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四”前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022-05-13 05:29马恬
西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播特点五四背景

摘要:“五四”那一代人所关注的政治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更紧要的是把握“五四”的精神内髓,这就需要把握此时期思想界的概况。“五四”前后思想界的繁荣,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政治格局的混乱、经济繁荣的刺激、西学东渐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的自觉。这个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其他诸如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也舶来中国,其传播过程呈现出复杂的传播主体、多元的传播内容、广泛的传播对象、相似的传播渠道,进而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其带来的冲击对解放广大民众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非马克思主义;背景;传播特点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8-0125-05

“五四”前后,有识之士在接触世界的过程中,将各种思潮纷纷引入中国,以期能为中国的未来指明方向,这些传入中国的思潮与中国本土的思潮共同构成了“五四”前后纷繁复杂的思想局面。

一、“五四”前后各种思潮涌现的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并不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或法国启蒙运动那样具有广延性,而是飙风一般突然兴起,旋即归于平复[1]。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如飙风一般突然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原因。

(一)政治格局的混乱

民国初年,西方成熟的政治制度舶来中国后,并不如预期,中国社会未能走出泥潭。正如胡绳先生所说,多党制、议会制这一套从西方学来的东西在民国初年都尝试实行过,结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的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形式[2]。此时期为北洋军阀所控制的北京政府,是各派军阀角力的战场。军人、官僚、政客“三害”横行,总统总理走马灯似的换[3]。考虑到各派军阀背后支持的各帝国主义势力的角力,政治局势混乱不堪。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起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和战争,均遭失败。关于此时期政治格局的混乱,可以从“五四”盛行的口号、复杂交织的民族和阶级矛盾中略窥端倪。与列强的矛盾、列强所扶持的地方军阀之间的冲突、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党人的斗争以及此时期世界大战的背景,使得原本濒临崩溃的政治局势更增乱象,如此使得各种思潮传播的阻碍大为减少。

(二)经济繁荣的刺激

19世纪后半叶,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的推动下,以及受到外国资本的刺激,再加上国内民族工商业者的实力不断壮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整体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国外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达,其生产的商品质优价廉,在中国市场具有压倒性优势,加之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战争手段攫取的各种商业贸易和外交特权,使得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受到广泛冲击,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这种艰难的发展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疲于应付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将生产的着力点放在生产一些军用产品,致使其他各国商品竞争的压力才慢慢地有所缓和。在当时“实业救国”口号的引领下,大多数的民族资本家、仁人志士开始投身实业,加之“五四”前后社会各界掀起的救国浪潮和支持国货运动,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国内轻工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济取得短暂繁荣,为当时的思想界引入国外思潮奠定了物質基础,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三)西学东渐的影响

19世纪后半叶,西学东渐已成为国内的一股新潮流,集中在技术和制度上。到了20世纪初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把救国的目光聚焦在西方的先进思想上,这一时期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想、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蜂拥而入,引起了更多知识分子的兴趣,在东方刮起了西学的又一股风潮。西学东渐的影响逐渐成为社会风潮,资本主义的新式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强势的影响力。此时中国的一些士人已经基本上做到了牢记西学,逐渐形成一种尊西崇新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只要是舶来品,就会有人捧场,成为思想界的潮流。正是资本主义思想展现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国人对西学的“趋之若鹜”,使得民族文化传统被背叛[1],而国外思潮大行其道。

(四)知识分子的自觉

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肩负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代表了他们的恢弘志向,为社会构建价值体系,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自觉。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一次次挑起民族振兴的大梁——龚自珍“经世致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曾国藩等人“师夷长技”;维新派王韬、郑观应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无一不是为国家的自强而奋力挽狂澜于既倒,甚至不吝牺牲。正可谓“从黄宗羲到康有为,图自强代有其人”[3]。正是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写到旗帜上去了,那就是:民主、科学、自由、人权,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奔走呼号。

二、“五四”前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概况

如果把“五四”比作一条大河,各种思想就是它的支流。它们的发源地各不相同,流向和流速亦不相同,在流传的过程中彼此交融、互有冲突,推动它们不断向前发展。

(一)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①的发展和传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以五四运动为界,“五四”之前处于流入与初步传播阶段,“五四”之后为广泛发展阶段,1924年国共合作后逐渐销声匿迹。其代表性人物有刘师培、张继、吴稚晖、李石曾、刘师复等。

20世纪初期,刘师培、张继等在日本,李石曾、吴稚晖等在法国分别创建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及刊物,宣扬无政府主义思想。此时期普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人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上要留传于留学生中[4]。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流传进入中国,在革命的影响下获得初步的发展。1912年,刘师复组织创建了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社”。五四时期,以北京为中心,无政府主义传播到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体系。据统计,国内成立的社团就有30多个,印发出版的刊物更是多达70多种。

1920—1922年,为了统一党内的政治和思想,使党长期保持共产主义思想的坚定性和纯洁性,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开始批驳无政府主义。1924年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开始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力日渐衰微,相关的书籍刊物也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彻底破产。

(二)实用主义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②学派,起源于美国,20世纪后传入中国。实用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是将实用主义引进中国的第一人,陶行知、蒋梦麟也是在中国宣传实用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杜威的忠实追随者;1930—194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深入发展;1950—1960年代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彻底批判;1980年代以后又重新焕发生机。

20世纪初,在杜威来华讲学前夕,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实验主义》③一文,这是一篇专业色彩较浓的哲学论文,也是在中国第一次系统介绍美国本土的哲学,它拉开了传播实验主义的序幕[5]。1919年4月30日至1921年6月30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华讲学,使得实用主义在中国有了更为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杜威在中国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的精彩演讲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学者们的兴趣,因为他不仅在系统宣讲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还涉及教育学、伦理学等研究范围,后来这些演讲的文字内容发表在了《新潮》《晨报》等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这五大系列讲演合辑成册为《杜威的五大演讲》,深受中国知识分子的喜爱,重版数次,每版多达一万册,仍供不应求,在当时产生了洛阳纸贵的壮观局面[3]。

杜威离开中国时,胡适又作《杜威先生与中国》一文来颂扬杜威访华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1922年9月5日胡适完成《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再一次辟专节介绍“实验主义”。蔡元培先生称“胡氏可算是介绍杜威学说上最有力的人”[6]。实验主义在学术上的主要成果,不仅有蔡元培、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还有顾颉刚、毛子水等大张旗鼓的疑古思潮[3]以及胡适领导的整理国故运动。

(三)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又称为“行会社会主义”,起源于英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争取自身利益而和平改良资本主义的主张。其目的是让行会来控制社会生产权,而由国家进行分配,两者权力制衡、彼此制约,谋求公平。基尔特社会主义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梁启超、张东荪是这一主张的极力宣传者和拥护者。

张东荪1919年9月起高举基尔特社会主义旗帜,鲜明反对马克思主义,创办《解放与改造》期刊作为宣扬主义的阵地,在《学灯》杂志上开辟了一个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专栏特刊《社会主义研究》,基尔特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1920年10月,罗素④受北京大学、新学会等团体邀请来中国讲学。他在上海、北京等地巡回讲学,前后共9个月时间,对中国思想和学术界的影响颇深。面对中国复杂的现实,罗素在宣读其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在冷静的观察分析。直到1921年7月6日离华前夕,在名为“中国到自由之路”的告别报告中,他才发表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看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罗素一改往日文不离口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转而对中国走出一条俄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支持。罗素在报告中说,行会社会主义適合于那些产业发达的国家,而在产业相对幼稚的国家,应当采用资本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他还说道:“中国的政治改革……最好经过俄国共产党专政的阶级……俄国的方式是唯一的道路了……俄国式的手段是最可能。”[7]

罗素认为中国可以走俄国那样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立场和观点的根本性转变,彻底改变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以张东荪为代表的中国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也失去了往日的活跃,相关的学术研讨与争论也低沉了下去,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减少了阻力。罗素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向,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8]。

(四)新村主义

新村主义是日本人武者小路实笃所倡导的一种思想。这一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提倡个性发展与自由精神的新村式生活,即实现个体的全面进步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他幻想在新村这个实验园地中,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劳动生活,最后推广到全人类。该主义于“五四”前后被周作人等人介绍至中国。

1919年,周作人在《日本的新村》一文中系统介绍了新村主义,后发表在主流期刊《新青年》上,这标志着新村主义思潮开始传入中国社会和文人群体中。相继许多刊物开始发表相关文章来全面介绍这一主义,包括《新潮》《批评》等杂志。短短一两年内,新村主义思想迅速传播,引起了当时中国广大进步知识青年的关注。新村主义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恽代英、林育南、毛泽东等人纷纷表示赞赏,并准备投身到新村的实践中[9]。毛泽东的新村思想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可以在他草拟的新村计划书中的一章《学生之工作》中略窥端倪,这篇文章后发表在刊物《湖南教育月刊》上[10]。“五四”过后,周作人等人并未放弃新村主义,相反,在上海、南京、长沙等地,亦曾有过组织“新村”的计划,但因各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

新村主义作为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萌芽,其对于促进中国农村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进而掀起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五四”前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五四”前后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当时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密切相关,也正因为背景的复杂使得此时期各种思想的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传播主体复杂,包括来自不同政治阵营的新旧知识分子、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等。如当时就有政治主张不同的研究系、早期共产党人、国民党人以及东西文化论战中的国故派、学衡派、东西文化派等,都参与到了“五四”前后的思想交锋。而此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如杜威、罗素、孟禄、杜里舒和泰戈尔等,在宣传和解读各自主张的同时,亦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二是传播内容多元,数十种西方思想,包括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自由主义、实验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人文主义等,一齐涌入了一个思想的自由市场[11]。尊西崇新的观念和潮流,使得来自西方的各种思潮得以迅速地在国内找到相应的“市场”,而不加选择地引入一度造成思想的混乱,并使五四时期的部分知识分子走向推崇西方思想文化、否定乃至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极端。

其三是传播对象广泛,源起思想界进而扩展之全社会。在观念的自由市场,不同的思想交锋,为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增强影响力,当时的报刊杂志成为文人手中的宣传利器。借用渐趋普及的报刊杂志,五四时期的思潮将触角渗透到了社会的角落,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学生等,无一不受到洗礼。这亦为之后的革命运动作了良好的思想预备。

其四是传播渠道相似,各类思潮由主要代表人物或各地宣讲,或运用主流报刊来扩大影响力。例如实用主义,杜威访华进行巡回宣讲,在其访华之前,胡适撰文专门对其思想进行了介绍;访华宣读时,胡适、陶行知、蒋梦麟在主流报刊上发文,对其思想、观点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介绍;访华结束后,胡适等人亦对其访华的宣讲进行了总结、梳理,出版结集以飨国人。其余思想大都类似于此。

其五是传播效果显赫,西方的各种新思潮、新学说在中国大地上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入传播,在社会思想领域呈现出了声势浩大的“百家争鸣”般的历史新场景。五四运动之后,宣传新思想的阵地接连不断地成立,多个青年社团组织纷纷组建,400多种报纸刊物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地,形成了思想自由开放的新局面,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结语

“五四”前后,流行于中国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之后或分化或消亡,但在那个时代,作为领先于封建国家体制下束缚国人思想的文化思潮,其带来的思想冲击及其对解放广大民众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五四”前后大师辈出,期间亦给中国贡献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人。五四运动所吁求的实际政治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而作为文化启蒙的五四运动仍然任重道远。只有细心聆听五四时期色彩纷呈、姿态各异的声音,我们才能逼近“五四精神”的内髓,才能有望承继“五四精神”遗产。

注释:

①无政府主义(英文:Anarchism),又译作安那其主义,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其目的在于提升个人自由及废除政府当局与所有的政府管理机构。“Anarchism”源于希腊语单词“αναρχíα”,意即没有统治者。中文根据这一最基本的特征译成“无政府主义”,其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其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

②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关注行动是否能带来某种实际的效果,也就是关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③实验主义:实验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哲学思想。其英文原名Pragmatism 是皮耳士提出的、日本有人译为“实际主义”。有人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方法运用、有人当作真理论或实在论。胡适说,因为这一派里面有这许多区别,所以不能不用一个含义最广的总名称。“实际主义”四个字可让给詹姆士独占。我们另用“实验主义”的名目来做这一派哲学的总名。就这两个名词的本义看来,“实际主义”,Pragmatism,注重实际的效果。“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虽然也注重实际的效果,但其更能点出这种哲学最注重的是实验的方法。根据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解释,观念必须在实验中锻炼,只有经过实验证明,在实践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才是“有价值的观念”。所以,杜威认为“实用主义”更好的名字应该是“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或者“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胡适用实验主义一词称呼实用主义。

④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参考文献:

[1]林贤治.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蒙木.五四风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4.

[5]欧阳哲生.新文化的传统——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348.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64.

[7]罗素.中国到自由之路[N].民国日报,1921-07-11.

[8]林建华,聂新.中国到自由之路——罗素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化过程及其影响[J].东岳论丛,2006(6).

[9]魏法谱.周作人与五四時期的新村主义思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孟庆春.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

[11]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

作者简介:马恬(1991—),女,汉族,山西洪洞人,单位为晋中信息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传播特点五四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全媒体视角下的弹幕传播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的响应表现
多屏环境下体育节目的传播特点及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传播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