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去北京参加研究生复试。我住在学校西门附近的一家小旅馆,半地下室。三月,暖气刚停,半地下室的窗能接收的阳光有限,下午四点后,必须开灯照明,屋子阴冷,被子是湿的,人的心情也跟着潮湿起来。
我住了一周。每天和走廊里穿梭来往的同类切磋复试经验,分享备战心得。有人和我一样,初试过了,才来此地;有人据说为了复习方便,早在初试前,就搬来住;有人甚至不工作,只考研,一考好几年,把小旅馆当家。
年轻,目的相同,很快,都从陌生人变得自来熟。大家总是聚集在某间屋,讨论复试与最终录取的人的比率、淘汰的标准,猜题、押题,传各种小道消息。越讨论,我越心慌;越打听,越觉得希望渺茫。拿我报考的院系来说吧,招收15名研究生,过线、参加面试的有25人。住进半地下室,我才知道,15个名额中,本校保送的已分走三分之一。
至于淘汰标准,我发现条条我都对得上。“非应届,非名校本科毕业,性别女,同等条件下,被筛掉的可能性更大。”一天,一个过来人提醒我。正式面试前,我报考的院系专门给我们25个人开了会,招生老师表示,做好调剂准备,“中国还有很多好学校,不止敝校”。
“同等条件下,你被筛掉的可能性更大。”这句话如魔咒,在我的心里徘徊、萦绕。复试是叫号的,所有人排在会议室门口等,我排倒数第二,排第一的人恰好是初试时的第一名,我怀疑这是录取的顺位,更忐忑了。不记得怎么走出复试的小屋,复试全程的对答也像被删除的记忆,我只记得有位来自河南的女生哭了,紧张的;还有一位长我十岁的男士面对主考官的诘问瞠目结舌,面红耳赤,离席而去。
第二天一早,我买了回家乡的车票,匆匆离开北京。接下来的日子,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我那时在一所中学教书,家乡的春天多雨,课与课的间隙,我总站在教室门口看楼外雨潺潺。“同等条件下,你被筛掉的可能性更大。”反复在我耳边响起,为什么?凭什么?我注定要被选择吗?这件事,我毫无办法,毫无胜算,毫无主动权,只能等,无力感一阵阵袭来。
一个月后,录取通知书来到,等待有了结果。但事情虽然过去,长达数月的自我否定和怀疑令我刻骨铭心,此后只要遇到被选择、无胜算的境地,我便会在意念中秒回那间阴冷潮湿的半地下室,“同等条件下,你被筛掉的可能性更大”自动跳出来,一屋子人叽叽喳喳,一遍遍,一齐对我重复:“你不行的,别人比你好很多,你做到了,仍然会被淘汰。”
这句话,如魔咒,在完全相反的两方面影响了我。面对被选,第一念头是放弃。其一,找工作,考公务员,遇到各种比赛,我只要得知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百分比,就连投简历、填表、报名都不想做。其二,实在躲不过,比如被分配任务,比如人生一定要争取的那些,总之“被选”成了必做题,我比一般人更有斗志,别人拿出一百分的力气,我拿出两百分,永远过度准备,我害怕竞争,竞争时,却看起来比谁都更努力,更亢奋。
可是,我浪费的时间更多,受心魔折磨的程度也更深。我以写作谋生。出第一本书时,我要花很长时间说服自己,“你不会被出版方拒绝”,“拒绝了,那就再试一家”,拒绝了,那就再花一个无眠的夜默默疗伤,我甚至将所有能试的出版方全部列进一张Excel表,给自己五十次被拒绝的预算。孩子幼升小,对口的小学迟迟不给消息,长达半个月,我什么也干不了。半个月后,在出差途中,在飞机上,我心烦意乱,在手机备忘录中列出四种备选方案: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借读,或者干脆明年再上。我再花一个月,逐一落实,力求十万倍保险,拜访了四种备选方案全部相关的人,研究政策,比对学费,直到对口小学通知入学的电话来,我才停止无休止的忙活。说到底,我所有的过度准备,花在平复情绪上的时间、精力,不断的自问自答,都因为我怕被淘汰,还没有预案。
一天,我的朋友梅问我,你有没有总为一件事、一个心结浪费许多时间?知道不对,还是要做?我一惊,仿佛被戳中,我正欲回答,谁知,梅自顾自地说下去。原来,她又恋爱了,这是我所知的第五次,而她和前四次一样,开心、兴奋、忧虑、怀疑、验证、烦躁……陷入死循环。
“为什么?”我疑惑。梅是大美女,性格好,工作佳。从十五岁起,她的追求者众,而今已过而立,仍人见人爱、车见车载。“过了热恋期,他好像对我没有之前那么上心,”梅的两道眉蹙着,让人心疼,她的大眼睛藏在长睫毛下,扑闪扑闪,过一会儿,泫然欲泣。梅举例,被追求时及热恋期,男朋友总车接车送,嘘寒问暖,梅想吃什么,半夜三点提起,男朋友会跨越半个城帮她买回。现在,恋爱半年了,前几天,她感冒,男朋友竟以加班为由,没去接她,让她自己打车回家。“虽然是生活小事,可太明显了,充分说明,我不是他心中的第一位,还没领导重要。”梅分析着、叹息着。
“你不觉得自己小题大作吗?”我问。“觉得了。”梅不好意思地回答。她追忆起前四任男朋友和她的种种过往,她的吹毛求疵,他们的疲于应付,她的步步紧逼,他们的争辩无效。“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忍不住。”梅继续说。“每当我表示,我累了,对方没有反应;打电话,对方口气没那么热情;我抓着手机,等对方秒回,可他没有,我都会想,他不爱我了。”
“像个魔咒?”我想起我的心结,不禁问梅。“是的,我上班时常发呆,他的一个眼神我要想半天,我像被下了蛊,耳边常有人说,他不爱你了,是你不够好,不能维持他的爱。等他再联系我时,我会反复验证,反复问,不停地吵架,不停地让他做他不喜欢但是能表现爱我的事。这样不对,对他,对自己,都不好。”梅在反思。
“可是,是不是能把这种魔咒变得正向些?”我跟着反思,说起我怕被选择,怕淘汰,总是做很多种预案,总有许多备选,我因魔咒而起的习惯,客观上确实让我免于慌乱,“只是,我不应该拿它吓唬自己,必要时,每当出现这种情绪,耳边响起那句话,我就该提醒自己,别慌,它只是你的心魔,忘掉它,事实证明,每一次,你都安全着陆,每一次你因它浪费的时间都是徒劳,根本无用。”“是啊,事实证明,爱我的人不会离开我,我没那么不好,我反复验证对方爱不爱我的过程,却让我显得不可爱,我更受折磨。”梅笑了,“以后,一旦心里出现这种声音,我就要为自己叫停。”
“好吧,说说你的新男朋友吧?他是做什么的?你最近觉得他冷落你,搞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吗?”我回到正题。梅扑哧一笑,搞清楚了,男朋友最近在做一個新项目,每天心烦意乱,每天在思考领导是不是不信任他。“他说,第一份工作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满眼都是宫斗,从此,他跳槽去任何单位,只要遇到点儿事儿,他都会琢磨‘他们是不是排挤我,领导是不是不信任我,越想越难过,越难过,越怀疑自己,像个魔咒。”
呵,人人有魔咒,谁能意识到,谁会为它主动叫停?
编辑/闵莉
作者简介
林特特: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罗辑思维·得到APP讲师。著有百万级畅销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以及《仅记住所有快乐》《如何成为社交高手》等多部作品。曾获第二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