给,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综合型大学办学水平。大力实施“医学高峰”计划,对标一流打造宁波大学医学部,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基层分诊首诊能力,推进区(县、市)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新增三甲医院2 家以上、三乙医院4 家以上。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高到3 平方米以上,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优化“一老一小”服务,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康养融合发展,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大对婴幼儿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设施供给,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城市,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问题。
如何共创高品质生活,奋力绘就“城乡幸福共富之都”新图景? 代表与委员们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人大代表、宁波市社会主义学院专职副院长陈早挺建议,在城市更新中关注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他建议,将保障养老服务用房、加装电梯作为城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重要突破点。以片区理念保障老旧小区改造空间,将改造范围合理拓展至社区、街区,以片区、街区为单位,以10 分钟生活圈为半径,挖掘老旧小区周边闲置管理用房等资源,统筹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时注重配套设施从“账面达标”向“实效达标”转变。在电梯加装政策上,探索推出“高层补偿低层”的资金补偿标准等制度,调节不同群体利益,弥合意见分歧,使政策中“业主主体”的原则导向能真正落地。
市政协委员、宁波工程学院教授王宇建议,共享数字红利,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宁波正在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力求办好民生实事,建议将政府、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合起来,消除壁垒,搭建一个系统、科学的社会支持体系,解决“帮助特殊人群融入数字社会”这个民生问题。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总工会法律工作部部长刘志勇建议,实施股权激励,积极探路“扩中”“提低”。建议相关部门结合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出台相关指导意见,鼓励各类上市公司和具备条件的企业探索员工持股计划实现方式,推动建立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润分享机制,构建更好体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分配体系,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
市人大代表,华英伦科技(宁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市场总监王玉琪建议,深化全域旅游,赋能共同富裕。宁波可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出富有宁波特征、海岛特色、时代特点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来宁波海岛旅游休闲。
市人大代表,镇海区蛟川街道迎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经济合作社社长钟炎建议,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活力之源。坚持统筹土地“一盘棋”,制定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工作方案,深入摸底调查,多轮核实,对低效用地进行腾退,通过“腾笼换鸟”,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向优化配置要发展质量,真正让低效用地“活”起来。
市人大代表、奉化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孙霞建议,激发生育活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续存“原动力”。建议设立生育医疗专项资金,降低生育成本,将孕期产检免费范围扩大。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享受同等生育报销待遇,并适当扩大难产分娩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生育报销比例,将分娩镇痛和产后康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