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不仅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实施与持续改进的重要保障。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逐渐意识到了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管理人员尚未形成正确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意识,从而导致相关制度的实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制度形同虚设等现象,以至于其所具备的制约及监督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内部控制很难直接产生效益,加上企业方面并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相应的控制部门或控制环节,致使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等很难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发挥作用。所以对于企业的生产及销售部门经济效益的实现来说,需要通过增加岗位及人员的形式为基础,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及监督手段。因此,本文针对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与分析,在了解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与原则的同时,对当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制度
有效的管理与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是企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构建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执行期间可以发现,这些内部控制或为残缺不足或为不科学合理。甚至有多企业一直错误地认为企业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手册就是内部控制,从而忽视了优化和改革企业管理模式、运营模式的重要性,导致在实际管理期间始终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等问题,所以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问题,不仅能够妥善地解决企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还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及原则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的权限与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与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系统相适应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第二,企业需要具备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审计机制,一方面是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与自我评估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相关事项展开详细审计;第三,各部門负责人需要定期对本部门展开内控自查、测试及评价。这样一来才能够在实施期间发现内部控制在设计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开及时整改,并通过配合审计部门或者第三方审计机构有序地展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1]。
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角度来说,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内部控制自查机制,并配合单位审计部门的内部控制评价。在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外部专业机构对企业展开内部控制评价。通常情况下,评价工作组会选择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实地查验、穿行测试等方法来收集被评价部门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证据,并进一步按照具体的评价内容如实登记,作为分析内部控制缺陷的依据。
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层面而言,主要分为设计有效性评价法和运行有效性测试法两种。其中设计有效性评价法又包括:访谈和穿行测试。访谈的目的是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的面对面访谈来深入了解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情况;而穿行测试则是以业务类别为基础,分别从每一类交易中选择一笔最具代表性的业务进行验证,通过对业务整个过程资料及单据的收集与分析来验证其对控制活动的描述是否正确,能否促进控制目标的有序实现等[2]。当设计有效性的评估结果为有效时,表明可以继续展开测试,并选择一份具有代表性的文件作为审计依据进行存档;而运行有效性测试一般是通过抽样测试为主,当控制活动设计为有效时,需要结合控制活动的具体频率来确定最终样本量,而后从中取样展开测试,并针对运行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分为内部控制设计与内部控制运行,能够涵盖企业经营发展期间的所有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需要以全面评价为基础,并对企业的重要业务、重大事项及高风险领域等提起关注和重视。
3.客观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需要及时、准确且客观的揭示企业在管理期间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将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充分反映出来。
4.及时性原则。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工作需要严格地按照规定时间的展开,一旦企业的管理环境发展重大改变时,必须要就此展开重新评价。
5.风险导向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需要以风险为基本导向,并进一步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明确。同时,对企业的重点业务、重要领域及重要流程等进行评价与监督。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现如今,仍然有很多企业因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及手段的束缚,而忽视了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重视和关注,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基础过于薄弱。同时,企业负责人干涉各项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其所具有的监督职能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引发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认识跟不上制度发展要求;第二,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制度的建设及实施重视不足,虽然说已经制定了一些制度,但在实施期间,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预期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巨大[3]。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其不仅是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内部控制工作的核心所在,当其对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制度没有足够重视,就会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毫无价值可言。
(二)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容过于片面、零散,以至于无法展开科学系统的运作,加上企业往往会在利益的驱动下重经营轻管理,致使内部组织网络不够完善;第二,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均为事后控制,无法实现风险的预防与识别,一般都是在危机结束后进行控制,只能够对违法人员进行惩罚,并不会将其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这样的事后控制,虽然能够提高公司的管理风险,但却不能实现节省成本的目的;第三,内部控制的预见性得不到显示,所谓的预见性实际上就是企业对外部环境评价的预见和内部管理方向的预见,而缺少预见性则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方向滞后,从而限制企业的进步。
(三)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取决于其实施是否充分、积极。在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时,人的作用尤其突出。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制定得很好,但如果公司的领导者没有对它的执行给予足够的关注,那么内部控制的作用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企业管理者过于重视眼前的利润而不愿意处理过期商品,加上企业员工从不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与道德素养,只知道听从领导的指挥,而对客户的需求和利益置之不理,导致内部控制成为一纸空文毫无用处。
(四)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陈旧落后
在新时代当中,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并逐渐呈现出网络化、电子化以及数字化等发展趋势。但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制度方面来说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例如,企业应该在各部门配备实时监控设备,以此来保证所有员工的操作流程符合规范,但实际上却只是通过简单的文字规定来约束员工。这样一来就给一些恶意违纪人员留下可乘之机,在问题发生后不仅无法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还极有可能让违纪人员逃脱法律的制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对策
(一)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
想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科学合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期间,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构建一个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现代化企业中是不允许存在特殊人员的,而是要求所有企业员工都必须要接受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与管控[4];其次,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及监管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并以此来划分岗位权利与责任的归属,形成明确的权责及代理关系结构;最后,将企业股东大会的监管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重视并加强企业管理者权利及义务的履行有效性。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手段或措施来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其能够符合内部控制要求,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全员参与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
很多时候企业都会因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取而忽视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方面意识过于薄弱,没能意识到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对于企业当前发展的紧迫性。面对这样的现状,企业方面可以通过塑造企业文化氛围的方式为基础,不断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意识的宣传,让所有员工都能够参与其中,并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的作用。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控工作要求集体企业的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在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中,每个人的工作都是要被评估和监控的,员工在参加了考核和监督之后,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为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公司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标准
第一,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以此来确定各项指标,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提供指导。其实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各种问题及弊端,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基于此,企业可以选择结合COSO报告中的相关制度进行优化,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5]。另外,现行的内部控制评估和监管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在对其进行评估和监管时,缺乏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主体为核心,但很多时候企业为了能够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在展开内部控制评价时往往会选择从财务报告作为入手点,但由于这种被动的控制模式导致企业始终没能实现积极主动的内部控制评价,所以,为了能够实现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发展,就必须要将内部及控制深入企业内部,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完成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工作。
第三,实施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过程中,既需要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同时也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与监督方法,来促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的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加强内控的审查与监督
合理地提高并加强内部控制审查与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果的必经之路。所以从企业的视角而言,必须要结合企业实际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将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及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以内部审计为基础,帮助企业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內部控制目标,并在企业内部塑造一个健康的内部控制环境。同时,审计部门还需要结合企业所提出的建设性内控改革建议等协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首先,需要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以此来对企业的会计报告进行详细审查,并帮助企业董事会有序开展日常工作,有效地协调董事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高双方逐渐的沟通及交流;其次,在企业财务部门内设置相应的审计机构,主要对总经理负责,同时,审计委员会与财务部门审计机构之间并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审计委员会的设置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有利于企业内部及控制环境的构建,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内部控制评级及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五)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近年来,我国经济俨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也随之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企业均已构建了相对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始终致力于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管理原则。但在新经济形态持续转变的时代之下,企业发展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间接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有效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在内部控制上实现程序化,借助计算机软件来编制适合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以连接网络的形式促进内部控制作用最大化发挥[6]。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企业培养并吸引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人才来更新和开发更加科学、先进的内部控制程序;其次,实现制度化控制,通过制定控制指标的形式将企业的所有管理环节都纳入到内部控制系统当中,例如,组织、操作、系统维护、病毒查杀以及企业信息档案管理等,实现岗位独立性;最后,必须要严格遵守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避免出现随意交换信息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开展的同时,推动企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稳步发展。
(六)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追究及处罚机制
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情况能够直接决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发挥,所以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过程中,必须要时刻遵守“有法可依、执行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从思路上转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并不断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视,并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现状、生产经营规模、员工素质以及发展战略等,在构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合理地设置控制标准,例如考核标准、招聘标准以及选拔标准等,确保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制度能够在企业中贯彻落实。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应该针对不愿意构建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处罚,并明确处罚细则,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与处罚机制,对于表现较好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将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挂钩,实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是企业得以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所以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需要妥善地解决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制度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的基础上,重视全员参与内部控制评价及监督,并明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标准,通过加强内控的审查与监督、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追究及处罚机制等方式,保證企业评价与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对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与优化,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效果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郝建芳.有限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策略[J].质量与市场,2021 (07):118-120+123.
[2]李国飞.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监督与优化策略研究[J].财经界,2021 (01):109-110.
[3]杜勇,李勤.审计鉴证与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有效性的理论分析[J].财会通讯,2021 (14):125-129.
[4]赵团结,刘威.小企业如何借助内部控制促进财会监督[J].财务与会计,2020 (11):8-10.
[5]董小红,孙文祥.企业金融化、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36 (01):26-36.
[6]张建平,张嵩珊.巡视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违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42 (05):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