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背景下“互联网+社区教育” 实践与发展研究

2022-05-13 17:43罗焰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实践信息化

[摘 要]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区治理、社会和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互联网+社区教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经费投入、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度和共享性、平台使用率等方面需要改进。文章建议从多方协同推进、完善资源建设、拓展平臺载体、加强宣传引导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教育;信息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2)01-0041-05

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为贴近基层、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教育,是实现全民终身学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互联网+社区教育”是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与社区教育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打造线上学习平台、建设网络学习资源等手段,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社区教育”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策略,为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实施“互联网+社区教育”的意义

(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中央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有限,当前教育的重心在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些教育领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扶持。终身教育也需要在政府扶持、社会资源支持方面得到更多的帮助。大力发展“互联网+社区教育”是在当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弥补终身教育发展不足、实现社区教育优化的重要途径。

(二)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

传统的社区教育通常采用线下教学方式,包括面授教学、体验教学、参观游学、沙龙、讲座等,其教学活动往往局限于教室、功能活动室等某一具体空间,受益群体也往往是参与活动的居民,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与线下课程的居民难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受惠群体。如何克服传统社区教育模式的局限,使社区教育不受空间、时间和地点的约束,惠及社会各个群体,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区教育新局面,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以其受众面广、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场所方便等优点成为解决社区教育供给不足的重要路径[1]。

(三)提高社区教育质量

当今社会的信息丰富且多元,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居民素质和学习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市民的学习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高质量的特征[2]。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也为市民学习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能够将各行业、各领域的优质课程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这弥补了传统社区教育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不足,提高了社区教育的质量。

二、“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困境

信息化水平既是推进“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检验“互联网+社区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在“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建设落后、平台使用率与活跃度不高等问题,这制约了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只有通过对相关问题深层原因的剖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社区教育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投入,也兼具市场、社会组织、学习者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要发展“互联网+社区教育”需要有经费的保障,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购买或者制作教学资源以及平台后台支持和系统维护等。如果缺少经费的保障,就无法实现“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资源建设需要加强

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课程资源的质量,优质的课程资源能吸引学习者持续地学习,做好课程资源建设是开展“互联网+社区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目前,课程资源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的课程内容更新不快。部分社区教育资源内容缺乏时代性,资源建设仍以购买或简单照搬旧的视频资源为主,根据社区教育信息化特点和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制作的课程资源较少。二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大部分社区教育课程资源虽然形式上是线上教学,但其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传统线下教学相同,仍然是容量大、时间长、全面系统地教授知识,但启发性强、互动性强的课程资源相对较少。三是缺乏特色性课程建设。社区教育平台上的课程资源虽然种类全、数量多,但主要集中在生活保健、职业技能、文化艺术等通识类课程,而特色性课程相对较少。四是资源重复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平台间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

(三)平台的使用率和活跃度不够高

部分社区教育学习平台的注册人数多但是使用率低,前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立起来的学习平台,但后期却无人使用。究其原因,一是学习平台的交互性不强。用户活跃度不高的学习平台大多是发布社区教育相关文件、新闻资讯、各类学习视频等单向输出信息,缺乏与学员的互动和交流。二是缺乏有效的支持服务。社区教育信息化实施机构在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了较多力量,但是在网络平台的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的研发和投入还有待加强,包括课程管理、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成果认证及转化等方面的平台支持建设还未全面铺开,这降低了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宣传推广不够。有的社区教育平台建设机构追求网站注册人数和资源数量的增加,花费大量精力在居民中开展平台注册活动,但是对平台学习内容的介绍、平台操作使用的推介、平台参与学习方式的讲解等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有的居民没有完全掌握“互联网+社区教育”的相关学习平台。

三、“互联网+社区教育”推进策略

(一)多方协同推进,夯实“互联网+社区教育”基础

1.政府统筹协调

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在经费、机制、组织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在推进“互联网+社区教育”工作中,政府在提供资金与政策扶持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督与考核管理。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各级政府应把社区教育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并根据社区教育服务规模逐年增长。二是加强考核管理。对于区域内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开展“互联网+社区教育”工作的单位,政府部门要将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纳入年底考核,定期对网络平台注册人数、平台资源数量、平台活跃度等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和用户进行实时监督,避免出现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学习平台而使用率不高的情况。

2.教育部门主管实施

社区教育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系统教育。教育部门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等教育机构也开展了“互联网+社区教育”,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电大系统作为我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主要教学机构,在互联网教学方面不仅有设备设施的支持,更是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因此,电大系统应该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提升社区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3.多元主体积极参与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单纯依靠统筹管理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要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教育服务活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習需求。“互联网+社区教育”更是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通过将优秀师资、优质课程、优质项目等社区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提高社区教育质量与服务能力。

(二)完善资源建设,提高“互联网+社区教育”质量

在推进“互联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推崇“互联网+”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优质且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吸引居民持续学习的关键。

1.贴合学习者需求

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贴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的对象涉及社会各个职业、各个年龄段、各个地域的群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他们对于学习内容、学习目的、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也各不相同[3]。因此,要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学习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开发符合当地居民需求的学习资源,确保提供的教学服务和教学资源为居民所用所学。

2.丰富形式和内容

课程资源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是决定资源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主要以PPT录屏、三分屏、现场录制等形式为主,教学设计者应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设计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呈现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对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内容的特色挖掘,除了开展普适性课程建设外,还应根据地方特色,开发服务当地社会发展,推动地域文化传承、特色经济产业发展和区域社会治理的特色课程。

3.促进资源整合共享

我国各类教育主体和相关单位都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建立课程团队、开发课程资源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都进行了很多尝试,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并建设了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但如何更充分利用各类优质课程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开展“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标准化建设,包括网络平台建设标准、数据标准、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等标准化制度[4],能打破阻碍资源共享的平台、技术、资源规格等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共享,扩充“互联网+社区教育”平台的容量和质量。

(三)拓展平台载体,创新“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

互联网与社区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搭建一个操作简单、使用灵活、参与便捷的平台,这既是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高社区教育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关键。

1.注重移动学习平台开发

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初始阶段主要是依托电脑客户端开展线上教育,存在使用场景、使用设备受限的弊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社区居民可以利用移动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学习,移动智能终端也取代电脑终端为更多居民所接受。社区教育实施主体要认识到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变化,将平台开发重心从电脑客户端转移到移动智能设备端,开发适用于移动智能设备端的学习媒介和学习工具。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偏好和需求向居民推送课程资源,实现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服务,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2.注重社交软件载体开发

网络社交软件如抖音、微博、微信等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它们不仅仅是人们网络交流的工具,还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且具有用户人数多、活跃度高、传播度高、互动性强等优点,可作为开展“互联网+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实施主体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相关社交软件,开发诸如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公众号等载体,同时要注重载体的可读性和可分享性。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结构上要注重趣味性、可交互性和个性化。

3.完善平台支持服务

完善的平台支持服务是提高平台用户活跃度、稳定性的关键。一方面,完善平台的评价激励支持服务。评价激励支持服务在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推广学分银行是做好激励评价支持服务的关键,将个人信息管理、课程学习管理、学习成果评价及认证、学习成果积分兑换等评价激励机制与网站建设同步推进、深度融入,提高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完善平台的互动支持服务。现有的平台存在互动不充分等问题,平台开发者应注重平台互动功能的思考与设计,让参与线上教育的学习者也能体验到传统线下教育的教学互动环节,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其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包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学评价等环节;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包括学习交流、小组讨论等环节;学习内容包括随堂测试、课后小结、习题讲解等环节[5]。

(四)加强宣传引导,改善“互联网+社区教育”环境

在全社会推广和普及“互联网+社区教育”模式 ,既要多方协同推进、提高平台与资源建设质量,也要加强宣传引导。目前,宣传媒体种类很多,要想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人都知道社区教育,需要在宣传内容设计方面有独特之处。应先让“社区教育”的概念走进社区,再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一是要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针对网络媒介素养不足的社区居民,借助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民间协会等平台开展社区居民网络媒介素养培训活动,向其介绍使用网络媒介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提升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学习的能力;二是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推广和宣传社区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开展线上文艺作品竞赛、社区教育微课竞赛、学习活动打卡等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的特色活动,提高平台的参与率与使用率。

[参考文献]

[1]张红兵.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发展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21-24.

[2]苏翩翩.“互联网+”背景下基层开放大学推进社区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20-24.

[3]彭梓涵,王运武.智能化时代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与发展途径[J].成人教育,2019(2):36-39.

[4]顾颖.互联网+背景下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1):74-76.

[5]丁利敏,郭锐林.“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新型模式的构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3):12-17.

[作者简介]罗焰,常德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助教,研究方向: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责任编辑 韦志巧]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实践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