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视角的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研究:以5G技术为例

2022-05-13 07:43周磊
创新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性专利竞争

周磊

(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动态竞争环境下,行业竞争结构经历着更快速度、更高强度、更大规模的变迁。高科技行业具有发明过程、发明价值、市场前景、对手竞争策略和在位者反应方式等多重不确定性,这进一步加剧了行业领军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回顾ICT行业近30年的发展史,雅虎、王安电脑等先驱因战略选择失误而错失发展机遇;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后发者审时度势,精准占领了电子商务、云计算、金融安全等信息经济发展的多个制高点;Google、百度依靠搜索引擎技术奠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基石,并顺利跨界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AI软硬件服务领域。上述案例说明,大企业的创新优势受到机会窗口、发展战略、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兼具稳步积累和动态变化的双重特征。这对传统的竞争态势分析策略提出了挑战:既要重视同一梯队的竞争对手,还要以行业标杆为追赶对象;既要在当前竞争结构中谋取发展空间,还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未来超越。因此,技术竞争情报研究应以系统性思维、综合性指标、多元化数据来优化传统分析范式。

基于此,本文将综合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从技术接近性、市场共性、技术创新能力3个方面构建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以期丰富技术竞争情报理论研究。一是在凸显相对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重点设计代表企业绝对竞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局部竞争性和全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二是整合余弦相似性、多指标评价体系、熵权法,为多维竞争态势分析框架提供定量化实现途径。

1 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综述

企业是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对象。企业自身竞争力以及企业间相对竞争优势的动态变化是竞争态势研究的核心。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竞争对手经典分析框架是由Chen(1996)提出的基于市场共性、资源相似性的二维分析模式。在技术竞争情报领域,学者们针对技术资源相似性开展了多样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情报学主流研究利用专利数据分析技术竞争关系,形成了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两类分析方法体系。其中,专利引文分析法可以分为共被引和共耦关系两类。相关研究利用专利共被引关系揭示了RFID技术领先企业的竞争强度;利用专利共耦关系测量企业知识维的相似性;进一步研究指出专利共被引更适合于总结历史性竞争关系,共耦作用更适合于揭示技术竞争现状。专利内容分析法可以分为分类号分析和文本挖掘两类。分类号分析法主要利用技术分类号共现关系或分布结构来计算机构间的技术相似性。相关研究利用专利CPC共现关系构建了包括机构、专利、技术三层的创新系统图;通过分析专利的技术转移领域来计算企业技术应用维的相似性。文本挖掘方法通过语义分析和聚类模型来计算企业间的技术替代性。相关研究使用TF-IDF模型构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竞争的超网络;利用LDA模型挖掘专利说明书,建立了潜在竞争对手的动态识别框架;采用word2vec模型判断专利相似性和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利用自监督表示学习算法识别企业偏好和技术相似性。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技术竞争情报的定量研究分别为分析企业竞争态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方法工具。然而,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擅长分析单案例的绝对竞争优势,技术竞争情报擅长分析企业间的相对竞争优势。如何才能兼顾二者的研究专长,实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全局掌控和局部聚焦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一是将技术创新能力分析视角融入相对竞争优势的分析体系中,形成技术接近性、市场共性、技术创新能力3个维度的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框架;二是针对技术创新能力案例研究在多案例量化研究中的局限性,提出信息熵方法对多企业、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唯一评价结果。

2 企业竞争对手分析的多维框架

本节首先以Chen提出的竞争对手资源相似性、市场共性二维框架为基础,利用专利数据,以余弦相似性指标表示技术接近性和市场共性,以此来测度企业间的相对竞争程度;接下来,基于专利质量、企业能力观理论,利用专利数据、财务数据设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对多指标信息进行融合,用以对企业绝对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

2.1 企业技术接近性分析

技术接近性概念源于Boschma提出的认知接近性(cognitive proximity),后者代指共有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由于技术接近性增加了非自愿知识溢出的风险,所以竞争者不愿意进行合作研发。根据这一经典定义,技术接近性可界定为“机构间技术知识的相似程度”。相关研究多利用产品研发支出、销售收入、人员分工等指标或专利共被引、共耦关系测度技术接近性,但上述方法因未使用技术知识的直接成果或专利引用时滞性而存在局限性。因此,本文将利用企业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分布表示其技术知识结构,通过比较技术结构的余弦相似性来表示企业间的技术接近性。计算公式参考相关文献,计算过程如式(1)所示。

式(1)中,TechProx表示企业和的技术接近性;表示企业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分类;xx分别表示企业和拥有的涉及技术领域的专利比重。

2.2 企业市场共性分析

地理接近性指经济体的空间距离或物理距离,它能够调节认知接近性的影响力,促进缄默知识转移和模仿学习。因此,针对竞争性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地理接近性(geographical proximity)对企业目标市场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专利族的申请国别,判断企业积极开拓或希望进入的国家(地区)。根据地理接近性假设,将市场共性界定为企业目标市场的重叠程度,并以余弦相似性来表示。计算过程如式(2)所示。

式(2)中,MarkCom表示企业和的市场共性;表示企业专利涉及的申请国;MM分别表示企业和申请国为的专利比例。

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2.3.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专利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成果,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当前的技术创新实力。因此,首先根据专利质量相关理论,设计从技术价值、经济价值、法律价值3个维度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成果类指标,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创新能力的成果类指标

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离不开长期的、高强度的资源保障。因此,还应根据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考察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Soete和Wyatt提出了可见技术优势(Revealed Technology Advantage,RTA)的概念,用以测量企业在特定领域相对其他领域的技术竞争优势。本文综合RTA这一经典指标和企业研发支出总额,判断企业对特定领域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保障能力。计算过程如式(3)和(4)所示。

式(3)和(4)中,Sustain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表示观察期时间窗口;PatentPatent分别表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及领域的专利申请量;R&D_Expense是第年企业的研发费用总额。

2.3.2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下文将利用熵权法对上述7个指标进行赋权和融合,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最终判断。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所示。

第一步:针对个选定企业,依次计算其技术创新成果和投入能力,形成(a)的原始矩阵。对该矩阵依次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最后生成矩阵Z。其中,无量纲化处理过程如式(5)所示。

第二步:根据信息熵定义,计算每一个指标z的熵值,计算公式如式(6)所示。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的熵权,计算公式如式(7)所示。

第四步:计算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式(8)所示。

第五步:根据综合得分对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序。

3 实证研究:以5G技术为例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是当前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是未来实现人、机、物深度互联的网络基础。同时,5G技术创新仍处于活跃期,商业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行业标准尚未完全确定,因而国际通信业巨头均对该领域高度关注。本文将利用上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对5G领域的整体竞争态势和重点企业进行分析。

首先,参考国外研究制定检索策略:TIAB=(5G)AND IPC=(H04WOR G08COR H01POR H01QOR H03BOR H03COR H03DOR H03HOR H03KOR H03LOR H03MOR H04BOR H04HOR H04JOR H04KOR H04LOR H04MOR H04QOR H04N)AND(AD=[18000101 TO 20191231])。接下来,使用incoPat数据库采集2019年12月31日前申请的5G专利数据。统计发现,专利族大于50的企业共19家,即为本文定义的5G领域技术领先企业,相关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5G领先企业列表

3.1 基于技术接近性的5G企业态势分析

由于检索策略已对专利IPC小类(前4位)进行了限制,若以IPC小类作为测量标准,难以充分体现企业技术结构的多样性。因此,本文以IPC小组(全8位)作为技术结构度量标准。初步统计发现,除了H04W72/04(无线资源分配)、H04L5/00(为传输通道提供多用途的装置)外,专利分布较多的领域还有H04W72/12(无线业务量调度)、H04B7/06(在发射站)、H04W74/08(非调度接入)、H04L1/00(检测或防止收到信息中的差错的装置)、H04W28/02(业务量管理)等,且专利在这5个领域均匀分布。接下来,利用式(1)计算19家企业间的技术接近性,然后利用UCINET生成树状聚类图,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5G领先企业的技术接近性

由图1可知,首先,这19家企业的技术接近性差异较大(均值为0.686,中位值为0.769)。三星电子与英特尔的技术接近性最高(TechProx=0.961 505),这是因为二者均为行业少有的、首屈一指的5G高端芯片设计和制造商,而信维通信的技术研发集中于泛射频解决方案,与其他领先企业的技术重叠度普遍偏低。其次,从企业技术距离与序号的关系来看,企业间技术结构与创新规模的相关性较弱。最后,就国别因素而言,大部分中国企业间的研发结构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如华为、中国移动、大唐电信、维沃移动、小米科技等5G移动终端设备、网络运营商、网络通信设备间的技术重叠度较高,三星电子则与美国的英特尔、苹果、AT&T技术结构接近。同时,由于这些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品牌美誉度接近,其相互间的威胁性较大。

3.2 基于市场共性的5G企业态势分析

对专利申请国(地区)进行初步统计,发现WIPO、美国知识产权局、中国知识产权局、韩国知识产权局、欧专局是5G专利申请的主要受理机构。接下来,利用式(2)和(3)计算19家企业间的市场共性,然后利用UCINET生成树状聚类图,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5G领先企业的市场共性

由图2可知,这19家企业的市场共性整体较高(均值为0.733,中位值为0.798)。中国移动与信维通信的市场共性最高(MarkCom=0.984),二者在中国市场的专利申请占比均在70%左右,国际专利申请占比均略高于18%,且均未布局韩国市场。华为与小米科技的市场接近性次之(Mark-Com=0.976),二者在中国市场的专利申请占比分别为20%和23.6%,国际专利申请占比均在20%左右,在美国市场的专利申请占比分别为11%和14%,欧专局专利申请占比均在15%左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技术接近性类似,国别对企业市场共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如中国的中国移动、信维通信、维沃通信和中国联通,中国的华为和小米科技,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以及韩国的乐金电子和韩国电信等4个分组,组内目标市场趋同。

3.3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5G企业态势分析

上述上市企业中,除AT&T外,其他上市企业的年度报告均披露了研发费用信息。非上市企业中,华为披露了包含研发费用的企业年度报告;欧珀移动、维沃移动均未披露企业年度报告。对16家企业的研发费用进行初步统计,发现差异巨大。例如,2019年华为、三星电子、苹果的研发费用均超过1 000亿元,英特尔也接近这一水平;而大唐电信、信维通信则不足10亿元。因此,本文并未对欧珀移动、维沃移动、AT&T的研发费用进行估算,而是统一默认取0。其他企业的研发费用取2017—2019年三年的均值。

接下来,按照上文提出的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框架,对19家企业的创新能力指标进行标准化和归一化,进而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最后合成各企业的综合得分,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由表3可知,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的权重相异:创新投入力、技术影响力的重要性最高,其次为创新规模,其余4个指标的重要性较低。

表3 5G领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的熵权结果

表4 5G领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计算

由表4可知,三星电子5G技术创新能力卓越,且创新规模、技术影响力、技术垄断力、创新投入力4个指标均位列榜首;高通的技术保护力、地域保护力2个指标位列第一;信维通信的技术覆盖力最强。另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规模间的相关性有待检验——尽管创新规模最高的三星电子和华为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分列第一、第二,但英特尔、苹果、大唐电信的创新能力分列第三、第四、第五,均高于其创新规模排名。除了华为、大唐电信外,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下位置。

进一步对比表4揭示的企业创新能力排序和图1、图2展示的企业间技术和市场接近性结果,不难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这也说明创新能力视角能够为竞争对手研究经典框架提供新启示。图1中,三星、英特尔、苹果的竞争性较强,与表4中的排名基本符合;图1中,华为、中国移动、大唐电信的技术结构相似,但表4表明中国移动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落后于华为、大唐电信。同理,图2中,中国移动与信维通信的市场高度重叠,与表4中的排名基本符合;图2中,华为与小米科技的目标市场接近,但表4表明前者5G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于后者,二者较难在同一市场构成势均力敌的竞争。

3.4 华为5G竞争态势多维分析

目前,华为是中国通信行业的领头羊,其5G创新能力位于全球第一梯队。华为于2013年确立了以原始创新突破为方向的5G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路径,一方面通过“前沿科技中学”在全新技术轨道上持续探索,另一方面通过高市场探索战略不断扩大商业版图边界。技术、市场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华为快速成长,尤其是高新颖度的知识创造行为对华为经营业绩的影响呈现出近似U形的特征。下文以华为为例,从技术接近性、市场共性、技术创新能力3个维度全面分析华为5G面临的整体竞争态势,结果如图3所示。图3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华为与其他18家企业的技术接近性、市场共性,气泡上的标签是企业序号,基准气泡为华为自身,气泡大小由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决定。

图3 华为5G的竞争态势

根据图3中华为与其他18家企业在3个维度上的距离,可将华为与其他18家企业的竞争关系分为4类。

第一,华为5G的追赶对象是三星电子。由图3可知,三星电子的5G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于华为。二者均为5G高端移动设备生产商,技术结构接近,但二者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区别。三星电子具备5G芯片设计、制造能力,而华为涉及5G芯片设计和5G网络通信设备制造。此外,二者的目标市场有一定的重叠度,均高度重视国际专利申请渠道,但三星电子更重视美国、韩国市场,华为则把中国作为重点市场。综上所述,华为与三星电子的直接竞争具有局部性,其技术创新能力亦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二者具备合作竞争空间,这也为华为5G技术赶超赢得了时间窗口。

第二,华为5G的技术合作方是中国移动、韩国电信。从产业链分工来看,华为是5G网络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5G的技术合作方作为中、韩两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属于产业链下游服务商。事实上,中国移动是华为设备的重要采购方,韩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跨国合作,共同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和5G覆盖。因此,高技术接近性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间更好地进行技术配套和技术合作。

第三,华为5G的市场竞争对手是欧珀移动、大唐电信、苹果、中兴、爱立信、夏普、小米科技。从国别来看,中国企业间的市场重合度高;从企业业务来看,主要集中于移动端、网络设备两类。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这些企业中只有苹果、大唐电信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华为接近,其他企业对华为的实际威胁较小。

第四,华为5G的潜在竞争对手是乐金电子、AT&T、英特尔、信维通信、中国联通、维沃移动。它们与华为的技术结构和目标市场重叠度低,且除了英特尔外,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华为差距较大,因而并未与华为形成直接性竞争。

4 结论与启示

科技的飞速发展与跨界融合增强了创新活动的内部不确定性,进而引发企业竞争力、企业间相对竞争优势、行业竞争态势的序惯变化。为了深入理解企业竞争态势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特征,本文在整合技术竞争对手经典分析框架、企业能力观的基础上,从技术接近性、市场共性、技术创新能力3个维度建立分析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分析了5G技术领域的竞争态势,形成了3点主要结论。一是5G技术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接近性低于市场共性,说明企业的目标市场趋同化而技术差异化。二是三星电子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领先于其他企业,华为、英特尔分列第二、三位;大唐电信、中兴、欧珀移动等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强。进一步对比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序与前两个维度揭示出的企业间技术竞争、市场竞争关系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创新能力视角揭示出的企业绝对竞争力能够对技术接近性、市场共性视角发现的企业间相对竞争关系进行有效补充和拓展。三是将华为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关系归为追赶、技术合作、市场竞争、潜在竞争四大类。

本文的实证研究不仅证明了创新能力视角能够对竞争对手研究经典框架提供有效补充,还对国内5G技术领先企业的未来技术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第一,中国企业应坚定技术创新自信。近年来,中国科技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如通信领域中国主导的TD-SCDMA标准、交通领域中国高铁营业里程位居全球第一、空间科学领域中国天眼登顶全球顶尖天文探测仪器。目前,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5G市场的半壁江山,华为、大唐电信的创新能力分列第二、五名。同时,5G技术是国家“新基建”的网络基础,行业正迎来政策、融资、人才等多方面的发展机遇。第二,要从行业层面做好技术赶超整体规划。一方面,三星电子的创新能力傲视群雄,英特尔、苹果等通信业巨头也领先于大部分中国5G企业;另一方面,美国对华科技脱钩意图明显,高端通信芯片缺货、关键制造设备断供对中国高端5G芯片制造环节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应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指挥棒作用,以政府产业基金带动社会投资,缓解5G制造环节的融资约束;以国家重大专项凝聚国内外顶尖创新团队,加快5G高端芯片、电容电阻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政府采购示范效应带动国内大循环,扩大对国产化零部件、设备、服务的采购。第三,应辩证看待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一方面,要承认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定位、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对抗性和追赶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战略性工具构建技术互补、分层合理、布局全球的产业竞争合力。

猜你喜欢
共性专利竞争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竞争的合适位置
感谢竞争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正确面对竞争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