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奇,崔国芳,张仁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3)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设备更新速度快,而工业厂房原结构不一定能满足新设备的承载力要求,本文以存在梁板开裂状况的某厂房坡道为例,阐述该类项目的原因分析鉴定。
该坡道始建于 2016 年,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成投入使用后,框架梁板出现混凝土开裂、疏松脱落等状况(见图 1、图 2)。
图1 坡道外立面
图2 坡道结构平面图(单位:mm)
1)部分梁侧面有多条竖向裂缝,裂缝宽度在0.05~0.1 mm,大部分裂缝在箍筋位置,局部箍筋外露。
2)部分梁端有多条正八字斜向裂缝,裂缝长0.2~0.8 m,宽 0.05~0.2 mm。
3)部分板底混凝土开裂(见图 3)、局部有渗水痕迹,部分板底混凝土脱落、局部钢筋外露。
图3 板底混凝土开裂
采用钻芯法对混凝土构件强度进行检测。检测及评定工作依据 JGJ/T 384-2016《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1]的有关规定进行。
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所检 30 根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在 32.3~59.3 MPa,均满足设计 C30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求。
对构件钢筋配置情况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操作按JGJ/T 152-2008《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2]的有关规定进行。根据 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梁主筋根数应符合设计要求,箍筋间距的允许偏差为±20 mm,楼板钢筋间距的允许偏差为±10 mm。
检测结果:
1)所检 20 处梁底排主筋根数均符合要求。
2)所检 32 处梁箍筋间距均符合要求。
3)所检 20 处板底钢筋间距中,6 处单向板分布钢筋间距不符合要求,受力钢筋间距符合要求。
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检测操作按 JGJ/T 152-2008《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据 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梁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为+10 mm、-7 mm,板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为+8 mm、-5 mm。
检测结果:
1)所检 22 根梁共 132 处梁钢筋保护层厚度中,94 处不符合要求(其中 92 处偏小)。
2)所检 10 块板共 60 处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中,6 处不符合要求。
对构件截面尺寸进行抽样检测,依据 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梁、板的尺寸偏差允许值为+10 mm、-5 mm。
构件截面尺寸检测结果:所检 29 根梁、板构件的 48 处截面尺寸均符合要求。
对梁板变形情况进行抽样检测,检测操作依据 JGJ 8-201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4]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据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 年版)[5]的规定,梁板构件的挠度限值为l0/200,l0为计算跨度。
梁板变形情况抽样检测结果:所检 20 根梁、10 块板的挠度均符合要求。
现场检测结果表明,梁板存在明显开裂状况,部分单向板分布钢筋间距偏大,部分梁板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小,其余检测项目符合要求。在现场检测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承载力验算。
1)梁加密区箍筋间距取 100 mm,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取 150 mm。
2)梁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取 30 mm,板底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取 15 mm。
3)温度荷载。该结构采用伸缩缝等构造措施,来减少温度作用对构件影响,伸缩缝间距 47.2 m,满足现浇框架最大 55 m 的规范限值,符合规范要求。故复核原设计图纸及模型时不考虑温度荷载计算。
4)楼面等效均布活荷载依据设计图纸取 50 kN/m2。
1)原设计梁板纵向钢筋、箍筋配筋面积均满足计算要求。
2)梁挠度计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3)楼板裂缝验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计算结果均<0.3 mm 的规范限值。
设计工况下结构承载力验算结果表明,梁板存在的开裂状况与原设计无关;排除设计原因后,进行实际工况下结构承载力的验算。
1)对使用环境进行调查,未发现存在造成混凝土开裂疏松的使用环境因素。
2)根据现场调查及使用车辆资料,该工程实际使用的最大重量货车为 QJ125T 阳极车,实际总重约为 50 t,单个轮压换算成等效均布活荷载约为 88 kN/m2,超过设计图纸中等效均布活荷载最大值 50 kN/m2。
1)拖车荷载。依据现场调查和车辆资料,现场拖车重量为 50 t=50 000 kg=500 kN,相应单个后轮轮压取 98 kN,考虑动力系数 1.3 后,后轮集中荷载取 127 kN。
2)梁、板构件计算方法。轮压作为集中荷载,在梁构件上的最不利位置可以确定,并计算出构件内力,故按实际使用条件计算时,采用集中荷载布置在梁构件之上,避免对梁构件采用“等效均布活荷载”这种前期估算的方法。对于板验算时,仍采用等效均布活荷载的方法,按板跨中弯矩等效的原则,127 kN 集中荷载换算成等效均布活荷载= 88 kN/m2。依据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 年版)5.4.2 条,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平台板),不应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弯矩调幅法),应采用弹性方法计算。
3)轴距及轮距。依据车辆资料,拖车轮距取 2.25 m,混凝土料车后轴轴距取 1.35 m。
4)数量。1 台。弯矩和剪力效应不利位置如图 4 及图 5(a)、(b)所示。
图4 纵向次梁荷载布置示意图
图5 横梁荷载布置图
5)楼面活荷载考虑少量人员和杂物,取 0.5 kN/m2参与组合。
1)梁截面抗剪、抗弯承载力均满足规范要求。
2)坡道板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不满足规范要求,抗弯承载力与弯矩效应之比为 0.87。
3)板抗冲切验算等均满足规范要求。部分验算结果如表 1~表 2 所示。
表1 实际工况下梁构件抗剪承载力计算结果
表2 实际工况下板构件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
1)坡道板混凝土疏松开裂主要原因为使用荷载偏大,超过设计荷载;部分楼板分布钢筋间距偏大也对混凝土疏松开裂有不利影响。
2)梁混凝土开裂主要原因为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小及混凝土自身收缩,与施工质量偏差和施工控制措施不到位有关;使用荷载偏大对梁端斜裂缝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3)建议对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坡道板进行加固处理;对梁上裂缝进行封闭处理,并对出现梁端斜裂缝的梁进行补强加固;对梁板露筋部位进行除锈及修复处理。
本文从实体检测及承载力验算两方面入手,比较原设计工况及实际工况下结构承载力验算的结果,分析得出坡道梁板开裂的原因,为梁板后续处理提供依据。文中坡道的使用环境相对简单,工业建筑中经常有较为复杂的环境因素(温度、有害物质等),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鉴定及判断。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