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尺度视角下对地摊空间载体的探究
——以郑州市金水区健康路为例

2022-05-13 07:00强春蕾舒琬婷李镜如帅余嫣胡欣艳邢萍萍
建材与装饰 2022年14期
关键词:夜市摊位尺度

强春蕾,舒琬婷,李镜如,帅余嫣,胡欣艳,邢萍萍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1 研究背景

2020 年,为了缓和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地摊经济再次取得了社会关注。据粗略估算,全国城镇地区推广地摊经济带来的新增就业数量约512 万人[1]。地摊经济一直以来由于其影响市容、妨碍公共秩序、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城市管理,而被视为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2],又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得以长久存在和振兴,特别是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有其显著优势: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额外经济来源,稳定社会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丰富了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给城市带来生气[3]。

2 研究目的

在疫情之后,如何使地摊经济良性地发展,成为城市生活的有益补充便成为笔者的研究课题。

空间载体与经济活力的关系则成为研究目的,空间的物理特性究竟会对于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空间载体是否与活力有联系?笔者试图通过对选定的典型地摊的调研和分析,得出空间载体与活力的关系,解决现存的空间问题,从而重塑活力,也希望其中具有普适性的地摊改造方式可以为其他地摊作改造参考。

3 研究方法

笔者针对健康路进行了多次调研,并通过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方式随机了解健康路的现状,通过运用两种理论方法,对地摊经济的空间载体进行研究。

3.1 活力评估依据

空间活力的外部表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空间的使用者与使用者的活动。

外部表征值:由街道上活动的人口数量呈现。街道活力的主要来源是人,人能给街道带来活力,所以,街道活力的外在参考指标之一是人类的活动数量和密度值。

街道的空间物质构成:街道物质要素对主体活动的支持程度是街道活力的主要构成要素。街道空间环境、街道本身的物理属性、街道周边设施情况、街道的美观与舒适等是街道活力的主要内在构成要素,也就是路段街道所在地的可达性与区位性[4]。

此处的物理特性即本文所指空间载体(街道内的尺度、交通、空间节点等),基础设施等方面。

3.2 空间载体层面

空间尺度适宜性评估的依据是外部空间设计理论。芦原义信提出了街道宽高比(D/H)的概念,D/H 即道路的宽度D 与建筑的高度H 的比值。由于摊位对街道进行了二次限定,人对街道尺度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笔者将通过D/H 的取值比较来寻找适用于地摊经济的空间尺度。

4 典例选取——健康路

在众多地摊经济形式中,笔者选取了健康路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该街道位于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有较大规模数量和丰富种类的商铺,与悠长的时间历程;其次,人是评估活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健康路地摊属于固定地摊,非常依赖客源,根据调研数据发现健康路周围居民区居多,且青年群体为夜市消费人群的主要构成,街道活力与经济活力可研究性强。

4.1 时间追溯

4.1.1 历史渊源

在1999 年,为了解决郑州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政府认可了健康路夜市的出现。健康路夜市形成初期,并没有经过规范的管理,现在,健康路夜市成为市区合法的商贸夜市街。健康路夜市已营业二十余载,承载了许多郑州人的记忆,极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夜生活。

4.1.2 近期变化

近半年来,健康路进行了部分公共市政设施的整改影响了街道空间的划分,削弱了部分路段地摊的活力。因此作者选取此处,比较分析不同空间形式对活力的影响。

4.2 区位概述与周边环境

健康路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毗邻二七区商圈不远,交通便利可达性强。健康路两侧有九个家属院及小区,周边居民基数大。附近的公共场所主要为中学、大学、体育馆、图书馆和体育局等。路段范围周边有多家商铺。路段交通节点主要为健康路和金水路、优胜路的交叉口,以及优胜路北侧的小广场。

4.3 健康路地摊经济现状

4.3.1 健康路地摊的种类

健康路夜市是由固定地摊组成,属于固定地摊,商贩在指定位置租了固定摊位。一部分摊主全职摆摊,另一部分是门面在室内,只是晚上在健康路摆摊。

4.3.2 人员构成调研

夜市人员构成主要为经营者、消费者和行人,笔者运用区域,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健康路消费者(100份)和经营者(50 份)的问卷调查,对地摊位经营业主和消费群体的特征进行描述统计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笔者对回收问卷中没有作答和乱填等题目进行了筛选和剔除。

(1)青年人是消费主体。

消费者年龄组成:被调查的消费群体中,52.26%为青年人,中年人占33.17%,老年人和儿童较少。

(2)消费者大都来自健康路附近。

消费者出行时间:通过顾客到夜市所需的时间,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的出行方式与来向,数据显示66.7%夜市顾客需要0~15min 来到夜市,所以多数处于15min生活圈;20%的顾客需要15~30min;16.3%的夜市顾客需要半个小时以上来到夜市。

(3)经营者大都非全职出摊。

虽然同处于一段路上,但是收入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数据显示,33.3%的人每月净收入为2000 元以下,50%的人每月净收入在2000~5000 之间,33.3%的人每月净收入为5000 元以上;可知经营者大部分收入范围在2000~5000 范围内。其中60%的人是兼职摆地摊,(有电商平台门店或实体门店),40%是全职摆摊。

5 现状问题陈述

5.1 部分摊位尺度不当

健康路机动车道宽9m,西侧人行道宽9m,东侧人行道宽5m,但摊位尺度单一,百货摊位基本尺寸为1.5×1.5×0.75,服饰摊位基本尺寸为 2.4×2.0×2.0,地摊最窄的路段因有台阶阻隔仅有1.29m,双向行人摩肩接踵,只好蹿行机动车道或商铺门口,不再继续地摊商品的购买。摊位尺度应不单单通过售卖商品种类决定,还需要考虑与适宜的步行宽度与街道空间兴奋点的关系。从而使消费者提升购物逛地摊的愉悦感,增加地摊经济的活力。

5.2 流线过长

街道空间尺度与人们愿意步行的距离有关。根据相关数据,人们合适的步行距离主要与外部环境有关[5]。在没有吸引力的街道上,人们的忍耐极限大约是180m。如果街道设计创新,人们可以走750m。一般可接受的步行距离为500~800m。

健康路总长2.3km,而消费者流线呈环状,中间设置的以供购物者休息停歇的空间节点较少,易产生疲劳感,降低购买欲望。

5.3 文化特点不突出

健康路虽历史悠久,承载着许多郑州人的记忆,但目前地摊经济状态略显疲态,单一的商品售卖无法让人产生记忆点。

6 地摊的空间载体现状分析

载体指可以容纳其他物质的物质。地摊经济的空间载体,即地摊经济在空间上的表达及呈现。空间载体在尺度,交通,流线等要素上的不同,均会影响此地区的经济活力。

6.1 空间尺度

6.1.1 街道结构及尺度

在街道的尺度上,城市道路主要分为主干道(30~40m)、次干道(20~24m)、支路(14~18m)三级。设置适宜的街巷密度目的是为了形成合理的街块尺度,从而影响建筑体量、建筑密度等相关要素的尺度控制。

健康路:位于次干道上,尺度为850m,宽23m,尺度略大,对于城市中步行空间而言,杨·盖尔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一书中提出1km×1km 的街区规模尺度,因为大多数人都愿意一次步行,故健康路夜市长度单线浏览属于属实尺度范围,一般来说,当范围超过1500m 时,人们会丧失街道长度的尺度感。如果浏览路线为环形,则会使人产生疲惫,丧失尺度感。

传统商业街:传统城市内商业街区通常位于经过规划的较为平直的城市性干道或次干道上[6];而次级商业街区则是在居住区内相对狭窄弯曲的生活性小巷上,适当拓宽而形成。传统商业街区的街区尺度保持在200~300m 之间,传统商业街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街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街区肌理和路网框架。

6.1.2 尺度特征

街道宽度:车道宽度9m,人行道宽度为9m(道路西侧),5m(道路东侧)

街道长度:856m

街道高宽比:街道中间D/H=9/2(车行通道),左侧人行横道D/H=7.5/2(D 点),左侧人行横道D/H=1.5/2(E 点),右侧人行横道D/H=3.8/2,空间变化丰富,其中部分过宽或者过窄,使人感到不亲切和窘迫,但部分摊位尺度适宜,0.75~1.5 的D/H 值都会带来亲切感,经济活力也较高。传统商业街道空间总的感觉是亲切的、略拥挤的,尺度适于商业活动的。通常我国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大多为1:1~1:2。

街道边界:街道于人行道处抬起,120mm 和360mm两个不同高度的抬起限定了人群不同的行为活动。人群在低处抬起区域行为主要为滞留,购物,而高处抬起区域除行走外还有驻足停留的行为。

D/W:街道的D/W 值是界面生动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芦原义信的理论,W 是临街界面的度,D 为街道宽度[7]。由于比D 尺寸小的W 反复出现,街道就会富有活力。摊位对街道尺度进行了二次限定,大大增加了W 的变化与反复,使得沿街界面生动起来,吸引人群的注意,从而提升经济活力。

6.1.3 摊位尺度

摊位主要位于人行道之上,对人行道内部开放。尺度较小,立面肌理呈现细密紧致的空间节奏。对比于大尺度的店铺,小尺度且变化丰富的摊位空间更能吸引人的购物欲,从而促进经济活力的提升。

6.2 空间序列

健康路夜市于街道空间上从入口进入,有较长的单一线性流线,之后在十字路口处有空间高潮,后又恢复为更窄的线性空间。总体而言空间较为单调,只有一个高潮点,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6.3 空间节点

广场:长为65m,宽为84m,在道路入口500m 处出现。

主要功能:供人们休息、停留、杂耍、社交。现已禁止地摊摆放。

过于单调的冗长空间会使步行者丧失活力,同时影响经济活力,故空间节点的出现可有效的刺激顾客。健康路中虽有一个空间节点,但对经济活力没有产生积极影响。从步行者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来看,为了保持行为活动的连续性,吸引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应该是200m。

6.4 人流量

健康路夜市各路段人流量及环境感受如图1 所示。

图1 健康路夜市各路段人流量及环境感受

根据调研可知,路段A 人流量为35/(人/min·m),属于拥挤路段,街道尺度不适,B 段10/(人/min·m)、C段7/(人/min·m)属于干扰路段,街道尺度令人感到舒适;D 段19.9/(人/min·m)让人感到约束,街道尺度适宜。街道平均人流量与环境感觉之间的关系如表1 所示。

表1 街道平均人流量与环境感觉之间的关系

6.5 人流密集程度

活力作为抽象概念需要具化为一些可观察的具体特征来衡量。人是街道活力的主体,街道的人流密集程度与经济活力成正比关系。由上图可知,健康路左侧道路人流密度整体大于右侧,故可知经济活力整体比左侧比右侧好。健康路左侧(同乐路以北285m)内区域整体活力较(同乐路以南300)区块整体活力更好。天下城小区前人流密度因受居住区与较受青年人青睐的商业店铺影响而增加。人流密集程度如图2 所示。

图2 人流密集程度

7 健康路地摊活力重塑的改造措施

7.1 理论支撑

芦原义信提出了宽与高之比(D/H)的概念,D/H 是道路宽度与建筑高度比例关系的指标。D/H 在今天的应用之一,是将建筑作为“图形”观赏时,从建筑到视点的距离D,与成为对象的建筑高度H 之比。关于建筑轮廓线,他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

7.2 实际改造意见

7.2.1 尺度改造

(1)空间尺度改造:根据人群分布及热力图,人群密集即空间活力最强的区域,先对健康路进行分段,在各个无其他交通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对每一段的活力值取最高值并获取对应的D/H,则各段的峰值点D/H作为最终活力值适宜D/H 的取值范围。D/H 研究参考如图3 所示。

图3 D/H 研究参考

(2)界面改造:在满足D/H 为使人适宜并促进经济活力的值时,对于摊位空间组织模式应遵循小尺度,不断变化的原则,避免尺度相似带给人冗长的感觉,以D/W 中W 的反复变化来使人有新鲜感,促进消费,促进空间载体的活力,同时小尺度的控制使得人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加空间活力。

7.2.2 空间节点改造

健康路夜市空间节点如图4 所示。

图4 健康路夜市空间节点

(1)增加节点。在原本小广场的空间节点外再增加一个空间节点,位于距黄河路753m 处道路西侧,与小区相邻,公共性强,适宜成为空间节点,且为人的步行距离最大接受范围内。通过两个空间节点的串联组织地摊的空间载体模式,更有趣味性。

(2)节点布置。增加公共性服务设施,长椅,喷泉等或建筑小品的摆放,打造趣味性,营造空间氛围。

(3)空间类型。重新植入现代功能创意形式的空间类型。

7.2.3 基础设施完善

完善城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划;增加公共停车场和小广场,提供人车停留机会;完善管线设施,保障行人安全;明确安全通道、路肩、护栏、分隔带、路牌、路沿、道路绿化用地等道路附属设施的设置与标识;增加垃圾桶的放置数量,保障街道卫生;设置景观及附属设施,增强街道可游性。

8 结语

目前对于地摊与空间的学术研究非常少,研究方法和参考文献也少,但是地摊与空间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如何形成一个尺度适宜的、体验舒适的地摊空间,并且和当地文化结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夜市摊位尺度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水果摊的主人
一号摊位
文化夜市“点亮”福州夜生活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网红”夜市
重庆首次授牌市级夜市
宇宙的尺度
母亲的摊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