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为小学数学新课改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与传统“知识主导式”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攻克数学概念、计算和几何教学难点,更好地指导学生课堂内外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便利,进一步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开拓小学生数学学习视野。基于此,文章立足小学数学课堂,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二者具体融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价值;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1-0058-04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交流、工作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对数学学科而言,一些新兴教学模式,如: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許多便利,而且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使其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中。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善教学形态,提升课堂温度,以此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二、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小学应打破课内外教学之间的壁垒,加强教学资源与服务的开发力度,依托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加持,弥补传统教师备课、线上测试和个性化作业设计存在的短板,使课堂更具趣味性与专业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尝试采用网络直播教学、微课辅助教学和线上测试巩固等教学方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使师生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参考。
其次,鼓励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实现课堂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教师可运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简化抽象的数学知识,缩短其融入课堂学习的时间。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师还可设计相应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而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以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能力、素养发展的有效对接。
其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综合发展。与一般学科相比,数学知识抽象、关联性强,对学生逻辑推理、数形思维等能力要求较为严苛。信息技术的有效介入,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帮助其更快地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而且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缩短彼此间的差距,营造优质的育人氛围。对一些学困生而言,信息技术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并在情境、问题的双重引导下,主动求知和提问,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导权。
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可以整合视频、音乐、图片和思维导图等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构建全新的数学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攻克数学学习难题。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导入多种实际案例,让学生以个体/小组的形式,主动挖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思维的强化与跃迁。
三、 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一)实效性
实效性是信息技术落实数学课堂的首要前提。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这一原则,以教学内容为根本,制定趣味性、专业性兼备的教学方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实时性,又要兼顾其与教学工作的占比,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向性。
(二)多元性
现阶段小学生思想、认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的多元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可围绕学生学情,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效率的同时,加快数字化“金课”的构建。
(三)引导性
信息技术旨在辅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始终围绕这一观点开展教学,立足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合理、科学制定信息化教学方案,结合现阶段学生学情,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服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开展质量。
(四)适度性
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产物,信息技术既展现了正向的积极作用,又蕴含着消极的负面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发展路上的“明灯”,应科学看待信息技术的价值,调整“教”与“学”之间的比重,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方案,以保证教学工作与学生能力发展相契合。
(五)开放性
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原则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架构,其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不仅提升了课堂内涵,而且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教师还可依托大数据的优势,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发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以图片、游戏、视频等形式展现,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个性化发展。
四、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较为单一,难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来看,受传统应试思维理念的束缚,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所创设的情境较为单一,同时机械化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例题讲解不仅难以吸引学生,而且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时,往往将课后练习题和算理作为重点,围绕其创设问题情境,并未联动生活案例等因素,学生只能机械背诵符号意义和计算方法,进而影响自身学习效率。
(二)方式较为局限,师生互动形式化
当下数学课堂多以解题教学和模拟考试为重点,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常常会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一些教师也尝试利用师生间的互动进行知识传授,但其形式多以提问和作业为主,缺乏对学生能力、思维的启发与培育,使得其与教师缺乏信任感。例如,一些教师习惯性先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背诵数学定义或是计算定理,很少会针对他们的认知特点,构建相应的能力展示平台,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主动发言和提问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师生互动频率、质量难以达到基本要求。
(三)信息技术推广受限,智慧课堂建设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几何画板、微课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软件的出现,为学生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补充式教学”,即利用投屏、视频等方式代替教师板书、授课。同时,一些教师只是从网上下载微课课件,很少自主录制微课,加之对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的不熟练,没有很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原有的教学价值,导致双方都无法真正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四)知识缺乏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
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受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进而影响自身知识衔接顺畅程度。其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实际需求,他们虽然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但却难以跳出既定的解题框架,而且很少会主动搜集相关数学例题,进而影响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 信息技术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新策略
(一)以微課创设日常情境,提升课堂温度
随着“微时代”的全面到来,微课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喜爱的教学工具,它可以为数学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解题思维培养指引方向,为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微课成为引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潮流。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学习微课制作技巧,用清晰的画面、贴合生活的微课视频呈现教学知识点,唤醒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实现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以“分数除法”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前,教师可准备一块圆形蛋糕,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设计蛋糕平均分配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利用分数的形式表述每块蛋糕以及分配过程。同时,教师还可引入小数相关知识,并通过视频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其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计算关系。其次,教师可利用微课导入超市购物情境,用分数展示各种商品价格和超市打折信息,让每组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店员,根据微课展示的购物信息,计算收/付款金额。此外,教师还可开设相应的创作板块,让学生根据上述情境自主编写计算题或应用题,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换解决,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一些学困生而言,教师可以围绕分数、小数混合计算的相关知识,设计相应的微课游戏,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符号和数字,将算式中的空缺补充完整,让等号两边计算结果成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信息软件优化教学,攻克数学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开展几何教学,展现平面和三维立体图形的转化,培养学生空间感,优化几何板块教学。以《图形的运动(二)》一课为例,本节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对称轴确定的方法,并在观察不同图形运动过程中,提高自身观察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为日后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思考图案是由哪一个基本图形运动得到的。随后,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辅助学生思考,运用该软件的动态绘图功能,为学生展示图形平移、旋转过程,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布置团队任务,让学生随机抽取图案,观察其构成,并利用软件探究图形运动过程,感受独特的图形之美,增强逻辑思维。此外,教师还可引入多边形的相关知识,将其旋转过程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模仿操作,了解多边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以此真正掌握图形概念和性质。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教师还可引入圆锥、圆柱等立体图形,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演示,如,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三角形旋转形成圆锥等,并鼓励他们自主进行图案创作,以此实现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三)以线上平台发散思维,构建智慧课堂
线上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思维发散、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对此,数学教师要打通课内课外教学之间的壁垒,科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信息技术便利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加快智慧数学讲堂的构建。
以《位置与方向(二)》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前,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预习、强化两个板块,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辅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立足本节课重点知识,结合网上教学资源制作成微课视频,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方位词与基本的方向表述方式,强化自身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游戏,如:寻宝游戏(根据情境方位描述,找到对应的宝藏)、军事指挥家(根据任务书进行地图观察,描述目标方位)等,加深对方位词的印象,提高运用能力。线上知识强化环节,主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展开,教师可借助线上学习平台,构建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利用预设工具,对教师展示的平面图进行测量,自定坐标原点,进行方位描述。针对学生学习能力间的差异,教师还可设计多元化的导学任务,比如,对优秀生而言,教师可随机制定原点、方向,让学生重新描述建筑位置,以此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对学困生而言,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际观察、测量校园内的建筑,掌握基本的描述方法,从而为日后能力、思维提升奠定基础。
(四)以媒体软件巩固知识,完善教学形态
由于学生能力、认知间的差异,传统的课下练习方案难以满足每位学生发展需求,对此,教师要全面解读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媒体软件的干预作用,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向性。
例如,教师可建立班级微信群,将当天教学所用的课件分享到微信群,并提取课上教学重点,制作三到五分钟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明确课下练习的基本方向。同时,教师还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学习指导的工作中,围绕当天所学知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抽查,并将结果上传至线上平台。此外,教师还可设计家庭教学活动,以“数据统计”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可布置“家庭一周用电用水量统计表”的家庭作业,家长要辅助学生记录家庭一周水、电消费情况,制作统计图表,并在此基础上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养成节约水电的好习惯,实现能力、素养的双向发展。
(五)以数据分析加强评价,强化数学素养
数据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发现学生现阶段学习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制定专项练习方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促进其能力、素养的个性化发展。对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信息采集—知识点筛选—重点精讲—课后练习—数据信息采集(更新)”的环式教学,以确保教学工作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相契合。
首先,教师要统计班级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各种题型的正确率,结合知识重点进行比对,拟定初步教学方案。其次,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联系数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合理归类、科学讲解,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其次,学生课后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制定“课前预习初评价、课上学习再评价”的双线评价体系,精准对接学生能力、素养发展需求,并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学评价还应摆脱传统的文字评价,增加多主体(小组互评、自评等)、多形式(小组合作活动评价、分层结对学习评价等),对学生学习情况、知识运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课后练习”环节中制定专属练习方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最后,教师还要以周/月为节点,对学生数据信息进行更新,精准对接学生发展需求,以此为日后开展针对性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六、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架构,不仅实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效整合,而且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引导下,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使其逻辑思维、数学感知等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为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的育人价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给予转变,提升课堂温度、完善教学形态,以此加快我国小学数学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李静.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知识文库,2021(22):43-45.
[2]田遇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2021(47):13.
[3]牟红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研究[J].新课程,2021(47):130.
[4]宋吉金.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策略简析[J].天津教育,2021(33):165-166.
[5]高成元,陳海清.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学中的实践[J].电子技术,2021,50(11):178-179.
[6]康晓晟.借助信息技术 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J].小学生,2021(12):57-58.
[7]罗科新,师婕.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6):67.
作者简介:池汝连(1980~),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福建省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