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华 (教授/博导) 郭昱萱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4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治理注入了活力。我国学者在探索企业治理与市场经济时,将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引入国内,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体系。2000年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入快速成长和积累时期,内控知识体系开始构建。2008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内部控制的重心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进入蓬勃发展期。在众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归纳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于内部控制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梳理,但采用传统的文献归纳总结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的难度较大,客观性不足,难以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对庞大文献群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能够对某一领域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精准探析,从而克服传统文献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2009—2019年CSSCI 数据库中关于内部控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文献共被引以及突变词检测,综合探析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近十年的热点变迁及研究前沿,以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发现新的方向和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本文依据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运用CiteSpace,对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CSSCI期刊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CiteSpace是一种可视化分析工具,它能够对某一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文献资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处理。该工具以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为基础,被广泛用于分析某一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及知识的演进趋势。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可视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共现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共现分析利用文献集中的词汇对在同一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情况,来确定词汇对的关系。聚类分析是根据文献的词汇短语,将相近对象集合、相异对象分组的分析过程,可以描绘出时期内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整理。样本来源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的CSSCI数据库,对“内部控制”进行高级检索,选择时间条件为2009—2019年,通过人工剔除,最终得到1 061篇CSSCI文献。观察文献在各年份的发表情况,发现近十年来该领域的文献发表数量年均稳定在90—100篇,并无较大的时间波动,且十年内总数量已超过千篇,说明内部控制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基本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丰硕。然后将CSSCI数据库导出的文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得到在CiteSpace内可以运行的数据源,以这些数据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下一步研究。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热点是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学者普遍认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主题,表现为该主题有大量的探讨文献。关键词能够精准阐述文章主题和观点,若某一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反映出该关键词是领域内的讨论热点。对关键词进行进一步聚类分析,可以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集,得到包含多个相近关键词的主题聚类。在CiteSpace中设置2009—2019年为时间段,以文献关键词为生成节点类型(Node Type),以单年度为时间切片,以Top 50 per slice为阈值截取,运行CiteSpace,采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进行裁剪,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共184个关键词节点及208条节点连线,节点标签的大小反映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连线粗细表示关键词间共现关系的强弱。综合来看,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内部控制”,为652次,其次是“内部控制质量”,出现频次89次,位居第三的是“内部控制缺陷”,出现频次72次。第一次高频关键词集中出现的年份在2009—2011年,说明企业内控在2009—2011年前后发展迅速,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等研究主题讨论度较高;第二次高频关键词集中出现的年份在2013—2014年,在这一阶段“产权性质”“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费用”等成为具有讨论度的新主题,高频共现词的变化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控领域的研究热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移。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为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采用对数似然算法(Log Likelihood Ratio)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到内部控制研究热点聚类图谱。聚类分离度(Silhouette)为0.5256(> 0.5),网络模块度(Modularity)为 0.8079(> 0.3),表明同一聚类中主题相似程度高,不同聚类的异质性较强,聚类效果较好。研究热点形成13个群组,选取聚类规模前十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各聚类之间交叉重合度不高,具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且各聚类主要发生年份不同,再次印证了随着时间的变化,领域内研究的热点发生迁移。
表1 研究热点词汇聚类
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并且讨论的热度随着时间从前面的主题向后逐步转移。
1.对于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研究。以聚类#8为代表,对于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讨论主要是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基础,又可分为三类。第一,从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价值管理等不同目标视角出发,对内部控制理论框架进行细化和补充。控制环境的稳定性被进一步划分,为内控理论框架的完善做出重要贡献。“新二元论”的提出,在控制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了对企业文化等软要素的关注度,为内部控制提供了人文视角的研究。第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内部控制体系与审计质量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聚类#1),其中审计又分为内控审计和年报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多种观点。从企业内控责任与内控审计责任的角度来看,二者是企业内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并行制度;从实务经验角度来看,内控审计可适当利用内控自评工作成果,内控审计成为促进内控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在研究企业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时,例如在降低经理人与股东间代理成本等方面,年报审计与内部控制表现为替代关系。此外,近十年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得到发展(聚类#4),研究主要聚焦于对企业应用系统的有效性评价、缺陷分析和优化建议。第三,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常与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紧密结合。从战略管理视角来看,公司内部治理既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又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顶层设计,内部控制框架则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职能论来看,三者同时产生并存在于企业内部,具有内在一致性。
2.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及在实践中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研究。以聚类#0和聚类#7为代表,2010年《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颁布客观上激发了许多高质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内控缺陷认定标准的制定和内控评价系统的整体构建两方面。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与方式的研究以内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为主要手段,对各企业发布报告中的标准设定和定义阐述进行横向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内控缺陷认定面临的困境,对企业实践提出优化建议。在技术手段的研究上,神经网络模型等方法被用于识别和诊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受到关注。构建新型的内控评价系统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基于内控信息披露和注会内控审计披露,从外部视角对企业内控综合水平进行评价,二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需求要点出发,构建面向企业内部的评价模式。
3.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聚类#2、聚类#9),学者将这些影响因素细化分解,其中,对企业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高管个人特质、员工股权激励和产权性质等,对外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外部监管驱动力的视角出发,对媒体关注、政府干预和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等要素进行探讨。以上研究存在着正反两种不同的观点,不同观点主要聚焦于内部因素究竟给企业带来了更好的监督效果抑或是代理成本的上升。
4.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通常与企业经营效率、盈余管理和投资决策有关(聚类#3和聚类#6),特别是近五年内,内部控制研究的主题向企业实践的经济后果转移,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盈余管理和技术创新成为主要的讨论内容,回归分析成为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加入企业其他特征进行多因素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思路。根据内部控制扮演的作用又可将讨论分成两种。第一种是研究内部控制的直接影响和作用路径。第二种是讨论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
(二)文献共被引分析。文献的引用表示引用作者对该文献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或观点的认可,因此论文被引频次是论文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体现。利用文献共被引可以追溯某一领域内具有影响力的经典文献。为更好地探究国内企业内部控制领域的知识基础,对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梳理高共被引文献做出的理论贡献。运行CiteSpace,以参考文献为节点类型(Node Type),以单年度为时间切片,以Top 50 per slice为阈值截取,采用寻径算法(Pathfinder)方法进行裁剪,得到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共被引文献图谱。该图谱共558个关键节点,1 237条连线,节点规模与标签字体的大小表示了共被引频次的高低。这些关键节点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领域近十年内研究的知识基础。
由图2可知,从被引文献的年份来看,该领域内高频被引文献主要集中于2007—2011年间,这一时期的研究结果成为近十年内部控制研究的知识基础,影响力较高且在当下仍具有时效性;从被引文献的发布地域来看,国内和国外的高频被引文献在数量上基本对等,一方面说明我国学者在内部控制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得到本国学者的认可,另一方面说明内部控制研究在结合国际经典与前沿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与我国经济环境、公司治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此外,从文献登载的期刊来看,无论国内外,期刊的集中度都比较高,包括《Accounting Review》《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对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文献进行整理,从内容上可以将这些文献的理论贡献梳理为两条主线,文献之间具有时间和内容上的承接性。
图2 文献共被引图谱
1.对内控缺陷披露行为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披露重大缺陷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对外披露重大内控缺陷的企业存在着规模较小、管理经验不足、财务状况不佳或面临重组等问题,其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随后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按照PCAOB规定披露的所有企业,发现更大内部控制风险或更高的激励将促使企业主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注意到企业披露行为的主观目的性,证实了上市公司存在通过鉴证报告向市场传递公司利好信号的动机。
2.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效果。国外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薄弱的企业管理者故意操纵或在披露中犯错误的概率会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应计质量。对披露公司进一步研究,能在后续主动整改缺陷的公司,应计质量将有所提升。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众多国内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大量的上市公司数据证实了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
从以上两条主要研究脉络不难看出,国内的经典文献是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与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的改良与验证。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还处于向国外借鉴和学习的阶段,这一现象也极有可能会持续下去,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创新性有待提高。
突变率检测可以展现某一时期较为活跃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的变动趋势预测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本文对关键词进行突发性探测,共检测到20个突现词,从突现词的年份变动可以看出近十年内研究热点的发展趋势。
图3中对发展趋势的可视化表现出了内部控制研究热点的转移过程。在近十年内,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完成了由内控理论和框架研究向经济结果和市场反应研究转变的过程,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2009—2011年正是内部控制研究的一个转型期。在此之前,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内部控制机制与体系的构建,而在此之后,研究者更加关注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与实践中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与企业实践结合更加密切,并向更多的交叉领域拓展,向更细的研究主题深入。这一思路的变化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与研究过程。当下,内部控制研究的前沿热点集中于结合产权性质、企业绩效、融资约束、真实盈余管理等内容进行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效果逐渐通过公司的经营绩效体现,因此研究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并加入中介调节效应进行多种要素的混合研究,更贴近企业经营实际面临的复杂情况。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者就某一问题不断进行细化研究,例如将管理层特征细化为高管个人特质,将高管个人特质细化为教育水平、从军经历等,以期在创新性上有所突破,而对于内部控制的整体研究关注度不足,对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机制的解释还不够透彻和深入。从实务领域来看,上市公司更关心的是如何从整体上看待内部控制对公司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经营绩效和公司价值的提升。尽管细化研究有助于分解剖析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加深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但同时也不能缺少对内控机制整体的刻画,在体系中去分析某一因素具体扮演的角色、作用强度以及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这一情况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改善。
图3 突现关键词可视化图谱
在2009—2019年间,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完成了由内控理论和框架研究向经济结果和市场反应研究转变的过程。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在我国基本成型,无论是内部控制政策的制定、还是经济市场的执行,都已经形成了体系。从本文进行检索筛选得到的CSSCI期刊文献数量上看,企业内控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的研究具有指导价值;从研究主题看,近十年来内部控制的研究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研究的内容向更细的分支发展;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分析法已成为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且在具体实证方法的选择上,向着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的方向发展。
我国学者在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完成了一定的阶段性奠基工作,研究的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内部控制披露行为、经济后果两条主线,内控缺陷披露、应计质量等研究主题。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的知识基础具有承接关系,国外经典文献对于国内经典文献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知识基础主要是在引入国外研究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进行本土化的改良而来,以验证相关理论在国内经济环境下是否成立,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创新性有待提高;二是内部控制的研究向着更细化的方向发展,但新的研究结论与现有研究成果的联系不足,细化的研究成果与内部控制体系整体的联系不足,对于内部控制的讨论缺乏整体性思路。未来,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应考虑加强内部控制研究的整体性,探讨多因素下与内部控制相关要素的互动关系,对研究体系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