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登科,黄悦悦
(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表述。2018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追求体量转变为追求品质。转变发展理念,推动国家和省域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国家和省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的指标体系作为引导激励,也需要量化的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工具。虽然目前国内已有较多学者讨论过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测度问题,但未达成统一意见,这一课题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本文在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开展201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以期为国家和省域更好地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与内涵,学者们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视角出发,有不同的见解。从经济视角来看,金碚(2018)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经济发展结构;师博与任保平(2018)从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及其社会成果来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耿焕侠和张小林(2014)则围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效益度、可持续性以及结构优化度和居民经济状况讨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社会视角来看,宫汝娜与张涛(2021)把高质量发展定义为可持续且高速度的增长,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学者着重强调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生活需求的紧密联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高质量发展最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理论支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来论述其内涵与特征。
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层次。其中,宏观层面的探究围绕整体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展开;中观层面主要分析产业与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微观层面聚焦于研究项目、产品与服务的高品质发展。例如,张鑫宇和张明志(2022)、李争粉(2021)以及徐苗等(2021)分别对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而张侠和许启发(2021)、肖德和于凡(2021)按照省市、城市群、经济圈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内与区际层面进行了高质量发展研究。此外,还有学者对比了国内外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目前,已有较多学者尝试构建了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李晓楠(2020)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增长、开放活力、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经济发展成果共享、可持续绿色发展、金融环境安全及投入产出高效等8个维度。马茹等(2019)从经济的供给、需求、效率、运行和开放等5个维度刻画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王元亮(2021)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可持续及社会民生等4个方面构建了测度评价指标。然而,大部分学者还是选择依托五大发展理念来考察各主体的高质量发展能力。例如,李金昌等(2019)构建了包含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5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国内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及其水平评价的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集成创新,尽可能让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更加完善。相较于已有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3方面:第一,在继承采用新发展理念来统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总体逻辑的基础上,对前人构建的部分细分指标进行了改进;第二,选择采用熵权—TOPSIS方法进行评价;第三,从整体、省域、区域、细分指标等多方面给出了评价结果,更加系统地认识中国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布局与差异。
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5个维度构建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兼顾考虑经济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质量;在此基础上,综合借鉴已有文献中的指标和《中国统计年鉴》中能够提供的指标与数据,平衡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然后,结合可比性、系统性、层次性、简要性等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开发出包含25项底层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创新驱动是其最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根据创新过程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投入产出过程。创新投入包括人才、经费等,而创新产出则可以由两种成果形式来体现:其一为技术知识成果,如专利;其二为经济效益,如新产品收入。此外,从省域层面而言,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需要长期投入和强大支持的活动,需要政府层面的重视与支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以及良好的创新文化与环境。由此,本文从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3个层面,设计了8个省域创新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协调发展主要关注区域发展的平衡问题,其既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人民的就业问题也开始变得突出起来。因此,缓和我国人口在年龄、就业等结构性问题上的矛盾,也是地方政府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最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还要求我国产业实现供给侧改革与绿色转型升级,由工业化向工业2.0或后工业化发展。本文选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反映各省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情况。
绿色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而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构成了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本文从投入、消耗、成效3方面综合考虑,从统计年鉴中择取统计指标对省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改革开放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面向全球市场在投资与贸易上的开放深度与广度均在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以及日本、欧盟等的合作也在深化。在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国内的区域经济也在国外投资、国际贸易中受益匪浅。由此,本文选取外贸开放度与外资开放度2个指标来重点衡量省域层面的开放发展水平。
共享发展注重公平性问题,而公平性重点体现在民生建设上。国家发展,以民为本。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后,各地方政府要极力推进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工作,这也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基础保障与社会福利两方面观测各省域的共享发展水平,前者体现国家与各省区市对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力,后者体现地方政府承担公共职能后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本文选用201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进行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为消除指标量纲、方向、极值数据等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极值处理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选用归一化方法再次处理数据,以满足熵权法计算权重的需要。
本研究选用熵权法进行权重确定,其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客观赋权法。相较于主观赋权法可能存在专家主观偏见的劣势,熵权法能够根据指标数据在评价对象上的分布差异来客观计算指标权重,其基本逻辑是权重与指标数据差异成正比,以此最大限度地拉大评价对象间的差距,实现识别与区分评价对象的目的。熵权法包括实数熵和区间熵两种计算方式。区间熵相对于实数熵更加强调数据的分布性差异而不是两极性差异,而且在概率分布的测算上更具科学性。因此,本研究采用区间熵方法计算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
本研究采用TOPSIS法进行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TOPSIS法也叫双基点法,它通过同时引入正理想点和负理想点作为评价基准,更加均衡、客观地考察评价对象,使得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相对于加权平均、灰色关联分析等单基准方法,TOPSIS法在大规模、多属性决策中更具优势。
本文采用熵权法计算得出省域创新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水平、开放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的权重,分别为0.249、0.239、0.235、0.066和0.211(细分指标的权重略)。从权重值来看,创新发展水平的权重最大,说明创新确实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反映出我国各省市在创新能力上的差异较大。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两个转型方向。对于这两个方面,各省区市的思路和举措不同,差异较大属于意料之中。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各省区市都充分接受了开放理念,享受到了开放成果,因而在开放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根据指标权重可知,中国各省区市要想在高质量发展水平上更具竞争力,重点还是要落脚在创新、绿色、协调3方面的转型升级上。
通过TOPSIS法得到201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①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北京、天津的排名也较为靠前。这些省市均属于东部地区,说明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在经济增长上,还在高质量发展上占据优势。②出乎意外的是,中部地区如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也具有非常靠前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这预示着在国家高质量发展转型时期中部地区大有崛起之势。③在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中落后的省区市,绝大多数处于东北和西部地区。2020年排名后5位的省区分别是海南、吉林、云南、黑龙江和西藏。④2018—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的均值分别为0.329、0.316、0.319,都属于较低水平。这意味着各省区市都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可以有组织地通过学习效应、溢出效应、示范效应、互补效应等作用机制来驱动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
表2 201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及排序
对评价结果进行以下两方面分析:其一,通过自然断点法,将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3年均值)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阈值分别是0.37和0.25;其二,通过对2018—2020年3年排名情况的波动态势进行分析,将各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名次发展趋势分为持续上升、先降后升、先升后降和持续降低4种类型。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①少数东部地区省区市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水平;多数省区市处于中等水平,且集中在中部和部分西部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的较多省区市处于低等水平。总体而言,我国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发展态势。②不同区域均有省区市出现排名上升和排名下降的情况,只不过排名呈上升态势的省区市中,东中部地区的省区市要多于西部地区的省区市;相反,排名呈下降态势的省区市中,以西部、东北部地区省区市居多。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东中部地区在高质量发展水平上存在先发优势,这种先发优势最终会加剧不同省区市间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两极分化,使西部、东北部地区陷于更加恶劣的境地。当然,这同时警醒着中部、东北部、西部地区的省区市,在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时刻保持着压力与动力,否则很难抓住大变局中暗藏的机遇并实现逆势发展。
表3 2018—2020年各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及排名变化
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4个区域板块,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及其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东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而东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基本持平。在变化态势上,2018—2020年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是先降后升,但东部地区总体略有上升,而中部地区总体略有下降;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化态势一致,都是持续下降。这种变化趋势再次证实了两极分化效应的存在,东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存量和增量速度上均具有优势。未来,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形势堪忧,国家需要在区域协调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为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制定更高效、更具针对性的倾斜发展政策,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绿色创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
图1 2018—2020年重大国家战略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具体比较四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5个维度发现:①东部地区在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维度上遥遥领先,这得益于其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也是改革开放后相关省区市持续吸引要素聚集、开发新兴技术、开放市场贸易的累积成果。然而,东部地区也有弱项,即协调发展。快速的经济发展拉开了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协调发展水平偏低。②与东部地区略有不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体现在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两个维度。其中,绿色发展水平上的优势得益于中部地区的生态资源存量优势以及国家实施的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战略。而中部地区的协调、开放与共享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③西部地区在协调发展与绿色发展水平上表现较为良好,但创新、开放与共享发展能力是其瓶颈,需要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吸引外资、加大外部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来提高区域经济的开放与共享程度。④东北部地区除协调发展水平位居前列外,其余指标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然,东北部地区需要加大改革、开放与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老工业基地振兴。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布局。该战略覆盖了我国24个省区市和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占国土面积的49.6%。本文将评价和分析这5个重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见图2),为中国整体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总结经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图2 2018—2020年重大国家战略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根据评价结果可知:①粤港澳大湾区在高质量发展水平上表现最为亮眼,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3年来,以广东省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其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平均增速达到8.59%,极具发展活力。②长三角地区3年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和增速均占优势,且在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水平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③京津冀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算落后,北京、天津与河北在5个发展维度上各占优势,在一体化规划下有可能形成互补合力。④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部,其覆盖范围内不同省区市之间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例如:2020年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为0.603,排名全国第2位;而云南高质量发展水平仅为0.205,排名第29位。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发展思路应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江苏、浙江等下游省市的引领作用,逆流辐射,带动长江中游、上游地区的发展。⑤近年来,黄河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且持续下降,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瓶颈主要是开放发展水平偏低,以及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能力不足。加大国际国内开放发展力度,融入全球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是黄河流域经济带各省区市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各省区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上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别评价,评价结果的排名及变化情况(2020年相对于2018年)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201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在创新发展水平与开放发展水平上的排名相对比较稳定,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持续居于前列,而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则长期居于末位。一定程度上,区域的创新水平与开放程度基本决定了其总体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水平相比,各省区市在共享发展水平上的波动更加剧烈,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水平上也出现了明显波动。这说明相对落后的省区市目前在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水平上已处于绝对劣势,而实现进位赶超的发力点将主要落在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上。
表4 2020年各省区市分维度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及变化情况
根据评价结果可知:①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的创新发展水平较高,位居全国前列;北京、上海的创新发展水平也稳居全国前10位;重庆与海南在稳步追赶,创新发展水平持续上升。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各省区市的创新发展普遍具有优势,而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有待提升。②与创新发展水平不同,辽宁、甘肃、四川的协调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而广东的协调发展水平反而居于全国末位。这似乎揭示了创新驱动发展(效率)与协调发展(平衡)之间的矛盾关系,也给各省区市平衡好不同维度之间的高质量发展机制以及做好综合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挑战。③在资源、环境、生态上具有相对优势的部分中西部地区,如青海、宁夏、河北、安徽、河南等,其绿色发展水平具有提升潜力;而环境相对恶劣或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如海南、西藏等,在绿色发展水平上排名靠后。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部分地区在高质量发展水平上进位赶超的关键举措。④得益于地理位置优势与改革开放红利,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的开放发展水平处于领先位置;在它们的带动下,中部地区部分省市(如河南、湖南和湖北)的开放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西部地区在推动开放发展上相对较为困难。⑤各省区市的共享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预料之中处于全国前列;另一方面,宁夏、西藏、陕西等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与财政支持下,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条件日渐完善,区域内公平性增强、稳定性提升。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了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通过不同视角,对2018—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做出了分析。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全国各省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东部地区各省区市因为在创新发展水平、开放发展水平上的绝对优势而使其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中部地区在持续发力,而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与增速上均处于弱势状态,甚至有两极分化加剧的趋势;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实力雄厚,在创新、开放、共享发展水平上优势显著,长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动态提升,但黄河流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不容乐观;第四,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在引领省域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上起着重要作用,东部地区在二者上具有明显优势,西部、东北部地区的竞争着力点只能落在提升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上,这也使得三者的排名波动较为剧烈。
基于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各省区市高质量发展,本文给予以下建议:①牢牢把握国家赋予的战略机遇与优惠政策,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找寻着力点并进行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拉动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②创新与开放是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主题,各省市需要对二者高度重视,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优势,中西部和东北部地区需要创造机会,在加大开放力度的基础上落实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协调、绿色与共享发展水平的提升将是西部、东北部省区市未来争取竞争位势的主要发力点,保生态、重民生、促协调、谋发展将是其在高质量发展上有所作为的关键;西部、东北部地区需要抓住国家实施的“双碳”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等战略机遇以及在实现共同富裕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等目标上的政策机遇,发掘自身优势与特色,做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