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娟 王东香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
【中图分类号】 R56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2--01
慢阻肺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通常会还合并较多的并发症,例如呼吸衰竭、气胸、睡眠呼吸障碍等。当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时,通气功能严重受损、呼吸不畅、呼吸困难,通常需采用通气治疗[1]。本文就对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以下为全部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研究资料来自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人数: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39例/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6例,年龄39~77岁、平均(57.4±4.8)岁,慢阻肺病程2~7年、平均(4.0±1.8)年。研究组患者男21例、女18例,年龄42~78岁、平均(56.8±4.1)岁,慢阻肺病程2~9年、平均(4.5±1.5)年。基线资料两组具有均衡性:P>0.05,可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措施保持一致标准,包括药物干预及生活干预等。治疗仪器均使用同一厂商(苏州凯迪泰医学科技)、同一型号(Flexo ST30)的无创呼吸机。然后两组仅在呼吸机治疗模式上有所区别。
其中研究组为: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该模式下护理人员定时观察呼吸机参数情况,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通气百分比给予调节,一般为30min/次,患者血气指标变化快则15min/次。该模式呼吸机参数设置为:50%的氧浓度、100%的每分钟通气量百分比、3~5cmH2O的呼气末正压。患者每天治疗2次,每次3h,疗程为1周。
其中对照组为:自主呼吸与时间控制自动切换模式,首先调节呼吸机初始参数,氧浓度为40%~60%,初始吸气压为6cmH2O,初始呼气正压为4cmH2O,吸气时间1s左右,呼气时间2s左右。随后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呼吸时间,保证患者每分钟呼吸频率为12~16次。并增加呼吸气压,吸气压控制在20cmH2O,呼气正压为6cmH2O,患者每天的通气治疗一次性完成,每次6~10h,疗程为1周。
1.3 觀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首先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主要观察患者相关治疗指标,包括:治疗前后的SpO2(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CRP(血清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以及患者潮气量、呼吸频率。
(2)其次依据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软件处理样本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分别以“x±s”“n(%)”形式表示,P<0.05表示具统计学差异意义。
2结果
2.1血气指标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接近,治疗后患者的SpO2、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两项炎症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2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5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皮肤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研究组患者出现1例皮肤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发生相比研究组显著更低,P<0.05(x2=3.924,P=0.048)。
3讨论
慢阻肺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该疾病患者常会合并呼吸衰竭、气胸、睡眠呼吸障碍等并发症,治疗时以药物干预、通气治疗、生活干预等综合治疗措施为主[2]。其中,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会存在呼吸频率、气血指标等的异常,无创呼吸机治疗是其有效治疗措施,该治疗方式以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来改善患者呼吸情况、促进痰液引流、缺氧症状改善,并给予患者呼吸肌充分的休息,进而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
而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过程中,治疗模式的选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传统模式为自主呼吸与时间控制自动切换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患者的呼吸周期和通气频率来调整吸气流量完成治疗,但该模式切换呼吸模式时通常为突然改变,有些患者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导致出现人机不同步、吸气流量过高、吸气做功增加等现象,引发患者呼吸肌疲劳、应激反应或机体炎症反应,影响预期疗效。本次研究中应用的另一种治疗模式为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该模式调节呼吸频率、呼吸压力的依据是患者的呼吸力学特征、流量变化情况等自主反馈,因此能将呼吸机各项指标控制在适合患者的范围,在保证通气量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患者自主呼吸,尽可能给予患者接近生理状态的呼吸形式,能够规避换气流程带给患者的应激反应,人机协调性更好,减少患者呼吸做功,不良反应少。并且该模式可以促进患者自主呼吸,这可进一步促进患者肺通气功能改善,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本次研究对以上两种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pO2、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潮气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治疗研究组血气指标和炎症情况得到更好改善,不良反应更少,临床疗效更好。
综上可得结论: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提高通气治疗效果,患者血气指标和炎症情况得到更好改善,不良反应更少,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金龙. 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价值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22):36.
石芳, 乔晓静, 李芝静,等. 通气技术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36(1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